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2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一、学科核心素养1、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阐释一些变异原理。

2、社会责任:运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解释一些遗传学现象,为农业生产设计一些简单的育种方案。

二、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三、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四、教学过程2.指导学生阅读学案上材料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并提出问题:(1)易位发生在几条染色体间?它们有何关系?(2)易位与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何关系?老师简单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及相关变异例子后,让学生对比得出“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3、与学生一块得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________的变异。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__________,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

对比一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对比。

思考、总结。

学生先通过阅读、小组讨论得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然后通过讨论得出“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得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针对训练1]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B.染色体缺失了某段,可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一条染色体某一段颠倒180°后生物性状不发生改变D.外界因素可提高染色体断裂的频率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提问学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有哪些?与学生一块总结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 _______ 的增加或减少;例如。

一类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例如。

[合作探究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体细胞有对常染色体,对性染色体。

其中Ⅱ和Ⅱ互称为,而Ⅲ和Ⅳ互称为。

(2)果蝇精子中的染色体是,在精子中能否找到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_《染⾊体变异—染⾊体数⽬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染⾊体变异——染⾊体数⽬变异》教学设计⼀、教学⽬标的确定《普通⾼中⽣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中有关本节的内容规定如下:举例说明染⾊体数量的变异可能导致⽣物性状的改变。

《普通⾼中⽣物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对这部分内容的说明如下:“举例说明染⾊体数量的改变可导致⽣物性状的变异,形成染⾊体变异的概念。

以果蝇或⼈类染⾊体组型等为例,解释染⾊体组的概念,简述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特征和来源,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在实践中的应⽤。

”有关核⼼素养⽅⾯的要求如下:1.树⽴⽣命观念,能运⽤遗传和变异的观点,解释常规遗传学技术在育种等⽣产⽣活中的应⽤。

2.发展科学探究,探究简单的遗传、变异、⽣物适应性形成等问题。

3.增强社会责任,关注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关注其研究成果在⽣活和⽣产实践中的应⽤。

从教材编写的特点来看,本节内容从染⾊体数⽬变异的类型⼊⼿,以果蝇染⾊体为例,展开对染⾊体组概念的探讨。

将⼆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进⾏对⽐,给出三者的概念,多倍体、单倍体⽣物的特点,获得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法及在⽣产⽣活中的应⽤。

教材通过⽂字介绍、图⽰等让学⽣通过主动学习和交流探讨树⽴核⼼素养。

本节内容学习⽬标如下:1.通过分析单倍体、⼆倍体和多倍体的异同,培养归纳、概括能⼒和批判性思维能⼒。

(科学探究)2.通过分析讨论染⾊体变异对⽣物性状产⽣的影响,建⽴进化与适应的观点。

(⽣命观念)3.通过分析讨论染⾊体变异在育种⽅⾯应⽤的事例,培养学⽣将来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责任)⼆、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染⾊体变异—染⾊体数⽬变异》学情分析学⽣已经学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同源染⾊体、⾮同源染⾊体和基因在染⾊体上等概念,为染⾊体组等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

通过初中⽣物的学习和学农实践活动,学⽣对植物杂交、植物激素在农业⽣产上的应⽤有了初步了解。

高中生物_第2节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2节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观察法、提问法、谈话法为主。

教具准备用来构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物理模型道具,不同形式的染色体组模式图,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实例视频,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

提问:生物的变异包括哪几种类型?可遗传变异有哪些?讲述:生物的变异根据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又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然后播放近年江苏女孩身上发现的世界首例“人类11号染色体半臂增添”案例的视频。

(一)染色体变异的概念:从视频的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对生物的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染色体变异的一种。

然后指导学生看书。

老师问:什么是染色体变异?学生回答:在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就叫染色体变异。

老师问: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如何?学生回答:(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阅读教材P85图5-5,引导学生总结出结构变异的4种类型:1.缺失2.增添3.倒位4.易位学生5分钟小组合作,尝试构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并上台展示小组合作的结果。

老师简单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及相关变异例子后,接着提问:在易位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染色体的片段是从一条染色体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如果移接到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是属于哪种生物变异呢?请举例说明。

(基因重组,如交叉互换,发生在减I前期)除了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外,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对生物新类型的产生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巩固训练】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D.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了180°。

