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点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能见度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是 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 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目标物的选择应在气象站不同方向、不同距 离上选择若干固定能见度目标物。应尽可能 以天空为背景,颜色越深越好,视角以 0.5°-5.0°为宜,仰角不宜超过6°。 视角=(高度角*宽度角)1/2 能见度的观测可根据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 分的可辨程度,来确定当时的能见度距离, 但同时还应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 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大雾结束,但湿度仍达到100%时,应立即 取下温湿传感器的防尘罩,在值班室将防尘 罩放一段时间(约半小时)使之干燥。 气压传感器使用采集器中的12V电源,当采 集器电源电压不足时,首先会使气压传感器 出现丢失数据而使采集器鸣叫。
标准状态下冰点的绝对温度 T0=273.15K 水三相点的绝对温度T0=273.16K 标准重力gn=9.80665m/s2 0℃时的水银密度1.35951*104kg/m3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天气现象
最小能见度的记载: 当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 烟幕、霾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 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 录加方括号“[ ]”。 以m为单位,取 整数。 每一现象出现时,在天气现象栏中每 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气簿-1中记有浮尘、吹雪、烟幕、霾 现象时,在值班日记中要有最小能见 度的记载。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测量: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目的的全部操作。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一种变量,表征为可 合理地归因于被测量的测量值的离散,它是被测量 真值在某一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 被测量值。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 隔。 响应时间: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 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也称滞后系 数。其中达到63.2%所需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 采样:获取对一个量的离散的测量结果的过程。 采样速率:单位时间内采样的次数。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气象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加强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和观测人员,在气象观测和资料处理等工作中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第四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确保气象观测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准确性。
第五条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应当将本规章制度作为规范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定期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六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气象观测操作规程、观测装备的维护和使用规定、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等。
第七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确保气象观测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第八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气象观测装备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气象观测数据的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气象观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一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观测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责任意识。
第十二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改。
第二章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第十三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规范。
第十四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气象观测的时间、频次和方法等要求;(二)气象观测装备的准备和调试等要求;(三)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和传输等要求;(四)气象观测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报告等要求。
第十五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由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审批,经过公布后方可执行。
第十六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的执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气象观测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面观测规范
地面观测规范地面观测是地理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地表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观测,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数据。
为了保证地面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定地面观测规范是必要的。
地面观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测项目的确定:规范要明确各种观测项目的名称、定义、参数和单位,以及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可以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项目,并规定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和仪器进行观测。
2. 观测点的选择:规范要对观测点的选择进行规定,要求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例如,在地质观测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地质构造和地理特征的地点进行观测。
3. 观测时间的确定:规范要明确观测时间的频度和时段,以保证观测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例如,在生态观测中,可以规定每个季节、每年进行观测,以研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 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规范要求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符合科学的规范和方法。
例如,在地震观测中,要求准确记录地震波的到时、振幅等数据,并进行标定和校正。
5. 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规范要求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要求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于气象预测和气候研究。
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规范可以统一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这样,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观测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其次,规范可以提高观测点的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通过规定规范的要求,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再次,规范可以加强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规范性。
