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篇一: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总则

3.1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

3.4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

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6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3.8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

3.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3.10 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

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

4.1 勘探类型划分

4.1.1 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4.1.2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注)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坊

注: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0.001L/s·m的岩层视为隔水层。

4.1.3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复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

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

带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

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4.2 勘探程度要求

4.2.1 一般要求

4.2.1.1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

4.2.1.2 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迳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

4.2.1.3 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

4.2.1.4 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

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

4.2.1.5 矿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4.2.1.6 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建议。

4.2.1.7 对有热水、气(有害气体,下同)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气的分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致查明热水、气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热异常区的范围、温度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1.8 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

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1.9 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指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等),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层的空间关系及其水力联系情况。

4.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扩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断裂破碎带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

大范围内的变化,当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则应按新矿区的要求进行勘探。

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若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按4.2.1.2和

4.2.1.3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已有的矿山巷道进行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及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水量。

4.2.2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4.2.2.1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2.2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

4.2.2.3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

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

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3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4.2.3.1 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

4.2.3.2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附录F),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

4.2.3.3 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的底鼓,突水的地段(附录G)。

4.3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

4.3.1勘探工程布置原则

4.3.1.1 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区、把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等基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试验,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

4.3.1.2 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又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

4.3.1.3 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迳流带上。必须有足够的观测孔(点),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头作为观测孔(点)。

4.3.2勘探工程量

4.3.2.1 各类型充水矿床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结合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相应的勘探程度要求为原则。可参照表1、表2执行。

4.3.2.2 表1、表2工作量指各勘查阶段的基本工作量,小型矿床可酌减。

4.3.2.3 表1、表2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本工程量,次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必须根据矿区的具体条件增加相应的工程量。

4.3.2.4 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适当减少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量。

4.4勘探技术要求

4.4.1 水文地质测绘

4.4.1.1 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

4.4.1.2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般采用1∶50000—

1∶10000;矿区一般采用1∶10000—1∶2000。

4.4.1.3 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区的资料。

篇二: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

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程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

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5.2.1 简单地区

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篇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活动,主要用于分析和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存和水质状况。为了保证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定了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以下是对该规范的具体内容介绍。 一、勘察目的和任务 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区域的地下水资源状况,明确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勘察任务包括采集相关地质和水文数据,进行现场勘探和取样,分析地下水的含量和水质特征,进行水文地质评价和预测等。 二、勘察范围和内容 水文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水文地质基本数据收集、现场勘探和实验室分析等。其中,基本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数据,用于建立基础数据库。现场勘探包括地下水位观测、井口水质采样、地下水动力学试验等工作。实验室分析主要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检测。 三、勘察方法和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勘察一般采用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勘察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勘察点位,包括代表性水源地、工程地质问题区等。在现场勘察中,采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钻孔、取样、测量等操作。勘察数据需要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采集样品时,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保存方法,防止样品污染和损坏。实验室分析需要遵循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实验数据进行校准和验证。勘察报告的编写需要准确、详细地记录勘察过程、结果和结论,以供后续工作参考。 五、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 水文地质勘察需要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勘察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野外勘察过程中,需要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其他环境保护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大型设备和机械操作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主要涵盖了勘察目的和任务、勘察范围和内容、勘察方法和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勘察工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水文地质数据,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供水水文地质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规范 篇一: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来源:发布时间: 2004-5-23 16:53:1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1988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8]43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通知,由冶金工业部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 GBJ27—88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供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冶金工部武汉勘察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8年1月9日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冶金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0个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进行修订而成的。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针对原规范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生产中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有关科研所取得的新成果,列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召开了3次全国性技术会议和多次书面征求意见。最后,由冶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卓和5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勘察阶段的划分和要求;有关影像判释与填图的要求;有关填粒过滤器填粒规格的要求;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并增补了报告书编写提纲,地层符号和图例符号3个附录的规定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武汉市青山区),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冶金工业部 1988年1月 主要符号 B——计算断面的宽度(m)、越流系数; E—— 地下水的蒸发量 F——含水层的面积、降水入渗面积(㎡); 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矿山水文地质规范

矿山水文地质规范 篇一:矿井水文地质规程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1条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为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太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特制定本规程。 第2条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开展矿区(井田)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二、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或专门报告。 三、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四、开展矿区(井田)专门防治水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工作。五、为补充和改善矿区(井)生产、生活供水,进行调查、勘探,提供水源资料。 六、根据需要开展老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第3条加强矿井水文地质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引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加以发展、创新。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其工作要求第4条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从矿区水文地 质条件、井巷充水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富水性,补给条件,单井年平均涌水量和最大

