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 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I_ii>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I_ii>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 “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 “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 “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 “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 经义之兴始此。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明朝,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在文化领域处于一个高峰时期。
其中八股文制度是当时文学活动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发展、对文学传统的影响,都是我们进行深入了解的重点。
一、明朝八股文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八股文制度,起源于元代“诗赋至上”的文体思想,跟考试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为考试的一种形式,后成为一种通俗的写作方式,直到后来逐渐走向衰败。
明代八股文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
它严格规定文体和篇幅,使用固定的词句和语言方式,内容形式大同小异。
通常八股文篇幅为“正“副必定要对称,分别为“开头、承题、起讲、核心、补充、结尾“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要使用固定的字数、词语、句子结构。
二、八股文制度对文学传统的影响1. 形式上:八股文更加重视文体,讲究形式和规则。
这不仅强化了文学的语言形式,还导致了文学提交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也给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意义。
2. 内容上:八股文不仅讲究形式化,而且更强调外在形式高于内涵。
它的内容形式大同小异,语言固定、句式死板,文学意义常弱于形式。
这不仅限制了文学思想的发展,也让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变形。
三、文学传统的变革1. 小说的兴起:八股文缺少想象力和文学情感,缺乏文学的生命力,日益丧失了它曾经的生命力和活力,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明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全真教四大奇书等之于是以开启了明清小说黄金时期的篇章。
2. 诗歌形式和风格的转化:在经历了八股文的“帝制“阶段之后,诗歌写作的风格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律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写作风格也更加自由。
出现了许多“新诗派“的诗人,从形式还原实际生活,把现实主义写入诗歌创作之中。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八股文制度和文学传统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领会到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如今文学范式、主题思想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中,呈现着多元和包容性。
我们在后人,需要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传承和发扬基础,创新文学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综合发掘,为我们文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想发展和资源注入。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1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06级1班陕西汉中 723001)指导老师:[摘要]:确立于明朝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 影响之深远, 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
[关键字]:八股文明朝背景出现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
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
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
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
1、八股文产生的源渊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
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
”[1] 卷八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
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
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了。
[3]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
[4]P1972、八股文出现的社会背景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经历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运动,他深刻知道人民的反抗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因此在称帝之后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在发展生产与缓和阶段矛盾的同时,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政策。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程式”的说法在古代是由来已久,其基本的意义为“法式”或者“特定的格式”。
八股文从明初定形后,发展数百年,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也成为历代所批判的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八股文的“程式”基本意义为八股文篇章构成的“法式”与“格式”,包括篇章整体和局部的谋篇布局之法,八股文的程式结构核心是在于由上至下的统帅(确定主题的“篇”制约“章”、“章”制约“股”、“股”制约“句”、“句”制约“字”)及每个部分内部的语义、逻辑紧密勾连,至于如何统帅和勾连则因题、因人而异,以变化无穷,引人入胜为佳。
因此本文以为程式之法应该由“审题命意”、“篇章句字”、“起承转合”之法构成。
本文同样也将兼顾考察在八股文文献及评点中的“格”、“式”、“格式”、“程式”、“文法”(文法:“为文之法”,古代指文章局部遣词造句和整体的谋篇布局)、“技法”等许多的概念混用的状况,以尽可能合乎在八股文程式创作与批评的实际情况。
虽然对于八股文的渊源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以八股文的“程式”结构为考察的起点,古文或者说文章学中“论”体是远源,近源则是律赋。
八股文的“程式”应该被理解或者定位为古代发展至极致的一种篇章组织方式,是上千年文章学论述文结构的集大成者,虽限制颇多,但在文章的组织中仍不乏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认为此种程式对初学读或者写文章的人理清思路大有益处。
在许多的八股文献中对“程式”也多有描述,如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武之望《举业卮言》、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等,表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重视。
而对八股文“程式”的分析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审题命意”、“篇章句字”和“起承转合”。
