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合集下载

浅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

浅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

浅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作者:周汇慧徐杨溢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4期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比较第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阶级关系上有区别。

社会主义运动是多数人或为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根本的实际目的,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使人类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而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阶级社会一样,都是为少数资产者谋利益的,以资产阶级为价值主体,以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

简言之,资本主义为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基本矛盾上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

第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实质上有区别。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二要有大批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产生。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这种关系。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DUFE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学号:2014100988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张馨月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摘要:本文是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探讨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主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行政管理社会矛盾前言:首先感谢郭老师为我们带来这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并且在写论文阶段通过查阅资料更加详细了解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为我今后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

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 但由于字数有限也不想泛泛罗列每个观点,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结合了行政管理领域中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着重谈下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阐述社会矛盾方法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则是社会矛盾方法的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面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不少教师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过时。

理由是:中国目前具备相当齐全的民生用品制造体系,全世界许多民生用品都是“MADE IN CHINA”,已不能说中国存在着“落后的社会生产”。

曾有作者撰文,希望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真的已经变化了吗?就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没变1.现阶段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及含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此,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据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八大”确定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政治路线。

事实证明,中共“八大”这种对主要矛盾的论述及据此而确立的政治路线,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的。

“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含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马克思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马克思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6、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7、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18、社会形态;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19、商品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0、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16、民主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17、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

18、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19、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20、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21、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16、联系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17、感性认识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18、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这种矛盾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体现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存在,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矛盾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不一样,这就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2.矛盾相互依存,发展是联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

不同矛盾之间的发展是相互联动的,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矛盾的发展,相互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矛盾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3.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实践。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源泉。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分析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也是驱动社会运动的矛盾。

它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种类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社会的整体层面,也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组合。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与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现有的生产关系制约,就会出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形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会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3. 阶级与阶级矛盾阶级是指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阶级矛盾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社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4. 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由于利益、意识形态、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国际关系的矛盾是全球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基本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浅谈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浅谈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2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期总第835期No.2,2021Total of 8351起源和演进1.1社会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1.1.1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

社会矛盾它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

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

社会矛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毛泽东曾说过:“社会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所以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新旧社会的代谢。

”因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1.1.2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所处的现有生产关系、所有制发生冲突。

因此,这些生产关系将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纽带。

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也会缓慢或迅速地发生[2]。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在社会进程中,生产力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本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已经变得不能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然会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也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马克思他曾把社会生动地比喻为一座建筑物,从而考虑到生产条件,即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基础的建筑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结构,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变化让经济发展基础不仅能够去促进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而且决定了社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大方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和任务的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形态,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总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其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实践中,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内容提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矛盾

社会主义矛盾

社会主义矛盾引言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体制,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全民福祉。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

社会主义矛盾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依存的现象。

这些矛盾可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矛盾,并探讨应对社会主义矛盾的方法。

经济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矛盾是最为突出的一种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生产力的高效利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源分配不公、生产效率低下等,经济矛盾常常出现。

例如,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常见问题。

公有制强调资源的公有化和集体所有制,而私有制则强调个人所有权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经济效益低下。

政治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矛盾主要涉及权力和治理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通过集体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来实现民主决策。

然而,由于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等问题,政治矛盾也难以避免。

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民众对政府效能的不满等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矛盾的表现。

这些矛盾可能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治理不力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代沟扩大。

文化矛盾文化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另一重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建设被视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塑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存在,文化矛盾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城乡差距导致的文化鸿沟等,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体现。

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主要来自于阶级和利益之间的矛盾。

尽管社会主义追求阶级消亡和无阶级社会,但在实践中,阶级矛盾仍然存在。

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扩大是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

此外,以及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社会主义矛盾的方法鉴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存在,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浅谈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

浅谈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

浅谈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姓名:徐永江学号:201201490022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从和谐社会的自生性和能动性角度来理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得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参考价值,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社会和谐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

学界对此已达成了一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是前提和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是目标和价值归属,二者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也就是说,和谐是以差别、差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协调与和谐。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关系(一)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双方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的平衡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而整个社会就在诸多矛盾的平衡中发展变化了。

第一.毛泽东、邓小平的矛盾观,毛泽东的《矛盾论》就是一部系统阐述矛盾问题的著作。

毛泽东在著作中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

并且对矛盾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

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战争时期灵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在汲取毛泽东“矛盾规律”认识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根据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

邓小平在时代的背景下辨证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让中国的经济走向了腾飞。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基本矛盾从古至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所有社会中。

社会也在其矛盾变化中发展了。

要么前进,要么倒退。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但是,1936年的苏联却错误地认为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

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05决策探索2018.6下 文/ 赵科慧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决策观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科学论断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内容和新要求而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性和逻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