通过规范要求,可以避免记录和处理中的错误和偏差,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规范可以促进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规范的要求,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研究,提高观测结果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Contents第一编总则第 1 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1 观测站的分类和观测方式、任务1.2 观测项目1.3 观测程序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5 地面气象观测员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2.2 观测场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2.5 观测值班室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3.3 维护和检验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4.1 概述4.2 云状4.3 云量4.4 云高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第 5 章能见度5.1 概述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5.4 能见度观测仪第 6 章天气现象6.1 概述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6.3 观测和记录6.4 天气现象观测仪6.5 纪要栏的记载第 7 章气压7.1 概述7.2 水银气压表7.3 气压计7.4 电测气压传感器7.5 计算海平面气压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8.1 概述8.2 百叶箱8.3 干湿球温度表8.4 最高温度表8.5 最低温度表8.6 温度计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8.8 毛发湿度表8.9 湿度计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8.11 通风干湿表第 9 章风向和风速9.1 概述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9.5 轻便风向风速表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第 10 章降水10.1 概述10.2 雨量器10.3 翻斗雨量计10.4 虹吸式雨量计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第 11 章雪深和雪压11.1 概述11.2 观测地段11.3 雪深观测11.4 雪压观测第 12 章蒸发12.1 概述12.2 E601B型蒸发器12.3 小型蒸发器第 13 章辐射13.1 概述13.2 总辐射的观测13.3 净全辐射的观测13.4 太阳直接辐射的观测13.5 散射辐射与反射辐射的观测 13.6 长波辐射的观测13.7 辐射自动观测仪第 14 章日照14.1 概述14.2 暗筒式日照计14.3 聚焦式日照计14.4 自动观测日照传感器第 15 章地温15.1 概述15.2 玻璃液体地温表15.3 铂电阻地温传感器第 16 章冻土16.1 概述16.2 冻土器第 17 章电线积冰17.1 概述17.2 电线积冰架和观测辅助工具 17.3 观测和记录17.4 注意事项第 18 章地面状态18.1 概述18.2 场地的选择18.3 观测记录第三编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19.1 概述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19.3 硬件19.4 系统软件19.5 采样和算法19.6 安装19.7 日常工作19.8 维护19.9 自动气象站网第四编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0.1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20.2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0.3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0.4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0.5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20.6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20.7 月报表格式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1.1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1.2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1.3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1.4 月报表格式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22.1 年报表的编制要求22.2 年报表的填写规定22.3 观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22.4 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22.5 三次与四次观测、白天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22.6 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记录的统计22.7 年报表的格式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23.1 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23.2 缺测记录的处理方法23.3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附录附录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表1-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准确度要求与常用仪器性能表1-2 人工观测气象仪器技术性能表附录2 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附录3 风力等级表附录4 气象辐射观测常用的公式附录5 气象辐射量新旧符号与单位换算附录6 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附录7 辐射观测中常用的附表表7-1 时差EQ表表7-2 赤纬DE表表7-3 大气质量m查算表表7-4 日地平均距离修正表表7-5 日出时间(TR)表(地平时)表7-6 日落时间(TS)表(地平时)表7-7 遮光环订正系数CQ2附录8 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表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是为了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活动,保障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地面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候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观测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制度。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使用国家规定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气象观测标准和规范。
第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属于国家重要基础数据,应依法予以保护。
第六条国家气象局负责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地方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二、观测站点设置与维护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根据气象业务需求、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设置,并确保观测站点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第八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设立在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避开可能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如高楼大厦、电线杆等。
第九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迁移。
确需迁移的,应报经上级气象部门批准。
第十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校准,确保观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一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环境监测和保护制度,定期对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三、观测与资料收集第十二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严格遵守观测纪律,不得擅自变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
第十四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审核。
第十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应及时上传至上级气象部门,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结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
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总云量的记录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量观测
根据天空被云覆盖的程度 ,确定云量多少并进行记 录。
云高观测
通过仪器或目视观测,获 取云的高度数据。
能见度观测
仪器测量
使用能见度仪等仪器,测量大气透明度,获取能见度数据。
目视观测
通过肉眼观察,评估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进行记录。
天气现象观测
降水现象观测
记录降雨、降雪等降水现 象,以及其强度、持续时 间等。
观测时间
根据气象变化的特点和观测任务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测频率
根据气象变化的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观测任务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观测频率,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03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02
03
云状观测
根据云的特征,包括形状 、大小、结构等,进行云 状的观测和记录。
提高观测人员素质
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保 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风现象观测
记录风向、风速等风的现 象,以及其变化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
如雷电、冰雹、雾等其他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气压观测
气压仪器选择
根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压 仪器并进行安装。
气压观测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气压观 测和记录。
气压记录分析
对气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气压变 化情况。
温度观测
VS
修订方法
修订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 观测经验,进行科学验证,最终形成新的 观测规范。
