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知识发现]
交互作用
如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统计方法中通常是用相关与回归的方法来研究
不同变量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和互为消长的关系。 相关与回归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表达事物或现象
说明一变量依另一变量的消长而变动的规律用回 归方程。
间的在数量方面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用相关系数;
数量关系的特点?
函数关系: 确定。例如园周长与半径:y=2πr 。 一一对应关系。 回归关系:不确定。例如血压和年龄的关系。 具有相同年龄的人,血压不一定相同。但在一定 年龄范围内的人,其血压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年龄与血压之间有一定的趋势。
无相关——见图5、6和7,X不论增加或减少,Y的 大小不受其影响;反之亦然。此时r=0。另外, 须注意有时虽然各点密集于一条直线,但该直线 与X轴或Y轴平行,即X与Y的消长互不影响,这 种情况仍为无相关。
非线性相关——见图8,图中各点的排列不呈直线 趋势,呈某种曲线形状,此时r≈0,称为非线性 相关。 |r|>=0.7, 高度相关; 0.4<=|r|<0.7,中度相关; |r) n
受 试 凝血酶浓度(单 者号 位/毫升) 凝血时间(秒) X Y 测定15名健康成人血液的 (1) (2) (3) 1 1.1 14 凝血酶浓度(单位/毫 2 1.2 13 升)及血液的凝固时间 3 1 15 0.9 15 (秒),测定结果记录 4 5 1.2 13 于表第(2)、(3)栏, 6 1.1 14 0.9 16 问血凝时间与凝血酶浓 7 8 0.9 15 度间有无相关? 9 1 14 10 0.9 16 11 1.1 15 12 0.9 16 13 1.1 14 14 1 15 15 0.8 17 合计 15.1 222
4. 相关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只是伴随关系。 相关显著只说明两现象间的数量间存在直线关系, 但不能证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当事物间的内在 联系尚未被认识前,相关分析能从数量上给理论 研究提供线索。
人格心理学第七章交互作用论课件(1)
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
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
特质论:稳定的个体差异(即人格特质) 是我们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情境论: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不存在,人的 行为几乎完全由情境决定。
环境的作用
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 生态方面: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生态资源、建
筑和居住条件等 ➢ 行为情境与行为规范:特定行为发生的场景及其
一、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需要
动机
行为
压力
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 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
心因性需要
贬抑abasement 成就achievement 亲和affiliation 攻击aggression 自主autonomy 逃避责备
blameavoidance 抵抗counteraction 防御defendance 遵从deference 支配dominance
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 情境势力
两种情境:现实情境
α压力
虚拟情境 β压力
个体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要求之间, 也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情况下使需要得到 满足。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能量,是需要
和情绪的源泉,有些是社会和自己都能接 受的 自我理想:个人的希望,即个人对未来某 一时刻的自我所处持的想法。 正常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一致 罪犯/精神病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不一致
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 1959-1960 年还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1970年担任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 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本尼迪克特的贡献
祖尼文化:太阳神文化 恬静、理性与折中 夸扣特尔文化:酒神文化 竞争性强、易激动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交互作用论( interactionism),这是量子力学中与其它许多重要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极为基本的思想,在不同领域中表现为非常重要的概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也随之飞速地向前发展。
但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出现新矛盾。
“交互作用”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莫考克(michaelmodker)于1955年提出的。
他指出:如果一个体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微观物质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则该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体系与体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各体系的全部特性的控制。
为了研究这些影响,就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又可以由某些方法来描述。
一般来说,当某一系统内部处于稳态时,系统所处的状态及外界对系统的作用是确定的,而对系统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唯一的,即系统处于确定的定态。
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可能不止一个,即系统处于量子态。
1、什么是量子纠缠?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是指二个或多个量子系统的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被纠缠到一起后,当一个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并对其它系统的状态造成影响,使得后者的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纠缠系统的状态就被破坏了。
如果多个系统处于纠缠态,那么它们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称之为量子纠缠。
有的文献中提出了“超纠缠”的概念,意思是纠缠态的数目超过了可能的几何级数。
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空间上的两个粒子的状态互相影响,通俗一点说,如果你对着镜子看一个物体,那么镜子里的物体就会呈现出你对那个物体的印象。
也就是说你看镜子里面的东西会呈现出你的某种意识。
而量子力学中说的纠缠就是这种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包含另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并且,粒子的状态不同,波函数不同,如果你想把一个粒子从纠缠态弄出来,必须要用到大统一理论。
(完整版)人格心理学重点郑雪
