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8aac97a5e9856a57126063.png)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9a1c5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3.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5745e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4.png)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肠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胱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a14dc2d55a8102d277a22f14.png)
28
❖ 如何调理阳盛
❖ 调理 对于牛肉、狗肉、鸡肉、等温阳食物 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象香蕉、西 瓜、柿子、苦瓜、番茄。酒性辛热上行,阳 盛之人切戒酗酒。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稼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整理课件
穑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整理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整理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 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 所以脾属土;
例如:
天·日·明··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消亡·下·内·静·柔…—阴
举案例:每人1个
自然界
春(湿)—秋(燥) 夏(热)—冬(冷)
整理课件
13
2.阴阳的互根
❖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 “阴阳相倚”
为“生”、“化” 的条件。 ❖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 阳无以化”。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整理课件
43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daeaf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b.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88217856a561253d36f18.png)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脉
筋
肉
皮
骨
舌
目
口
鼻
耳
面
爪
唇
毛
发
喜
怒
思
忧
恐
汗
泪
涎
涕
唾
洪
弦
缓
浮
沉
神
魂
意
魄
志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538d60b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f.png)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记忆理解技巧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记忆理解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33f2cd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0.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记忆理解技巧1. 阴阳的世界说到中医,首先就得提阴阳。
这两个词儿,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它们的意思特别简单。
阴阳就像是黑夜和白天,阳光和阴影,热情和冷漠。
生活中处处都有阴阳,吃饭的时候,菜热乎乎的,这就是阳;而汤凉凉的,就属于阴。
可别小看这阴阳的道理,它可是中医的基石。
1.1 阴阳的平衡在我们的身体里,阴阳也要保持一种平衡。
就像打游戏时,角色的生命值必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要不然就挂了。
身体里的阳气过盛,可能会引起上火;而阴气过多,可能会让你觉得冷,没劲。
这就像是我们吃饭时,偏爱某一味,结果把胃给吃坏了。
所以,保持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秘诀。
1.2 阴阳的互动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就像一对老夫妻,有时候吵吵闹闹,但实际上总是牵挂着对方。
阳气强时,阴气自然会相对较弱;反之亦然。
这种互动关系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天也有阴雨,没啥好担心的。
只要我们懂得把握,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去应对各种情况。
2. 五行的奥妙接下来,我们得聊聊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就像是五位性格各异的朋友,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还能帮助我们理解身体的变化。
2.1 五行的特性木:代表生长和创造力,就像春天的小芽,充满了生机。
火:象征着热情与能量,夏天的阳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土:是稳定和滋养的象征,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感到安心。
金:代表着坚硬与收获,像秋天的果实,满载而归。
水:象征着流动和智慧,冬天的雪水,滋润着大地。
每一行都能和我们的身体相对应,比如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脾对应土,肺对应金,肾对应水。
这就像我们五个人组成一个团队,缺一不可!2.2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之间还有一种神奇的关系,那就是相生相克。
就像小朋友之间,有的可以一起玩,有的则容易打架。
比如,木生火,木头可以让火更旺;而水克火,水一来,火就被扑灭了。
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比如春天的雨水可以滋润植物,让它们长得更好,冬天的冷风又能让人感到寒冷。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8d3811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png)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
在中医中,阴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
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
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
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脏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
中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https://img.taocdn.com/s3/m/eb5946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dc534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a.png)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534a2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b.png)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的性质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和解释。
阴阳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对立统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又统一于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动态平衡:阴阳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时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
3. 互生互化:阴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1.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补养关系。
2.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3. 生成克制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度的生克关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而过度或不足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应用中的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医生在进行疾病辨析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其偏盛或偏衰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药物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五行属性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初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中医学》基础医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中医学》基础医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d836d68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3.png)