一方面八股文强调行文间起承转合之机轴,重视义理的连贯性,可以说把古代文章学中“篇章之法”发扬到极致,而从立意到成篇、再到字句的斟酌和连贯的分析是文章学分析篇章之要领;另一方面从最初的审题命意到写作时的篇章句字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关系也是八股文写作时构思内容及基本步骤所在。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
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较科学。
姑且采用之。
诗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
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
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
如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大人民进行监视、侦察和镇压。
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
如若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
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
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高明扬【摘要】"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5页(P131-135)【关键词】科举;八股文;写作要素;理法辞气【作者】高明扬【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2八股文在科举应试文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士子八股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及第与否。
明清科举取士以八股文作为考试的主要文体,考官从文章的哪些要素来判其优劣,士子又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才能作好文章?对这些问题,旧时的应试者和阅卷官都是烂熟于心的,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便十分陌生了。
时下已有很多研究八股文的成果,但对文章写作要素的具体分析还欠深入。
我们尝试从当时科场文章的批语出发,来剖析这种文体的写作要素,顺带而及与古文之要素作一对比,以期对八股文研究的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认识有所裨益。
八股文的写作要素是什么?清末刘熙载曾总结了经义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96)可见,经义文章的写作不外乎“理、法、辞、气”几个方面,这便是八股文的写作要素。
为更进一步印证刘氏的这一提法,我们特考察明清科考文章的批语,看主考官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文章的。
从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乡试批语,我们就能很明白地看出阅卷官对文章基本要素的评价。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一、本文概述《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明清时期八股文程式特点及其演变历程的学术论文。
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独特的写作格式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不仅体现了当时官方的学术规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程式特点、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对明清八股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概述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八股文程式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梳理,揭示八股文程式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其在选拔人才、维护统治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明清八股文的程式特点,包括其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典型八股文作品的解读,揭示其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和严谨的逻辑体系,进而探讨这种程式化写作对文学创作和学术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评估明清八股文程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分析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反思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总体而言,《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的历史分析和文本解读,全面展现明清八股文程式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八股文的起源与演变八股文,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起源与演变过程复杂而深远,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努力。
在探究其起源时,我们不得不回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当时,科举考试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生们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主题进行写作,这就是八股文的雏形。
然而,此时的文体并未完全定型,形式和内容都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文体也逐渐固定下来。
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八股文正式确立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文体,其格式和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通常要求考生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进行写作,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
教育公共基础考点归纳一
• • • • • • • •
• •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在我国出现在夏代。我国奴隶社 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 为当时的显学。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作者是杨贤 江——《新教育大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 重视智育。提出了课的 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提出结构教育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教育过 程》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 原则,并提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 还提出了“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 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谐教育思想”, 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 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 进心”等思想。
明清文学——精选推荐
明清⽂学明清以来对⼋股⽂的鄙弃和抨击,使这种⽂体及其写作难以进⼊当代的⽂学史叙述。