选择20,名词解释5前,简答5后,论述2,案例分析2。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人格: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一、理论任务1揭示人格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2确定人格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二、实践任务:运用相关人格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事管理等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
●主要研究途径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概念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通过谈话、观察、个体分析等方法收集材料,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间的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
举例沙可-临床研究高尔顿-相关系数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班杜拉-电视与暴力实验长处生态效度高:研究得到的信息生动丰富深入。
重视个人独特性。
样本量大,代表性高;生态效度高;多变量研究;简单易行。
控制好、信度高,结果说服力强,可作因果推论。
不足代表性差。
信息变化大,难以统计和比较。
不能进行因果推论;关系难以理清,存在多变量问题。
生态效度低;控制难度大;实验花费高。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2前意识主要起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让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理论中,个体不再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来被研究。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根据其与他人的互动而产生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并从这些关系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这些互动还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调整和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社会行为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语言、姿势、眼神等方式进行非言语和言语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来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
符号交流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手段,它还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意义和建立关系。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通过符号交流来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调整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其对他人的期望和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个体不仅要理解他人的行为,还要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的。
这种解释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他人的动机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来获得的。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彼此影响的复杂性。
个体在互动中相互依赖,彼此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社会交互来塑造彼此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还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和规范。
社会结构可以限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机会和资源。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根据社会结构的规范和期望来行动,并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个体通过符号交流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信息和资源。
交互作用AAPPT精品文档59页
效应修饰的概念(续)
效应修饰与混杂的区别: 1、混杂是一种偏倚,是研究者希望避免的,或在必要 时希望从资料中消除的。 2、效应修饰是对效应本身的详细描述,它是一种需要 报告的发现,而不是一种需避免的偏倚。效应修饰包 括协同和拮抗两类。 3、流行病学分析总目的是消除混杂,并发现和描述效 应修饰。
效应修饰的概念(续)
例如,调查发现年龄对血压与心肌梗死的联系有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是独立于年龄与血压的混杂作用,与年龄与血 压的混杂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如果年龄与血压之间存在 交互作用,这种血压与心肌梗死联系的粗效应估计(cOR)不适 用于所有的年龄组,应分年龄组表述。
如果高血压对死亡率的效应,在小年龄者中较大,在大年龄 者中较小,这是我们应该设法去发现的事实,而不是设法通 过变换效应测量的尺度(如用AR换成RR,或用RR换成AR) 去消除它。
效应修饰与混杂的区别
─────────────────────────────────
区别
效应修饰
混杂
─────────────────────────────────
性质
客观存在的真实效应。
偏倚,歪曲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产生原因 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 性质有关。
该因素在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分 布不均。
例如,如果每天喝5杯咖啡,可使男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 40%,(相对危险性或率比RR=1.4),但使女性心肌梗死发 生率只增加10%(RR=1.1),这种情况称作性别对RR的修饰 (或RR的性别变异或性别的RR不一致性),性别即为喝咖啡 致心肌梗死RR的修饰因素。
又例如,每天喝5杯咖啡,可使男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到 400/10万人年,但只使女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到40/10万人 年。这种情况称为性别对率差(AR)的修饰,性别即为喝咖 啡致心肌梗死AR的修饰因素。
交互作用与效应修饰PPT课件
• 相乘模型( multiplicative model) • 相乘模型假定若交互作用不存在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 子单独作用时的积。
第22页/共72页
• R11/R00=(R10/R00)(R01/R00)
第23页/共72页
相加模型:R11-R00=40-1=39
• 第三变量在一项研究中是否成为效应修正因素,取决于选用判断暴露和疾病之间联系的指标是用率差( rate difference , RD)还是用率比( rate ratio , RR) 。
• 又称效应变异(effect variation),或效应不一致性或异质性(heterogeneity of effect)。
第36页/共72页
• 由于选择偏倚、分类错误、混杂、以及其 它偏倚和致病效应,很少期望用任何尺度 测量的效应都会一样精确。
• 一致性效应的无效假设常只是一项统计学 设计,这类统计学设计应只能被看作是近 似真实情况,仍存有疑问。
第37页/共72页
分层分析的步骤 • 第一步是按第三变量分层后,检查各层的效应估计。即使基本参数一致,
第4页/共72页
• 例如,性别与髋骨骨折的联系受到年龄的修饰; • 女性髋骨骨折危险性为男性的2至3倍 • 年轻组:男性髋骨骨折危险性高于女性 • 年老组:女性髋骨骨折危险性明显高于男性 • 说明性别与骨折的联系被年龄修饰。
第5页/共72页
• 体重与乳癌的联系受到绝经状态的修饰;
• 肥胖与乳癌之间的联系被绝经状态修饰, • 肥胖是绝经后妇女乳癌的危险因素, • 肥胖不是绝经前妇女乳癌的危险因素。
第19页/共72页
交互作用模型
• 相加模型(additive model) • 相加模型假定若交互作用不存在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 子单单独作用时的和,有时称之具有可加性。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交互作用理论
