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

合集下载

论文

论文

东北亚活动地块区的总结报告前言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理座标大约在118~135E和38~ 54N 之内,面积约800, 000km 2,东北地区主体被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所夹,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挤压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所以中国东北地区在构造和演化上有明显的区域的构造特点。

前人也对东北板块的构造和历史演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总结,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使我们对东北地区大致的构造历史时期的结构与演化、地层与盆地的分布特征、新生代火山活动和活动断裂特征与地震的分布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中国东北地区板块构造演化(1)500Ma左右,中国东北地块群(包括额尔古纳/兴安/松辽/佳木斯/兴凯/布列亚地块)作为西伯利亚克拉通晚泛非期(约500Ma)南缘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图1a)。

碰撞伴随着幔源岩浆在450~475Ma的侵位,引起增厚的岩石圈的熔化和同构造花岗岩的侵入。

(2)450~300Ma,已经拼合的泛非期地块裂解并向南向现在的中国东北移动,其可能诱因于蒙古—鄂霍茨克海在该期的打开(图1b)。

(3)约230Ma,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克拉通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一线拼贴(图1c)。

(4)210~180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最终与松辽地块和华北板块对接,形成吉黑高压变质带(图1d)。

图1 东北地区从泛非期到侏罗纪构造演化模型二、东北地区地层与盆地分布的特征2.1 晚古生代东北地区在古生代具有区域性地层分布特征的上古生界主要有两套,一套为海相沉积的泥盆系- 下石炭统,主要发育在大兴安岭地区,沿黑河—阿荣旗—乌奴尔—伊尔施—东乌旗一线分布,佳木斯地块东缘也有少量出露,沿宝清—密山一线分布(图2)。

图2东北地区泥盆系- 下石炭统岩相古地理简图另一套为海相沉积的中二叠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南部,沿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周边出露较广(图3)。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o oc i o h r saln a e n o s - n z i a i n No h a t Ch n bu rn n o t e t z i s n tt e c y tli e b s me tf r Me o Ce o oc b sns i r e s i a, t ma e a d c n i n a t i n l s d me a y c v ro r — a o k n t r . e L t - lo o c ma i e s q e c s h v l— e eo e a k mu - e i ntr o e fpaa c pr c au e Th ae Pae z i rn e u n e a e weld v lp d d r d
周建波, 张兴洲, 马志红, 立, 魏, 刘 金 张梅生, 王成文, 果 迟效
( 林 大 学 地 球科 学学 院 , 吉 吉林 长 春 10 6 ) 30 1
摘要 : 东北地 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 带( 或造 山带) 而是早石炭世 以来拼合成 统一 的复合地 块, , 我们 称为“ 木斯一兴蒙 佳 地块 ” 。东北地 区上古生界不是 中一新生代盆地 的结 晶基底 , 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一海相 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 沉积建造 中, 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发 育, 有潜在 的生烃潜力 , 东北地 区油 气资源勘查 的重要新层 系。提 出以嘉荫一牡 具 是 丹江断裂和嫩 江一开鲁断裂为界, 将东北地 区中一新生代盆地 划分 为西部 、 中部和东部 三大 盆地群 , 并确定 了各盆地 的成
天然Lt ̄Leabharlann * -第3 0卷 第5 期 0 L& G SG 0 0 Y I A E L G 20 0 9年 1 0月 文章 编 号 :2 3— 9 5 20 )5— 5 0— 9 05 9 8 (0 9 0 0 3 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格局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格局
( I V 构 造 分 区 ) 北 界 为敦化 密 山断 裂 。
4 结 论
1 ) 晚古 生代 东北 地 大地构 造位 置位 于两伯 利 亚板块 与华北 板块 之 间 , 早 泥盆世 额 尔古 纳一 兴安 微 板块 和佳 木斯一 松 嫩一 锡林浩 特微 板块之 问存 在陆 间洋 盆 , 陆问洋 盆 向北 西方 向俯 冲 , 使 得额 尔古 纳一 兴安微 板块 具

大学
第 3 3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Vo J 3 3 N o 4 Au q 2 01 4

≯ 。
造 区和 9 个 构造 分 区 ( 图4 ) 。
图 4 东 北 地 区 晚 古 生 代构 造 单 元 划 分 图E ” ]
Fi g .4 The di v i s i on of t he La t e Pa l e o z o i c s t r u c t ur a l u ni t s i n No r t he a s t e r n Chi n a
[ 1 ] 陈 法彬 . 中 国 东北 地 区泥 盆 纪 沉 积 特 征 与 岩 相 古 地 理研 究 [ I ) ] . 青 岛: 山 东科 技 大 学 , 2 0 1 l : 1 7 - 2 3 . [ 2 ] 李双 林 , 欧 阳 自远 . 兴 蒙造 山 带及 邻 区 的构 造 格 局 与 构 造 演 化 E J ] . 海 洋地 质 与 第四 纪地 质 , 1 9 9 8 , l 8 ( 3 ) : 4 5 — 5 4 .
屑岩 , 具有 明显 的拉张 裂陷活 动特征 。
中 二 叠 世 末 一 晚 二 叠 世 本 区 进 入 挤 压 收 缩 与造 山作 用 时期 , 造 山 运 动 在 本 区 西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与挑战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与挑战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与挑战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演进:东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传统工业体系。