对未来观测规范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观测规范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观测规范体系,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标准、观测方 法等,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地平时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时降水量、时蒸发量日蒸发量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照总时数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时08时14时20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日日照时数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³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³20m(南北向)。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熟记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掌握:⑴各类气象站的分类原则;⑵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任务;⑶台站需要开展的观测项目;⑷人工观测方式和自动观测方式的观测程序;⑸对于时制和日界的规定。
理解:⑴观测资料的“三性”;⑵地面气象观测员的要求。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掌握:⑴对观测场的要求及场内仪器设备的布置原则、安装标准;⑵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理解:地面气象观测场环境要求。
了解:观测值班室要求。
第3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掌握:⑴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和采样速率;⑵不同技术性能仪器更换的平行观测要求。
了解: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和维护、检验要求。
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熟记:⑴29种云的云状特征、简写符号;⑵云状、云量的观测和记录规定,以及目测云高方法。
掌握:⑴云的分类和观测内容;⑵相似云的区别、云的基本演变规律;⑶特殊状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理解:云、云量、云高的定义。
了解:各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和实测云高方法。
各季节重点:春秋季: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夏季:⑴积云、积雨云、积云性云、堡状云、荚状云、絮状高积云、雨层云等云的云状特征;⑵相似云的区别和云的演变;⑶雾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冬季:⑴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⑵雪暴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第 5 章能见度熟记:⑴白天、夜间能见度的观测方法;⑵没有更远的目标物时能见度的判定方法。
掌握:⑴能见度记录规定;⑵“能见”的与不“能见”的区别。
理解:⑴能见度、白天能见度、夜间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定义;⑵能见度目标物、目标灯的选择要求。
了解:能见度观测仪器的测量原理、构造。
第 6 章天气现象熟记:⑴34种天气现象的特征、符号;⑵天气现象的观测内容和记录规定。
掌握:⑴各类天气现象之间的区别;⑵视程障碍现象影响能见度的程度,降水现象与云层配合;⑶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条件;⑷纪要栏的记载。
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
第11章 雪深和雪压11.1 概述雪深是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 )为单位,取整数;雪压是单位面积上的积雪重量,以克/平方厘米(g/cm 2)为单位,取1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包括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要观测雪深;在规定的日子当雪深达到或超过5cm 时要观测雪压。
测定雪深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测定雪压用体积量雪器或称雪器。
11.2 观测地段雪深、雪压的观测地段,应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
入冬前,应将选定的地段平整好,清除杂草,并作上标志。
11.3 雪深观测气象站一般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来测量雪深。
量雪尺是一木制的有厘米刻度的直尺(见图11.1)⑴ 符合观测雪深的日子,每天8时在观测地点将量雪尺垂直地插入雪中到地表为止(勿插入土中),依据雪面所遮掩尺上的刻度线,读取雪深的厘米整数,小数四舍五入。
使用普通米尺时,若尺的零线不在尺端,雪深值应注意加上零厘米线至尺端距离的相当厘米数值。
⑵ 每次观测须做三次测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三次测量的地点,彼此相距应在10m 以上(丘陵、山地气象站因地形所限,距离可适当缩短),并作出标记,以免下次在原地重复测量。
⑶ 平均雪深不足0.5cm 记0;若8时未达到测定雪深的标准,之后因降雪而达到测定标准时,则应在14时或20时补测一次;记录记在当日雪深栏,并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⑷ 若气象站四周积雪面积过半,但观测地段因某种原因无积雪,则应在就近有积雪的地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地点测量雪深(雪压同)。
如因吹雪或其他原因使观测地段的积雪高低不平时,应尽量选择比较平坦的雪面来测定。
丘陵、山地的气象站四周积雪达到记录积雪标准,但由于地形影响,测站附近已无积雪存在时,雪深不测量(雪压同)11.4 雪压观测11.4.1 体积量雪器⑴ 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由一内截面积为100cm 2的金属筒、小铲、带盖的金属容器和量杯组成。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
63
图 11.2 体积量雪器 ⑵ 观测和记录 ① 每月 5、10、15、20、25 日和月末最后一天,若雪深已达到 5cm 或以上时,在雪深观 测(或补测)后,应在观测雪深的地点附近进行雪压观测。 如在规定的观测日期,雪深不足 5cm(或无积雪),而在随后的其它日子里,雪深达 5cm 或 以上,以及前一天雪深观测后,因降雪使得雪深一日间又增加 5cm 或以上时,须在该日雪深 观测后,补测雪压。 ② 观测雪压取三个样本,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雪压值。为避免下次在原地重复取样, 应在取过样本的地点作出标记。 ③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观测前半小时,把量雪器拿到室外。取样前,应把量雪器清理干 净。取样时,拿住把手,将量雪器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然后拨开量雪器一方的雪,把 小铲沿量雪器口插入,连同量雪器一起拿到容器上,再抽出小铲,使雪样落入容器内,加盖 拿回室内。等雪融化后,用量杯测定其容量。 取样时,要注意清除样本中夹入的泥土、杂草。所取样本不应包括雪下地面上的水层和 冰层,但应包括积雪上或积雪层中的冰层,此情况时应在观测簿备注栏中注明。 当雪深超过取样的量雪器金属筒高度时,应分几次取样。在取上层雪样时,注意不要破 坏下层雪样。 雪压计算公式为: M (11.1) P 100 式中 P 为雪压(g/cm2) ;M 为样本重量(g),分母 100 为量雪器内截面积(cm2)。 ⑶ 维护 每次观测后,必须将仪器擦净,并防止金属筒的刀刃口变形、变钝。 11.4.2 称雪器 称雪器是由带盖的圆筒、秤和小铲等组成的一种测量雪压的仪器 (见图 11.3) 。 ⑴ 观测和记录 同体积量雪器。 ⑵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 观测前半小时,把称雪器拿到室外。每次取样前应先清洁称雪器,检查秤的零点,把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6
中。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进行的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工作,是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指观测人员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以下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进行总结。
一、观测点的位置选择1. 观测点应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段,远离建筑和树木的干扰。
2. 观测点周围不应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如建筑、道路或其他设备。
3. 观测点应保持清洁,避免观测精度受到尘土、垃圾等的影响。
二、观测仪器的摆放1. 摄氏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仪器应放置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以避免接触地面影响测量。
2. 仪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三、气象要素的观测1. 温度观测:使用摄氏温度计,在每次观测之前应将温度计归零,并保持观测时的稳定姿势。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每次观测前应先用干净的布擦拭干燥,然后将湿度计放置在空气中,避免有其他物体遮挡。
3. 风向风速观测:风向风速仪应安装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风向的观测应对准北方,并记录为0度。
观测风速时,应注意观测时间的稳定性,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记录表格上。
4. 大气压力和降水观测:使用气压计和雨量计进行观测,观测时应注意观测仪器的记录精度,并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四、观测记录的要求1. 观测人员应定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2. 观测记录上应标明观测日期、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信息,并对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数值进行整理和标注。
3. 观测记录表格上应注明观测人员的姓名和观测所属单位。
4. 针对异常观测数据,观测人员应进行说明,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观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1. 观测数据汇总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汇总和上报的观测数据应标注观测人员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上级报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科学试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辐射
降水
