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 会计概述 (中职教育).doc

第一章会计概述

【本章课题】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领会会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内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会计产生兴趣,了解如何学习会计理论和方法,了解学习本门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教具】

挂图: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会计概念

2. 会计特征

3. 会计的基本职能

4. 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内容广泛抽象,教学时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会计概念及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时间分配】本章共6学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有人说

会计是一项与数字有关的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介绍本课程:《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介绍会计的基木理论和原理,是以后各专业学科的基础。

本节重点和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

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

1)原始社会阶段:会计只定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

2)奴隶社会后期:会计从生产职能屮分离出來,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

西周时代出现了“会计” 一词。

3)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Z为会。”(清代焦循)

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宋朝岀现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会计纟H•织

机构“会计司”,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了“四柱清册”,即“I口管+新收一开除

二实在”。

明末清初,龙门账,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

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的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基阿勒提岀的复式簿记。是会计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不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会计学观念, 并购建了以LH己账、分类账和总账二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

3.现代会计

20世纪50年代以示,管理会计的出现(美国)

会计这种管理活动与其他经济管理活

二、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会计的定义

什么是会计?这是学习、研究会计这门学科和做好会计工作首先应当了解的一个问题。 对于初辜者来说,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概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 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具体描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 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的一种旨在提 高经济效益的童理活动。

分解概念:

(1) 会计的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 会计的对象: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3) 会计的职能: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考核、分析、控制等。 (4) 会计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5)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那么, 动(学科)有什么不同呢?

(_•)特点:会计具有如下特点:(板书) (1)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 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3 )有一套专门会计方法。

(4 )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

三、会计目标(即会计的最终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会计工作的指南和方向。财务会计报告 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 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课后小结】会计产生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屮得到发展。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需要加

强,会计就越重要。会计的特点有4个: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必须以合法的原 始凭证为核算依据;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会计具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 的核

算方法。综上所述,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定的程序和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血、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

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参、预测和控制,借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课堂练习】练习册P1—3

【布置作业】教材P9复习思考题1、3、4

注意:会计对 象必须能以货 币进行计量。

如签定合同等

第一章会计概述

【复习旧课】1、会计的概念是什么?

2、会计的特点

【导入新课】会计的概念中指岀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的对彖是对特定单位的经 济

活动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

一、 会计的职能定义

(一) 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我国的 《会计法》把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核算”和“监督”两项。

(二) 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客观上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职能只要包括 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等。

二、 会计的的基木职能

1、 会计的核算职能:记账、算账、报账

2、 会计的监督职能:事前、事屮和事后的控制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三、 会计的扩展职能: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

第三节

会计对象

一、 会计对彖的定义:

二、 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各单位的经济业务

(一)企业单位的会计对彖 1、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1)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供、产、销 2) 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 2、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1) 商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购、销 2) 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彖:经费的收入和支出

【课后小结】会计的职能包括基木职能和发展职能,会计的基木职能有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其屮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会计的发展职能有预测职能、决策职能、控制职能和分析考评职能。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屮的资金运动。

【课堂练习】练习册P2-4

【布置作业】教材P9复习思考题2、5

第一章会计概述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复习旧课】1、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资金运动?什么是资金周转?

3、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如何?

【导入新课】会计的特点其屮Z—是会计具有一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教学内容】

一、会计方法的定义和种类

(一)会计方法定义

(二)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杳方法、会计分析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Z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

编制会计报表

【课后小结】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其屮会十核算

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資记账簿、成木计算.财产淸杳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木计算和财产淸杳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木方法与技术,

它们部需要通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的实务操作方法表现出來,并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反应其信息。所以,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称为会计循环证——账——表。

【课堂练习】练习册P3—5

【布置作业】教材P9 复习思考题7

练习册P7

第一章会计概述

复习木章内容并进行小测,1个课时。

小测

一、填空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 _______________ 职能和 _______________ 职能。其屮 __________ 职能

是报基木的职能,它也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职能。除了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职能。

2、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内容,也就是_______

3会计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计方法有 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 方法和________________ 方法。

5、会计核算时使用的计量单位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英屮_

是主要的计量单位。

6 会计的核算方

法、、、、、和七种。

《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 会计概述 (中职教育).doc

第一章会计概述 【本章课题】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领会会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内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会计产生兴趣,了解如何学习会计理论和方法,了解学习本门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教具】 挂图: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会计概念 2. 会计特征 3. 会计的基本职能 4. 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内容广泛抽象,教学时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会计概念及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时间分配】本章共6学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有人说