本⽂通过时⼈的⾃述来重构上褫夺了⼈们在⽂学上取得伟⼤成就的可能性,从⽽对明清时代的⽂学写作及其命运付以新的理解。
【关键词】明清⽂学科举⼋股⽂⽂学⽣态科举制度和⽂学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但迄今对这⼀问题的研究,除唐代有程千帆《以后便⽆专著探讨。
到社会⽣活愈益复杂、史料愈益丰富的明清时代,相⽐科举制度本⾝,有关科举和⽂学之关种⽂体及其写作难以进⼊当代的⽂学史叙述。
当⼋股⽂这⼀庞⼤的写作事实被⽂学史话语遮蔽时,明清时代笼罩清⽂学的整体认识,因为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同样对⽂学创作产⽣了极⼤影响,只不过不是像唐代那样激励了⽂的⽂学修习。
清初黄⽣曾说:“谈诗道于今⽇,⾮上材敏智之⼠则不能⼯。
何也?以其⾮童⽽习之,为⽗兄师长所名,博科第,则于此中未必能专⼼致志,深造⾃得,以到古⼈所必传之处。
”①这还是从⽤⼼之专的⾓度说的,说:才之相去,古今⼈不甚远也。
古⼈之取之也博,⽤之也约,其学不惟诗歌⽂词也,⽽所为乃绝⼯。
商周以下洎乎卷帙不多。
以彼⼀代之制,竭其平⽣之勤,存者不逮什⼀,⼜不取备体,其矜慎如此。
今⼈束发受举⼦业,⽗师废,始涉笔于诗,稍顺声律,便登简帙。
以不专之业,兼欲速之⼼,⼷⽆涯之名,怀难割之爱,固宜出古⼈下也今⼈考论“⼀代有⼀代之⽂学”,包括我⾃⼰,往往从⽂体表现机能的演进及⽂体资源的开掘来审视⽂学发达的可总体上决定了⼀个时代的⽂学⽣态,决定了⼈们在什么样的⽣存状态下写作,它和社会的普遍需求是什么样的关⽂学⽣态的巨⼤影响。
⽽在明清两代,对⽂学⽣态产⽣重⼤影响的环境因⼦是科举。
围绕⼋股⽂⽽形成的⼀整套变形。
从黄⽣、施闰章的议论可以看出,当时⼈们是多么深刻感受到,举业如何给⽂学创作造成极⼤伤害,甚⾄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当时从事⽂学事业的⼈们⼜怎么看?这关系到如何看待明清时代的⽂学⽣态及⽂学写作明清科举的时代特征及对⼠风的影响科举是从隋代正式形成的考试选拔制度,历唐宋愈益完善。
不懂八股文就不懂明朝
不懂八股文就不懂明朝(后台回复「书林斋」可查看文章集锦)晚明那个写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张岱,还写过一部《夜航船》,这部书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可以说是晚明时期的一本百科全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张岱讲了一个笑话。
那是在一艘船里,船里有一个和尚和一个读书人(士子)。
士子在高谈阔论,然后和尚听出士子言语中的破绽,便询问士子:「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是孔丘的学生,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中,士子想都没想便说是两个人。
和尚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又说自然是一个人了。
和尚闻言,便十分瞧他不起,于是说:「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以示轻慢。
张岱写完这个笑话后说:「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
」(我写的都是特别浅显的事情,你们要记得,这样就不会让和尚在你们面前伸脚了。
)起初听说这个笑话时,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因为这些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今天尚且几乎人人知晓尧舜是两个人,更何况在被人说文化氛围浓厚的晚明呢?但后来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晚明很多文人非但不见得了解这些常识,甚至就连四书五经都不见得读过,而这一切都要从八股文说起。
不懂八股文的人,就不会懂明朝。
既然下了这么一个论断,那自然是要将八股文讲清楚了,当然限于篇幅和学力,本文只是简要介绍明代八股文的缘起和盛衰,如果哪位读者读完后真的感兴趣,推荐阅读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与王凯符《八股文概说》。
朱元璋打天下时很看重人才,打下天下后更加看重,这时他看重人才的原因除了人才本身的能力外,还有一个:统一战线。
新朝初始,百废待兴,朱元璋的皇位也不见得有多安稳,此时网罗天下人才,可以干活,也可以收拢人心,一举两得。
于是刚打下金陵城时就下诏说:「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
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
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
明代八股文对文人创作的背离
第 1 6卷
第 4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f 1 ,J l 6
n. 4
20 06年 7月
J URNAL CHANG 0 0F CHUN UNⅣ E I RS TY
Jj 2 I _ Ⅸ
文章编号 :10 0 9—30 (0 6 4— 0 7- 3 9 7 20 10 04 0
想 ,也给 他们 带 来强烈 的精神 苦 闷和 焦虑 。其程 式化 、格 式化在 某种 程度 上影 响 了文人 独 创性 和
个性 的发 挥 ,影 响 了他 们 文 学创 作 的思 维方 式。后世 才子 背 离八股 文写 作从 而获得 较 大成 就 。 关键 词 :八 股文 ;特征 ;文 学 ;创作 ;背 离 中图分 类号 :I0 . 26 2 文献 标识 码 :A 股文体 的创 造 者并 非 某一 个 或 凡_ 名有 姓 的 人 , 个有 而是许 多有 名 ,更 多是无 名 的人们 。他 们 的写作 的 主要是 为 了方便考 试 。八 股 文可 以用来 载道 ,也
收稿 日期 :20 0 2 0 6— 5— 8 基金项 目 :吉林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o4 8 ) 2 o 17
定制 ,然但贵文 学而不求德 艺之全。前 元待 士甚 优 ,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 ,夤缘阿附,辄窃仕 禄 。其怀 材抱 道 者 ,耻 与 并 进 ,甘 隐 山林 而 不 出 。 风俗 之 弊 ,一 至于 此 。 自今 年 八 月 始 ,特 设 科 举 , 务取 经 明行修 、博通 古今 、名 实 相称 者 。 ¨6 廷 ”j 朝 还规定 “ 中外文臣 皆由科举而进 ,非科举 者毋 使 得 与 官 。 科 举 考 试 已 经成 为 明代 朝 廷 最 主 要 的 ” 选 官方 式 ,也 成 为 士人 获 取 高 官 厚 禄 的最 佳 途 径 每个 士子都有 希 望通过 科举 步人 仕 途 。因 此 ,形 成 了社会 上 “ 论 文 武 ,总 以科 甲为 重 , 渭 之 正 途 , 无 否则胸 藏 韬 略 ,学 贯 天 人 ,皆 目为 异 路 ” 局 面 。 的 明成 祖 时 大 兴 科 举 , 龙 飞 初 科 ,取 = 倍 蓰 于 前 , “ j 时 绩学馆 阁试 政方 州者 多其 人 。 至今 言 进 士科者
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园林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两者在交融、表现手法、意义等 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园林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与背景,同时文学也通过 文字描绘让读者更加了解与感悟园林艺术的魅力。正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园 林与文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更广泛的与探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园林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 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 举与文学的关系
01 引言
目录
02 选文与科举
03 科举与文学的互动
04 科举与文学的交融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科举制度与文学发展都有着独特的特 点。本次演示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旨在深入探讨两者之 间的互动与影响,以及它们在文化上的交融。 Nhomakorabea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选拔 机制,对于思想、时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以袁黄科举经历为中心,深 入探讨晚明科举与思想、时政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晚明科举与思想、时政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学者们从历史、文化、 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部分学者强调科举制度对思想、时政的 制约与影响,认为科举制度导致了官场腐败、思想僵化等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则 科举制度在晚明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科举制度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 拔机制,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选文与科举
