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
断层
2.断层
定义: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上升,两
地垒
侧岩层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部分称 为地垒。
地垒与地形:形成块状山地。 如庐山、华山、峨眉山
2.断层
地堑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下降,两 侧岩层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部分称 为地堑。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高 原、盆地, 使地表高低 起伏
风化、侵 削低高山、 蚀、搬运、 沉积、固 填平盆地 结成岩 使地表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冷却堆积形成火山锥。
火 山 锥
2.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
火 山 口
火 山 口 积 水 后 形 成 的 湖 泊
火 山 口
3.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978年唐山大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与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 石灰岩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
林、峰林等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砂岩地区——形成丹霞地貌
2)流水动力冲蚀作用——形成沟壑、沟谷地貌
河流沟谷、峡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 蘑菇、风蚀洼地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复习目标】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
Ⅰ.基础回顾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张裂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形成高峻山脉和相块相互挤压碰撞巨大高原撞大陆板块与海洋板海沟、岛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岸山脉三、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作用因素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黄土高原、沙丘、风力侵蚀作用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沉积作用学案编制人:王理审核人:1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Ⅱ.复习自测:1、下图显示的我国四大高原中,由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ABCD2、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A.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B.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C.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D.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右图,分析回答3—4题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成地貌》地球表面形态PPT课件
·风蚀作用-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 积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 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 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 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 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 程。 ·磨蚀就是在吹蚀过程中,地面气流中携带大量 砂粒,对所经地表和物体产生很强的打磨作用, 这种过程叫磨蚀。 ·风蚀过程中这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往往是兼而 有之。它们像两把刻刀,不断地雕琢着地貌, 形成种种沙漠景观。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 着的。
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 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 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 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 等措施。
·风沙活动的防治-例: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 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 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 月而得名。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 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 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 影响,沙丘形态多种多样。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 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 沙丘的变形。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2.2地球表面形态
(5)背斜和向斜的现实意义:
海门中学
背斜 储油
向斜储水
(6)背斜、向斜相互比较 )背斜、
海门中学
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早期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 晚期 背斜成 谷
现实意 义 储油、 天然气 储存地 下水
向斜
岩层向下 谷地或盆 向斜成 弯曲 地 山
2.断层 断层
海门中学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度,岩层发生断层 地垒 (2)分类 ) 地堑 谷地 陡崖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海门中学
2)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 因受到张力 顶部因受到张力 的影响, 的影响,侵蚀程 度较大, 度较大,而向斜 因受挤压力,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一、地质作用
海门中学
1.概念: 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1.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 概念 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2.分类:按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外力作用
斜成谷 (3)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正态地形: 斜成山
斜成山 (3)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倒置地形: 斜成谷
*正态地形: 正态地形: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褶皱形 成初期: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侵 蚀以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向斜:岩层两翼老,中间新。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外力侵蚀后
背斜 岩层受
褶
挤压弯 曲变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 3、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消亡边界);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乙 甲
1、图中背斜为 A ,向斜为 B , 地垒为 D ,
地堑为 C 。(填代号)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甲 ,
地下水丰富的是 乙 。
甲处为背斜,结构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甲
稳定,不易储水
处,原因是
。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5秒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皱
向斜
岩层上拱, 两翼新, 中间老
岩层向下 弯曲,两 翼老,中 间新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背斜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山
背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案例
日本群岛
喜马拉亚山脉
大西洋
红海
马里亚那海沟
海岭和海沟的区别: 东非大裂海谷岭是大洋的生成处,属生长边界;海沟是属消亡边界。
安第斯山脉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 高原和山脉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青藏高原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 采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
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 地;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 梁、水库等的回
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 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断层
1。概念: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 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
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与地貌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山岭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向下弯曲 谷地
斜
或山岭
褶皱的形成
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褶 皱 ↓ 地 貌
但是在自然界当中我们看到的向斜和背斜往往是 下面图示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后期: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探究: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三组:在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 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海岸山脉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图示地区探明含有 油气资源和水资源,应在何处钻井寻找?
