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马人”研究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
谭昌吉/文
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
“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
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又有古老氐族历史的沉淀,他们与南方民族不同,与藏族也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尚未发现与此相同的民族,故专家提出称“中国白马人”是有道理的。
除已有大量白马人的论文外,现今还有编修《中国白马人史》的,有专门研究白马人的习俗文化、语音文化、音乐舞蹈、还将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列为世界保护范畴。
真是想在中国白马人生活的保护区中做出了这些大手笔文章,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二“中国白马人文化”的探考
中国白马人的研究近年来是个民族学、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军事学家关注的交点。
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也引起国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汉初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传》中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语意清楚叙事明白如话。
是司马迁把氐与羌明析地划分出来了,也是他首先把“白马”与“氐人”联结在一起的,此时汉族正在形成,藏族未必有更大的部落,相近中原的其他部落民族,也只是缺少记载,司马迂《史记》中己是清楚明白的。
其后有关氐族的记述遍及史书,载满国史、省、县、州志,更多的民间族谱、家谱和档案中也反映着氐民族的活动。
如现代人新作就有杨耀坤《仇池国志》、韩定山《阴平国考》近代研究《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2集、曾维益《白马藏族研究文集》、刘启舒《文县白马人》等都足证明这些史料,此不重述。
白马以地名相连后就出现了:白马番、白马路、白马路族番夷及白马河、白马夷、白马乡、白马公社、白马关、白马山、白马池、白马庙等。
以番相连的地名.族名有:西番沟、西番河口等;龙州三大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文州二番(王百户番地、马百户番地)等。
地名是人文历史最好的证明,是第一手有力证据。
至今白马人的群体居住地没有藏羌语或语音”定名出现很多呢?运用“白马人”称谓来研究比“白马藏族”称谓研究更具有特色。
研究之一:“白马藏族”的由来:
1951年7月31日平武藏族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
将著名的龙州三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统一认定为藏族。
但民间仍称“白马番”。
文县民国年间户口登记为“番号”的白马民。
自解放后民族登记含糊,到一九八一年五月才确订为铁楼、博峪藏族(1984年博峪乡划归舟曲县)公社。
而汉藏杂居的铁楼人民意见还不一致。
一九六四年国庆期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白马人代表时,面对身穿裸裸裙,头戴沙尕帽,上插白鸡毛的尼苏,询问他:你是什么民族?问题终于由毛泽东这位走过雪山、草地,去过藏区知识渊博的全国各民族的领袖这样一位人物提了出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在全国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二年中央政府先后派出中央访问团分赴民族地区慰问。
一九五三年全国曾汇总了四百多个民族。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六年民族识别分别因“文革”撂浅。
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四川省民委派员来文县考察白马人,接待的是白马人余守敬;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文县统战部罗文明、马福全二人随四川省民委、甘肃省民委和部分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实地深入平武、南坪、文县考察,研究白马人的族属问题。
识别民族是个艰苦细致工作也十分专业,然仅一些行政行为难以有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了我国识别民族成份的基本共识:只要是历史上形成有在语言、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经过识别确认为独一民族,广泛征询本民族意愿加以认定。
