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印度民族起义的评析
第24卷第6期2023年1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4No.6Dec.2023[收稿日期]㊀2023-10-11[基金项目]㊀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重点项目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资助(编号:23ZDBM15)[作者简介]㊀黄秋生(1973 ),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㊂1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㊂马克思对印度民族起义的评析黄秋生,王仕靖1(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㊀要]㊀马克思运用殖民批判理论对印度民族起义进行评析,揭露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行径,指明了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肯定了印度人民在印度民族起义中发挥的历史作用㊂马克思认为,印度民族起义是印度各族人民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第一枪㊂马克思通过对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研究,揭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反抗殖民压迫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当今世界对抵御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具有深远指导意义㊂[关键词]㊀马克思;㊀殖民;㊀印度起义[中图分类号]㊀A811㊀[文献标识码]㊀A [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3)06-0029-06DOI :10.13967/ki.nhxb.2023.0082㊀㊀19世纪中叶,印度爆发了一次伟大的反殖民主义民族大起义,这场起义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对印度社会保持着高度关注,1857年起义爆发后,更是详细论述了这场起义㊂马克思对起义爆发的原因㊁过程㊁性质和失败教训的评析,对印度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对推进抵御新殖民主义又有哪些指导意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㊂一㊀ 破坏 与 重建 :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殖民印度民族起义的爆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植根于印度传统社会之中,在英国残酷和野蛮的殖民统治的刺激下逐渐滋生和萌芽,最终破土而出㊂英国对印度传统社会的暴力入侵渗透到了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毋庸置疑,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殖民是复杂而深远的㊂ 内战㊁外侮㊁革命㊁征服㊁饥荒 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㊁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㊂ [1]679大莫卧儿帝国逐步瓦解时,欧洲侵略者乘虚而入㊂如果说葡萄牙㊁荷兰对印度的掠夺破坏了印度社会,那英国的殖民入侵则彻底摧毁了印度㊂如果说印度传统社会存在的矛盾是内生因素,那么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榨取就是这场民族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㊂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对印度全方位的经济殖民就此展开㊂短短几十年,东印度公司从普通的商业组织发展到垄断组织,在英国国王的特许下,它成了拥有政治权力㊁武装力量㊁司法权力的侵略组织㊂在经济上,针对印度商人,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对外贸易,对内则深入各乡镇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占据支配地位,排斥印度商人的正常贸易活动,将对内贸易变成强买强卖,另外还加征入境税收,迫使商人走投无路,只能成为公司的代理商或者不再经商㊂针对印度的一些主要产业如丝织㊁制盐等,他们强迫丝织工㊁手工业者为其生产,如若拒绝就会遭受毒打㊂制盐工也同样被强迫为公司生产,而东印度公司只需付非常少的工资就可以获得质量较高的产品㊂同时,还存在另一种主要的经济剥削手段:征收土地税㊂东印度公司征服初期,采用的是一㊁三㊁五年的短期包税制度,有的地权采取公开招标,谁付的钱多便属于谁,税额因此急剧提高,原来的柴明达尔因缴纳不上高额税收而转让地权给了商人㊁前公司职员㊂他们变本加厉地的对农户进行搜刮和榨取,对缴不上税的实行连坐制,抢走家畜,没收农具,搜刮财产㊂采取暴力手段如殴打㊁暴晒等方式强迫农户缴税,这使本就需要上缴接近全部收入的农民苦不堪言,仓皇出逃㊂而农民出逃,导致耕地无人照料,成为荒野㊂18世纪中后叶印度接连爆发了几次饥荒,最为严重的一次饥荒,孟加拉省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㊂1772年,总督哈斯丁斯自鸣得意地说: 虽然本省居民至少减少了1/3以及庄稼相应地减少,可是1771年的净税收甚至超过1768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用暴力强行保持以前水平的结果㊂ [2]由此可见,殖民当局税收之严苛和他们的豺狼之心㊂18世纪末,殖民当局意识到,这样的税收不是长久之计,农民被搜刮完后连基本生产都成问题,高额税收更是无稽之谈㊂于是从18世纪末开始,他们接连实行了三种正规的税收制度:柴明达尔制度㊁莱特瓦尔制㊁马哈瓦尔制㊂表面上看,这几种制度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但它们的内核仍是进一步推进英国殖民统治㊂英国殖民的暴力行径对印度传统的农业㊁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之后殖民政策的改变更是使得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和商品倾销地,这对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印度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㊂商业贸易发展的背后本质上是另一种剥削,关税差别化让印度自身的棉纺织品价格被抬高,缺乏竞争力㊂与此同时,英国纺织品入侵印度市场㊂不平等的交换使印度成为英国的附庸国㊂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暴力行径和勒索行为为英国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财富㊂这种剥削产生的结果,引起了印度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㊂1757 1780年英国人从孟加掠走的财富约值3800万英镑,1757 1815年从印度掠走的财富总计约达10亿英镑㊂ [3]51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㊁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㊂ [4]110马克思在评析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时,指出英国残酷的经济剥削侵害了印度农民㊁商人㊁手工业者等各阶层的人格尊严和基本利益,直接导致了印度民族起义的爆发, 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破坏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㊁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㊂ [4]148英国的掠夺政策和商品竞争使印度经济面临巨大的灾难,加之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催生了印度反对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革命㊂马克思由此着重分析了从1793年起英国殖民当局依次推行的三种税收制度对印度社会的荼毒㊂最先推行的是柴明达尔制度,这种制度就是由柴明达尔向公司缴纳大量的税,而他们剥夺了印度农民对土地的继承权,成为地主并向农民征收地租税㊂随着土地面积增大和地租增多,柴明达尔的收入相应增加㊂实质上,柴明达尔作为英国殖民培养起来的封建地主,在农村拥有绝对的主导权㊂马克思指出, 最初的柴明达尔阶级尽管曾经严酷地和不受控制地掠夺过很多被剥夺了曾经世代相承的权利的土地占有者,在东印度公司的压力下也很快地消失,由商业投机者取而代之 [5]241㊂这一阶级成为英国殖民剥削在印度本土的支柱㊂另一种为莱特瓦尔制,这种制度则是由农民直接纳税给公司㊂这一制度下,农民需要缴纳自己土地全年产量的一半或是更多的地租给公司,表面上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实际则是任人宰割的鱼肉㊂莱特瓦尔制度下的农民对土地没有世代相承的权利,甚至不如农奴可以勉强维持生存㊂马克思准确地指出: 这两种制度都是贻害无穷的,都包含着极大的内在矛盾,都不是为了土地耕种者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土地占有者的利益,而是为了从土地上征税的政府的利益㊂ [5]241还有一种是某些地区仍存在农村公社而指定的马哈瓦尔制,它根据土地的实际占有权规定纳税人和缴税额㊂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柴明达尔制㊁莱特瓦尔制都是英国殖民当局为了自身利益而制造的,马哈瓦尔制就像农村的讽刺画, 