因此,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和明确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判断共计三次。

第一次是1956年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党中央判定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判断明确党和国家的中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次论断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

第三次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它强调了人民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认识和解决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摆在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面前的历史课题。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对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作过某些原则性的分析和预见,但限于历史条件,他们没有作出具体的解答。

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

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此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中国的基本矛盾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需要持续解决的关键议题。

基本矛盾的表述意味着中国社会存在着一系列互相矛盾而又相互依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领域都有所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矛盾的本质,才能找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措施。

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

首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根本的社会矛盾。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渴望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医疗教育条件、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人们对于个人尊严、人权、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追求日益强烈。

这些需求的扩大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然而,这种需求的提升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第二个基本矛盾。

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地区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很多人无法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中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解决这个基本矛盾,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

这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使发展更加均衡、充分,让更多的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这就需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改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社会发展。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优秀范文五篇)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优秀范文五篇)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是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推进以及民生不断得以改善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宏观的制度架构上或者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路上讲,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事先防范和事后救济的问题。

社会矛盾冲突事后解决的结果经常对事前防范会产生一种指引作用。

事前防范和事后救济是互为关联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无非是一种利益冲突。

现从信访和立案调解方面浅谈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一、如何从信访方面化解社会矛盾1、建立大信访大信访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充分执法办案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作用,在全院建立大信访格局,转变传统观念,动员全体干警参与到信访工作,参与到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

2、打造大信访工作环境积极构建联系群众的工作平台,拓宽联系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大信访的社会环境,设臵宣传栏,市信访制度公开化,开辟电话受理系统。

网上举报受理形式拓宽受理举报排线索,是举报形式多样化,加大对举报人员的奖励,激发群众举报热情,3、实行对口接待制度,减少信访工作环节。

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接待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化解积案,加强源头治理的工作机制,采取规定案件办理时限,明确质量标准和化解调处办法。

在全院干警中形成加大办案力度与矛得到化解相统一的工作理念。

4、建立分级管理,逐级考核制度,转变工作作风。

有效解决重点难点信访问题对信访案件实行分级管理哦,逐级考核的管理机制。

对于办案质量好,达到群众满意,事迹突出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5、落实回访制度,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

建立信访案件回访制度,即对信访人建立档案,在问题解决后,及时安排回访,了解其思想状况,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为党委分忧,为政府解难,让群众满意。

二、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协调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任何社会都存在纠纷,而纠纷的妥善解决是社会运转的内在需要。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DUFE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学号:2014100988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张馨月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摘要:本文是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探讨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主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行政管理社会矛盾前言:首先感谢郭老师为我们带来这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并且在写论文阶段通过查阅资料更加详细了解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为我今后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

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 但由于字数有限也不想泛泛罗列每个观点,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结合了行政管理领域中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着重谈下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阐述社会矛盾方法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则是社会矛盾方法的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浅谈矛盾与规律

浅谈矛盾与规律

浅谈矛盾与规律浅谈矛盾与规律曹慧01112319 矛盾和规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成为了真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发展即是矛盾的发展。

矛盾的发展即是一个解决的旧有的矛盾,然后又产生新的矛盾,新陈代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们的联系在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身就蕴含了矛盾的发展,而矛盾的发展又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轨迹、发展路线、发展方向。

就是说,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要首先由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入手。

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形成一个对立统一。

但矛盾和规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矛盾属于一个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范畴,是二者合一的概念,认识要由矛盾开始,分析也要从矛盾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摘要】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肯定存在的,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将其化消极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前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虽然他在这段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中没有使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和范畴,但实质上已经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种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观点。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根据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当时苏俄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矛盾。

他在《在尼·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上作的批注和评论》中写道:“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他还深刻阐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兼有两种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存在及其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及其处理办法,等等。

由于列宁辞世过早,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实践,没有全面地认识和解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苏联理论界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渐行渐远。

斯大林一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强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目前还只有在苏联实现的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在他看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因而在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

虽然后来斯大林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但他仍然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

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宇宙的根本规律的高度,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他针对当时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要求引导人们,首先是干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下来,就不可能再前进了。

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否定矛盾存在,就是否定辩证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驱散了这种否定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迷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将它拓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此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相矛盾的。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大致的情况。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三、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应反映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属性,揭示其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从理论上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所有领域和与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一致的普遍属性,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外延式”的界定。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要求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重点领域和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性质,以达到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式”的解答。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认识和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摆在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面前的历史课题。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确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紧迫任务。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旧的那一套“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

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体制,以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走资本主义道路。

他反复告诫我们:“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只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自主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才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②《列宁选集》③《斯大林选集》④《毛泽东文集》⑤《邓小平文选》⑥《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真实的和虚构的矛盾》 [苏]A.札尔京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