2、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让学生观察果蝇的染色体图(图5-8、图5-9),并阅读染色体组的部分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说课稿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人:樟树中学程马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

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

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

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

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

三、教学策略1、教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FOOD INDUSTRY · 141 邓佩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老师讲这节课,也在网上看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家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的处理大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及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然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再用 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的杂交作为检验假说的测交。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既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而且摩尔根的哪个实验才是检验假说的测交?我认为是他又设计的三个新实验中的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的杂交。

对这些教材资源如果不是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重走摩尔根的探究之路,而是照本宣科讲教材,甚至讲错。

则违背了“建构主义”中“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

”的原则。

对今后生物教学的反思《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内容,教材的编写思路很清晰,从萨顿的假说到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再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但是教材内容缺少一些实验的关键环节,不能达到很好的说理效果。

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新的教学思路,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本节课的主体,补充了一些关键的证据环节,让整个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过程更加清晰,利用经典研究过程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尽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教师仍可考虑再给学生多一点儿信任,这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找寻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更好地深入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可考虑再给学生多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让教师讲理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明理的过程,这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学习,多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事实铺垫,让学生能在思维的宽度上能不断提高。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1.最早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印证2.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C.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3.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A.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C.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5.下列各项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A.四分体 B.一个双链DNA分子 C.同一个染色体 D.非同源染色体6.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相同,且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7.纯种果蝇中,朱红眼×暗红眼♀,F 1中只有暗红眼;而暗红眼×朱红眼♀,F1中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

设相关的基因为A和a,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反交实验常被用于判断有关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类型B.反交的实验结果说明这对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 A X aD.若正、反交的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都是1∶1∶1∶18.根据下图分析,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是()9.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全是红眼,自由交配所得的F2中红眼雌果蝇121只,红眼雄果蝇60只,白眼雌果蝇0只,白眼雄果蝇59只,则F2卵细胞中具有R 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分别是()A.卵细胞:R∶r=1∶1精子:R∶r=3∶1 B.卵细胞:R∶r=3∶1精子:R∶r =3∶1C.卵细胞:R∶r=1∶1精子:R∶r=1∶1 D.卵细胞:R∶r=3∶1精子:R∶r =1∶110.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一定都会表达D.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11.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基因在染色体上》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基因在染色体上》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大家注意: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
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进入不
同的配子,那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吗 教学过程
2 教学环节二: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事
实,提出假说,布置任务:完成学案上的尝试分析基因
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一个基因型是 AaBb 的个体,可产生几种类型的
5.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只有学生真正掌 握了知识,才能举一反三,在答对题目的同时能够在社 会生活中运用,达到育人目标。
配子
②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 与 2、3 与 4)
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多少种类型的性生殖细胞
(配子)
③填表
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并评价后,师导引:能否用一句 话描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似。 师:如果你就是科学家,怎样解释基因与染色体之 间具有相似或者说具有平行关系这个事实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述:上述过程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 出假说。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1903 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 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于是运用类比推理提 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得知自己具有科学家的 思维,非常兴奋。(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提出与 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 教学环节三: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 生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为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流程是:问题诱发、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 假说→设计实验(领悟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结 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假说仅仅只是一种推理,并不等于事实,假说 要成为事实,还必须经过什么环节 生:实验的验证。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生物组一、设计理念随着21世纪的来临,国际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本节课涉及的“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过程”恰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素材。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四、教学难点⑴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讲义六、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演示法、讲解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总结法等。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讲述: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开始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教师活动:PPT展示探究历程中各期成果及时间二、“萨顿假说”1.学生可采用独立思考或同位讨论的方式明确萨顿假说中“行为”和“平行”的含义。

2.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的方式明确“行为”包括四个含义以及“平行”的含义是“一致性”。

3.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类比推理”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提问加讲解的方式明确“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行实验检验;而假说—演绎的结论一定正确,因已通过实验检验”。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课程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根底知识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本钱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3)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雌) 某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某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SHAPE RMAT(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SHAPE RMAT(8)结论:白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w)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某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思考:果蝇的红眼基因在哪里?假设雄果蝇是红眼,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果蝇中红眼的是什么性别?提示:红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反思.doc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反思.doc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课的教学反思莫艳姣一、设计思想本课题的设计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Ⅱ第2章第2节的内容。