一个是对英国地主所有制的拙劣模仿,另一个是对法国的农民所有制的拙劣模仿 [5]241㊂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土地税制,印度农民都遭受着封建地主和殖民压迫双重剥削, 占印度居民十二分之十一的莱特农民都遭到了可怕的赤贫化 [4]244㊂以孟加拉为例, 1764年,东印度公司接管了孟加拉的征税权,仅三十年时间,孟加拉的田赋税翻了一番㊂ 柴明达尔制度和莱特瓦尔制度,再加上盐税,同印度的气候结合到一起,就为霍乱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的流行造成了适宜的环境,这种灾难正在由印度向世界猛扑㊂ [4]245印度民族起义是在英国殖民迫害下,印度人民渴望掌握自身发展主导权的结果㊂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印度人民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虑略有欠缺,侧重于资本侵略带来的革命性和积极性㊂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马克思提出了 双重使命说 ,在他看来,英国破坏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但他也肯定了英国 重建 的积极意义,殖民入侵为印度送去了工业化㊂一方面,马克思对印度社会发展持批判态度,他侧重于认为印度社会是孤立㊁停滞㊁闭塞的,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0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1]682-683㊂马克思不认为印度现有的经济基础㊁生产方式可以改变印度现状㊂英国对印度的干涉和入侵尽管窃取了印度的自然资源和财富,但也破坏了印度传统的小农经济,为印度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㊂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英国资本主义是溶解印度一切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限制的强大腐蚀剂,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印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㊂ 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的意思㊂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㊂ [1]679英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印度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基本生存结构具有毁灭性的冲击㊂它也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印度人民不愿再做英国人的奴隶,不愿看到英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把自己的民族当作非人族群灭绝,把自己的家园当作他们发现的无主之地占为己有㊂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其中还有印度社会独特的联结方式发挥的整合作用,它和殖民入侵一同将印度人民从对君主专制的盲目崇拜中唤醒,启发印度人民开始了追求自由和自主生活的征程㊂二㊀ 压迫 与 反抗 :重负之下的民族独立运动殖民当局的种种压迫措施严重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经济秩序,印度民众由于长期承受殖民者的剥削压迫,积压的不满情绪已达到极限,反抗意识和行动日趋高涨,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一触即发㊂马克思关注了这场起义的过程,分析了起义军在作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批驳了英国资产阶级粉饰捏造的伎俩,而将起义定义为反殖民的民族独立斗争㊂在起义爆发前, 子弹筒的发放成为地方骚动的信号㊂据说这种子弹筒的纸是用牛油和猪油涂过的,而用时必须咬破它㊂从土著看来,这是违背了他们的宗教戒条 [6]137㊂这在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士兵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土著兵接连反对使用这种子弹筒,拒绝使用的连队被解散㊂密拉特轻骑兵连队因为起义遭到刑罚㊂这次谣言的传播加之殖民当局的镇压成为了导火索,直接拉开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序幕㊂在起义之初,英国官员和媒体称这场起义为西帕伊叛乱,是几个封建主对英国统治者不满而发动的小规模叛乱㊂对此,马克思指出, 一方面人们把英国人的残暴行为说成是尚武精神的行动,叙述时简单地一表而过,不提令人憎恶的细节,但对于土人的暴力行为,虽然其本身是令人惊骇的,却还故意加以夸大㊂ [6]178有一名未曾目击过德里事件的牧师在‘泰晤士报“发表相关文章,马克思认为,这是一边为了维护英国殖民统治,一边塑造印度人野蛮形象而杜撰的不实消息㊂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西方媒体的说法, 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军队只要违犯了这些暴行的十分之一,愤怒的英国报纸会把它们描写成为多末可耻的行为呢!但这是英国军队的丰功伟业 [6]197㊂针对参加起义的人群主体,马克思指出, 至于有人谈论到印度教徒态度冷淡,或者甚至说他们同情不列颠的统治,这完全是无稽之谈㊂那些王公们,也像真正的亚洲人一样,正在等待机会的到来 [6]162㊂马克思认为,指责印度教徒冷漠㊁没有国家观念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农业和手工业者㊁士兵㊁教徒㊁部分封建王公和地主都遭受着殖民压迫的苦难,这场起义有来自不同阶层的印度民众且人数众多㊂在轻骑兵接连遭受镇压的第二天,士兵们揭竿而起,释放被关押的士兵,杀害了他们的英国军官,在向野外撤离的路上他们得到了步兵连队和土著炮兵的响应,起义军队伍得到壮大,向德里前进㊂他们说服莫卧儿帝国皇帝反英,以他的名义号召全国一同抗击英国殖民者㊂这一消息传出如同星火燎原,短短几个月,民族政权就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来㊂ 印度人民的顺从系于土著军队的忠诚,而不列颠统治者在组成土著军队的同时,也就组织了印度人民向所未有的第一个反抗的中心㊂ [6]136-137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转变,英国殖民主义者慌了阵脚,在所有存在不满情绪的地区设置了戒严令,从印度本土和周边地区调集土著兵兵力,从北㊁东㊁南三方夹击德里,殖民者还致信锡兰去阻止开往中国的军队向印度集结㊂此外,英国想要从存在不满情绪的地区转移财富却因军力不够只能依靠土著兵, 在这期间土著军队起义了,带着弹药和托付给他们的财富逃走了,把英国人的平房烧成了平地,跟起义的居民联合起来 [6]142㊂德里㊁勒克瑙是起义的中心,也是起义第二阶段英国反扑的重点地区㊂德里掌权的贵族贪污腐败,克扣军饷,起义的士兵表示愤慨后选举出了新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为了巩固与群众的联系采取了很多措施㊂但随着战线拉长,德里起义军仍出现了财政困难的情况,这支由各地集结而来的起义军逐渐瓦解㊂马克思指出13第6期黄秋生,王仕靖:马克思对印度民族起义的评析内讧是主要原因, 不用说,幽灵似的莫卧儿本人同德里城的商人一样,都对于把他们积蓄的钱财抢劫一空的西帕依的统治感到十分不满,就是西帕依内部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宗教分歧以及原守城部队和新增援部队之间的不和,已足以瓦解他们松弛的组织,使他们必然遭到失败 [7]334㊂这支起义队伍不能摈弃之前的恩怨和传统观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一致,为起义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㊂起义队伍分裂的同时,英国军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对德里发动总攻的时候,人数㊁武器㊁作战经验都不占优势的起义军顽强坚持了一周后再也无力支撑㊂马克思在德里沦陷的两个月之前,通过评估起义军的作战条件,对德里的战争结果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任何认为起义的军队能够守得住这个印度古都来对抗不列颠的武力的想法,都是不合理的 [6]140㊂德里陷落对印度全国是一次重击,之后的保卫战,如勒克瑙保卫战,在当地起义军和民众的死守之下坚持了一段时间,以撤退告终,英国军队重新占领城市之后在城市展开了残忍屠杀㊂在德里㊁勒克瑙等起义中心相继沦陷之后,从1858年年初开始,起义军转为了游击战阶段,游击战的主体正是之前从沦陷地区撤出的起义军和原本就分散在农村的起义力量,中印度地区的游击战最为激烈,持续时间也最长,持续了一年,以封建主潜入起义军队伍出卖其最高领导而失败告终㊂英国在这场民族大起义爆发之后,对印度起义的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镇压㊂他们在村庄放火,将印度士兵活活烧死,将无辜的印度人民送上绞刑架,这种毫无人性的行为数不胜数㊂英国资产阶级却试图掩饰和美化这一切,将民族起义描述成军事叛乱,歪曲起义军的反抗,将英军的暴行美化成理所应当㊂在资产阶级的史册里,他们将这场起义中英军的暴行描述成 伟大 的行为,英国历史学家也选择隐瞒手上记录英军暴行的文书材料,‘泰晤士报“抹黑印度民众,捏造子虚乌有的事情㊂而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一切,针对战场上英国指挥官的懦弱表现,他指出: 回顾这些事件时,你会对米拉特英军司令的行为感到惊奇:他迟迟才在战场上出现,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他对起义者的追击那样松懈无力 [7]253㊂英国人将攻占德里看作是英勇善战的行为, 