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的主要观点
陶行知
走进陶行知主要内容一、作者介绍陶行知,原名文濬。
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1914年以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成为杜威的关门弟子。
1917年学成归国,任南京师范学校教授,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任教育科主任。
1923年底,辞去大学职务,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提出“四个一百万”和自己的教学理论。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1936年7月,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陪都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成为国统区的“民主圣地”。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实情,创造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
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陶行知是诗人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
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
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评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评价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认为,学生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德育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人才。
陶行知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教育综合性的认识,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人的全面培养。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教育方法陶行知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该改变这种状况。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发展的教育活动。
这一教育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全人教育陶行知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交能力。
陶行知的全人教育观念体现了他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视。
他认为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学术成绩,而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教育的目标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
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
陶行知的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它不只是教材的改编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它是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在新生课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实施、操作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主张知行统一、人文和科技协调,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勇敢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主动放弃“权威”和中心地位,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彻底从封闭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中,本人认真研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同时还学习了当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专著。
在读书活动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感觉到了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觉很深,对本人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有很大帮助。
陶行知在强调生活既教育理论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并认为,教育过程与教学方法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站在实践唯物论的立场上,提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是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精华。
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教育的作用就须要把儿童从“大彻大悟中形成信仰而生出力量来。
”提出“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一)一,主要内容:(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1]( 在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即指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同。
其次,生活对教育的决定性,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
当生活有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当生活向前发展时,教育也应随之不断发展。
再次,教育对生活的能动性。
虽然生活对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教育对生活同样具有能动作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
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牧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的崭新概念。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
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
这里的“做”含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种特性,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现实价值: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的借鉴作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
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内容: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创新和民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
他提倡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拓宽了教育的视野,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4.爱满天下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
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种充满爱心、关注人性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注入了人文关怀。
简述陶行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五个方面
简述陶行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五个方面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此题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
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言陶行知(1891年-1946年),原名陶源,字由之,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他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思想来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思考。
他曾在北京的苏州街小学任教,亲身参与了校内的教育改革实践。
陶行知还在中国在职教育工会、民主教育社等组织中积极参与教育运动,对于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
同时,陶行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教育思想、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吸收了各种思想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核心观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而不是一刀切地追求统一的教育标准。
陶行知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应该耐心观察学生,理解他们的特长和需求,并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
培养综合素质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
陶行知倡导跨学科教育,提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基于实践的教育以实践为基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陶行知坚信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他提倡将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生活技能。
对中国教育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陶行知倡导的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发了教育界对于个性化教育的关注,为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就来聊聊他那三大教育思想,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不是单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
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学习的机会。
他常说:“教育即生活。
” 这句话简直像是给我们点了一盏明灯。
1. 学习从生活出发陶行知提倡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他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亲自体验和观察。
这种方式让学习变得真实、生动。
想象一下,一个学生在田野里种地,浇水,收获。
那种亲身体验,不比死记硬背的知识强得多吗?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宝贵的课堂。
2.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
陶行知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不仅要会读书、会写字,还要会做事。
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做手工、参与社区服务,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个学生通过制作小玩具,学会了很多物理知识。
这种学习,不仅有趣,还能加深理解。
二、教育要为社会服务陶行知有个重要观点,就是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
他说:“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1. 培养社会责任感陶行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他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关心他人,才能让这个家庭更加温暖。
2.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陶行知提倡的教育,必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他认为,教育内容和方式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如今,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
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比如,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编程、人工智能等新技能,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
3. 学校与社会的结合陶行知认为,学校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学校应该走出校园,和社会建立联系。
他提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其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培
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 主性,认为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 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
务社会。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教育
陶行知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教育, 认为这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需 的。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鼓励其 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 事务。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民主与科学 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推动社 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04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乡村教育改革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农村的重要手段。他主张通过乡村教 育改革,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陶行知提出了“教育下乡”的理念,倡导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 ,通过创办乡村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方式,推动乡村教育的普及
05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重视生活实践的教育价值
陶行知认为生活实践是教育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启示我们应重视生活实践的教 育价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教、学、做三者相互 关联,不可分割。这启示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 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03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教育与生活相融合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他主张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真正 的知识和技能。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相互影响,通过生活实践来丰富教育内容,同时让 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教学做合一。
(填空 )2.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
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
(填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丰富,其基本观点可分为、、、、。
(填空 )4.下列哪句名言最能反映陶行知的高尚师德()? (单选 )A.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B.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
C.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D.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意识在本质上是()或冲动的。
(单选 )A.活动B.独立C.静止D.运动6.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的知识。
(单选 )A.幼儿园的知识B.语言C.怎样做D.生活7.新课程将同一学科的内容分为若干()。
(单选 )A.必修B.模块C.选修D.科目8.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具有()的作用。
(多选 )A.提高认识B.发展能力C.加强交流D.丰富情感9.“自主学习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多选 )A.发挥学生首创精神B.将知识外化C.知识迁移D.实现自我反馈10.魏书生在运用计划引领策略时,计划通常指的是()。
(多选 )A.学期计划B.自我教育计划C.教学计划D.具体行动计划11.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判断 )正确错误12.考试不过是用来测验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并表明他在那种场合最能起到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的。
