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辨证及护理

合集下载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眩晕辨证施护详解

眩晕辨证施护详解
步、气功等体育锻炼。 (2)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骨、鸡蛋、红枣、
黑芝麻、龙眼肉等。 (3)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脾俞。梅花针与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有助于患者增进食欲。 (4)睡眠应充足,睡眠欠佳者睡前可进食适当
牛奶,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
第11页/共16页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 耳鸣,少寐健忘,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缓解眩晕、头痛。
第9页/共16页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 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 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
脉滑或涩。 (1)病室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
房间。 (2)少食肥甘厚腻的食品,素体肥胖者控制好 饮食,可多食薏米、赤小豆、山楂等祛痰逐瘀、
第3页/共16页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日测血压、体温2次, 高血压病患者,每4~6h测血压1次,并记录; 如发现患者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便、 口眼斜斜等,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立即报告 医生;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可多食水果、 蔬菜、豆类、海带,体虚者可多食血肉有情之 品,尽量少食辛辣、肥腻、生冷、酒烟及钠盐; 发作时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可输液以从静脉 供给营养,稍缓则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第7页/共16页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 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
苔,脉细数或弦细。 (1)注意保暖,保持充足的休息,不熬夜。 (2)不宜吃过多寒凉的食物,可食银耳、百 合、猪蹄、蜂蜜等清补之品。对口苦、口干者, 可用麦门冬、菊花煎水服。耳鸣者常食豆制品,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 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 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 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 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 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 消化饮食。 2.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 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3.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 或服少量姜汁。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忌食生 冷、肥甘、甜腻生痰之品。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肾气亏虚证中 药宜温服,肝火亢盛证宜凉服。 (2)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 (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注射给药 (1)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 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 低血压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二)五音疗法 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如肝火亢盛者,可给予有商调式 音乐,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如《江河水》、《汉宫秋月》 等;如阴虚阳亢者,可给予羽调的音乐,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 潜阳的作用,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等。 (三)中药药枕: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 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息风化痰之 功效。 (四)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 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 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 低盐饮食。 2.肾气亏虚证: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 炙烤及辛辣烟酒。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3.痰瘀互结证: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 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 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4.肝火亢盛证: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 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5.阴虚阳亢证:饮食宜清淡和富于营养、低盐,多吃新鲜蔬菜水 果,如芹菜、萝卜、海带、雪梨等,忌食辛辣烟酒、动物内脏等。可配 合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情志调理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2.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征检查: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面色等生命体征变化。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焦虑等情绪。
5.生活习惯:了解患者饮食、睡眠、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
三、护理措施
1.辨证施护:
(1)肝阳上亢型: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刺激;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4.自我监测:教会患者监测自身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1.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眩晕症状,监测护理效果。
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饮食、睡眠、心理状态等方面。
3.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指导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六、注意事项
1.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2篇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引言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特点是发作性、反复性及症状多样性。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通过精心制定的护理方案,旨在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下为针对眩晕病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护理评估
1.病史收集: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生活习惯。
2.症状观察:监测眩晕发作的频次、强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学科。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结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流程,为眩晕病患者提供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因、病程、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给人带来头晕、眼花、恶心、晕倒等不适感。

中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处理眩晕问题。

下面是一些中医护理指南,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眩晕的类型和病因。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顶后眩晕、脊颈型眩晕、内耳病性眩晕等。

中医会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在眩晕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四逆汤等能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

中医会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食疗调理食疗在眩晕的护理中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调理脾胃功能,从而改善眩晕症状。

一些适宜的食物如山药、陈皮、枸杞等具有养阴清热、调理气血的作用。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理论指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眩晕症状相关联。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眩晕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中医护理指南,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

