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农业产业结构与调整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农业产业结构与调整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一般原理 ▪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 1、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 互联系。 ▪ 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 ▪ ①数量规定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反映农 业生产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数量上的比 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与特点 ▪ 1、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
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 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为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由 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 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运转 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次的复合体) ▪ ①因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种
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一层) ▪ ②因产品性质和生产过程不同:粮食、经济、其
他作物;养畜、养禽业;(第二层) ▪ ③因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不同:油料、纤维糖料
作物等;(第三层)
反映指标
▪ ①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结构; ▪ ②农业商品产值结构(反映产业化、社会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食—经济—饲料 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 第一、抓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 第二、调整粮食生产内部结构; ▪ 第三、搞好粮食的转化工作; ▪ (二)调整林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
比重上升: ▪ 第一、建立合理采育结构,林种结构; ▪ 第二、提高林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区域化布局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生产
结构,进行资源要素配置,确立主导产业, 建立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
(2)专业化生产
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 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 做到每个环节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经济 效益。
段论 ▪ 4、钱纳里工业化理论 ▪ 5、霍夫曼定理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1.1949年——1979年农业生产结构的缓慢变动时期
项目 年份
种植业 林业
1949 82.5 0.6 1957 80.6 1.7
畜牧业 副业 合计
12.4 4.3 12.9 4.4
渔业 其中队社
企业 0.2
0.5
1965 75.8 2.0 14.0 6.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1970 74.7 2.2 12.9 8.7
1.5
1979 66.9 2.8 14.0 15.1
12.5
1.2
2.1979年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快速调整时期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1978 1379 100 1118 80 48.1 3.4 209.3 15 22.1 1.6 1984 3214 100 2380 74.1 161.6 5 587.3 18.3 85.1 2.6 1990 7662 100 4954 64.7 330.3 4.3 1967 25.7 410.6 5.4 1995 20341 100 11885 58.4 709.9 3.5 6045 29.7 1701 8.4 2000 24916 100 13874 55.7 936.5 3.8 7393 29.7 2713 10.9 2005 39450 100 19613 49.7 1426 3.6 13311 33.7 4016 10.2
▪ ②质量规定性:反映各组成部分是怎样相 互结合的,它们在生产结构中的主从地位、 依存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生产结构在内部 要素和外部环境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等。
▪ 2、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 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门类、 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 作用和运动规律。
▪ 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3)一体化经营
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为一 个整体,使外部经济内部化,降低交易费 用,不仅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效益,而且使 参与一体化的农户能够分享产业链的增值。
(4)企业化管理
用管理工商业的方法来管理农业,加强 成本核算,产品质量控制,实现生产的标 准化、规范化。
▪ (三)牧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比重 上升:
▪ 第一、建立合理畜种结构,畜群结构,畜禽品种 结构;
▪ 第二、提高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加强畜禽疫病 防治;
▪ (四)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 比重上升:
▪ 第一、保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合理构成; ▪ 第二、坚持以养为主,养捕并举; ▪ 第三、加强渔政管理。
化程度); ▪ ③土地利用结构(播种面积构成); ▪ ④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 ▪ ⑤农业资金利用结构。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因素
▪ 1.自然条件; ▪ 2.经济发展水平; ▪ 3.人口状况和粮食的供求状况; ▪ 4.经济政策。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 1、配弟—克拉克定理 ▪ 2、库茨涅兹人均收入影响论 ▪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
▪ 第一阶段:农业与家庭工业和手工工业的 原始结合阶段;
▪ 第二阶段:城乡背离的单一农业发展阶段;
▪ 第三阶段:以农村分业分工为特点综合发 展阶段。
▪ 中国现处于第三阶段的初期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
▪ 1、动态性 ▪ 2、相关性 ▪ 3、多层次性 ▪ 农业生产结构的划分(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层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一)调整的必要和紧迫性 ▪ 1.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还不适应社
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 2.农业生产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程度极不
协调; ▪ 3.农业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剩
余量巨大。
(二)调整的基本原则