会计是一项与数字有关的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介绍本课程:《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介绍会计的基木理论和原理,是以后各专业学科的基础。 本节重点和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 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 1)原始社会阶段:会计只定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 2)奴隶社会后期:会计从生产职能屮分离出來,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 西周时代出现了“会计” 一词。 3)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Z为会。”(清代焦循) 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宋朝岀现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会计纟H•织 机构“会计司”,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了“四柱清册”,即“I口管+新收一开除 二实在”。 明末清初,龙门账,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 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的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基阿勒提岀的复式簿记。是会计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不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会计学观念, 并购建了以LH己账、分类账和总账二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 3.现代会计 20世纪50年代以示,管理会计的出现(美国)

江苏中职基础会计(主编张玉森等 高教第三版)学案:第一章 概述05

课题:会计目标与记账基础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会计目标 2.理解会计核算的基础 【重点难点】:会计核算的基础的理解及运用 【建议学时】:2课时 【课堂探究】: 引例:企业在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不断取得收入,也将不断发生支出。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当然会遇到以下问题: 比如企业于9月15日销售产品一批,10月9日才收到货款,那么这笔收入应作为9月的收入还是作为10月的收入呢? 再如企业于12月12日支付第二年度的报刊订阅费,那么这笔支出是作为12月的费用,还是作为第二年度的费用呢? 问题一:会计基础的类型: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问题二:两基础的分析: 一)权责发生制 1.概念:也叫应收应付制,是以款项的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2.举例: (1)企业于9月15日销售产品一批,10月9日才收到货款。应作为9月的收入入账。(2)企业于9月20日收到对方购货单位一笔货款,但按合同规定于11月交付商品。应作为11月的收入。 (3)企业于12月12日支付第二年度的报刊订阅费。应作为第二年的费用入账。 (4)企业12月29日购买办公用品一批,但款项在第二年的2月支付。应作为12月的费用入账。 3.小结:(学生讨论总结,教师指导) 4.与权责发生制有关的经济事项 应收:属于本期的收入,但款项未收到。 应付:属于本期的支出,但款项未支付。 预收:是指款项已经收到,但与此相应的义务尚未履行(如产品尚未交付等),该笔收入就不能作为已实现的收入予以确认,只有在以后期间,企业已实际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时,才能作为收入正式入账。如企业预收货款业务。 预付:是指款项已经实际支付,但与此相应的费用尚未发生,则该笔支付不能作为费用来确认,如年末预付第二年的报刊杂志费。 二)收付实现制 1、概念:也叫现金收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基础会计教案:1.1 会计的概述.doc

第一章概述 第1 学时 课题: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教学目标:1、掌握会计的概念; 2、了解本专业的技能要求和学习内容及就业去向。 教学重点:掌握会计的的概念。 教学难点:突破学生以前对会计的简单模糊认识。 教具准备: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 1、设问,如果给你一桶金子你准备做什么?如果让你去办一个工厂你知道 都要做什么? 2、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此引入课堂进行专业意义教育。 3、介绍财会专业主要设置课程,和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 4、提出本专业的学习要求。 二、提问:你为什么选报会计专业?什么是会计? 三、学生讨论。 四、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五、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纠正学生对会计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帮助学生树 立正确的会计概念。 管理活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本质 会计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基本职能 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主要特点 六、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熟记会计的概念。 2、写一篇学习体会,谈一谈你对会计和会计专业的理解。 教学随笔: 高一年级《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概述 第2 学时 课题: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教学目标:1、掌握会计的特点、基本职能; 2、理解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及两者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会计的特点,基本职能及其包括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主要特点的理解和对基本职能及其包括的内容的掌握。 教具准备: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讲评作业: 二、默写会计的概念。 三、引入本课主题 1、提问会计概念包括的三层涵义; 2、从概念里我们知道会计具有几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那么,我们 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职能呢?这两个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四、教师举例讲解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 事前 核算(反映)时间事中内容 事后 会计的基本职 合理 监督有效 安全 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会计的任务 记录和反映 会计的监督 任务考核 预测、参与决策、控制和分析 六、教师举例讲解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会计计量尺度(1)劳动量度如:工时、劳动日 (2)实物量度如:吨、米、台、件等 (3)货币量度如:元、角、分 注:以一建筑公司所选用的材料和给工人发放工资的方法为例,让学生 理解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无法统一的,只有借助于货币,才能取得经 营管理上所必需的连续、系统而综合的会计资料。只有货币量度能作为 统一的量度。因此,在会计上对于各种经济事务即使已经按其他两种量 度进行计算和记录,最后仍需按货币量度综合加以核算。 2、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3、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七、答疑 八、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集;一、1、2、3 二、1、2 三、1 、2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概述(高教出版社)

