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教案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最新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毛泽东主席的诗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写 得极有气魄。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来的呢?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二、新课教学:地球的自转 1.探究一:地球自转方向
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 建立假设:1、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2、地球可能是自东向西自转的。 检验假设 1 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汇报与交流:对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 A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B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C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 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太阳的运动方位: _______________ 若太阳假定静止不动,那么地球绕地轴 转动的方向:自___向____
★温故知新
1.地球仪是‗‗‗‗‗‗‗的模型。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2.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3.在太阳系中,地球围绕‗‗‗‗‗‗‗运动,同时,地球也围绕地轴‗‗‗‗‗‗ ‗。 4.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日月星辰都是从‗‗‗‗‗‗‗升起,‗‗‗‗‗‗‗落下。
总结
(1)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
第2页
共4页
( 2)晨昏线是 半球和 构成。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 之处;逐渐由 变成 线,是日出之处。
半球的分界线(圈) ,它由 和 变成 的界线是昏线,是日落 的界线是晨
课后练习 ★课堂巩固
1.地 球 自 转 的 周 期 为 ( ) A.一天 B.一 年 C.一周 D. 几小时 2.地球的自转中心是( ) A.地轴 B.太阳 C.地球的中心 D.太 阳的中心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4.关于地球自转的正确说法的是( ) A.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呈 是、逆时针方向 B.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现象 C. 由 于 地 球 自转,地球表面产 生了四季的变化 D. 地 球 自 转 的周期是一天 5. 右 图 示 表 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下列现象是自转造成的是: ( ) ①昼夜现象 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③昼夜交替 ④一天内,杆影的变 化 ⑤一年内,杆影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 A ④ D.①③⑤ 7. 地 球 上 昼 夜 交 替 现 象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B ( ) D 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B. 地球本身不发光 C C.地球自转的结果,并且地球不透明 D. 太阳绕地球运动的结果 8.① 该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② 图 A、B、C、D 四地中,处在正午的是 ,处在黑夜是 ,处 在晨 线上的是 ,处在昏线上的是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含探究报告
地球自转本章教材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本章教材在编排内容按照从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宏观方面,再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有关地历法,地震等知识,同时本章的知识内容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昼夜长短,日历、北京时间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原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阶段,由于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加以说明,这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二部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等。
初一学生空间的想像能力很差,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我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1、让学生事先预习,对地理方位要有明确的认识。
2、这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探究实验。
但由于上课时间的局限性,我事先让学生完成一些动手的内容:在地球仪上贴上方向标,写上方向。
如图: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有些学生会连方位也弄不清,更别说研究这堂课的内容了。
而且通过动手也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上课再通过手中的地球仪去研究地球的自转的特点,研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技能目标:在探究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昼夜交替,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晨昏线的含义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地球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问:这张讲台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地球处在运动之中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生:地球进行自转,绕日公转运动,引出新课题:地球的自转。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小组互助合作,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重点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4.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学生能够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培养其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自转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自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自转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自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虽然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导入内容稍显冗长,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未来,我计划将导入内容进行精简,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虽然我详细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但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实际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物理现象。
难点二:地球自转的物理意义。学生难以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速度等。
难点三:地球自转的计算。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公式进行计算。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例如,通过实际案例、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模型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物理现象;同时,通过例题解析、课堂练习等环节,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二.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2.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3.解决办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三.教学内容安排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即一天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四.教学器材转椅、小红旗、小绿旗、地球仪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启示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章节导入】旧的一天落下去了,新的一天又升起来了。
太阳飞到了半空中。
现在的时间是……①2003年十月的中国人民对天空有了更多的自豪,有了更多的期待。
10月16日凌晨,承载着中国人希望与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后安全返回地球。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神州五号飞船是在我国酒泉发射的。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人类发射卫星一般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答案是----在赤道。