在许多族别称合并为一个民族时,选用哪一个民族称作为全民族认同的族称,则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本民族各层面代表人物协商来确定。
不论其数多寡、社会发展如何,统统称为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的支持,既有利于民族及民族形成科学研究的活跃开展,也使民族识别顺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保护区内的“中国白马人”的探源、考证、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些。
她们的一切活动并没有引起藏族内任何顷纠纷,和汉民族也没什么大的矛盾与冲突。
相反大力推还进了中国白马人的研究活动,引来国外学者、国内专家络绎不穷。
而对“白马藏族”的平武县、九寨县(原南坪县)和文县的旅游事业开发创造了先基。
一些学者为突出白马文化研究,也不去过多地从民族化分、另立、专识别一支民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白马人”。
这个写法学者颇能接受。
本民族也喜欢称呼,是新中国民族文化的新亮点。
三、“中国白马人”在文县
“中国白马人”现今在文县生存的人数多、保留的最完整、代表性强,在文县研究白马人是最佳之地。
研究之二:历史上阴平(文县)境内活动的白马人(氐人)。
氐是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
在陇南活动十分频繁长达三百八十余年。
曾建立过仇池国(前296—371;后385—442);武都国(443—477);武兴国(477—553);阴平国(477—580)。
氐人所建的阴平国的最基本情况大致如下:仇池自杨芪搜开国共传八主,历时七十五年,世居仇池,阴平郡为其腹心辖地。
后仇池国共传五主,共五十九年;武都国,共传三主,共三十年,世居葭芦,这一时期阴平都在属。
南朝刘宋顺帝升明元年(477)仇池杨氐杨难当之族弟杨广香被北魏为阴平公与葭芦戍主,阴平国从这时开始,共传八主,计一百零二年。
阴平国领有原阴平郡地(含今文县、平武、青川等地),后来沿阴平蜀道南下,占领广元等地。
初治阴平县(今文县),主移治沙洲(今广元市青川县东之白水)。
之后,氐民族一直在阴平、文州、文县这一带顽强的生活着。
唐、宋、元时期的氐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论证,本文不作重点叙述。
但此后的氐民族史料上一般习惯于称为“番”、“蛮”等。
四川大学一批学者、教授多方考证吐蕃进入中原没有过入川甘之文县、平武等域。
明、清以后,文县一带的档案、族谱、家谱史料较多,其清楚的记述着中
国白马人在文县的情况。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皇帝钦命治边各督抚,把他们所辖域内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民族的衣冠服饰,绘成图像送交军机处,由大学士人傅恒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成的《皇清职贡图》中明确记载:“文县地联秦蜀番民盖以苗蛮之一种与西陲诸番不同,居县属之下舍书、英坡山先等处。
”明时设王、马二百户分领之。
王土司,始祖王砌豹,世袭指挥土司昭信校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陕西都司授予,后传给王安巴、王封、王土、王允中、王承宗、王世爵、王绪先、王受印等九世。
其番地二十二处有:东仲沟、下麦鹅堡、麦鹅堡、官地堡、杀番沟、草坡山、香花山、鹞子坪、羊田山、上哈杀、梁寸峪、太平族、野不咱、崖道堡、下扎多、滩卜沟、得胜寨、园咀堡、扎多寺、堡子里、王家沟、下舍书。
马土司,其上始祖马郝耶是元文州万户头目,以番官传马桑、马章奴、马信、马让、马凯、马麟、马渥、马瑞、马声、马腾云、马体乾、马继
宾、马显胤、马殿应、马成德、马超远等十多名世袭或钦准的百户番官。
延绵于明、清两朝。
领其番地有:英坡山、夹石沟、核桃坪、烟雾坪、麦贡山、立志山、中岭山、入贡山、枕头坝、郎藏山、雪卜寨、毛安族、竹林族、草坡山、本人山、盐土山、木路山、沙坝族、梨园山、博多坝、蒲池山、白固族、郎卜山、月牙族、古坪沟、班鸽山、扎麻沟、野人山、深沟族、马尾山价等三十余。
(注意:上两地名部分今仍沿用)
现今居住在甘肃文县的中国白马人有:2001年统计数,铁楼乡1793人;石鸡坝487人;中寨990人;梨坪521人;马营299人;堡子坝222人;丹堡231人;上丹352人;刘家坪402人;城关599人。
总计5906人。
平武、九寨、松藩三县从略。
地名是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中国白马人居住地的历史地名的语言分析和地理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探索中国白马人历史上的自然面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迁徙、方言古语特征都可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三、中国白马人的心理文化素质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性格,指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表现出来的。