这种重工业模式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工业部门的增长动力下降,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也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2004年,国家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东北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新亮点。

其次,东北地区经济结构面临的挑战:1.结构转型缓慢:尽管东北地区在振兴战略中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但结构转型的效果并不明显。

传统工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

这种结构转型缓慢的问题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

2.人才流失问题: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较弱。

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东北地区,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

这种人才流失现象对于东北地区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3.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主要依赖传统产业,而其他地区则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对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壳的演化历史可分成五个巨阶段:陆核形成阶段(距今约3.6~2.5Ga)原地台形成阶段(距今约2.5~1.85Ga)—新太古代克拉通、陆核群地台生成阶段(距今约1.85~0.82Ga)潘基亚—古亚洲大陆形成阶段(距今约820~210Ma)陆内变形阶段(距今210Ma~现在)发生革命性变动的两期造山是蔚县、晋宁(武陵)运动(距今约1000~820Ma)和印支运动(距今约230~210Ma)。

蔚县、晋宁(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可能见证了中国各地台和地块是新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距今850Ma)的一部分;印支造山运动结束以后,古亚洲大陆形成,中国的构造格局从南北向差异改变成东西向差异。

因此中国地壳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前晋宁和晋宁期(古太宙到新元古代早期,>800Ma)后晋宁到海西—印支期(南华纪到三叠纪)后印支期(侏罗纪到第四纪)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构造期次

中国构造期次

中国构造期次一、迁西构造期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古太古代(3600-3200Ma)期间的构造期。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是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因河北迁西得名。

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

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构造期阜平期构造期是新太古代期间阜的构造期,时限为2900(+-)——2600Ma,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县位于中国河北省西部,属保定市,与山西省接壤。

划分依据:由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阜平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三、吕梁构造期吕梁构造期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中国构造格局

中国构造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

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

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

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

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

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

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

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

中国几大构造期次

中国几大构造期次

中国几大构造期次加里东期5.7—4亿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狭义的指志留纪末期的运动(早古生代末期)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海西期410~250Ma;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印支期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

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中国北部地理演变东北地区、北京与河北平原

中国北部地理演变东北地区、北京与河北平原

文化和旅游:中 国北部地理演变 形成了丰富的自 然景观和文化遗 产,对旅游业和 文化传承具有重 要意义。
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促进资源开发利用 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交通物流效率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感谢的观看
汇报人:
现代地理环境演变
东北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 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黑龙江、松花江等大型河流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
北京地理演变 历程
古地理环境演变
北京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可以 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周口店文 化。
近代地理环境演变
河北平原近代地理环境演变历程 气候变化对河北平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河北平原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北平原的未来地理环境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环境演变
河北平原的形成:黄河、海河等河流的冲积作用
现代地貌特征:地势平坦,主要由河流、湖泊和湿地组成
土壤类型:以潮土、盐土和风沙土为主
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河北平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气温升 高、降水减少等。
中国北部地理 演变的影响与 意义
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中国 北部地理演变对 全球气候产生影 响
生态平衡:地理 演变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与调节作 用
农业发展:地理 演变对农业种植 结构与产量的影 响
水资源分布:地 理演变对水资源 分布的影响与利 用价值
对生态的影响
植被变化: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水资源:影响水质和水量,对农业和工业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温度、湿度、降水等,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自然灾害:影响地质、气象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与改造,如 “一五”计划、“二环路建设”等

第十六章东北地区

第十六章东北地区

小兴安岭
从晚第三纪到现在, 从晚第三纪到现在,本区有多期火山活动 玄武岩熔岩台地
长白山天池
长 白 山 熔 岩 瀑 布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
纵横逾1000km 东北地区 纵横逾 南北气温差异 东西降水差异 自北而南纬度地带性的变化 从东到西干湿地带性的变化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东北东部山地
东北中部平原
一、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约 大兴安岭 北起黑龙江畔,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约1200km。 北起黑龙江畔 。 长约800km,宽200—300km,是大兴安岭最宽阔的部分。平均海拔 长约 , ,是大兴安岭最宽阔的部分。 600—1000m m 组成岩石:海西花岗岩为主体, 组成岩石:海西花岗岩为主体,中央最高部分常为中生代石英粗面 岩和安山岩.由于岩性均匀,抵抗风化和侵蚀的力量比较一致, 岩和安山岩.由于岩性均匀,抵抗风化和侵蚀的力量比较一致,形 成浑圆状山形 山地东侧陡峻,呈阶梯状向松嫩平原陡降。西侧倾斜和缓, 山地东侧陡峻,呈阶梯状向松嫩平原陡降。西侧倾斜和缓,逐渐 向蒙古高原过渡。 向蒙古高原过渡。 大致以≥10℃积温1700℃为界(伊勒呼里山 ),分为南北两部分。北 ℃积温 分为南北两部分。 大致以 ℃为界( 段大兴安岭属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景观,南部为大兴安岭中部山地, 段大兴安岭属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景观,南部为大兴安岭中部山地, 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景观。 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景观。
小兴安岭大大兴安岭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波状丘陵海拔300400m300400m6001000m以上的中低山地区东北平原长白山地松辽分水岭近期冲积物组成150m从晚第三纪到现在本区有多期火山活动玄武岩熔岩台地长白山天池长白山熔熔岩瀑布第二节区域内部差异东北地区纵横逾1000km自北而南纬度地带性的变化南北气温差异从东到西干湿地带性的变化东西降水差异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东部山地东北中部平原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约1200km

中国地理分区——东北区自然地理概况地表结构半环状的三带...