▪ 1、市场导向原则; ▪ 2、因地制宜原则; ▪ 3、协调发展原则; ▪ 4、效益最佳原则。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一般原理 ▪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 1、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 互联系。 ▪ 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 ▪ ①数量规定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反映农 业生产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数量上的比 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与特点 ▪ 1、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
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 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为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由 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 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运转 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次的复合体) ▪ ①因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种
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一层) ▪ ②因产品性质和生产过程不同:粮食、经济、其
他作物;养畜、养禽业;(第二层) ▪ ③因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不同:油料、纤维糖料
作物等;(第三层)
反映指标
▪ ①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结构; ▪ ②农业商品产值结构(反映产业化、社会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食—经济—饲料 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 第一、抓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 第二、调整粮食生产内部结构; ▪ 第三、搞好粮食的转化工作; ▪ (二)调整林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
比重上升: ▪ 第一、建立合理采育结构,林种结构; ▪ 第二、提高林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区域化布局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生产
结构,进行资源要素配置,确立主导产业, 建立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
(2)专业化生产
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 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 做到每个环节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经济 效益。
段论 ▪ 4、钱纳里工业化理论 ▪ 5、霍夫曼定理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1.1949年——1979年农业生产结构的缓慢变动时期
项目 年份
种植业 林业
1949 82.5 0.6 1957 80.6 1.7
畜牧业 副业 合计
12.4 4.3 12.9 4.4
渔业 其中队社
企业 0.2
0.5
1965 75.8 2.0 14.0 6.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1970 74.7 2.2 12.9 8.7
1.5
1979 66.9 2.8 14.0 15.1
12.5
1.2
2.1979年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快速调整时期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1978 1379 100 1118 80 48.1 3.4 209.3 15 22.1 1.6 1984 3214 100 2380 74.1 161.6 5 587.3 18.3 85.1 2.6 1990 7662 100 4954 64.7 330.3 4.3 1967 25.7 410.6 5.4 1995 20341 100 11885 58.4 709.9 3.5 6045 29.7 1701 8.4 2000 24916 100 13874 55.7 936.5 3.8 7393 29.7 2713 10.9 2005 39450 100 19613 49.7 1426 3.6 13311 33.7 4016 10.2
▪ ②质量规定性:反映各组成部分是怎样相 互结合的,它们在生产结构中的主从地位、 依存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生产结构在内部 要素和外部环境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等。
▪ 2、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 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门类、 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 作用和运动规律。
▪ 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3)一体化经营
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为一 个整体,使外部经济内部化,降低交易费 用,不仅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效益,而且使 参与一体化的农户能够分享产业链的增值。
(4)企业化管理
用管理工商业的方法来管理农业,加强 成本核算,产品质量控制,实现生产的标 准化、规范化。
▪ (三)牧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比重 上升:
▪ 第一、建立合理畜种结构,畜群结构,畜禽品种 结构;
▪ 第二、提高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加强畜禽疫病 防治;
▪ (四)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农业总产出的 比重上升:
▪ 第一、保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合理构成; ▪ 第二、坚持以养为主,养捕并举; ▪ 第三、加强渔政管理。
化程度); ▪ ③土地利用结构(播种面积构成); ▪ ④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 ▪ ⑤农业资金利用结构。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因素
▪ 1.自然条件; ▪ 2.经济发展水平; ▪ 3.人口状况和粮食的供求状况; ▪ 4.经济政策。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 1、配弟—克拉克定理 ▪ 2、库茨涅兹人均收入影响论 ▪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
▪ 第一阶段:农业与家庭工业和手工工业的 原始结合阶段;
▪ 第二阶段:城乡背离的单一农业发展阶段;
▪ 第三阶段:以农村分业分工为特点综合发 展阶段。
▪ 中国现处于第三阶段的初期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
▪ 1、动态性 ▪ 2、相关性 ▪ 3、多层次性 ▪ 农业生产结构的划分(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层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一)调整的必要和紧迫性 ▪ 1.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还不适应社
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 2.农业生产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程度极不
协调; ▪ 3.农业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剩
余量巨大。
(二)调整的基本原则
▪ 1、市场导向原则; ▪ 2、因地制宜原则; ▪ 3、协调发展原则; ▪ 4、效益最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