土壤 温湿度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应当是正规生产厂家 生产;准确度满足规定的要求;可靠性 高,保证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信;仪器结 构简单、牢靠耐用,能维持长时间连续 运行;操作和维护方便,具有详细的技 术及操作手册。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索南达杰站
祁连山阿柔冻融观测站
地面气象观测场环境条件要求
气象站站址在满足科学目的的同时,必须符合观测技 术上的要求,也应考虑后勤保障和维护上的便利。 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 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 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 近有丛林、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 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辐射观测仪器 的受光面上,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不超过 5o,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
土壤剖面的分层处理
观测站建站信息的档案
观测场的地理条件和环境背景,站点位 置和拔海,传感器型号和参数及其布设 高度和深度以,土壤剖面的照片等建站 资料应存档备案。
气象观测塔的架设
无论地面水平与否,气象观 测塔架设时要保持塔身的铅 直,横杆保持水平。 气象观测塔应有防雷装置。 固定塔身的纤绳每隔10m左右 应有一层,以保持塔的稳定 性。纤绳与塔边应在同一垂 直面上,并与地面成60º夹角。 支撑塔身和固定纤绳的的底 座要坚固。 太阳能板应面朝正南,并与 水平面成60º夹角。 数据采集箱架设在塔身的北 面1-1.5m高度处。
观测资料的检查和整编
对地面气象观测站维护时下载的观测数据应 及时进行检查和整编。检查和整编的内容包括: 检查资料序列的连续性; 检查观测资料是否出现奇异值或不合理值; 建立经初步质量控制的观测资料连续系列; 绘制各观测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原始数据和资料检查情况要归档备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
QX/T 5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4部分:冻土观测
16
QX/T 5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5部分:电线积冰观测
17
QX/T 6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18
QX/T 6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19
QX/T 6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5
QX/T 4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6
QX/T 4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5部分:气压观测
7
QX/T 5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8
QX/T 5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9
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
20
QX/T 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21
QX/T 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22
QX/T 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23
QX/T 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QX/T 96-2008
积雪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53
QX/T 99-2008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
54
QX/T 10.2-2007
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
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
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
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
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1.1.2观测方式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1.1.3观测任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⑴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按表1.2的规定进行人工定时观测。
⑵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⑶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发展需要新增加的观测。
⑷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⑸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⑹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按打印出各类报表。
⑺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1.2观测项目1.2.1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⑴各气象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各定时观测项目分别见表1.1、表1.2。
1.2.2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
1.3观测程序1.3.1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每天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⑶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23章的规定处理;⑸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
1.3.2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⑵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项目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⑹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气象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
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测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
1.4时制、日界和对时1.4.1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1.4.2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1.4.3对时⑴气象站观测时钟应对北京时。
⑵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以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采集器与计算机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保持两者时钟同步;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1.5地面气象观测员⑴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
⑵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求是,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范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⑶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
⑷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和向微机输入人工观测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
⑸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⑴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设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丛林、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的物体。
⑵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⑶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⑷地面气象观测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⑸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⑹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2.2观测场⑴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气象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⑵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的固定标志上。
⑶观测场四周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⑷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⑸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并便于维护。
⑹观测场的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具体要求:⑴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⑵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⑶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⑷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⑸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
⑹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图2.1。
⑺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2.1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