A气 B油
C水
精品课件
举一反三: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 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为什么? 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乙
甲
背 褶斜 皱
向 斜
断层
岩层 形态
新老 关系
地貌
实际应用
有良好的储油、气 内老 背斜山 背斜谷 构造;岩层上隆不
地球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1、板块碰撞
海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岛弧
海岸山脉 2、板块张裂—— 海洋、裂谷、海岭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背斜:山地、谷地 向斜:谷地、山地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地垒:山地 地堑:构造盆地或谷地
断层是如何形成的? 断层有哪两种基本形态? 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并用自己的方法演示断层
褶皱与地表形态Βιβλιοθήκη 谷? 背斜山? 向斜
为什么背斜成谷,向 斜反而成山了呢?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背斜
1 2 3 21
新
老
新
岩层的新老关系
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题】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的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教材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通过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得能力;【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情景导入:天子山被称为最美的山,上山有2800多个台阶。
放眼望去,四面壁立的山体合围下,很像一座无顶的殿堂,浑圆陡峭,顶天立地。
远近山峰有的像身背草篓的采药老人,有的像手捧鲜花的妙龄少女,有的人像摩天大楼,有的像中世纪城堡。
有双峰插云,像两个尖尖的竹笋,有一柱独峙,像一支长长的利剑。
一座双一座毗连的山峰,既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难以阅读篇章......。
这些美轮美奂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习任务:(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各种外力作用与地貌(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列举流水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2.列举风力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3.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并解释成因。
4.把自己见过的一种地貌类型描述一下(可以画素描图,也可以展示图片)5.例举两个人类改造的地貌的例子。
(三)自我检测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1.比较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 地垒和地堑。
褶皱
成因
思考: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质构造?
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
断层
成因
思考:1.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流 水 侵 蚀 地 貌
黄土高原
深厚黄土来 源——风力 风力 沉积作用 沟壑纵横— 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地 貌
成因: 成因:风力沉积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流水侵蚀
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峡谷 瀑布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长江三角洲
流 水 堆 积 地 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 的各种地表形态。 的各种地表形态。
预习自测:
• 1.读下面“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 (1) 板块构造学说把 岩石圈分成六大板 软流层 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 至今仍在运动。 •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 比较 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多 火山、地震。 • (3) 写出下列数码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板块 ② 板块 ③ 板块 ④ 板块 ⑤ 板块 ⑥ 板块
形成侵蚀-堆积地 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流水作用 2. 风力作用
1. 流水作用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
背斜: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 中间新 两翼老
褶皱
形态
岩层新老 未侵蚀前 被侵蚀后
岩层向 中间老 背斜 背斜 上隆起 两翼新 成山
岩层向 中间新 向斜 向斜 下凹陷 两翼老 成谷
背斜 成谷
向斜 成山
2.断层与地表形态
(1)断层的成因与形态
★成因: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形成。
★形态: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地垒和地堑
褶皱形成示意图
背斜
向斜
(2)褶皱与地表形态
★未侵蚀前: 以内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2)褶皱与地表形态
★被侵蚀后: 以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谷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成山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 槽部受挤压力,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3)判断背斜、向斜主要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断层
铁路、公路、桥 梁、水库等的回 避处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ຫໍສະໝຸດ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洞口九中
1 2 3
谭东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湖南邵阳 洞口九中 谭东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1.褶皱与地表形态 (1)褶皱的成因与形态 ★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 ★形态:包括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中间向上隆起 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陡峭的断层面: 悬崖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课件]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新拼)
五大连池
天池
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 1976年唐山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啸
火山喷发
地震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 雕塑家
<雪浪花> -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 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 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 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的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 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 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丌知叫谁捏弄成这 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 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丌出她 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你听! “礁石硬得跟铁差丌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 的,还是錾(zàn)子凿的,还是怎的?”
马
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
海岭: 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①.两陆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背斜 褶 皱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地 质 构 造 规 律 的 应 用
常形成 山岭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谷地或 盆地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断 (1)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层 (2)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地震、滑坡)和水库漏水. 应 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 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外力作用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重难点】
重点:
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难点: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预习】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三、外力作用
作用水
侵
蚀
溶蚀
冰川侵
蚀
沉积作用冰川沉
积流水沉
积风力沉
积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分类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3、图解法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
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
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
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
【堂堂清】
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第二课时内力作用
【学习目标】
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③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④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重难点】
重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断层两种。
理论联系实际
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堂堂清:
1.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
块碰撞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
块碰撞形成
2、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
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褶皱形成的高地
3、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
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
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后经开采,果然原油喷出。
据此回答4~5题。
4.本地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
B.新—老—新
C.相当接近
D.新—较新—较老—老
5.如上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6、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哥伦比亚高原是岩浆沿地壳管道喷出形成的高原
B、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出形成的火山
C、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D、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小,下部坡度较大
7、下列火山位于太平洋火山带的是
A、意大利维苏威火山
B、日本富士山
C、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D、夏威夷岛的火山
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9、有关山区公路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要尽可能多地穿过人口聚居地;②为节省投资和运费,在居民点
之间一律采取走距离最短的直线线路的设计;③穿行在山谷中应远离陡坡地;④山区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0、读下图,回答有关
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其中A为,B为_________。
(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
(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
(4)A、B两处的特点是()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
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