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学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fc5b5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a.png)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12人口的迁移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的迁移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12ce04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f.png)
第一章 第2节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 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 结合历史知识及实际案例,分析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思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阅读课本第10页第12页,完成以下内容1. 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2. 判断标准: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 属性和 属性。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 变化。
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要跨越 界限。
3. 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包括 、 和 。
(2)国内_人口迁移: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 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1)推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 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
(2)拉力:促使原居民 的因素。
5.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早期人口迁移:主要受 影响; (2)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 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阅读课本第12页第13页,完成以下内容三、我国人口迁移阅读课本第14页第15页,完成以下内容1. 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 、战争、灾害等。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议1.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外出度假、旅游。
①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①王艳从甲县 A 中学转到乙县 B 中学读书。
① 2015 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2.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① 19 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①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①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检下图为深圳市新流入常住人口来源TOP10城市分布。
深圳新流入常住人口的32.38%来自TOP10城市。
据此完成1~3题。
1. 从资料可以看出 ( )A.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城市单一B.人口来源地都集中在大城市C.吸引人群应以中老年为主D.该现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2. 深圳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美B.城市等级较高C.经济发展迅速D.文化底蕴深厚3. TOP10城市中前五位都位于广东省,与此现象关系密切的因素有( )①城市间距离 ①发展水平差距 ①就业机会①语言沟通 ①风俗习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人口迁移导学案
![人口迁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6d36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e.png)
人口迁移导学案一、引言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能是临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人口迁移对于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导学案将探讨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而其他地区的发展机会更多。
这导致人们离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前往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2. 教育和培训:另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原因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很多人在追求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时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其他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可能迫使人们离开原居地。
这种类型的人口迁移通常是临时性的,人们会在灾害过后返回原居地,或者寻找新的居住地。
4.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战争、内乱、政治迫害、种族歧视等问题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原居地,寻求安全和自由。
三、人口迁移的类型1. 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这种迁移可能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迁移,也可能是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到经济发达的地区的迁移。
内部迁移通常受到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2. 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迁移。
这种迁移可以是经济移民,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也可以是难民,逃离战争和迫害。
国际迁移对源国和目的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3. 跨州迁移:跨州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州之间的迁移。
这种迁移在大国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非常普遍,人们通过跨州迁移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或者逃离自然灾害。
四、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迁移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口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交流。
《人口迁移》说课导学案
![《人口迁移》说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b4bfa7c1cfad6195fa785.png)
附件一《人口迁移》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比较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能列举不同的人口迁移类型2)熟悉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3)学会调查与访谈,来探究当地的人口迁移特点2过程与方法1)创设“同学的未来”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2)通过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3)通过乡土材料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并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二、导利用走西口这段文字材料和音乐带领大家分析这段材料前后阶段有什么不同。
进而引进人口迁移这个概念。
三、基础知识梳理(思)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人口迁移是人口__________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__的空间流动方式。
3、根据人们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_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迁移两种类型。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由__________到______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空间位移4、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时间限度跨县级以上行政区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
具体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e0e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a.png)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2人口迁移导学案高一地理必修二(7)
![1.2人口迁移导学案高一地理必修二(7)](https://img.taocdn.com/s3/m/d039667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a.png)
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4.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 :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 居住地发生或变化。
②空间属性: 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等。
②国内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 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或排斥力)与(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主要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3)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知识点二国际人口迁移:1 . 意义:反映出全球形势的变化。
2.特点:知识点三我国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等方面。
2.特点:(1)20世纪80年代以前:迁移少,以导向为主;人口主要从向中部,从、向西北、东北和西南迁移。
(2)20世纪80年代以来:迁移减少,迁移增多;人口主要从、、向东部迁移;一部分人口向国家迁移。
3.意义:(1)对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的发展。
【情境探究】经纬的爷爷是上海人,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的一家企业工作。
经纬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与爷爷结婚后也去了贵州。
经纬的爸爸在贵阳读完高中,考取北京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后去欧洲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是深圳的科学家。
《人口迁移》 导学案
![《人口迁移》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c030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1.png)
《人口迁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4、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难点(1)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决定性作用。
(2)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1)空间位移: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
(3)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以上。
(二)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
(2)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3)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由东部向西北、东北、内地迁移。
②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2)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3)水: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人口迁入。
2、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50eb7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8.png)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图表、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人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国际移民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以上)。
③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如外出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①按迁移方向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②国际人口迁移:讲解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分析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
③国内人口迁移:介绍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如“闯关东”“走西口”等;分析当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经济因素:讲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业机会的多少、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2人口迁移(1)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人口迁移(1)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25f099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7.png)
1.2 人口迁移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人口迁移概念及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课型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__________的__________,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区域人口___________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___;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_____________。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__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________。
②环境问题、_________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受其影响,人们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_______机会多的地区。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课堂探究探究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应为长期或永久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图示如下:探究二区域人口数量变化认识人口区域人口的数量变化,一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探究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方面考虑。
探究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迁出地(推力因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等迁入地(拉力因素)就业机会少就业机会多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收入稳定、收入高医疗、教育条件差医疗、教育条件好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公共设施差公共设施好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环境质量差环境质量好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2.自然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土壤肥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3.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经济发展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人口迁移学案