涌水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项,把矿井水文地质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个类型(见表1)。 第5条极复杂型矿井,除必须按照水文地质特点和开采需要进行补充调查、勘探和专门试验,建立井上下水动态观测网,坚持长期观测,以及健全观测资料台帐和历时曲线等外,还应做到: 一、高原山地向斜正地形岩溶矿区,要注重岩溶调查、暗河探测和封闭汇水洼地的水均衡工作,研究分析探放、堵截暗河水的方案与措施。 二、石灰岩露头颁范围广,河溪发育,山塘水库多的矿区,要注重地表水体、岩溶泉同井下出水点关系的调查分析,做好探放溶洞泥砂水工作,防止大突水的威胁。 三、经常直接或间接受煤层顶底部石灰岩溶洞—溶隙高压富含水层突出威胁的矿区(井),要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并采用大口径抽水、井下大型放水试验及连通试验,勘查岩溶水集中强径流带或岩溶管道带的分布。矿井开采,要研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截(堵截水源)排(疏降)措施方案。要注重突水与隔水层岩性、厚度、水压、构造及采故等关系的研究,不断寻求规律。 四、岩溶矿区都要注重地面岩溶塌陷规律的调查研究,并寻求防治途径。 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表(表1) 注:单位涌水量以井田主要含水层中有代表性的为准。 第6条复杂型的矿井,应根据各矿的特点和开采需要,参照第5条的要求进行工作。其中:

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矿井水文地质观测要点包括:钻孔水位观测,矿井涌水量的观测,矿井涌水量的预测 方法。对新开凿的井筒、主要穿层石门及开拓巷道,应当及时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 并绘制井筒、石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 1、钻孔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用作化解以下生产问题: (1)利用水位观测预报透水事故的发生; (2)介绍断层的导水性; (3)了解突水水源层位; (4)介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给养关系。 2、矿井涌水量的观测 矿井涌水量的量测,常用的方法存有浮标法、堰测法、容积法和观测水仓水位法。 3、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1)地下水动力学法(小井法); (2)水文地质比拟法; (3)涌水量与水位再降浅曲线法:根据三次扣(或摆)水试验资料去推断涌水量。 知识点: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1.对崭新修筑的井筒、主要穿着层石门及拓展巷道,应及时展开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并绘制井筒、石门、巷道的量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进行图。 2.当井巷穿过含水层时,应当详细描述其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隙或者岩溶的 发育与充填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及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和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 质分析。遇下列地质构造时,应观测的内容包括有: (1)突遇含水层裂隙时,应测量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细长攻灭情况、填充程度及填充物等,观测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并挑选存有代表性的地 段测量岩石的裂隙率为,测量面积大小由其裂隙原产密度情况确认。 (2)遇岩溶时,应当观测其形态、发育情况、分布状况、有无充填物和充填物成分 及充水状况等,并绘制岩溶素描图。

(3)突遇脱落结构时,应测量其断距、产状、断层拎宽度,观测断裂带填充物成分、含水程度及导水性等。 (4)遇褶曲时,应当观测其形态、产状及破碎情况等。 (5)突遇失陷柱时,应观测失陷柱内外地层岩性与产状、裂隙与岩溶发育程度及涌 水等情况,认定失陷柱发育高度,并基本建设卡片、附于平面图、剖面图和素描图。 (6)遇突水点时,应当详细观测记录突水的时间、地点、确切位置,出水层位、岩性、厚度,出水形式,围岩破坏情况等,并测定涌水量、水温、水质和含砂量等。同时, 应当观测附近的出水点和观测孔涌水量和水位的变化,并分析突水原因。各主要突水点可 以作为动态观测点进行系统观测,并应当编制卡片,附平面图和素描图。 3.矿井应强化矿井涌水量和水质的定期监测工作。 对于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或尚未掌握其变化规律前,一般应当每 日观测1次。对溃人性涌水,在未查明突水原因前,应当每隔1~2h观测1次,以后可适 当延长观测间隔时间,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涌水量稳定后,可按井下正常观测时间 观测。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水性强的含水层、穿过与富水性强的 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空积水区时,应当每日观测涌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 对于崭新修筑的立井、斜井,垂深每延深10 m,应观测1次涌水量。盾构至代莱含水层时,如果没规定的距离,也应在含水层的顶底板各测量1次涌水量。 当进行矿井涌水量观测时,应当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浮 标法、流速仪法或者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测量工具和仪表应当定期校验,以减少人为误差。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篇一: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总则 3.1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 3.4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用于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估、预测和管理。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勘查行为,提高勘查质量,确保勘查结果准确、可靠。以下是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勘查目的和任务 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识别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危险性,为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勘查任务包括:调查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特征;评估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识别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制定预防和应急对策。 二、勘查范围和内容 地质灾害勘查应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内容。地质调查要求对构造、岩性、地层、地貌等地质因素进行详细的勘查;水文调查要求对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河流水位等进行测量和分析;气象调查要求对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灾害勘查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实地勘查、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实地勘查是最基本的勘查方法,包括采样、测量、观测等技术;遥感技术可通过卫星图像、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的信息;地球物理探测可通过地震、电磁等方法探测地下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可通过岩石、土壤、水质等的化学成分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数值模拟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灾害的过程和规律。