选文与科举
在明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选文在科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 的角色。选文的主要形式是八股文,它具有严格的结构和韵律要求,是当时科举 考试的关键部分。八股文的出色写作技巧和深入的经义理解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 标准,这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
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八股取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形式,其文学现象主要指的是考生们在应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刻板固定的写作方式。
八股文的写作形式要求严格,内容固定,结构刻板,给人以机械化的印象。
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八股文成为了应试作文的主要形式。
考生们通过背诵和模仿经典文言文,掌握了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以应付考试。
八股文的写作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起是写作文背景和主题的开篇,承是陈述要点和论证观点,转是引用古人名言或引证典故,合是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种格式化的写作方式,使得八股文在形式上高度统一,内容却乏善可陈。
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体制。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而八股文则成为了考生们获取官职的必备技能。
然而,这种机械刻板的写作方式,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泛滥和思维僵化。
考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遵循既定的模式,无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出了一种官方化、呆板化的趋势。
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对于个人思考和创新的鼓励并不多见。
因此,八股文的写作方式也契合了这种社会背景。
考生们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表达自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同,以期能够获得官职和荣誉。
这种功利性的写作方式,使得文学创作变得功利化和浅薄化。
尽管八股文存在很多局限性,但它也有其一定的价值。
八股文的写作方式要求考生对古代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有助于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八股文的固定结构和规范格式,也培养了考生们的思维条理和组织能力。
虽然这种写作方式在现代文学中已经不再适用,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八股取士的文学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和独立思考。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明代的八股文语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它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专有形式,受到后汉以及唐宋的影响,历史上发展到现代,现今也还有许多的着文人士钟爱,把它与古代文学宝库对比,可见八股文语体颇受到重视。
明代八股文语体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产生了后续无数浅重大学问,细品其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可清晰发现一定的体制,并充满了千里的深意浓言,例如课余画案的《报春》,一如清风犹撩人心。
在明清时代,八股文成为准备官考、入官考核的必备体系,至今经多年磨砺,它仍博取阅者欢心,凝聚无法犹豫滋味,往往给当今阅者教训与品行言。
八股文语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融汇了逻辑思维、自身运用以及藏语,它在交融中细想象波明,自然释放一笔文娱学问,弹指之间展现智慧风采,更有教化对过去人文笔法的原声眷顾,发现本质的同时立习此门学问之益。
实践才知所以是,八股文语体虽属往昔笔法,但其在时代中传承的意义仍值得我们推崇,既有嚣张历史尊严又有苍劲写作风采,它更如油风之烛,映照着文化精神的发展梦想。
以八股文语为文化根基,既有先进技术,又有深刻的思想,可以激发我们书写新的历史,文脉与历史结缘,既唤起古老文学与张扬现代欣赏文化。
明代文学
1.《牡丹亭》的主题思想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牡丹亭》的创作主旨是要写情与理的矛盾。 作者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社会观察上升到理念的 高度,以高超的艺术手段,运用戏曲形式把它表现了出来。
3.“临川四梦”及其影响
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另外三梦是: 《紫钗记》。初名《紫箫记》, 后改定为《紫钗记》。 取材于唐 传奇《霍小玉传》。写诗人李益 在长安拾得霍小玉紫玉钗,二人 新婚以后李赴洛阳考中状元,卢太尉欲招其作婿,以紫钗离 间,几经周折,得黄衫客相助,奸计被揭露,夫妻团圆。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酒 醉后入大槐安国,成为当朝附马;仗其妻瑶芳公主关系,由 南柯太守升为右丞相。公主死后,腐化堕落遭到打击,最终 以“非俺族类,其心必异”为由,被遣送出“国”。
创造出奇幻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情节场面。
杜丽娘由梦而死由死而生都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的 奇幻情节。 《惊梦》中美妙的梦境描写把在 封建卫道者认为“伤风败俗”之事描写 得庄严幽致,令人难以忘怀。烘托出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冥判》中的冥府,以阳间官府 为基本模式,但并不可怕,鬼域判官 比封建官僚更开明更有人情,且饶 有风趣,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强烈对 照。
“四梦”问世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获得很高评价, 而且直接影响到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从剧本创作的立意构思、 到曲词风格的熔铸,都刻意模仿“临川四梦”。戏曲史上将这批 受汤影响而有成就的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三国演义
罗 贯 中
四、《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 记载三国历史较完整的史书:〔晋〕陈寿《三国志》;
明代文学流派的嬗变)
明代中期,文学领域重要的特征便是文学的复古思潮日趋活跃。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较色。在复古的旗帜下,他们重新审视文学现状,寻求文学出路,尤其是针对明初以来受理学风气及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他们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俗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质的一种新理解。