交互作用理论人际交互作用理论是指人们之间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是研究人类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科学,它将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划分成若干具体的概念,这些概念用来描述和解释人们面对社会环境时的行为。
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正值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相互冲突的时候。
行为主义者认为,社会环境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而结构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环境是由既定的结构形成的,人们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再现这种结构。
然而,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将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它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可能同时受到既定的结构和有意识的行为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他们之间同时既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在改变它。
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贯穿了哲学、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的主要学者包括金斯堡、泰勒、弗洛伊德、胡克和凯尔斯等。
这些学者认为,要理解人们之间的交互,首先必须要了解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环境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交互。
人的行为与情感都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也相应地被人的行为和情感所影响。
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角色”(role)論,这是由弗洛伊德、胡克和凯尔斯提出的,根据角色論,每个人都有定义清晰的角色,有特定的任务要完成,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和规则,从而实现人际交互。
角色可以是社会、文化或个人所赋予的,也可以是某种行为任务。
因此,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突出了人们在交互过程中的行为角色。
另外,它也重视人们之间的“共情”,共情指的是人们之间对对方行为的理解,理解能够创造积极的效果,强化积极的行为,反之也是如此。
人际交互作用理论揭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它让人们理解到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还分析了人们之间的交互过程,研究了社会沟通、社会整合和社会影响等社会现象。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马林诺夫斯基
弗兰兹.鲍亚士 本尼迪克特 米德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1.对文化的理解
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开始于人的生物学特征。” 为此,他提出了“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了人 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 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他是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① 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②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 熟到学会寻求玩伴。③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④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⑤青春初期,从生 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⑥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 定的关系。经过以上六个阶段,个人便进入成人期,发展成 为一个真正的人。
2.自我系统
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 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 赞许或责备的互动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 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包括对自 己人格化,对他人人格化,对某种观念人格化。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人格 作了论述,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 和自我动能是人格的行为方式,自我系统是人格 中的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在个人心中的 形象,他还对人格的成长历程按年龄阶段作了描 述,对人格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
社会学家C.N.Cooley(1864-1929)认为,“人格 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产生”。
马克萨斯人
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 妻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 此甚至不给哺乳期的婴儿喂奶。孩子主要由母亲的大丈夫和小 丈夫照料。成人对孩子基本上放任不管,缺乏基本的纪律要求。 性行为也不受限制。 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 人,而且从小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表现出较 多的团结合作,女人间则表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虽然没有性 压抑,但仍有神经症。 与这些基本人格结构相对应,在马克萨斯的民间传说中,女人 被描绘成恶毒、黑心的剥削者;她们吃人,抢夺儿童的食物。 没有类似俄狄浦斯的神话,却有类似厄勒克特拉(恋父杀母) 的传说。
交互作用理论
•CP 对 NP
你当初应该再迟几天抛出去,那样赚更多。 您就别为我费神了,忙你自己的吧
•NP 对 CP
我来帮你吧 去去去,就凭你
•A 对 A 需要我帮忙吗 不用了,谢谢
•A 对 NP 需要我帮忙吗 还是我来帮你吧
•NP 对 A 我来帮你做吧 不用了,谢谢
• • • • • •
NP 对 FC 我来帮你吧 那太好了,省得我做 CP 对 FC 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走开,我来做 那太好了,省得我做
交互作用理论:T A
伯恩内(Berne,E.,1910-1970)
一、自我的三个成分
自我心态(成分)
• P Parent 父母自我心态 • A Adult • C Child 成人自我心态 儿童自我心态
P A C 的能量有多高?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 NP 对 CC • 我来帮你吧 • 好吧,好吧
• CP 对 CC 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走开,我来做 好吧,好吧
• NP 对 RC 我来帮你吧 不要你帮
• CP 对 RC 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走开,我来做 不行,我偏要做
• FR-FR • 太好了,终于下课了,可以吃饭了 • 太高兴了 • FR-CP • 太好了,终于下课了,可以吃饭了 • 就知道吃饭,不好好学习
CP,RP,NP,A,FC,CC,RC
2 他们用什么心态沟通? 3 我用什么心态沟通?
CP,RP,NP,A,FC,CC,RC
4 双方的感受如何?
……………………………………………….
