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重点识记】

汉代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真题再现】

1.(2021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答案】D

【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2.(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3.(2021 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21 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5.(2021北京卷·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 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 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 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浙江卷·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重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

7. (2021全国Ⅱ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