四、勘查报告和评估 地质灾害勘查的结果应编制成详细的勘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勘查报告应包括勘查区域地质灾害的类型、危险性、潜在灾害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等内容;风险评估报告应根据勘查结果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和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五、勘查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勘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勘查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包括采样和测量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质量控制、报告编制和评审的质量控制等。 总之,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指导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旨在提高勘查质量,保障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科学、规范的勘查工作,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 作为水资源调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报告规范的角度 探讨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 一、报告篇幅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篇幅应根据调查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来确定,一般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项目报告篇幅应控制在10-20页左右,中型项目报告30-50页,大 型项目报告不得超过100页。 二、报告格式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应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报告格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和前言 报告封面应包括项目名称、报告名称、编写单位、作者、审核人、日期等基本信息。 前言部分应简要说明此次调查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调查的研究对象、区域及内容, 并对编写报告的人员进行感谢和致意。 2.项目概述 项目概述应包括所需的调查资料、人员、设备和工作安排等,以便读者对调查情况有 所了解。 3.地质情况 地质情况应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层划分和岩土工程特性等,为后续对地下水资源 量和水质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4.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降雨特点、径流量、河流水位、湖泊水位等基本水文特性,可以通过水 文剖面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手段得出。 5.水质状况 水质状况主要指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应包括常规水质指标如pH值、COD、BOD、氨氮等,以及重金属、氟、硒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评估水质对生态和人类的危害性。 6.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包括地下水的开采量、储量和可采性等,可以通过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计算方法进行评估。 7.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是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重要部分,应结合前面报告的调查结果和评估,针对具体项目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后续水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三、报告注意事项 1. 报告应注重图表、数据、文字的协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2. 报告应遵循表述简明、逻辑性强、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3. 报告应引用权威的文献材料,避免盲目臆断和主观片面的情况。 4. 报告中应注重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文章应聚焦于对象,不泛泛而谈。 总之,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报告应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编写,符合科学、规范的原则,并注重文字和图表的协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最终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前期调查及勘察阶段的各类地质勘察工作。 二、地质勘察任务 1. 地质综合调查:包括综合地质工作、堪调、勘查、各类钻探和采样,以获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需的地质资料。 2. 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水文、水资源等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量化计算,以支持工程设计。 3.勘探规划:根据设计参数,制定钻探、采样及测量的基本规划方案,有效收集工程设计所需的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等资料和数据。 甘肃11选5四、勘察过程 1.统筹调查规划:制定综合调查规划,组织各种类型的地质调查工作,并按照安排完成各项勘探。 2.地质调查:进行综合状况观测、概况勘探及钻探勘探,取样采样、物探、断裂及节理测量,完善地质数据归档,记录工作过程中的发现及研究结论。 3.堆积堆积调查:进行地质剖面调查和堆积层厚度测量调查,研究堆积层层序、成因及相关特征,以获得工程建设用地土质性状及集水特性等信息。 4.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地下水测定及水文地质动态观测,研究水文地质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五、数据报告 1. 地质勘察报告:整理勘探结果,编制地质勘察报告,全面评述勘探的发现以及其意义,给出初步构造分析结论,推荐该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 六、质量管理 1.组织实施质量认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实施质量检查,确保勘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建立质量性能保证体系:在勘探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采取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3.完善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进行有系统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 和处理问题,保证勘察质量可控。 七、安全管理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减少野外调查风险。 2.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加强野外地质勘探火源的管理和检查,防止因火灾等意外造 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3.安全防护措施: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活动时,要提前制定安全防护方案,采取相应 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安全。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一、勘查范围 1.勘查范围应适应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2.勘查综合利用已有的气象、地动、水文及地质其他资料,在勘查范围内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任务。 二、勘察方法 1.对潜水断层、挤岩破坏带、滑动层和节理的勘查,可进行反射地震、电磁、抽水试验等方法调查。 2.泥石流勘查,应收集源头、谷地、扇状、口状和防止措施等资料,利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得到有关高密度泥石流高度、走向及活动条件等信息,编制勘测报告。 3.地下水勘查,应组织流域观测、空间观测、钻孔调查等观测,进行水文调查以及水情测量,综合分析地下水库的空间分布和特点,编制勘测报告。 三、调查规定 1.勘查编制的调查报告中应包含对整个工程范围水文地质条件的描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主要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2.勘查报告需包含详细的指标、性质、类型、层次、检测原理及仪器设