为什么不是在南、北极呢?南、北极发射不是更好吗?《发射图片》②北极熊和南极企鹅,憨态可掬,十分可爱。
可是为什么它们只呆在南北极呢?是因为我们海南岛不够美丽吗?(学生回答:是因为不够冷)那么为什么海南岛就不可能再冷一点呢,不肯给我们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呢?《北极熊、企鹅图片并配有声音》③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4.1地球的自转》教案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课程资源开发地球仪、制作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利用美丽的画面,地球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巍峨的珠峰,炽热的熔岩,浩瀚的大海,美丽的草原,引出话题,地球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二)新课学习1、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而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运行呢?学生讨论、发言,动画演示运动的相对性。
平稳作驶的列车上,看见窗外景物不断后移。
得出结论:1、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2、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引出: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3、你想知道地球的自转的哪些知识?4、摸拟探究实验提出问题:观察人物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如何变化?建立假设:若太阳太动、地球自转太阳光线位于观察者的不同方位模拟实验:(1)地球旋转到图中A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B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C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南、北两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如何?得出结论:(1)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继续探究:1、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讨论、实验、解释2、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3、为什么会出昼夜交替现象呢?4、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更替几次,时间大约是多少?5、摸拟探究实验2(1)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画出线(圈)——晨昏线(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4.2地球的自转教案
环节4:
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环节5:地球自转的意义
环节6:总结3分
钟
5分
钟
极上空所观测到的地球自
转的方向。
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思考:上述这些现象能否
完全证明地球在自转?
展示学生课外拓展傅科摆
作业,请学生上台演示说
明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假如有一天地球停止了自
转会怎么样呢?对于地球
上的生物会有什么影响?
视频
回顾我们整节课从托勒密
提出的地球是静止不动
的,到现在我们认识到地
球自转如此重大的意义,
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科学的发展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
学生思考回答,涉及
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上台演示说明傅
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及多方面思考问题
的能力。
通过模具,让学生介
绍给学生听,把课堂
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从惯性知识
去分析地球自转停止
可能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
保护地球的意识。
引发大家对科学史的
认识。
加深对科学的
理解。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张容易产生视觉的错觉图来导入新课。
二、新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太阳东升西落是否真的象我们看到的这样。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提问: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
小组讨论回答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活动探究
解决问题
教师
指导
当地球旋转到图中A、B、C三个不同位置,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到结论
进行组间交流
以同学互评为主
对观测者来说,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同上
从地轴北端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逆时针旋转
同上
从地轴南端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顺时针旋转
同上
提出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
以一些体育比赛的例子
学生思考:为什么?
同学互评
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呢?展示图片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解决问题
晨昏线的含义
教师评价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恒星等天体没有
教师评价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
教师评价
拓展
七年级科学下册 4.2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浙教版
4.2 地球的自转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情描述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已经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但是这一结论大多基于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建立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
我们身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地球的自转的,必须借助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实例去推到空间运动关系,需要合理的模型才能研究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
如果学生接受了地球在自转这一现实,那么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等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结合模型去解决验证理论知识,掌握也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整体设计思路设疑引入新课学生活动体会并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通过133页的活动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南北极点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圈),晨线、昏线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意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拓展铺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回顾已有知识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位于太阳系中,而相对于太阳系,太阳是静止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呢?(评述:对于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学生已经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说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师: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科学研究得知在金星上观察太阳是西升东落,宇航员在太空可以观察到太阳在24小时内会有数次的升起和落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求知欲)教师:一般定向法的规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复习地球仪的知识: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等,师生共同得出地球自转的定义)教师板书1:地球自转定义:地球沿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设问1: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请大胆的提出你的猜想,有几种情况?(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两种,猜想一:自西向东旋转,猜想二:自东向西旋转。
)教师设问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究竟地球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教材探究活动,得知猜想一正确,猜想二错误)教师设问3:当我们分别站在南极顶点或北极顶点时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有变化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水杯代替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时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方向。
得出北逆南顺的结论。