角型隐蔽沟通
社会层次的信息: 我想今天提前咨询,明天我要回老家去了。 (A-A) 那好吧,我在咨询中心等你。(C-A) 心理层次的信息: 你必须今天为我咨询,否则我就来不了了。 (A-C) 那好吧,我在咨询中心等你。(C-A)
[教育学心理学]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 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
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次级制度(Secondary institution)
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
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理解。
(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 或适应性文化。
卡丁纳
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
投射作用: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 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本尼迪克特
(Benedict,R.F.1887一1948)
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 本尼迪克特深信
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 而不是本能。
《文化模式》
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试图说明每一种文 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 。
米德
(Mead,M.1901—1978)
(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 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
评价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 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对弗洛依德的本能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也避免了包亚士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定论。 其理论为人格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
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 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社会交互作用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出社会和行为之间具有recyclicism 的互动性,双方成为条件和影响的相互依赖。
这表明,
人们更多地将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无论一个行为有多么
强大或者持久,它都不能像被称为“青蛙内心”的生物学事实那样,
靠单纯的自身动力而忽略社会影响。
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和行为取决
于人自身的性格,但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即社会客观性。
社会交互作用论认为,社会影响与对抗相关,对抗是由外部事件
对个体影响引发的两种心理反应:“黑暗宫殿”(“大墙”)—消极
的安全感沦陷,我们把它看作衰老,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标志;和
“明亮的大厅”(“小木门”)—积极的积极把握感沦陷,我们把它
看作充满勇气、探索和实践的的标志。
社会交互作用不仅仅包括对抗和相互过程,也包括了思维过程,
即个体在接受到社会影响时做出的反应,如批判、理性分析、评估和
拒绝被动接受。
除了思维上的抵抗,社会交互作用也是通过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思维上的反应来实现。
总之,社会交互作用论指出,个体不应该受社会影响时,应该在
心理层面上反抗,并在社会行为上表示抗议。
它强调,人的行为不仅
取决于个性,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要正确地反抗外部环境的影响,
必须首先建立共赢的交互作用,以促进社会共生。
交互作用论的概念
交互作用论的概念交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个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现实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维持的。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理念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和互动来共同创造和定义他们所处的社会世界。
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互相交流,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建立共同意义。
交互作用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化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行动和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意义。
社会交互是交互作用论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社会交互可以包括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社会角色扮演等形式,它们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理解和共享意义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交互中,个体通过互动来建立彼此的认同和共识,从而塑造和维持社会现实。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是指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进行的交际互动。
符号可以是语言、动作、表情、物品等,它们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个体通过使用和解释符号来理解彼此的行为和意图,并根据这些共同理解来互动。
符号互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符号的意义是在相互互动中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因此符号互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交互作用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来共同构建的。
个体的行为和意义不是单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而是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
交互作用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对于个体来说,通过参与社会互动,他们不仅获得了社会化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为自己的个体身份和角色赋予了意义。
交互作用论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的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它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突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交互作用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意义,进而促进社会交往的理解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阿洛人
东印度群岛,男人负责供应肉食,女人负责供应蔬菜。当母 亲在田间种植蔬菜时,婴儿被留在村子里。吃奶或进食方面 的挫折贯穿于整个童年。对孩子的训练不系统,在说话、走 路、排便等方面都是如此,这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忽视。而 且奖惩标准不明,前后矛盾。同一种行为,有时得到赞许, 有时得到惩罚。 这些初级制度对个人造成严重的人格整合失调。阿洛人疑心 重、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和自重,经常用谎言和诡计诈骗他 人。 相应地,在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因父母而导致的挫 折和对父母的仇恨。在阿洛人的宗教中,没有理想化的神灵。 神不能给人安慰,不能满足人希望得到奖赏的愿望。也没有 积善得福的观念。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1.人格的定义
沙利文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 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他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 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 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人格是一种类似于物理学的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 能量转换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紧张是需要的表现, 需要产生于人际环境的能量失衡,它驱使有机体通过能量转 换以恢复平衡。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焦虑也是在人际 关系中发生的,儿童最初的焦虑来自与母亲的关系。
红卫兵
知识青年
80后
90后
社会阶层对人格的影响
对个人社会阶层的区分主要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物质财富 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社会声望(职业地位)、受教 育程度、机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程度。
研究表明,在保守— 激进这一人格维度上,不同的社会 阶层有显著的差别。商人多半较保守,劳动者则多半激进。 有研究表明,低阶层的人是“追随冲动的”,高阶层的人 则是“克制冲动的”。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 20
编辑版pppt
❖ 除了对自己的人格化,人们还会形成对他人的人格化、 对事物的人格化、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
❖ 对他人的人格化 能带来满足或安全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 的形象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 对事物的人格化 如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使 它们具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像对待人一样。
❖坏的我(bad 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 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 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
❖非我(not me)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
的无意识中。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
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
❖ 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 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往 往是人格化的形象。
❖ 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意象之间的
关系,而且人格意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意象脱
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
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
际关系。
21
编辑版pppt
(二)人格发展阶段
13
编辑版pppt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人格,是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 织的集合。
❖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个成员都有共享的 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 相似的人格类型与结构,就是所谓的基本 人格类型与基本人格结构。
14
编辑版pppt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期经验
❖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
❖ 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概括共15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1、人格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
(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交互作用论和特质论