如建筑的艺术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戏曲特点,以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
中国白马人在历代战乱中成长,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勇不屈的民族性格。
在中国历史上氐民族曾一度十分强盛,以符坚建立过“前秦”(350_394);吕光建立过“后秦“(384_417),这两个政权都想统一全国,故自称“大姓”、“豪族”。
只因符坚的“淝水之战“大败之后氐民族变成了弱小的割政权。
有的处于十分危机的谋生中发展的困境。
有的就不自然的融合于其他民族,文县的白马人是保存氐民族最为完整的一部分。
平武、南坪、松藩、文县等地氐民后裔强烈的代表着中国白马人的显著特色。
他们共同的遵守着以居住村落和本民族祖遗习俗,如节日庆典、族内大型活动、抗御外族歧视等。
如在历次攻击文州、文县城池的过程中,都明显反映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思想。
一首酒曲就明白的唱道“文县城(白马语“达嘎”)是我们的,/你们(汉人)占去了,/我们要把这个城破了哩。
……”中国白马人就是用语言、歌曲、服饰、风俗、饮食、住房民族文化特色继承和发展自己。
这些反映中国白马人的民族个性的文献文稿较多,本文不重述。
直得一提的是;《马氏族谱》就记述了白马番人在明、清被追杀、镇压的血腥历史,激起白马人的反抗精神,也史载白马番人多次进攻文州、文县城池。
在不同时期顽强地生活在现有的土地上,续写了中国白马人的历史。
中国白马人的语言。
语言是伟大的,是可亲的,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
没有白马人的语言就没有中国白马人。
中国白马人的语言十分丰富多彩,古老而纯朴,优美而祥和,传史于情中,留神于千秋。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既通汉语(即中国语)又千百年来完整地保留着白马语(原始氐语),传神的与《魏书》记载白马人“多知中国语……还其部落(白马人间)则自用氐语
“记载相符。
据今专家学者研究:白马语不仅语调有特色、词汇更丰富多彩,在收三千一百多单词中仅有百分之左右的词和藏缅语族同源。
从白马人语词中选择二千多个常用词和藏语进行比较,同源词五百多个,占比较词汇总数的27%,异源词占72%多一点,大大超过藏语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别。
白马语中消失了羌语支语的一些明显特点。
这些充分说明白马人吸收近居民族的语言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语言。
当今中国白马人的汉语能力极强,不少人走进大学、文学、研究和领导岗位,创造出语言文学作品,还有的在中央、省、地、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等,活跃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
证明了白马人的语言特色和能力。
关于白马人语言研究者很多,著名教授孙宏开三进白马人中为其语言的研究做了大的贡献。
学者杨士宏、尚理、周锡银、冉光荣,地方学者肖猷源、曾维益都有一定的研究,足以全面反映中国白马人民族语言心态,重塑其中国白马人的民族形象。
中国白马人的文化特点,是他们的又一方面。
现今居住在文县、平武、九寨的白马人,多年来一直受着三个文化亚区的影响,对他们产生了促进和影响。
如九寨县的白马人受着藏文化的影响,趋以藏式服饰、风俗、语言和文字;平武县的白马人多接受巴蜀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其语言音域、风俗传统、服饰色调多与巴蜀融合。
文县的白马人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最能代表中国白马人。
早在唐代杜甫为氐人有诗云:“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寒山重,孤城水气昏;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屯;终日忧奔走,临期未敢论。
”(《秋坐》)充分反映氐民族在唐时困境之中的心态,他们不得不悲亢的唱道:“人活一辈子,唱跳一辈子,唱的跳的才属于自己。
”在这种文化心态传承下的这个即将衰亡民族,是我们应该加速研究和保护的一种民族人文资源。
在这种抑郁的忧伤情调中,中国白马人的风情展示的更有特色,真是不喜不悲无文章。
中原文化大量融入白马人中,他们的舞蹈在变、歌曲在变、文化思惟在变,发展到《池歌昼》大型舞参加了兰州世界艺术节并获奖;文县也成功的举办了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的“中国白马人艺术节“引来了更多人的
关注和研究。
中国白马人的文化上的心态构成了他们思想情感的基础。
在汉民族影响下,白马人不雷同藏族信奉“白布“,布是万灵总神之意,也不信仰藏传佛教。
而以原始宗教的自然神,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水、林、木等都有神灵。