请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以上是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进一步疑问或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病患者,护理措施应有所侧重。例如, 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应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 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应注重饮食调养、增加营养摄入;对于 肾精不足型患者,应注重休息、节制房事。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原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地理环境、季节时令 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眩晕病患者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以及居住地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根据眩晕病的证型,选择合适 的拔罐方式。常用的拔罐方式 包括火罐、水罐、抽气罐等。
患者取舒适体位,医师选取一 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拔罐,注意 罐口应平整、无破损,然后按 照规范进行拔罐操作。每次拔 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10-15分钟内。
拔罐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 受寒。同时,孕妇、年老体弱 及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应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拔罐护理。
04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 阅读等,以缓解压力和疲劳。
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 勇气。
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病情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针灸护理
选取穴位
根据眩晕病的症状和病因,选取合适的穴位 进行针灸。常见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内 关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眩晕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肝 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 中阻等。
病理机制
眩晕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肝、脾、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气血阴阳 失调,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症状,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进 行综合诊断。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有摔倒感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气机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眩晕患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护理方案,旨在调理身体、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1. 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可以将眩晕分为虚证型和实证型,具体如下:1.1 虚证型虚证型眩晕多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调理饮食: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容易入口的食物为主,常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如山药、红花、莲子等。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眠质量要好。

•精神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1.2 实证型实证型眩晕常与肝阳上亢、痰火郁结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饮食调理:禁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多食用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辟因多源:避免长时间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调节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中医按摩:可进行头部按摩,例如太阳穴按压、风池穴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2. 中药调理2.1 补气血药物常用于虚证型眩晕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

具体用法如下:•黄芪:常用于气虚血亏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糖浆。

•当归:常用于血虚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2.2 祛痰或解郁药物常用于实证型眩晕的中药有佩兰、半夏、枳实等。

具体用法如下:•佩兰:常用于痰火郁结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丸剂。

•半夏:常用于痰湿郁结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3. 艾灸疗法中医认为,艾灸能温经通络、理气活血、调和阴阳,对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方法如下:•穴位选择:可选择风池、百会、耳尖等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频率:每日艾灸1-2次,每次约15-30分钟,连续使用1-2周为一个疗程。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摘要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为了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中医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缓解眩晕病。

本文以中医护理方案为基础,对眩晕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中医护理建议。

1. 眩晕病的病因和症状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等感觉,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眩晕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阳虚型、阴虚型、湿热型、痰湿型等。

每种类型的眩晕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症状。

2.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认为,眩晕病不仅是身体的问题,也与人的精神状况、生活习惯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调理身体、舒缓情绪和改善生活习惯。

2.1 调理身体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脏腑功能。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根据眩晕病的类型,中医建议患者调整饮食,适当选择温补性食物,如鲫鱼、山药、红枣等,同时忌辛辣、油腻之物。

•经络调理:中医推拿、艾灸等疗法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病。

•中药调理:中医草药有很好的调理功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制中药,如当归、白芍等。

2.2 舒缓情绪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情绪对眩晕病的影响。

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缓解疾病症状,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舒缓情绪的方法:•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人体放松,缓解紧张情绪。

•轻音乐:柔和的音乐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精神状态。

•情绪释放:患者可以通过写日记、倾诉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减轻内心压力。

2.3 改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眩晕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改善生活习惯的建议:•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眼睛和脑部有刺激作用,容易引发眩晕病。

•定期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环。

3. 常见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提供多种治疗眩晕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病。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致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愤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安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愉快,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平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苦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无聊,舌质淡,脉纤弱。

(1)应注意歇息,免得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备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纤弱。

(1)应慎房事,劳逸联合,眩晕发生时应卧床歇息。

(2)饮食调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合歇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平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许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歇息,重症者卧床歇息。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身体气血失调、阳气上升或阴虚火旺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诊断在中医看来,眩晕可以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种类型。

虚证多见于气血不足、阳气上升等情况,而实证则源于痰湿内蕴、阴虚火旺等原因。

中医诊断眩晕时,一般会通过针灸、中药调理、按摩等方法来判断病情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