继“三杨”之后,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他们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在文学创作上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提出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李东阳这一派的创作,虽然也未脱尽台阁体之习,但其理论和创作已与台阁体有别,其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可以说李东阳是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明清八股文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明清八股文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我的见解:
首先: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等,也就是说八股文是具有固定格式的“时文”。
即它不同于“诗言志、歌咏言”。
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就去否定它,律诗也讲究平仄押韵,宋词也有固定的字数和音律,也没见谁说唐诗宋词是文化的倒退。
另,八股文作为一种“时文”,最初它的兴起是因为它用以针砭时弊,用以发掘出一批对国家管理有用的循吏,而不是选拔出“诗人”、“画家”、”音乐家“来管理国家。
其次:作为一个长时间存在的文体,我们没有必要一概否定,黑格尔也说“存在即合理”。
张居正是通过科考而进入朝廷,而唐伯虎通过科考被拒绝在国家管理层之外,很难说,让唐伯虎去管理国家会把国家治理的更好。
最后:八股文在清朝中后期变得迂腐,其原因个人认为也仅仅是这种文体走向了极端而已,即不再有“时文”的功能,也就丧失了用八股文取士的真正意义。
而很多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的“学子”们更不断发声对八股加以声讨,但,如果取士的方法变为汉时的“举孝廉”岂不是更是历史的倒退?文化的倒退?
综上所述:八股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使得士大夫阶层能够花精力去关心时事,以制“时文”。
只是在它走向
极端以后才失去了他的议事功能,但专心于格式也未必就一定比唐诗宋词低级多少,套用郭德纲的一句台词:“喝咖啡的就一定比吃大蒜的”。
“八股文”竟然不是明清时期产物?究竟谁首倡这种考试,目的何在
“八股文”竟然不是明清时期产物?究竟谁首倡这种考试,目的何在古语有云:“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古人为了谋求青云直上,不惜耗尽青春年华,追求赫赫功名。
不惜熟透八股文,那么这八股文又是什么?产生于何时?真的是明朝吗?还有首倡这种考试方法的人目的何在。
小编就为大家唠嗑唠嗑,以证方家,希望大家多多提点:根据历史书记载,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时期,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八股文就已经开始萌芽。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形式就是“帖经”和“墨义”这两种,实际上二者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
政府的科举考试常常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就是拿所诵的经书,然后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
唐朝先用这种纯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而后改用笔来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
宋朝初年继续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当时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到了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
那为啥又在明朝最终定型呢?有人认为这是明朝统治者一种笼络人心的方法。
出生卑微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格外重视人才的网络,但又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权威和约束力,所以在选拔官吏的时候,采取统一的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
因此八股文在明初方始出现,它是由朱元璋首创的。
而也有人认为是刘伯温首倡八股文。
但这种说法并不牢靠,主要是明朝正式颁行这种制度的时候,刘伯温已经死了多年了。
因此现在又有了比较折中的说法。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论文关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
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
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
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
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
《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
”“(荐举)久且废不用矣。
”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
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
《明史·选举志斗记日:《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
【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
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
(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
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
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
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
《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
”“(荐举)久且废不用矣。
”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
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
《明史·选举志斗记日: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
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只用陈潞《集说》。
从此,“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令甲在焉”(清四库馆臣评)。
理学大儒丘涪在《大学衍义补》中叙述了上述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八股取士内容的变化,并盛赞明成祖这一尊程朱于一统的举措:
至于有宋潦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
而我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论。
是以道德一而无歧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
一个世纪之后的何良俊目睹了这一举措对学风产生的恶劣影响:
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
成祖既修《四书)、《五经》《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
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统,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一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
学者但据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突!以此取士,而欲得天下真才,岂可得乎?