交互作用论和特质论交互作用论和特质论是两种心理学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互作用论和特质论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意义。
一、交互作用论1. 概念:交互作用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行为产生影响。
它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 原理: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特征可以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选择和反应,而环境又可以通过提供刺激和反馈来塑造个体的行为。
3. 应用:交互作用论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使用交互作用论来探索人格特征如何与不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中,交互作用论被应用于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4. 意义:交互作用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行为产生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特征或环境因素中解释行为,而是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交互作用论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特质论1. 概念:特质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稳定且可测量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特质。
特质可以描述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为模式。
2. 原理:特质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对稳定且可测量的特质来描述和预测。
这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
3. 应用:特质论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使用特质论来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探索特质与行为、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关系。
在组织心理学中,特质论被应用于研究员工的个体差异对工作绩效和组织适应性的影响。
4. 意义:特质论强调了个体差异对行为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一致性和变化性。
特质论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和他人,并提供个体发展和组织改进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投射作用: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 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 文化塑造人格; ▪ 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具有能动作用; ▪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11
深层分析
(一)文化与制度
❖文化,是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 范,获得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 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性态度等 。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 时就是文化。
❖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个成员都有共享的 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 相似的人格类型与结构,就是所谓的基本 人格类型与基本人格结构。
14
深层分析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文化的基本制度正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 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因此,人格 是文化的产物。
❖2.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 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进行文化与人格 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两性角色的研究。
8
深层分析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在阿拉佩什人中、男女角色同美国人差不多,讲礼貌 、很文雅、不轻易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 和、对家庭负责人。在蒙杜古马人中,不论男女都 非常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 多占有女性、不管小孩;女人也表现出粗鲁、嫉妒 、自私、攻击性、缺乏母性。在德昌布利人中,男 女的气质刚好与一般社会相反。妇女性格开朗,做 事精明,管理生产,操持家务;而男人则多愁善感 ,喜欢打扮,爱好艺术,不管生产。
❖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
❖ 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
、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默里的压力与
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3
深层分析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林顿和卡丁纳)
▪ 文化一方面促进个体的发展;
▪ 另一方面限制个体需要,制约着个体的发展。
❖制度,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思想和行为相对固 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 它,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制度是人 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12
深层分析
(一)文化与制度
❖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 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 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卫生训练、 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他认为这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
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
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课本225、226
)
7
深层分析
❖玛格丽特·米德
❖1.在萨摩亚群岛进行原始社会人类青春期 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研究。《萨摩亚人的成年 》一书中,她指出萨摩亚的青少年从未经历 过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危机”。 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课本225)
❖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层分析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
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
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 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 实体。(戴维·波普诺)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
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
❖1)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 主要是父母的育儿方式)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2)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 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 应性文化。
10
深层分析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林顿与卡丁纳 ❖理论来源:弗洛伊德、博厄斯 ❖主要观点:
格的东西。(沙莲香)
5
深层分析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 1)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
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社会 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教养方式等文
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而不是“性” 这样的本能因素。
▪ 初级制度是儿童必须面对的基本规范,对初 级制度的适应塑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 的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 次级制度。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
间传说、宗教仪式与信仰、禁忌系统、思维方
式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
13
深层分析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人格,是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 织的集合。
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 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 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
9
深层分析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 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 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强调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 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Company LOGO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1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2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3
环境的作用
4
2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Comp深an层y L分og析o
❖ 特质论与情境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特质论强调个 体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而情境论认为人的 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否认具有跨时间和 稳定性和跨情境的普遍性的特质。二者争论的结果 是形成了交互作用论。
6
深层分析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 原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 会受到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 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本尼迪克特 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
宗教。《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
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
❖文化的基本制度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 文化中每个人具体的人格需要具体地分析 其所处的环境和早期经验,才能获得比较 完整的解释。
15
深层分析
(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 人格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 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与适应性文化。基本人格结 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了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