(判断 )正确错误13.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判断 )正确错误14.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判断 )正确错误15.怎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答 )。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1 在中国民族危难之际,海外留学归来的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进行深刻的探索,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为培养国家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最主要的是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出现的一致奇葩,他的主张和思想是鲜活的、亲切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仅仅学习和研究还不够,应该真正实践起来。
纵观中国教育三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教育被改革了多次,从孔子等圣人的席地而坐的教育开始,私塾,政府学堂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到废除,洋务运动学堂的兴起,一直到中国现代教育。
自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开始,中国教育几经改革和创新,却一直沉浸在应试教育里。
我们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优良的教育思想又学习、借鉴和吸收了外国教育思想和模式。
但是素质教育却一直难以实现,如今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沉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负担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什么?而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是脱节的,大学的教学质量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的表面,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而教授,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授给学生什么。
应该将社会生活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并将终身教育的思想灌输进学生意识里。
作为教师,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应该走向社会中去,不仅增长见识而且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使学校不脱离社会。
学生将学习的文化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有所用。
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把我们思考的、没思考的都想到了并且实践了,他所创造的思想既符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又吸收和批判国外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它付诸实践。
陶行知六大解放主要内容
陶行知六大解放主要内容
陶行知六大解放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于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
六大解放主要包括:解
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生活、解放思想路线、解放政治生活和解放社会生活。
首先,解放思想,陶行知强调要解放思想,要摆脱旧的思想观念,坚持实事求是、自由讨论的思想理念,不要因恐惧而束缚思想,要勇于接受新的思想,坚持真理。
其次是解放生产力,陶行知认为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要推行改革开放,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要加强技术改造,要改善劳动条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提高社会生产力。
第三是解放生活,陶行知认为要推行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利,增加人民消费,推行多样化的文化,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第四是解放思想路线,陶行知认为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不能偏离正确的道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崇高的道德观念来引导人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是解放政治生活,陶行知认为要坚持民主政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腐败,反对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反对谋求私利,以民主集中制来管理国家。
最后是解放社会生活,陶行知认为要加强社会管理,以关爱的态度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责任感,避免出现和解决社会矛盾,使社会生活更加安定、自由、和谐。
总之,陶行知六大解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即学校”,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努力进行教育。
它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相联系的。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无疑,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应该注意“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也有别于“学校社会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论。
陶行知早就反对注入式的“教授法”。
主张“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陶行知认为,如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则一可使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继承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封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教育。
它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生活力”、创造力”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2、阐述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摧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各种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要乐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
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观点
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观点
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尊重和发扬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陶行知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让孩子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挥他们的天赋和优势。
2. 创造激励环境:陶行知认为创造力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家庭和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激励的氛围,让孩子沉浸在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和自由创作的环境中,并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美。
3.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陶行知主张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和实践经验,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他认为孩子通过动手尝试和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出创造力。
4. 营造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陶行知主张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孩子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陶行知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该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出发,创造激励环境,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并营造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1. 引言1.1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子玉,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
他被誉为“中国民主教育之父”,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曾先后就学于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留学美国,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他主张“立德、明理、修身、致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倡导关心学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中的种种挑战。
1.2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理念的重要贡献之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教育学校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境和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论提倡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才能、有创意、有责任心的人。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注重个性发展、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它提倡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人格、情感和智慧。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造宣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创造宣言的中心论点:
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个人简介:
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的成功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创造宣言》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018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出自《陶行知全集》,作者是陶行知。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它不只是教材的改编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它是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在新生课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实施、操作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主张知行统一、人文和科技协调,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勇敢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主动放弃“权威”和中心地位,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彻底从封闭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中,本人认真研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同时还学习了当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专著。
在读书活动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感觉到了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觉很深,对本人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有很大帮助。
陶行知在强调生活既教育理论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并认为,教育过程与教学方法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站在实践唯物论的立场上,提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是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精华。
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教育的作用就须要把儿童从“大彻大悟中形成信仰而生出力量来。
”提出“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灌入式,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常常被无形地扼杀,这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是僵化而落后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解放儿童,为此,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
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创造力突围而出,使思想解放;解放儿童的双手。
让儿童能干,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解放双手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解放儿童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嘴。
使他们能说。
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要鼓励他们“每事问”,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儿童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要把学生从鸟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扩大眼界,发展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学生的时间。
不要把儿童的课表排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占据了儿童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了。
“社会如不把每个人解放,他自己也是不能得到解放的。
”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过的。
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解放人类和解放社会的一种武器。
他所倡导的“六大”解放,对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的眼耳鼻舌身,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堵塞了学生去主动地获得知识的渠道,儿童的思想僵化、感觉迟钝、思维凝滞,想象力不丰富,这主要原因就是没很好地解放儿童的感觉器官,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像是一根无形的绳索,禁锢了儿童的智力的空间。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语言虽然朴素,但意义深刻,如果真正贯穿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那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就成为了有“生命意义”的事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是有思想、有血有肉、有创造力的“真人”了。
读陶行知“六大解放”有感作者:教师组历山中学黄京玉提供人: 阅读:681 时间:2010-9-3 8:39:56能够被毛泽东称之为现代伟大的人只有两个,其中之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其中“六大解放”更让我感受颇深。
“六大解放”是他的著名的教育理念: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
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
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
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
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
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出处:]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陶行知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他提出要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
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
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
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
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1)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
推行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
(2)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1941年6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
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