![人口迁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4c4161af1ffc4ffe47ac7a.png)
【学习目标】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2、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知道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预习内容板块】要求:利用下午大课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1.)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看课本16页第一段)2.)何为人口迁移?[思考]1. 甲同学:我表哥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属于人口迁移。
乙同学:去年暑假我们全家去海南岛旅游,这属于人口迁移。
丙同学:只要人口在两地区间进行空间移动,就称为人口迁移。
丁同学:两地区间进行空间移动只有超过1000千米,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四位同学中那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人口迁移需要满足什么条件?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5.)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人口迁移的原因也相当复杂。
阅读教材P17页的活动内容,分析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中的推力和拉力有哪些因素?6.)引起人口迁移的常见因素有哪些?(发挥想象力,设计结构图)知识拓展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而不改变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课内探究案问题创设故事背景小胡来自黑龙江,在上海读完4年大学后,回到家乡小城,找了份工作,娶妻生子。
现在上海的一家公司提供他一个本专业的岗位,收入比现在高,压力和风险比较大。
小胡了解到公司每年有探亲假,而现在有上海和黑龙江之间的直通航班,来回比较方便。
但是小胡的妻子希望他放弃,因为如果他去了,一家三口相隔万里,很长时间才能相聚一回。
小胡所在的小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准备进行开发,建设旅游名城,为挽留人才,政府出台了新措施,学历本科以上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
小胡的儿子很愿意去上海,因为他喜欢南方的气候,黑龙江冬季太冷。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1272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c.png)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分析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教学案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让学生观察人群流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和兴趣;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你们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的例子?他们为什么选择迁移?迁移对他们和原居地有什么影响?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在时间和空间上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内迁和外迁,乡村迁城市和城市迁乡村。
三、原因和影响分析(20分钟)1.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教育原因、环境原因、家庭原因等;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四、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30分钟)1.教师通过数据和地图,展示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出,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入;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等。
五、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分析原因和影响;3.学生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教师总结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讲解、案例分析、数据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教学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4ba3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d.png)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人口迁移》自主探究学案
![《人口迁移》自主探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e4d19702768e9950e738c8.png)
《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P8-11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图片1-2-1、1-2-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知道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情况;2.读教材P12-13内容,结合图案例,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并能够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读教材P13-15内容,知道人口的迁移对地理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及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展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人口的迁移能给人或环境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又有哪些不利影响?1.同学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资料和地图册,分小组讨论?2.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3.师生进行讨论结果的梳理总结。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d215e0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6.png)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987e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6.png)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描述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
我们把涉及人口________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_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________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________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_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________,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________,促使人们迁入。
2.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________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
3.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________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________的地区。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5aef14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5.png)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人教版地理学案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
![新教材高中人教版地理学案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0bb3e3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5.png)
第二节人口迁移1.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微思考]2020年的高考,广西所在地的一名考生顺利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该学生去北京报到上学,其行为是人口迁移吗?提示:是。
3.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机械增长率: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教材思考]你还能列出更多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吗?提示:政治、宗教信仰、文化、家庭、房价、环境等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或推力因素。
2.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频发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影响人口的迁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
(×)(3)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会产生拉力。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向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图表点拨]教材第13页图1.18,该图展示出:(1)19世纪以前,欧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非洲南部迁移。
(2)19世纪以后,非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增长模式
课时:2课时主备:焦爱琴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26
学习目标: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识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学会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重点: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习过程
导学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引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________: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2)人口机械增长:__________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1)概念: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思考】分析下列行为,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小王五一期间到世博园参观②农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援助青海玉树重建③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④郊区人民假期到城里大商场购物⑤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⑥从城区到郊区上班
3.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____到____的人口迁移
4.读教材P16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图中的人口迁移属于哪种类型?
(2)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作用力
(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影响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因素:____________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②表
现⎩
⎨
⎧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迁入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人口迁出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②经济因素改变的影响
(3)政治因素
①经济政策和____政策: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由此引起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②战争:常引起____的人口迁移。
导思 合作互助
探究问题 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 的意识和能力
【技巧总结】
1.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成因的方法
对引起人口迁移现象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主导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导练展示交流科学解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巩固】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
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1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4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
据此回答1~2题。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学时暑假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4.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5~6题。
5.新疆8~10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 )
A.①B.②
C.③D.④
6.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万。
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 )
A.①B.④
C.③D.⑤
根据某国某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7~8题。
7.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8.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视剧《叶落长安》,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主人公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
剧情跌宕起伏,人物空间流动较大,大女儿莲花因工作,十多年奔波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历尽周折,才把工作调到西安;二女儿荷花因上大学,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儿子东京在农村做了十几年知青,后来全家调动进了城,最终因创业,又回到了农村。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较多,郝玉兰一家40年代从河南迁到陕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从西安到北京是受________因素影响。
(2)和剧中东京一样,历史上“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后来从农村返回城市,这是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而现在我国大量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则是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分析后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又分为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中剧中情节显示了__________种人口迁移类型。
(4)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能力提升】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读图完成1~2题。
1.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
C.人口老龄化加重D.人口容量下降
2.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
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
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
4.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扩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
(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二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
(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为什么?
思维导图
课后作业
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源,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