)教师板书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教师设问4: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小结结论: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教师设问5: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谁能总结一下地球自转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生1:地球上将会是一边总是白天,温度很高;另一边总是黑夜,温度很低。
生2:如果地球是静止的,生物无法正常生活。
等等)小结结论:地球自转意义重大,产生昼夜交替,为地球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可以适时讲解“极昼”、“极夜”的知识)教师板书3:地球自转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半球称为晨半球,另一边背向太阳的半球称为晨半球,二者之间的界线划定为一个圈,称之为晨昏圈。
教师板书4:晨昏圈是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设置的一个圈教师:晨线和昏线的规定原则,以地球自转时进入昏半球还是晨半球为标准。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说课教案科教071 潘人杰 07081118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
本节内容有: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等。
这是继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后,又一次接触地理知识。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课标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有很大的直观性。
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虽然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学生早已具备的知识,但教材上要求的用橡皮泥或纸做十字向标来了解地球自转,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第二、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主要是了解各种地理现象。
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再讨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让学生明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并不只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①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3、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七年级科学下册4.2《地球的自转》教案浙教版
4.2地球的自转活动一:用手电筒照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仪上的明暗有什么差别?分别粘在正相对经线上的两根火柴分别在亮的半球还是暗的半球?小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这就是昼夜现象.提问: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分析太阳和月球),你能解释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吗?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此时火柴在明暗半球的位置变化有何规律?(注意:此时可固定手电筒的照射位置)小结: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天体是没有昼夜现象的,而像地球这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不运动也能产生昼夜现象。
而当地球自转一周时,昼与夜就会更替一次。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活动三:边观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演示边读书图“昼半球和夜半球”,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吗?练习: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作图法验证当太阳光照射来时,地球一半地方处在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在暗的半球.提问: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了吗?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对地球生物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 学会通过演示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 正确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及其实验观察的要点。
2. 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观测方法。
难点在于:1.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即地轴倾斜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2. 运用抽象思维,分析并归纳地球自转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1. 地球仪或相关模型,用于演示地球自转。
2.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科普读物或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拓展学习。
4. 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手电筒等,用于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5. 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或展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照片和资料来开启话题。
视频中,地球从太空中看去仿佛一位优雅的舞者,昼夜交替、星辰环绕,画面壮观而神秘。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出现吗?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地球自己旋转?”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铺设了桥梁。
2. 探索地球自转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的现象,这个运动是地球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然后,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动态图等,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自然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第一篇: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师: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科学研究得知在金星上观察太阳是西升东落,宇航员在太空可以观察到太阳在24小时内会有数次的升起和落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求知欲)教师:一般定向法的规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复习地球仪的知识: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等,师生共同得出地球自转的定义)教师板书1:地球自转定义:地球沿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设问1: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请大胆的提出你的猜想,有几种情况?(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两种,猜想一:自西向东旋转,猜想二:自东向西旋转。
)教师设问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究竟地球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教材探究活动,得知猜想一正确,猜想二错误)教师设问3:当我们分别站在南极顶点或北极顶点时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有变化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水杯代替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时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方向。
得出北逆南顺的结论。
)教师板书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教师设问4: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小结结论: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教师设问5: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谁能总结一下地球自转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生1:地球上将会是一边总是白天,温度很高;另一边总是黑夜,温度很低。
生2:如果地球是静止的,生物无法正常生活。
等等)小结结论:地球自转意义重大,产生昼夜交替,为地球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可以适时讲解“极昼”、“极夜”的知识)教师板书3:地球自转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半球称为晨半球,另一边背向太阳的半球称为晨半球,二者之间的界线划定为一个圈,称之为晨昏圈。
教师板书4:晨昏圈是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设置的一个圈教师:晨线和昏线的规定原则,以地球自转时进入昏半球还是晨半球为标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2 地球的自转 教案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有:地球自转现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等概况后,又一次比较系统的探知地球的运动情况。