【课题】会计的概述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会计任务。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基础会计》(李占国)(第四版) 教案 1. 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教案

第一章企业与会计 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 二、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作为会计学基础的导言,将介绍有关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架构与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主要包括:❶了解企业并初步认识会计以及会计功能;❷能够用货币量化的企业活动及其抽象概括;❸会计信息输入、转换、输出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体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实际操作手段或工具,以及系统运行的环节或程序。 三、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企业的利害关系人及其关注点 2、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界定及其归纳的类型 3、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四个环节及其所对应的方法体系 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篇应简要介绍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介绍不同会计含义的学术观点,强调本教材的基本观点 3.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具体内容待后续章节展开 五、课堂提问的问题 1.企业资金的来源途径主要有哪些?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 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 会计作用与会计任务的基本关系是怎样的? 4. 会计的方法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企业利害关系人及其关注点? 2. 如何形象理解地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 3. 如何理解经济环境对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4. 根据“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会计的含义是如何理解? 七、本章作业题 《基础会计项目实训与习题集》(第4版),李占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2,978-7-04-047037-6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第4版),李占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8,978-7-04-046305-7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八、本章应讲授的主要内容 (一)开篇 1. 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 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2. 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决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对部分操作性强的章节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要讲授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所需的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仿真练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

《会计基础》第一章教案

《会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案 课程名称:会计基础 授课对象:高级中学会计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 3.熟悉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 4.了解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5.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 3.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 4.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 3.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1.教材《会计基础》第一章;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 4.活动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会计有什么了解?” 2.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做简单点评。 3.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 二、概念说明(20分钟) 1.介绍会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解释会计的作用,强调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三、核算要素(30分钟) 1.介绍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费用。 2.解释每个核算要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核算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四、记账方法(30分钟) 1.介绍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 2.解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 3.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技巧。 五、财务报表(30分钟) 1.介绍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解释每个财务报表的作用和使用范围。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计算方法。 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 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展示相关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 七、作业布置(10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一章的习题。 2.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核算要素、记账方法和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会计基础知识的基本要点,并培养了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

《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概述: 1、会计的概念: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概 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①会计的性质: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②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 ③会计的主要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其特点:1)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2)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 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其特点:1)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不仅体现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 3、会计对象: 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都是会计核算 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

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过程。 资金运用:供应—►生产—►销售 二、会计核算基本假设: 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津主体(法人)的区别与联系: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 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 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4、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 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会计基础:

《基础会计(第11版)》教案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教学方案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梗概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是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学科课程。3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会计的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财务报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部分: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主要介绍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并配合实操训练。结合会计学原理知识,运用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以一个生产型企业为例,逐步讲解企业的筹资业务、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及利润分配业务的会计核算。同时讲解财务报表的编制。最后模拟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个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实操练习。 第三部分:会计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主要介绍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熟知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职业操守。明确指出遵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是底线、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如何将这些法律法规条文和规范内化并借以做出合理的有道德的商业实践和决策行为的能力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特别强调诚信的价值观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做假账。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 1.掌握将企业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逻辑、程序和方法。 (1)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2)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意义; (3)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4)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与财务报表编制的方法; (5)生产型企业的筹资业务、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及利润分配业务、简单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四版.北京:高等基本信息 , 作者:陈伟清张玉森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版 (2008年2月1日) , 丛书名: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平装:191页 , 正文语种:中文 , 开本:16 , ISBN:9787040232271 , 条形码:9787040232271 , 定价:18.80 , 内容简介 《基础会计(第3版)》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 程教材,也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基础会计(第3版)》 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 教学指导方案》、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2004 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修订而成。《基础会计(第3版)》 内容为:会计的基本概述、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和复 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每章内容除设计知识点、请注意、相关链接、小知识、技能ABC、练一练等栏目外,还配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情景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同时,对每章涉及的名词概念也进行了归纳,以便查询。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给出社会实践的方向,旨在提高其动手能力。编辑推荐 《基础会计(第3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一、什么是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的特点 第二节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二、财政部的管理职责 第三节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经济业务 一、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的经济业务 三、会计对象 第四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一、会计机构 二、会计人员 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第五节 一、会计法律 二、会计法规 三、会计规章 【检查与思考】 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会计基础》教案 第1课 认识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

《会计基础(第2版)》教案 课时分配表 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 1 认识会计 4 2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4 3 认识会计科目与账户 2 4 认识会计记账方法 2 5 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14 6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6 7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 6 8 运用账务处理程序 2 9 财产清查 4 10 编制财务报表 6 合计50