对于眩晕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印堂、风池、太阳、阳陵泉等。

在针灸治疗中,针刺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眩晕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益智丸、安宫牛黄丸、天麻钩藤丸等,这些方剂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滋养肝肾等方式,改善眩晕症状。

3.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对于缓解眩晕症状同样有效。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和耳朵等部位,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推、拍、捶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按摩。

4. 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中医护理眩晕方案中,调节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建议眩晕患者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同时,适量补充一些有益于平衡阴阳的食材,如黄豆、黑豆、百合、芡实等,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5. 调整生活习惯眩晕症状与生活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因此,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调整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用眼。

同时,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注意休息和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护理
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可以闭自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证论治护理。

1、病因病机
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是肝阳和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的亏耗。

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

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很多,《经。

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本病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

”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这此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证治疗。

(1)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

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则阳亢,亦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

(2)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为髓海,因髓海不足而发生眩晕。

(3)气血亏损: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开,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发生眩晕。

(4)痰浊上扰清窍:恣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2、辩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遇烦劳或恼怒而头晕。

头痛增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

(2)肾精亏损:证候: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

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主方:补肾助阳,以右归丸为主方;补肾滋阴,以左归丸为主方;
(3)气血两虚:证候:头眩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4)痰浊中阻;证候;头昏如蒙,目视色黑,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化湿祛痰。

主方:半夏天麻白术汤。

3、辩证施护
(1)肝阳上亢型:
①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注意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力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心情舒畅。

②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

③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山楂、淡菜、紫菜、芹菜、海蜇、荸荠,香菇等,禁食辛辣、油腻、粘滑及过咸之品。

④针刺风池、太冲、合谷或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缓解眩晕。

⑤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
弯腰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

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

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2)肾精亏损型:
①根据证型安排病床。

阳虚者宜住温暖处,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凉润,通风良好,光线不可过强,保持安静。

②使患者睡眠充足,失眠时可针刺神门、关、或口服琥珀胶囊4粒等镇静剂。

③中药早晚温服。

若眩晕发作有定时,可于发作前1小时服药,或能缓解症状。

若伴呕吐时,可将药液浓缩,少量多次频服,必要时用鼻饲给药。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有情之品。

阴虚患者忌食羊肉、辛辣。

⑤针刺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也可耳穴埋针,疗效均可。

(3)气血两虚型:
①注意保持病安静,温暖的环境,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不要碰撞或摇动床位,以免加重病情。

②重病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

③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种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

④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

梅花针与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于患者增进食欲。

(4)痰浊中阻型:
①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

②观察患者眩晕及呕吐情况。

一般眩晕多为发作性,发作时视物不清,两眼发黑,轻者自觉如腾云驾雾,闭目后症状可减;重者如四周事物均在旋转,站立不稳;并伴恶心呕吐,发作数小时或数日后逐渐减轻。

如眩晕渐起,其它症状持续不愈,逐渐加重,则反属难治,应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并通知医生。

③针刺中脘、丰隆、关、风池,如眩晕严重,不省人事者,加针人中穴。

④可多食苡米、红小豆、西瓜、玉米、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物,禁忌甜粘、生冷、肥腻饮食。

4、根据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

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5、养生指导
(1)因本病每遇疲劳、郁怒等诱因而反复发作,故应使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节制房事,戒烟酒,养成起居规律的良好习惯。

(2)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可口为宜,禁忌酗酒和恣食辛辣厚味。

(3)眩晕恢复后,仍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观水、乘船及作各种旋转度大的动作和游戏,必要时可先服乘晕宁、清眩丸等药物或用胶布、麝香虎骨膏贴脐,预防眩晕发作。

(4)坚持体育锻炼,选择适当运动方法,如静功、松劲功、太极拳等,以达到调节周身气血,逐渐恢复受损脏腑功能,减轻症状的目的。

(5)定期检查血压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