可是,如果对事实进行分析,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能很快地看出,这种勇敢精神原来是十分平淡无奇的;因此,每一个正常的人必定会厌恶英国人这种利用别人的勇敢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7]352㊂这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描述的所谓军事叛乱的实质, 以后还会出现另外一些事实,这些事实甚至能使约翰牛也相信,他认为是军事叛乱的运动,实际上是民族起义 [7]271㊂马克思对这场起义的性质看得十分透彻,他指出, 各阶层的居民迅速地结成了一个反对英国统治的共同联盟 [7]270㊂这场起义本质上是一场印度人民爱国主义觉醒,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㊂马克思对印度人民起义给予高度支持㊂他指出: 起义者大概不会进行什么长时间的抵抗就要投降,然而,即使这样,这也仅仅是一场必然要发生的最可怕的悲剧的序幕而已㊂ [7]254无论是德里保卫战还是后来的游击战,他们在这场反殖民斗争中都展现了应有的团结和斗志,展现了印度人民顽强勇敢㊁不屈不挠的反殖民精神,这对分裂已久的印度传统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㊂这场战争沉痛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得英国财力㊁人力损失惨重, 整个孟加拉管区依然须要重新征服,整个英印军队依然须要重新建置㊂这个巨大事业的代价将要全部落在不列颠人民的头上 [6]144㊂英国殖民为他们的狂妄行径付出了代价,这场斗争直接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管理权力,为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的瓦解奠定了物质基础㊂三㊀ 溯源 与 反思 :传统社会桎梏下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马克思对印度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对起义中表现果敢㊁顽强斗争的印度起义军队伍表示称赞,同时,他深刻地分析了这场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指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对理解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落后国家㊁指导民族及地区反抗殖民压迫有着重大意义,进而促进了当今世界对抵御新殖民主义的研究㊂马克思分析印度传统社会的自身矛盾是导致大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加之印度军队军事实力和经验欠缺,战胜殖民军队和反动势力可谓天方夜谭㊂就这场起义的起义军队伍而言,虽说参与其中的有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战线基础,但大部分封建王公和地主仍旧与英国殖民者沆瀣一气,他们害怕自己所在的地区发生起义,倾尽所有为英国殖民军队提供援助和支持,给英国殖民者镇压起义军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㊂ 整个战斗行动都带有这样一种性质:训练有素㊁配备有足够的军官㊁习惯于作战并且具有一般勇气的欧洲军队,进攻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一群既未受过任何训练,又没有军官,也没有作战经验,甚至没有足够的武器,并且还由于感到敌人有双重优势 士兵对平民和欧洲人对亚洲人的优势 而丧失了勇气的犹如乌合之众的亚洲人㊂ [7]400可见起义军跟英国军队军事力量悬殊,加之起义军来源杂乱,漠视纪律,杀死长官而致军队群龙无首是导致之后德里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在游击战后期,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宗教信仰的差异㊁种姓纠纷导致的对立㊁仇视使起义军失去了团结作战的决心㊂许多封建主被英国收买打入起义军队伍内部,告发领导者,由此瓦解起义军,使起义最终失败㊂另外,这场起义本质是反对殖民压迫的一场起义,而不是反对封建主义的起义,虽然可以说是 统一战线 ,但它其实离真正的统一差之甚远,部分参与起义的封建王公和地主㊁商人们的目的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期盼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自己的领地被归还,原有的特权应该一以贯之,也正是因为为了各自的利益,封建主各自为中心,很难形成统一力量,没有统一的指挥和一致的目标,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只想在起义之后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些因素都给了英国殖民者反扑的机会㊂封建地主参与起义只是想英国重新恢复封建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而视农民命如草芥,他们从未考虑过底层人民的利益,只有像德里地区这种起义军和底层人民数量占比众多,由群众选举的行政会议才能注意到底层人民的利益,但像德里地区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以封建主领导的起义绝不会关心这些,还未起义地区的群众看到自己的诉求和地位并未被重视,打击殖民者的积极性自然也会降低㊂除此之外,印度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这场起义也持温和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对遭受深重苦难的印度底层人民表示同情,对起义本身持赞成的态度㊂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起义会造成封建制度卷土重来,认为在英国殖民的统治下,印度的现状能得到改变,印度资本主义可以得到发展㊂资产阶级改良派本质上是与英国统治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忽视了印度社会自身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殖民行为带给落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微乎其微㊂因此,他们没有参与甚至公开反对这场起义,他们 宁要英国统治,不要封建主复辟 ,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在客观上为英国殖民者起了减压作用[3]110㊂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㊂对印度社会而言,这场起义破坏了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关系和以封建剥削为目的的税收掠夺,迫使英国殖民者重新审视印度,印度不再是随人俯仰的奴隶,他们在争取独立中的勇敢表现震慑了英国殖民者们㊂总督参事会成员乔治㊃奇斯里在起义后提到,一味用镇压的办法对付印度的民族运动是不行的,那只会加强印度人和士兵的不满,说不定哪一天又会爆发另一个1857㊂英国在这场大起义之后调整了部分政策,最直接的就是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改由英国女王接管㊂此外还有:调整法院系统㊁改组军队,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封建王公权利等㊂虽然殖民统治尚未结束,但随着东印度公司统治的终结,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发展,人民的民族意识被激发,各阶级和民族的矛盾逐渐显露,加速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兴起㊂此外,在起义中形成的统一力量对印度传统社会的分裂来说,是一大进步㊂马克思曾认为, 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1]685㊂通过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的观察和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亚洲社会的基本特点: 亚洲各国不断瓦解㊁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㊂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㊂ [8]印度社会自远古以来就以村社这种简单的形式生活着,居民安守在自己的组织里 各个村社,闭关自守,停滞苟安,发展非常缓慢㊂这样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局面使得印度的社会较为混乱,在英国入侵之前,印度甚至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国家㊂但这场起义大大鼓舞了印度各个阶级的民众一同为反抗压迫而斗争,提高了印度人民的爱国觉悟和民族斗志,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小小村社,而是有了共同的目标,赶走侵略者,迎接自由和新生㊂除印度国内之外,这场起义对亚洲㊁欧洲乃至全球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㊂尽管印度民族起义是一次不彻底的民族革命运动,存在着诸多落后的指导思想,但它对印度民族斗争史和世界民族斗争史而言,都是伟大且光荣的㊂在印度起义几乎同一时期,中国广大农民因清朝统治下严酷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揭竿而起,正在勇敢地进行着反清㊁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日本由明治天皇组织倒幕势力推翻德川幕府,进行着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㊂在印度民族起义之前,伊朗群众进行了反封建和反殖民压迫的布教徒起义㊂印度民族起义同这些起义一样,都反映了殖民侵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展现了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为了争取自由,赢得解放,同殖民者们进行顽强抗争的伟大33第6期黄秋生,王仕靖:马克思对印度民族起义的评析。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读后感