试图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等知识,使他们能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由此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现等现象,同时,也为后面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意义做准备。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的自转特征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出现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探讨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2.探讨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出示画面情景:家住金华市区的玲玲在周末早上7点多时与居住美国纽约的姑姑互通问候。
玲玲说:“姑姑,早上好!”姑姑却说:“玲玲,晚上好!”。
到了晚上新闻联播的时候,当玲玲说晚上好的时候,姑姑却说早上好。
同学们能帮忙解释这种现象吗?2.质疑: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刻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即昼夜现象),同一地方在不同时刻也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讲授新课】一、地球的自转【提问】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的自转?(太阳的东升西落)【探究】但是,我们感觉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而地球是静止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想一想:是什么物体在动?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段视频,此处可使用资源“【知识解析】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
【总结】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1.地球自转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提问】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的自转?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轴、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利用地球仪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对知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一起来看一个认识地球的视频,同学们试试能不能找到是哪里出现了错误。
播放视频:认识地球教师提问:视频现在已经看完了,同学们有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但是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没有被发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学完之后同学们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发现?讲授新课:现在来给大家分配一下任务,在这个学案上有四个探究活动,第一大组的同学来做活动探究1;第二组完成活动探究2,第二大组同学注意,一定要将平行光线板正对赤道的位置;第三组完成活动探究3;第四组来做活动探究4,注意按照学案上的步骤一步步来,并且完成学案上相应的习题。
过渡:刚刚看到同学们都很讨论得很热烈,都很认真的在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下面就是同学们来展示的时间了。
第一个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第一大组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学生小组上台展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注意建议或表扬正确的展示方法。
1.地球的自转探究:学生展示:小组长按地球的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小组水平观察,地球的自转中心是地轴,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小组长坐着,小组成员起立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
小组长起立,小组成员坐着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结合实际,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一天)。
教师点评、板书并强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过渡:那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第二大组哪个小组来为我们展示一下?2.太阳的东升西落探究:学生展示:将平行光线板放在赤道位置,按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当观测者正对A位置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东方,对应的时间是早晨;当观测者正对B位置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南方;对应的时间是中午;当观测者正对C位置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方,对应的时间是傍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知道引起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
二、新授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
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2.昼夜更替
(1)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2)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起了时间的不同。
3.时间的差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
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4页,,完成第13页活动“时差的推算”
推导: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º,地方时相差4分钟。
教师小结:
同一经度,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指导活动: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为了消除千差万别的地方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方便,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每个时区所采用的时间标准。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
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跨时区5个时区,为了方便,我国是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叫北京时间。
(4)如何计算区时?
算时差(原则)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加1小时,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1小时。
如:①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9月23日12:00,求 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时差:8-0=8 区时:因为伦敦在北京的西面 所以12-8=4
伦敦:9月23日4:00,
② 计算西五区和 东二区的时差。
5+2=7小时
强调: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完成。
(5)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
① 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这条线不是直的?
② 为什么要划国际上统一遵循的日界线? 日界线在那个时区?
③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如何拨钟表上的时间,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有什么变化?怎样纠正?相反,向东航行呢?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把钟表拨慢1小时,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慢一天,应拨快一天;相反,向东航行应把钟表拨快1小时,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快一天,日期要改晚一天。
三、总结
1.在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 先看到日出 B. 后看到日出 C. 时刻晚 D. 时刻相同
2.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
地球的自转
时 区 和 日
界 线
A. 15小时
B. 15分钟
C. 1小时
D. 1分钟
3.当北京的时间是9月10日10点时,伦敦的时间是 ( )
A.9月11日10点 B.9月10日2点 C.9月9日2点 D.9月10日18点4.地球上有这样一条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此线日期加一天,该界线大致是以哪条线为界的 ( )
A.0°经线 B.20°W经线 C.160°E经线 D.180°经线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阴影标出中时区的范围。
(2)当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时,莫斯科的时间是。
(3)当纽约下午3点举行大学生篮球赛时,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是。
五、作业
1.实记本节知识点。
2.完成同步导学相应练习。
六、板书设计
自转规律-----方向、周期
产生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自转
地理意义
产生时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