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学院:旅游学院年级:2014级班级:旅游管理类四班
姓名:吕晗雪学号:201441100134
摘要:儒家偏于世间法,道偏于出世法,佛法则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而已出世法为究竟,在中华人文的时空观,形成了可纵可横的三个阶梯与稳固的三足鼎立。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则以微观事物辩证与论证方法,探索着人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宇宙万物之根本;作为独特的人学,辨证着人生之方方面面,解释了许多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各门哲学,没有圆满解决关于心的答案,东方西方的历朝历代,存在究竟反省关于人的真理,而佛教哲学本身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入禅宗汉族佛教三教并行儒释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又叫“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一、佛教的创立及传入
1.佛教在印度创立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正处于种姓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列国纷争,诸侯称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古印度伽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于二十九岁时出家,辗转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创立佛教。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此后,佛教在印度逐渐壮大。释迦牟尼坐化一百年后,部派分裂。
2.传入中国
佛教起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凝聚复合的产物,特别是汉传大乘佛教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仕宦大夫无不用佛教思想理念陶冶性情,规范身心,并用其倡导伦理,净化社会。
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与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而当时佛教学者也称佛教为“佛道”,“道术”,谓“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理惑论》)。
二、儒教和道教——中国的本土宗教
中国文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自夏、商、周三代前后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文的基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易经》代表着原始、质朴、科学、哲学的中华文化的最早阐释。第二阶段为周、秦之际,产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互为异同的天下,复经秦、汉前后的演变,渐次形成儒、道、墨三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第三个阶段为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产生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的局面。
从此,经历了宋、元、明、清,形成文(文学)哲不分,文史不分,学用不分的异曲同工的东方人文特征。
1.道教的诞生及发展
道教是中国古代民间产生的一种宗教。其渊源大体有4个方面:1、古代的原始宗教与巫术;2、神仙思想与方术;3、谶讳学;4、黄老思想。
道教信仰老子的“道”,把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儒学的创立及发展
可以归结,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以人为本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三代以前是“天”与“神”的世纪,时至孔子时代,便自然地回归了一个“人”的本体与转变,至此,则天人合二为一。综观中国古代思想史,其核心在“顺乎天而应乎人”上,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无不将探讨“天”“人”的根本问题成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三、佛教在中国对儒道的冲撞及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自三国,佛教与道教在宗教观上开始分家。佛教主有生必有死,以“无生”为理想,斥责道教愚惑欺诈;道教主养生长寿,以“不死”为目标,抨击佛教是“修死之道”。道教还指摘佛教为“夷狄”之教,是老子出关用以教化不知礼仪的胡人的产物,不适用于文明的华夏;佛教则揭露道教行“三张伪法”,败坏人伦,造反闹事。
到南北朝,佛教要求包容儒道而为三教之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庐山慧远分佛教为“内道”,儒学为“外道”,确立了“内外之道可合”的原则,认为佛教理应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为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秩序服务:但是僧尼“出家”即是变俗,在仪行礼制上,必须保持独立的风貌。他又依据佛教传说,贬低“天地”的地位,认为“天地”以“生生”为大,故“功尽于运化”;佛教倡无生不变,故“不顺化以求宗”。慧远认为《周易》的“生生为大”,《老子》的“天地”大都属世俗世界,不能和佛教的出世领域相比。
2.隋唐辽宋时的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一部举足轻重的中国禅宗史,在此可以为儒、道两家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在宋、元、明、清儒、道两家的思想流变中,如果脱离禅宗,便没有两者延续与发展的精神;在中华文化流淌的血液与灵肉的躯体里,离开禅宗,便无法书写这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纲,也没有中华人文现代的辉煌。
3.隋唐佛教与宋明理学
隋唐佛教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性化、本体化,而形成了佛教特有的心性理论。他们认为,人的本体即是人自身的本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统一起来讲求佛性,就有了成佛的根据。佛教禅宗是集中讲心性的宗派,他正是以本体的性净自悟为宗旨的。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
四、汉族佛教——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1.禅宗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