马克思在文中用于批评英国殖民行为的篇幅远远多于“赞赏”的篇幅。
他指出,“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
”英国在印度所做的一切“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述两篇文章中对资产阶级的野蛮手段和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性的淋漓尽致的揭露则俯拾即是。
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一方面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使他能够站在被压迫民族和遭受殖民主义苦难的人的立场上来谴责殖民主义;另一方面他又从人类历史运动的角度指明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给自足的东方社会的解体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的一定的刺激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殖民主义是需要批判的,但是同时它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清末中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若无列强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国可能还在偏安一隅,难以得以进步发展。
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国家带去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破而后立”?殖民主义带给中国的,是数百年的苦痛灾难历史,但是也带给了中国进取的决心与意志。
国民党共产党应运而生,天翻地覆地改变了中国,也使得中国在很多年后的今天,终于能够追上世界各强国的脚步。
殖民主义,虽然带去了灾难,但不经意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
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1、破坏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作者:俞良早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阐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摧毁了“社会的整个结构”的观点,形成和提出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的观点。
列宁通过研究西方列强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的事实,阐述了西方列强“大大加速”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列宁指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殖民地所做的一切,不会使东方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现代生产力,殖民地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才能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有。
[关键词]东方殖民地;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双重使命”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074-0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思想遗产和理论遗产。
本文力图通过对他们经典著作的研究,发现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一、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所谓“双重使命”,即破坏的使命和重建的使命以及这两者的统一。
1853年7月,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这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论。
在此文章以及这一时期相关的著作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这一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阐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摧毁了“社会的整个结构”的观点。
历史上的印度,或者说本文所论及的印度,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的地域。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利用该公司在这块土地上做生意。
该公司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和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设立商馆和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胡洁瑶【摘要】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重建”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
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关键词】殖民主义;印度;欧洲中心主义;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035-07作者简介:胡洁瑶,(广州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
谈及马克思对殖民主义与被殖民社会的看法时,人们通常想起的是著名的“双重使命”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①在此,马克思认为历史地看,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但打破了印度社会停滞孤立的状态,而且为整个印度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物质条件。
因此,被殖民统治对古老的印度而言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即英国殖民者充当了推动印度社会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回顾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会发现马克思在1853年论印度问题的一系列时评中表达的观点与《宣言》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宣言》展现了这样一幅社会发展的图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化为标志的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资产阶级则是推翻旧阶级和旧制度的最重要力量。
因此,既然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那么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便是推动印度发展的必要环节。
换言之,马克思对印度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当时的社会发展观之上的,即他以西欧历史为根据而总结的固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原始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宣言》中尚未提及备受争议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
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
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
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
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
……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
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新探-精品文档
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新探马克思于1853年撰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
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基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历史,提出了“双重使命论”。
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1]该论断不停地被后人阐发演绎。
