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

201101081105

王雪薇

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

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

(一)栏目结构

《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本周视点》则是对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周人物回顾》是对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并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展现当今中国的时代变化;《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件爱你,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其中《一周新闻回顾》、《一周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分别约占15 分钟、8 分钟、7 分钟,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二)栏目选题分析

以下是对《新闻周刊》2013年1月5日到5月18日共20期节目的文本分析。分析分为三个内容:“视点”(表一)、“人物”(表二)、“特写”(表三)。表一:“新闻回顾”、“视点”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

表二:“人物回顾”、“人物”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盘点重要新闻事件时,公共领域中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关乎群众利益和安全生产生活方面等新闻事件。总体来看,《新闻周刊》更重视其本身的舆论导向功能,期望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推进社会的进步。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对于普通人物的关注度要高于公众人物,他们更加关注普通人物的生活。而普通人物因为独立事件受到关注较多。如3月30日的“本周人物”是《毛志浩:我是司机》。关注的就是普通司机遇突发事故舍身救乘客的事迹。

从表三大致能看得出来,“特写”部分更重视对社会事件的“描写”,尤其是关乎人民利益的社会事件。如4月13日的《全民“奶粉客》。对于群体《新闻周刊》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被人们忽视但必须关注的群体。如4月27日的“本周特写”《震后第一课》,关注的就是雅安地震后灾区孩子的学习生活。

从以上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侧重于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新闻人物,但是又不乏有特色的新闻和社会故事。这样就形成了《新闻周刊》与众不同的报道风格。

1.关注时政、经济新闻

《新闻周刊》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核心节目,自然对时政和经济新闻给予高度的关注。在《一周新闻回顾》中,通过对时政要闻的梳理和对国家热点大事的总结,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观看需求。

2.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及其情感诉求

关注民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件、教育、医疗、就业等等。这说明《新闻周刊》在选题方面注重新闻的接近性。如3月16日的“本周视点”关注的就是PM2.5,雾霾天气对于人生命健康的影响。真正体现了贴近百姓生活。还有对于各种社会事件中的普通人物甚至是社会底层人物也给予了关注。这里有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有舍身救乘客的英勇司机,这些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的人文关怀。

3.以广阔的视野,关注公众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对于热点公众人物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报道。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心理。让观众在45分钟的节目里,不仅仅了解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也可以享受到娱乐性的信息。如1月5日,“人物”徐铮及其《太囧》;3月2日的新闻人物是关于李安和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近在全民“致青春”的热潮里,5月4日的节目就采访到了导演赵薇和她的电影。

4.关注时下社会热点事件

《新闻周刊》是新闻评论栏目的风向标,立足于时下社会热点,从新颖的角度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大限度二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引发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就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互动

性。如3月30日的“视点”《难盖的井盖》,说的就是因为井盖丢失没有及时盖上而导致雨天一名女子落入低下水井下落不明的事件。《“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个社会热点,《新闻周刊》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旨在引发公众思考,对公众有个正确的行为导向。这些贴近生活的热点报道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亲民”的一面。

5.偏重有争议的话题

《新闻周刊》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是中立的,选题时会侧重于那些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话题,通过客观报道,阐述合理观点,甚至有时抛出问题,给受众以思考的空间。如4月13日“一周人物回顾”中的人物沈红霞结扎致死,受害者家属获赔百万,而条件竟是“自愿放弃责任追究”。《新闻周刊》就站在观众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思考。

二、评论内容

(一)过滤信息

新闻媒体应充当现实社会中的“把关人”角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加快,个人能力所限,要实现甄别和遴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了解社会就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工具。《新闻周刊》是浓缩过去七天历史的新闻节目,理为受众提供有效优质信息,承担新闻“把关人”角色。《新闻周刊》通过对一周新闻的梳理,从中遴选出要评说的新闻,最大限度地采撷媒体信息的精华,迎合了“信息过载”之下受众对优质信息的渴求。《新闻周刊》选择用综合的方法从这些信息中摘取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发生在过去七天当中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最令人关注的新闻人物,进行新闻重组。从而集中了受众的视点,是节目变得有针对性。

(二)软硬搭配

《新闻周刊》有五个子栏目,每个栏目的选题都不同。《本周新闻回顾》和《本周人物回顾》主要是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的软新闻。《本周特写》则是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