中国地理分区——东北区自然地理概况地表结构半环状的三带...

中国地理分区——东北区1.自然地理概况(1)地表结构(半环状的三带)①外带: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

②中带:山地(海拔1000~1500m)、丘陵。

③内带:广阔的平原。

东北区地势总体上是中低周高:中部平原海拔150m左右,平原周围是黄土状物质组成的台地平原,再向外是海拔300~400m的波状丘陵和600~1000m以上的中低山。

主要山地包括: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

(2)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自南向北跨越了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温度差异明显。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3)资源优势①农业资源: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东北草甸草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②水资源:降水较多(6~9月),蒸发量低,植被茂密,水网稠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丰富。

③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矿产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2.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特征①本区农、林、牧、渔业俱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②畜牧业以农区舍饲为主;③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

(2)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基地。

(3)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

3.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1)水利建设①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②综合整治:对松花江、辽河进行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森林破坏: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合理开发:①坚持合理采伐;②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③积极营造人工林。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作者xxxx------------------------------------------日期xxxx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

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

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

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

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

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

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本文节选自:潘桂堂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发表于《中国地质》2009年2月第36卷第1期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一、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黄汲清先生《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而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也作为古亚洲造山区的一部分。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

这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应在遥相对应的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带称对接消减带,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地块移离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称之为叠接消减带。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格局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格局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格局李守军;赵秀丽;贺淼;陈法彬;殷天涛;孙强;姚秋卉;黄彭彭【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4【摘要】首先,对前人槽台构造观点和板块构造观点对东北地区的构造认识进行比较;然后,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对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划分,论述每个阶段的特征.元古宙至白垩纪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各地块基底形成阶段、小地块逐渐拼合阶段和古亚洲洋闭合阶段.根据东北地区的构造、地层、沉积和重磁场等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构造区和9个构造分区,为东北地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总页数】5页(P1-5)【作者】李守军;赵秀丽;贺淼;陈法彬;殷天涛;孙强;姚秋卉;黄彭彭【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相关文献】1.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 [J], 任战利;崔军平;史政;白奋飞;李浩2.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J], 赵英利;李伟民;温泉波;梁琛岳;冯志强;周建平;申亮3.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J], 刘永江;王文弟;赵喜峰;张兴洲;金巍;迟效国;王成文;马志红;韩国卿;温泉波;赵英利4.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张兴洲;乔德武;迟效国;周建波;孙跃武;张凤旭;张淑琴;赵庆英5.兴蒙造山带中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晚泥盆-早石炭世色日巴彦敖包组碎屑锆石和火山岩岩浆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J], 王树庆;胡晓佳;杨泽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
中国东北地区是由粗大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山脉腹地,地质构造格局以及演化过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500Ma到410Ma):中国东北地区在晚古生代末期形
成了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多次弧向变形构造活动发生,随着岩浆活动的不断加剧,区域中部地块向西北拉伸,塑造出了以山西地区为中心的弧向褶皱,使得中国的西安、兰州等地区,也随着该地块的拉伸而形成了对应的变形构造。

此外,中国东北地区也形成了一系列板块和海相古地层,如石家庄古地层、锦州古地层等,表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位于印支板块上,接壤了塞拉尔盆地和湖北盆地,同亚洲大陆已经注定将发生大规模变形演化过程。

中期(410Ma到320Ma):中期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弧向
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两大阶段。

弧向变形构造发生在震旦系期间,造就了长白山—黑龙江褶皱带。

首先,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建立了多重弧向褶皱结构,造就今天的地质构造格局。

然后,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发生一系列垂直变形,其中包括累积斜坡、抬升斜坡、抬升坡度等多种变形构造,垂向变形构造促使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形成较大的逆冲变形,确立了东北地区大型褶皱带的构造理论。

后期(320Ma到180Ma):早古生代末期,中国东北地区伴
随着印支板块与广陆板块会聚发生扩张,形成四方块体-黑龙江—长白山—山西—辽宁四方块体,四方块体大规模准流体岩浆活动造就了“四方斑块” 晚古生代地壳内部结构。

此外,由
于准流体岩浆活动效应,该区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拉张构造运动,伴随着拉张构造运动,形成了大型斜山脊、台地、纵断层和断裂深沟等变形构造,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完成。

总的来说,中国东北地区从500Ma到180Ma发生了较大的地质构造演化,重要构造活动多集中于新元古代、震旦系期间和早古生代末期,弧向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是该地区重要的变形构造,为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