综观众多学者的观点,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理解大致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产生分歧。
殖民统治是否对东方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理解“双重使命论”中“重建的使命”?“双重使命论”的论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对于第一个问题,以意大利学者梅洛蒂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观念中的东方社会是停滞的,不能自发走向现代社会,强调殖民主义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对东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罗荣渠基本赞同上述观点。
[3]然而,上述观点更多地遭到国内学界的反对。
潘润涵认为把上述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是不实之词”。
[4]马克强调“中西社会后来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说只是速度不同,而不是道路不同、方向不同。
”[5]在对非亚细亚生产方式地区的研究中,也有学者对殖民统治所起的历史决定性作用提出置疑。
在美国学者梅森赫尔德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非洲像欧洲一样经历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进程;正是由于马恩承认欧洲之外还有别的历史,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19世纪其他历史理论。
[6]从马克思提出论断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殖民主义者也没有发挥出预想的重大历史影响,即“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1]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印度历史上的许多传统制度(如种姓制度)仍旧流传下来,在殖民统治结束之后的印度生活中仍旧发挥着显著的负面作用。
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历史性影响分为两种。
一种类似于印度的情况,前殖民时期的文明得以保留,文明内部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成分受到殖民统治的强化。
马克思研究英属印度殖民地问题的历史方法
马克 思生 平研 究 成 果 颇 丰 , 涉 及诸 多 领 域 。在 转 向历史 领域 研究 的过 程 中 , 发 现 了唯 物 史 观这 一
科 学 的社 会历 史 观 。唯物 史 观作 为 马 克思 “ 两 大发 现” 之一 , 在其 历 史 研 究 中得 到 彻底 运 用 。1 8世 界 6 0年代 , 随着 工业 革 命 的逐 步 发 展 , 西 方 资本 主义 E t 益兴盛 。马克思 一 针 见 血地 指 出 : 西 方 资 本 主义 的兴起 与它 在 东 方 的殖 民掠 夺 紧密 相 关 , “ 它使 未 开化和半 开化 的国家 从 属 于文 明 的 国家 , 使农 民 的 民族 从 属 于 资 产 阶 级 的 民 族 , 使 东 方 从 属 于 西
第3 5卷 2 0 1 6年第 5 期 2 0 1 6年 1 O 月 出版
攀 登( 双月刊) Ne w H e i g h t s ( B i mo n t h l y )
VOI . 35
No . 5. 2 01 6 Oc t o b er 2 01 6
马 克 思研 究 英 属 印度 殖 民地 问题 的历 史 方 法
空间内。虽然是不 自觉的, 受卑鄙的利益驱使 , 但英
国的殖 民统治 为 印度 进 行一 场 根 本 的 、 彻 底 的革 命 创 造 了条件 , 尽 管 这 些条 件 充 满 了屈辱 与伤 痛 。 印
印度 还是一 个 宗教 、 部 落 和种 族各 自内部 对 立 的 国家 。当 时 的 印 度 不 仅 存 在 着 印度 教 和伊 斯 兰 教, 还 有存 在历史 悠 久 锡 克 教 、 耆那 教 , 民众 宗 教 信 仰 的不 同再 加上 部族 与部 落 间以及种 姓与 种姓 间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由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两部分构成的政治革命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革命观/分析【正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领导政治革命的实践中,对政治革命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阐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系统的政治革命观。
这个系统的政治革命观,由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两部分构成。
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则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的范畴。
一、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分为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和政治革命两种。
这里要探讨的是政治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政治制度的斗争。
这种政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本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发生,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结果。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革命时曾经谈到,“农业的这种困苦状况,加上商业的萧条,工业的停滞以及仍然在威胁着的财政灾难,必定会使法国人民处于他们通常起来进行新的政治试验时的思想状况。
随着经济繁荣的消失,第二帝国继续存在的任何借口也将消失。
”[1 ]列宁也曾多次讲过,革命的发生,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危机尤其是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极端严重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及的社会危机,有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难以维持生计,即发生了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产、尤其是新质的生产力向前发展障碍重重,从而发生了发展危机。
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往往引发革命,但最终归结为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需要的不能满足。
所以,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要求也许还未被人强烈地、普遍地感受到,因此还不能保证立即获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图用暴力来压制这种要求,那只能使它越来越强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锁打碎”,恩格斯据此得到的结论是:革命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自发下的不可遏止的表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3)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含解析)
(33)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2.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
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
这一变化反映了( )4.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
上述规定( )主5.从15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扩张总体上处于海外探险阶段和尝试建立殖民地阶段。
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还有包括中小贵族在内的中等阶层,他们共同构成殖民扩张的基本社会阶层。
这说明了( )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
其历史根源是( )7.1853年,马克恩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 )8.16一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马克思关于英殖民印度问题的评析
马克思关于英殖民印度问题的评析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大国,不列颠的入侵揭下了这个神秘国家的面纱。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中评价了不列颠入侵的行为,提出双重使命观,从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两个方面揭示了不列颠对印度的影响。