对它们具有崇敬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在他们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影响下,仍然随处可见“文番即氐羌遗种,多与汉人杂处,富者衣服与汉同,余则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笠如盖(沙尕帽)以野鸡翎插之。
其旧俗也性喜斗,刀箭不去身,遇急结阵以待,喊声震山谷。
不著鞋袜赤足可行千里,夜则著草以卧,不用被褥。
其妇女织羊毛为褐衫,镶边大领,结以带宽约八寸,耳坠大银环重两许,不梳髻帷结辨以珊瑚玛瑙,诸珍络之饰。
复嗜酒喜歌,侑客觞不饮即跪唱番曲,必饮而后止。
(清《文县志》、《甘肃民族志》)。
在乾隆时编《皇清职贡图》中记载“本朝雍正八年改土归流,按地输粮由县征解,男帽插鸡翎,每农事毕常挟弓矢以猎为事。
番妇以布抹额杂石衣五色褐布缘边,衣近多有效民间服饰者,性蠢愚,颇勤耕织。
”奇特的民族风情蕴藏着文县和白水江保护区内人文的旅游前景。
白马人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种随白马人这种非物质文化被世人珍重。
三、关于中国白马人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文县居住的白马人在历史上同样受着灾害、战争、阶级的压迫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民族的歧视更给他们,经济上对他们进行剝削,如清《文县志》记载:文县番民468户,男女生885名口,共耕番地93硕96亩3分,共征折色起运银96两9钱3厘2毫2丝2忽7微8纤4尘。
民国年间番粮另行征收,据反映高于汉农区。
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白马人区同全县一样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他们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共同发展的经济生活现实,比历史任何时代都要好的多。
从经济再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白马人共同体,又是本民族和研究者的共识。
在近年来变化更大,农村公购粮、农业税的減免,深得人们拥护,白马人民更加敬仰共产党。
尤其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白马地区村村通公路、通电、家家新建楼房,似如天堂。
四,关于中国白马人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中国白马人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有的正在与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已逐渐消亡危重,强烈的保护意识、抢救意识呼唤头着这里的人们。
构建“中国白马人”这个文化称唤意念,是广大的白马人的心愿,是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之中文化精神的伟大之一。
也是当今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民族兴旺所在。
大熊猫的保护己受到世界上的极大重视,大熊猫和白马人的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白马人历史上与氐民族史相连源远流长,他们有的喜欢黑熊、有的喜爱大熊猫。
大熊猫古人曾用名“貔貅”,也是氐族的崇拜图腾,三中时代表中原文化的曹操一诗“十万貔貅十万兵,一声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足以说明其历史悠久。
世世代代白马人的居住区里生活的大熊猫幸运的生存下来。
中国白马人历来以崇拜大熊猫、黑熊、狗、等人类密切的动植物,把它们当作神灵去呵护、去敬仰,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巳如当今的依法保护意识。
如果人类自觉自愿的保护大自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白马人就是我们楷模。
自然保护区内的文化造次就高的多了。
(笔者,大半生以研究“白马人”情有独锺。
自1989年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白马人”论稿》一文后不息地深入学习探究。
但此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老师、教授、学者提出问题探讨,笔者难能一一回复,可仍不断地在《中国档案报》和一些杂志、书籍中发过《档案重塑白马人》2000年、《“白马文化”散记》2001年、《氐族人文史地革略》、《白马土司》、《趣考白马人面具舞》、《奇特的民族》、《白马人与大熊猫保护记》等等。
笔者不才学浅,学而不果,作而不就,勤而无功,荒疏半生。
好在唤起了中国白马人鲜活的今天,电视、荧屏、舞台、网络、民间、上层、尖端无处没有白马人的型象、白马人的呼唤。
足也!但对尊敬的师长,赐教、批评、指教,仍学而在心,思而在行,动乎于情。
再此深深地向教导过我的:徐仲舒、刘琳、陈显华、陈显敏丶张克复、王明德、赵世英、余流源等尊老鞠躬了!谢谢了!) 2012.9.1.于文县敬礼
作者:谭昌吉,文县档案局馆副县级退休干部,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