暂且不论功过,与科举考试只重八股文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看,明太祖用八股文推行程朱理学的目的昭然若揭。
这样,朝廷用程朱来武装士人,士人靠程朱来赢得科举。
用八股文这条与士人休戚相关的“生命线”,最高统治者把理学与士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于是,程朱理学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识形态化成了八股文遵经守传等可具体操作的程式规则,并通过士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股修习浸人到他们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显见,在历史实存中浮出的是铺天盖地的/又股文章,而程朱理学则隐藏于下。
在这个意义上,明
代中前期,八股文与程朱理学互为表里、结成一体,可谓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也。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记:
明儒冯少墟先生名所集举业为《理学文鸽》。
理学者,兼致知力行而言之也。
以《理学文鸽》来命名/以役文集,可见,在明人眼中就是把八股文与理学看作一体的。
八股文所起的这种作用,被同样作为统治者的乾隆一语道破。
他在(日讲四书解义序)中说:“道统在斯,治统亦在斯矣。
才把八股文上升到承继“道统”维系“治统”的高度来认识。
在《钦定四书文序》中,乾隆帝又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对八股文所起的这个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规学力之深浅与器识之淳薄。
而风会所趋,即有关于气运。
诚以人心士习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征应者甚巨也。
国家以经义取士的目的在于,通过它培养出一大批以程朱理学为世界观、价值观的学力深、器识淳的人才。
所以,八股虽小,却关乎国之气运,国之根本。
(二)尊程朱理学于一统是促进八股文体制最终定型的决定性因素。
八股文体制在明代立国之初并不完备,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到明成化(1465一1487)年间才最终定型。
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七云:
今之八股文,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皆非也。
案宋史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士,命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所谓经大义,即今时文之祖。
然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
顾炎武指出: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146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问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一浅一深(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句股实不止于八股者)。
其两扇立格(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
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
故今之相传谓之八股。
在八股文的定型过程中,明永乐(1403-1424)年间无疑是一个关键时期。
此期,程朱理学、八股文、士人这三个因素第一次全方位聚集在永乐这个点上,而这三个因素的齐备正是八股文体制最终定型的必要条件。
专宗程朱、遵经守传使得作为考试文体的八股文有了简便明确、便于士人修习的内容限定,同时也为考官提供了统甲客观、便于操作的阅卷标准;功名系于科举一途,“非是途也,孔孟无由进”,使天下士予乙无旁鹜,倾毕生精力于举业之中,在内容无可发挥的狭小空间竭尽所能探索八股形式的变化,使其日臻成熟和完美。
在这三个因素零距离地磨合了五十余年后,在成化年间时八股文的体制最终定型。
所以,在八股文的定型过程中,尊程朱于一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八股文以稳定成熟、明确规范的程式出现后,除了承载和传播理学之外,它还作为一种文体而行世,开始发挥其文体学意义上的影响,从而进入夕、股文影响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第一个层面是渗透式影响,以被影响者的不自觉接受为特点。
它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靠朝廷的功令来左右士人的读书范围,日常修习,在耳濡目染的长期浸润中,“日渐月化”地完成对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情致心态的渗透。
对接受者来讲,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文人群体也开始把这种“渗透”再“渗透”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戴名世说:
以四子之书,幼而读之即学为举业之文,父兄之所劝勉,朋友之所讲习,而又动之以富贵利达,非是途也则无以为进取之资,使其精神意思毕注于此,商鼓舞踊跃以赴之。
而人之学之
者,自少而壮而老,终身钻研于其中,吟哦讽诵,揣摩熟习,相与扬眉瞬目,以求得当于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