标签:印度;不列颠;殖民主义;社会革命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它的民族混杂、文化纷呈、语言复杂、宗教众多、地域广阔,而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马克思却说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征服者的历史,可见印度在历史上的自身发展和被殖民入侵的经历折射出多少复杂与无奈。
在关于不列颠入侵印度的问题上,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一、马克思描述的印度社会状态(一)散居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聚居起来的农村公社,形成了一种印度特殊且基础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在印度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方面,印度人民也像所有东方各国的人民一样,把他们的农业和商业所凭借的主要条件即大规模公共工程交给中央政府去管,另一方面他们又散处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地点。
由于这两种情况,从远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
”[1]147正是这种特殊的闭关自守的村社制度,使各个地域的人们缺少联系和交流,在简单的管理模式下自给自足的生活,由此国家动荡、君主变换对他们也就没有实质影响。
这为印度所遭受的连番被征服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人工灌溉是东方农业的基础,水利属于公共工程部门,由政府管理干涉根据印度的气候、土地条件,要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发展农业,先要用水利实行人工灌溉改善土地状况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对水的利用在高度发展的西方能够形成自愿联合,而文化水平低、幅员辽阔的印度,只有通过中央集权的政府干预,才能使农业更好地发展起来。
试述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影响
试述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影响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关于这两个方面的使命的历史作用认为,需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分析。
英国对印度掠夺的概述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这也揭开了西方殖民者对印度侵略的序幕。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开始了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活动。
起初,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只是从事贸易方面的活动。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公司势力逐渐扩张,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以武力为后盾,掠夺原料和市场,进行资本输出的政权机构。
之后,随着英国在印度的一系列战争,使印度于19世纪上半期,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给英国带来大量财富,大大促进英国发展的同时,印度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印度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被迫中断,英国殖民者强行将和体制移植进入印度社会肌体,造成了印度社会的分裂。
但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带到印度,成为印度独立后首先选择的政治模式。
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政治的影响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前,印度处于中世纪晚期。
随着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奥朗则布的去世宣告了帝国解体的开始。
政局混乱,内战频繁,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爆发,周边国家不断侵扰。
这样,“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到了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这意味着印度社会中世纪的结束,殖民地时代的开始。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统治机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不断引进印度的过程。
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地由一个商业公司转变为统治印度的殖民政权机构,并逐渐取代了莫卧儿帝国残留的封建统治形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统治机构,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设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了带有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摧毁了印度封建专制主义的村社制度,使印度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尽管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还很软弱,但它的出现却是印度跨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印度政治上进步的表现,他们的阶级力量的不断增长,使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各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组织不断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4)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关于印度问题的著述。
写于1853年7月22日,原载于1853年8月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3840号。
中译文最早收入1940年上海北社出版的《论弱小民族》。
现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9卷。
1853年6月,英国议会下院连续数天就有关印度的问题展开辩论,为全面评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统治,马克思撰写了系列文章,本篇评论性文章便是他分析印度问题系列文章的概括性总结。
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英国殖民印度的原因和对印度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研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发展可能。
关于印度沦为殖民地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印度社会内部与生俱来的对立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排斥与隔离是印度被英国殖民的重要内因,而英国发达的工业文明,则是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外在因素。
对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意义,他认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消极后果则是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既不能给印度人民带来自由,更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
但是,英国在用武力和工业文明征服印度的同时,也完成了消灭印度旧的亚洲式的社会,促进了印度与世界的交往,给印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从而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社会发展。
对于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只有人民自己掌握生产力并成为国家的主人,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或者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解放斗争,才能埋葬残暴的殖民主义统治和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总结性地论述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影响以及印度未来的发展,这为无产阶级政党创造性地发展殖民地问题理论、制定反对殖民主义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示范作用。
《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而形成的经济学手稿。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