基础医学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医学上的生理、病理、胗断、治疗各个方面),有它的物理基础和实用价值。
阴阳五行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阴阳说明事物的矛盾和統一,五行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阴阳得五行就会更为完备,五行有阴阳,也就会更有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自然界的领域极为广阔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变化多端,如果单用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去解释,有时会不能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必须再用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加以补充,才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的全部性能。
要想了解阴阳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就要首先对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必须联系实际,逐步领会它的精神实质。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就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等于一个抽象的代名词,它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經过长期观察而掌握的一种解释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
这种理论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能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法则,它说明所有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相对面,由矛盾达到统一。
“内经”上把阴阳当作一个极普通的道理,认为是整个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分类的纲领,变化的范畴,生长毁灭的必然现象。
世界一切物质运动过程都包含着矛盾,构成矛盾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就没有世界。
自然界一切事物,几乎都有它的相对面:昼与夜、冬与夏、内与外、上与下、水与火。
这些相对现象,明明白白地存在着,昼夜、冬夏、内外、上下、水火都是相对的,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说明;如果昼与冬、火与下、上与内,它们没有相对的关系,就不能用阴阳来代表说明。
阴阳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以一年来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可是以春夏秋冬里面的一天来说,那又是白天属阳,夜晚属阴。
同是一杯水,静止不动时是阴,动时又是阳的现象了。
阴阳代表事物,往往因条件的变化而要加以灵活运用。
白昼的终了,就是黑夜的开端;暑热季节的过去,就是寒冷季节的来临;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内就没有外,分开来讲,虽然阴阳各有属性,但每一事物的全部过程,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aca13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5.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2729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8.png)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b3001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0.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哲学、医学理论、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成为中华文化自我思考过程中的一个异质性要素。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自然属性和五个基本的物质形态,具体分别是:1. 阴阳:阴阳是指天地、人事、万物中共存的两种自然属性,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相生相胜,相互补充。
2. 五行:五行又称为五行相生相克,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通过对自然界、生命体等物质或现象的观察、归纳和概括,将自然万物划分为五类,各有其特性、功能和作用。
这五行之间既相生相克,又产生相生的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包括:疾病的诊治、药物的性能、药物的组方、针灸疗法、食疗保健等方面。
在中医疾病的诊治上,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而产生的,只有恢复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能根治疾病。
例如,中医治疗气虚质的糖尿病可以采用“益气生津”为主的治疗法,中医所谓的“益气生津”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择具有升阳益气、和中生津的药物进行调理。
在中医药物性能方面,阴阳五行理论也很重要。
中药的性能是由其味、性、归经、毒性、功效等要素决定的,而其味、性和药物性能与阴阳五行有关。
例如,甘温的当归补血,与血液的性质相同,与血液所属的阴性相对应;咸寒的麻黄发汗,与肺所属的阴阳相对应。
在中医食疗保健方面,阴阳五行理论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按阴阳五行理论,食品也有阴阳寒温之分,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性质的食品。
比如,性格温热的人最好食用清凉性质的食物,性格寒冷的人则不宜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
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
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
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
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
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
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
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
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
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
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
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其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火";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具有可变之物、蕴含、潜降、肃杀之现象和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止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不仅用于归纳推证自然界万物,更需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索和阐述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和每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统一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这是五行学说的精华所在。
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助长作用。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概括为: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是相克。
(见图3-1)
图3-1 五行生克示意图
图3-2 五行制化关系示意图
五行相生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为"生中有克"和"克中有生"。
3、五行制化乘侮关系
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
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见图3-2)因此,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协调和发展变化。
相乘相侮:指五行之间相克的过度。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正常相克的
过度。
比如:正常情况下木克土,太过了,就成为木乘土了,也就是因为土本身不足(不及),木旺乘土。
相侮:侮,即欺侮,有持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反向
克制的异常情况,如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金克木,但当金行虚、木行太过时,木既凌
弱金了,就成了木反侮金。
(见图3-3)
图3-3 五行乘侮关系示意图
总之,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正常生理现象。
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
在人体就成了病理现象。
相乘相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相乘是按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