按照遗传学发展史来安排教材内容的人教版,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更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

我听过龙小斌老师讲这节课,也在网上看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家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的处理大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及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然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再用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的杂交作为检验假说的测交。

我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既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而且摩尔根的哪个实验才是检验假说的测交?我认为是他又设计的三个新实验中的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的杂交。

对这些教材资源如果不是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重走摩尔根的探究之路,而是照本宣科讲教材,甚至讲错。

则违背了“建构主义”中“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

”的原则。

三、学情分析我教的275班是个普通班。

学生思维不是很敏捷,学习能力不太强,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较高。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为普通理科班。

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以回归课本为主,理顺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经过前面相关内容的一轮复习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及假说演绎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的提升,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综合能力。

在理性思维方面,学生具有逻辑推理及分析能力,但对于较复杂的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不断通过多角度多情境进行理解和再用。

效果分析课程设计合理,课容量适中,授课内容及难度把握与普通班学生学情吻合。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展示的方法进行核心内容的展示,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问题讨论环节,学生在讨论展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规范答题的强化和落实,效果好。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落实,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材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一轮复习内容涉及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伴性遗传的特点两个主要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部分通过萨顿的类比推理和摩尔根的假说-演绎过程最终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由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复习伴性遗传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也是将二者进行合并复习的原因。

另外,学生可以借助对实验证据的分析和伴性遗传特点的推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思维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评测练习1、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I、Ⅲ),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可位于同源区段Ⅱ上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2、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如表结果,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亲本子代(B级)3.羊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某种羊的黑毛和白毛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_染⾊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五章第⼆节染⾊体变异⼀、课标分析识记染⾊体结构和数⽬变异的类型和结果;能根据实例或者新信息判断染⾊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注重对学⽣综合能⼒的考查。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版⾼中⽣物必修⼆第五章第⼆节第⼀讲的内容。

染⾊体变异是⽣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为本章第三节《⼈类遗传病》中有关染⾊体异常遗传病和第六章育种相关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点清晰,⼀是染⾊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变异,⼆是染⾊体组、⼆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学⽣通过对前⾯章节中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学习,对于⽣物的遗传与变异有了⼀定认识,但染⾊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单倍体、⼆倍体、多倍体之间的关系较难辨析,如果直接讲述,学⽣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

所以,我以辩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式让学⽣理解染⾊体组的概念,通过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并设置⼀些问题情境让学⽣对单倍体、⼆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进⾏辨析和对⽐,从⽽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标:四、教学⽬标【知识⽬标】1.举例说出并理解染⾊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及染⾊体数⽬的变异。

2.知道染⾊体组、单倍体、⼆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能⼒⽬标】通过学习染⾊体结构、数⽬变异以及染⾊体组、⼆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提⾼观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

【情感⽬标】通过对染⾊体结构和数⽬变异的理解以及对单倍体、多倍体的特点和应⽤,理解⽣物界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感受⽣命的奥妙。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染⾊体数⽬变异【难点】1、染⾊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倍体以及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六、教学⽅法将信息技术应⽤于⽣物学科教学,利⽤多媒体展⽰图⽚、演⽰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运⽤模型建构的⽅法让学⽣真正理解染⾊体组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开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公开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本模块“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

科学家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是从寻找基因的物质实体,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开始的。

教材首先介绍萨顿基于上述相似现象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教材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这是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与染色体体都属于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核心概念。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已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了深入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了充分的掌握.在第二章的第一节教材介绍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形态变化有了- -定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说必修二教材前面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介绍已经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充分理解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的平行关系,从而得出萨顿假说的内容。