从 “双重使命” 到对殖民主义的批要】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 “双重使命” 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 “破坏” 和 “重建” 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 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 展。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关键词】 殖民主义;印度;欧洲中心主义;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035-07
35
《现代哲学》2018年第 1期
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MEGAⅡ) 中马克思晚年的摘录、笔记的陆续整理出版,马 克思在非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全貌得以被逐渐呈现出来。本文希望借助对马克思 1853年以后论及印 度问题,包括其他非西方社会的文本及其晚年笔记的研究,呈现出马克思在印度问题和殖民主义问题 的观点发展和转变,即从先前认为英国殖民统治可以完成 “双重使命” 并且推动印度社会的发展, 转变为批判地看待殖民主义,认为其对殖民地传统社会产生的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由此,我们也 能够一窥马克思晚年在社会发展理论的转变。
殖民地扩长论述题观点
殖民地扩长论述题观点伴随着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的开始,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全球化进程开始启动。
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了的其殖民扩张的历程,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主要方式有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抢劫、奴隶贩卖、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商品倾销等。
对于殖民扩张的后果分析,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殖民扩张的血腥性,又要看到其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即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对于其双重使命问题,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这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殖民扩张的破坏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给殖民地人的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扩张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卑鄙贪欲、野蛮暴行的历史,其罪恶是罄竹难书的。
殖民扩张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屠杀、掠夺和奴役,隔断了亚非拉等地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灾难,使他们发展的日趋贫困与落后,东西方历史从此拉开了距离,也是造成近代发展中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
主要表现为:第一、殖民政府长期奉行的畸形发展该地区单一经济的政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某种或某几种作物种植地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利贷盘剥,从当地掠去大量财富,是该地区民族经济长期处于一种落后情况。
第二,长期的掠夺性殖民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是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盲目排外倾向。
我们应当看到殖民扩张的丑恶一面,了解其对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
其次,殖民扩张的建设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虽然这不是殖民主义者的主观目的和自觉行为,以追求物欲为目的殖民行为却结出了异己的果实,但这却是殖民行为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社会效果。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
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1、破坏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英国视角下的对印“仁慈专制”统治——一个经典问题的再思考
关 键 词 英国 印度 “ 仁慈专制” 二重性 自由主义 东方主义
马克思在 《 列 颠 对 印度 的统 治 》 《 列 颠 不 和 不
在 印 度 统 治 的 未 来 结 果 》 , 于 英 国在 印 度 殖 民 中 对
性 ” 度 。 在 中 国 历 史 学 界 对 这 个 问题 的研 究 中 , 态
既 然 民族 主 义 者 的 主 张 不 适 合 于 印 度 , 代 表 性 其 团体 的 存 在 也 就 没 有 什 么 价 值 了 。 寇 松 于 1 0 90 年 曾坚定 地 表 示 , 为 民族 主 义 代 表 的 印 度 国大 作
党 正 “ 跚 地 走 向覆 灭 ” 而 他 最 大 的雄 心 之 一 , 蹒 , 就
前 文 提 到 , 国 对 印 度 的 统 治 可 以用 “ 慈 专 英 仁 制 ” 词 来形 容 。这种 统治方 式 的理 论在 1 一 9世 纪
末 期 趋 于 完 善 , 体 说 来 , 包 括 以下 两 个 方 面 的 具 它 内容 。
方 面 也 看 到 了 殖 民 主 义 对 东 方 社 会 客 观 上 的 改
为“ 慈专制 ” 。说它 专制 是 因为英 国对 印度采 仁 ②
取 的 是 一 种 直 接 控 制 , 英 国在 印 度 的 官 僚 机 构 是
对印度 人 的统治 ; 它 仁慈 , 因为这种 统治 不仅 说 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仅 着 眼 于 英 国 的 利 益 , 同 时 兼 顾 印 度 的 福 利 与 也
造 作 用 。 如 果 说 英 国 的 统 治 在 客 观 上 造 成 了一 种 “ 重 性 ” 果 , 么 作 为 宗 主 国 的英 国 又 是 如 何 二 结 那 看 待 他 们 对 印 度 的统 治 的 , 们 主 观 上 想 要 采 取 他 什 么样 的 治理 方 式 , 行 这 种 体制 的原 因又 是什 实
历史 卡尔·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本书简介
K.马克思著作之一。写于1853年7月22日,原文 是英文,载于1853年8月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 3840号。1940年5月由丁宗恩第一次译为中文,收入 他编译的《论弱小民族》一书中。现译载《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9卷。这是马克思关于印度问 题的一系列文章中一篇带总结性的和阐述无产阶级 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的重要著作。马 克思分析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部原因,指出: 印度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部落与部落、种姓 与种姓的对立,这样的混战给英国的入侵和征服提 供了条件,这个教训值得记取。
文中原话
但是,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 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我在这里所指的还不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式的专制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欧洲式的专制,这两种专制结合起来要比萨尔赛达庙[120]里的狰狞 的神像更为可怕。这种结合并不是英国殖民制度独有的特征,它只不过 是对荷兰殖民制度的模仿,而且模仿得十分确切,所以为了说明不列颠 东印度公司的活动,只要把英国的爪哇总督斯坦弗德·莱佛尔斯爵士谈 到旧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一字不改地引过来就够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 西印度种植场主人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场主买人的时候还付 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 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 贡献出来。这样,就加重了任意妄为的半野蛮政府所造成的祸害,因为 它是把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 行统治的。”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卡尔· 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
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