课题第1课认识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 (2)熟悉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 (3)能够识别会计核算对象 素质目标: 通过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对学习会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教学难点: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设计第1节课:课前任务→考勤(2 min)→新课预热(5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3 min)→课堂讨论(1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实训(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 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通过课前任务,使 学生了解所学课程 的相关内容及其重 要性,增加学生的学 习兴趣 考勤(2 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 纪律性,掌握学生的 出勤情况 新课预热(5 min)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述会计的重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企业战略目 标的引导、约束和规范下进行。而企业的各项决策,又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 落实在会计工作中。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 位,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生】聆听、记录、理解 通过老师自我介 绍,与学生相互熟 悉,并让学生了解这 门课的大致内容和 考核要求 问题导入(5 min)【教师】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会计工作的?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通过问题导入的 方法,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基础会计第一章《会计概述》

基础会计第一章《会计概述》 您的姓名: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会计对象的是________。 (D) [单选题] * A.签订合同 B.制定采购计划 C.产品质量检验 D.接受投资(正确答案) 2. 下列不属于会计对象的是() [单选题] * A.购买专利权 B.产品完工入库 C.制订计划(正确答案) D.接受捐赠 3. 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单选题] * A.计划职能、核算职能 B.预测职能、监督职能 C.反映职能、监督职能(正确答案) D.决策职能、监督职能 4. 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依法办事反映了会计职业道德的() [单选题] * A.诚实守信 B.客观公正(正确答案)

C.坚持准则 D.廉洁自律 5. 下列不属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是() [单选题] * A.爱岗敬业 B.提高技能 C.坚持准则 D.遵纪守法(正确答案) 6.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单选题] * A.会计主体(正确答案)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7. ________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既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会计职业声誉的“试金石”。() [单选题] * A.提高技能 B.坚持准则 C.客观公正 D.廉洁自律(正确答案) 8. 企业应对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运用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 [单选题] * A.重要性 B.谨慎性 C.可比性(正确答案)

D.及时性 9. 下列不属于会计对象的是() [单选题] * A.购买专利权 B.产品完工入库 C.制订计划(正确答案) D.接收捐赠 10.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 [单选题] *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正确答案) C.实地盘存制 D.永续盘存制 11. 下列不是会计工作岗位的是() [单选题] * A.出纳 B.成本费用核算 C.资金核算 D.档案管理部门的会计档案管理(正确答案) 12. 乙企业是甲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下列不属于甲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的是() [单选题] * A.甲企业购买材料 B.甲企业向乙企业投资 C.甲企业从乙企业取得分红 D.乙企业购买原材料(正确答案)

《基础会计》(第4版)教案

《基础会计》(第4版)教案 第一章会计的基本概念 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1.本章重点内容 (1)会计的定义与特征 (2)会计的对象 (3)会计核算方法 (4)会计循环 (5)会计准则的含义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6)会计核算前提 (7)会计基础 (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本章难点内容 (1)经济决策与会计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3)会计核算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4)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5)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应用比较 (6)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在深入剖析经济决策与会计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得出会计的定义,进而阐述会计的特征。 (2)注意结合实例介绍会计的对象,阐述资金运动过程。 (3)在介绍会计基本分类时,应注意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决策性质上的不同。 (4)注意结合某一具体企业(或单位)的会计核算,分析讲解会计核算前提,即“四大假设”。 (5)注意结合具体经济业务,介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应用,并同步练习。

(6)应注意这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针对财务会计而言的,是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应具备的特征。 三、本章应讲授的内容 1. 会计的含义 1.1 经济决策与会计 1.1.1 不同组织的经济活动 1)企业 2)行政事业单位 3)其他非盈利组织 1.1.2 经济决策离开信息 1.1.3 财务信息是重要的决策信息 1.1.4 财务信息来源于会计 1.2 会计的定义 1.2.1 定义 关于会计的定义主流观点有两个:一是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另一种是企业是一个信息系统。应注意分别介绍、比较分析。 1.2.2 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拥有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3)性质(或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1.3 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客观上具有的功能。 1.3.1 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1.3.2 拓展职能 1)预测经济前景 2)参与经济决策 3)评价经营业绩 1.4 会计的基本分类 1.4.1 分类标准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会计含义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的核算方法与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含义和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熟悉会计的核算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概念和会计对象的理解、分析。同时,应注意对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一般原则中难点问题的把握。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4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 引入:同学们印象中的会计是什么?(要求大家畅所欲言,然后引入正题)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关心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即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计算比较与分析,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用来记录、计算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行为就是会计活动。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就产生了会计活动。它是管理生产经营过程,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 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于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最初只能用头脑来记忆。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和劳动成果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用石子、树枝来计量,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在木板和石板上刻契等。此时的会计只是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需要记录的事项日益增加,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