其次了解相关科学史,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假说演绎法,充分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如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必修二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后面相关内容的开端和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枯燥,而且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在开始进行思维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思维发散的现象,对问题的思考不够聚焦,因此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做好知识铺垫,降低理解难度,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达成。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下图。 P 裂翅 ♀ × 非裂翅2、♂92) (♀98、♂109)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
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非同源染色体: ______________
四、教学过程
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
探究活动
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 猜测?
四、教学过程
得出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
四、教学过程
基因就是染色体?
得出结论 人的体细胞
46条染色体 3—3.5万个基因
四、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必修二P31技能训练,用类比推理 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
高三一轮复习课
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陈志莉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萨顿假说 摩尔根实验 遗传定律实质
承上启下
培养探究能力 领悟科学思想 体会科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遗摩基 传尔因 定根与 律果染 的蝇色 实杂体 质交的 实关 验系
科科 学学 方思 法维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 尔遗传规律矛盾吗?
摩尔根在观察杂交试验现象的 基础上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四、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 有几种可能呢?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设计
提出问题:1)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单个?)存在?染色体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非等位基因会?
同源染色体会?非同源染色体会?
3)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你有什么发现?
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
投影绍,讲述一段摩尔根实验的趣事,摩尔根为什么一定要用果蝇来做实验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播放果蝇资料介绍。(包括其材料优点,染色体组成及性别决定方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录制好的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有关视频,引出本节问题“基因在哪里”。
观看视频,了解科学发展史中的趣闻轶事。
采用会生会影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的微视频
讲授
展示任务:完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产生配子的图解”、画出“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示意图”。
本节主要探究“基因位于哪里”,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我采用微课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本节的重难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学案上设计了遗传图解的分析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书写遗传图解的能力。对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可以采用虚拟实验的方法录制成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虚拟实验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大胆提出合理假说,逐步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在实践中检验了假说演绎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2、观察果蝇杂交实验现象,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课本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深刻地阐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实验证据。

4、通过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让同学们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学习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在此基础
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学习方法
1.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与粘性的基因模型展示突破孟德尔规律的现代解释。

2.利用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的思维展示化。

六、课前准备:课件、遗传图解的卡片、染色体模型、基因粘贴条。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学习过程
九、板书设计: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1)内容(2)原因(3)方法
2、实验证据
(1)材料(2)方法(3)结论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
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效果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
打破以教科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着眼于学生的原有水平和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

课堂上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归纳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优化呈现知识的前后顺序,使教学能紧紧地贴近学生,让学生对所呈现的内容有熟悉感、亲切感,让学生愿意学习。

在探究中注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给学生更多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教师通过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来强化和延续这种快乐,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二、备课和上课程序化、规范化、技术化和模式化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设计理论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

教学设计理论反映目标、方法与条件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并揭示影响这些关系变化的要素,构筑开放的理论框架。

遵循系统设计理论的备课和上课程序,规范我的教学,能够恰当的利用教学媒体,扩大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能力和知识面。

教学赋予了自由和创意,学生学的会更轻松。

三、学生学习观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探索科学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科学家都会主动地去克服,最终解决难题,提出科学理论。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研究、创新。

渐渐地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逐渐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因此从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理科班的同学更适宜,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节奏紧凑。

但在时间上略显紧张,学生的表达能力仍然有待于提高。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中属
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深刻地阐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测评练习
1.在XY型性别决定中,对性别起决定作用的细胞是()
A.精子
B.卵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2.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实验是()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C.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D.细胞的全能性实验
3.性染色体存在于()
A.精子
B.卵细胞
C.体细胞
D.以上三种细胞
4.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
B.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5.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染色单体已分开),细胞内不含有()
A.44条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B.44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C.44条常染色体+YY性染色体
D.两组数目和形态相同的染色体
6.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神经元
D.精子和雄猴的肠上皮细胞
7.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

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8.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用2N=2(A+X)表示。

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N表示该种生物一套大小形状不同的染色体数目
B.A表示该种生物一套常染色体的数目
C.X表示该种生物一套性染色体的数目
D.X表示一种性染色体
9.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B.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10.根据右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此图为果蝇的染色体图解。

此图中有对同源染色体。

与性别
决定有关的染色体是图中的。

(2)写出此果蝇的基因型。

(3)果蝇的一个体细胞性染色体上的W基因在期形成两个W基因。

答案:
1~9:A、A、D、D、B、C、B、C、D
10.(1)4、XY;(2)Aa X W Y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核心概念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通过孟德尔遗传规律与减数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说出
准确地
裂的比较
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利
自主地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举例说明
用假说演绎法)
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阐明通过实物模型展示、模拟过程在教师提示下
确定学习目标(学生为主体):
1、过孟德尔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准确地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利用假说演绎法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自主地举例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通过实物模型展示、模拟过程,在教师提示下阐明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