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
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
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
……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
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说明了工业发展垄断了农业的发展2 造成了欧洲经济快速增长亚非拉地区则越来越穷, 但是他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感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了解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使自己国家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变化!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论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段精辟论述揭示什么道理?英国主导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当下的国情,总是让我想到马克思笔下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在马克思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以为印度的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黄金时代。
相反,他以为,印度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前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而英国的殖民者给印度带来的灾难,是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灾难。
即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由手织机和手纺车结合而产生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的所谓村社制度的整个社会结构,而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从而使印度人在失掉他们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于是英国的殖民者“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马克思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小小的公社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的污痕;它们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努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叩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糟蹋人了。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总之,无论一个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是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我们何必因这痛苦而伤心,既然它带给我们更多欢乐?难道不是有千千万万生灵曾经被帖木儿的统治吞没?’”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西方殖民中国的历史。
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也只能说是部分地被这种殖民主义所摧毁,专制主义的血脉则在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
当建国后,我们开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着重的应该是今天现代化概念中的工业化,而没有把涤荡这种专制主义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我们的工业化建设,走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途径。
这种计划条件下的工业化和专制主义确有相通之处,或者干脆就是孪生兄弟。
最近十余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该是回到了现代化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
而所有新阶层的形成,历史地看,都是这种社会革命的结果;所有同痛苦的产生,都是这种社会革命所要催生的公民社会这一新生儿的阵痛。
我能理解这种转型的不可避免,但不能理解这种阵痛和150年前印度的阵痛一样惨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末来结果(1853年7月22日)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归纳一下我对印度问题的意见。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①打倒,马拉提人由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既然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②与种姓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吗?即使我们对印度斯坦过去的历史一点都不知道,难道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不容争辩的事实,即英国甚至现在仍然用印度出钱豢养的印度人军队来奴役印度这个事实,还不够说明问题吗?所以,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历史,如果要算做它的历史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
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征服者的历史,这些征服者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的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
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
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使印度达到比从前在大莫卧儿统治下更加牢固和占地更广的政治统一,是使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
英国人用宝剑实现的这种统一,现在将被电报巩固起来,永远地存在下去。
不列颠的教练班长组织训练出来的印度人军队,是印度自己解放自己和不再一遇到侵略者就被征服的必需条件。
在亚洲社会里第一次出现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是改建这个社会的新的和强有力的因素。
柴明达尔③制度和莱特瓦尔④制度虽然十分可恶,但却是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那种土地占有制即私人士地占有制的两种不同形式、从那些在英国人监督下在加尔各答勉强受到一些很不充分的教育的土著居民中间,正在成长起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接触了欧洲科学的新的阶层。
蒸汽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不远的将来,铁路加上轮船,将使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以时间计算缩短成八天,而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了。
大不列颠的各个统治阶级一向只是偶尔地、暂时地和例外地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表示一点兴趣。
贵族只是想降服它,财阀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用低廉商品压倒它。
但是现在情势改变了。
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的交通工具。
现在他们正打算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
他们会这样做起来,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大家知道,由于印度极端缺乏运输和交换各种生产品的工具,所以它的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
自然物产是丰富的,但由于缺乏交换的工具而使社会非常穷困,这种情况在印度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严重。
1848年英国下院的委员会曾经证明:“在坎迪什,每夸特小麦售价是六至八先令,而在普纳却高达六十四至七十先今,那里的居民正饿死在大街上,无法从坎迪什运粮食来.因为泥路根本不能通行。
”铁路的敷设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例如在筑路基需要取土的地方修水库,给铁路沿线的地方供水。
这样一来,作为东方农业的必需条件的水利事业就会大大发展,常常因为缺水而造成地方饥荒的现象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