备等调查项目,明确调查质量要求。 四、调查成果 1.根据勘查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完整的报告文件,并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推荐。 2.勘查成果文件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形成报告文件,并用有效的数据描述和黑白图表示出来,配以计算结果分析,为技术决策、调查及审核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五、数据处理 1.对勘查测量资料、土石调查记录、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统计数据。 2.从气象、地动、地下水情测量等资料中,导出水文地质体系,并形成相关数据文件。 六、审核要求 1.审核负责人应熟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数据评价、分析及处理技术,具备独立设计及工程文书写作的能力。 2.应按照有关的施工规范及规定,检查、审核后审核结论,拟定施工方案,规划管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 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 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 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

变 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 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 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水文地质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工 程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水文地质 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规范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 从调查内容、方法、技术要求等方面,系统地探讨地质勘察工程中水 文地质调查的规范要求。 一、调查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基本资料、水文地质地层记 录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其中,水文地质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下水位、地下水温、地下水化学成分等方面的资料;水文地质地层 记录则是对于地层的详细描述,包括地层的厚度、性质以及相对顺序等;水文地质特征则包括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流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需要全面收集、记录和总结这些内容, 以便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 1.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野外调查是保证调查准确性的基础。在进行野外调 查时,应该根据调查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浅层试验井、地下水位观测井、水文地质剖面、水文地质剖面等。同时,在野 外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调查数据的准确记录,确保后续分析和研究 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室内分析 室内分析是水文地质调查的补充,通过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 室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补充野外调查的结果。主要包括岩石与 土壤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 测试等。在进行室内分析时,要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 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三、技术要求 1.仪器设备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需要使用一系列的仪器设备,如水位计、温度计、水 质采样器等。这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并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 2.数据处理要求 对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获得的数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主 要包括数据记录、数据归档、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绘图等步骤。在进行 数据处理时,要注意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报告编写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结束后,需要编写相关的报告。报告应该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和步骤、数据分析结果以及调查结论等内容。同时,报告的 编写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格式,使得报告整体结构合理、内容清晰, 便于理解和使用。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一、引言 供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为了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 持续利用,水文地质勘察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旨在制定一套供 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以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勘察范围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源地的选择和评估:勘察应包括对水源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 质条件、水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适合供水。 2. 水文地质勘察:对水源地的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水文地 质特征等进行详细勘察,为供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3. 水质勘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确保供水的安 全和达标。 三、勘察方法和技术 1. 地质勘察:采用地质勘察工具和技术,包括地表地质调查、钻探、取样等,对水源地的地质构造、地层性质、断裂、岩溶特征等进行详 细勘察。 2. 水文勘察:通过监测井、流量测定、水位观测等方法,获取水源 地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流向等数据,为供水工程的 选址和设计提供依据。

3. 水质勘察:采集水源地的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和水质评估,确保 供水的安全与合格。 四、勘察成果报告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成果应编写成详细的勘察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 供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 基本信息。 2. 地质勘察结果:包括地层、断裂、岩溶特征等地质结构的详细描述。 3.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水文特征等数 据的分析和解读。 4. 水质勘察结果:包括水源地水质的化学分析和评估结果。 5. 勘察结论和建议:根据勘察结果,提出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建 议和措施。 五、勘察质量控制 为保证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勘察工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 标准,确保勘察数据准确可靠。 2. 严格勘察过程控制:对勘察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辟重点地区的1 ∶50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 000) 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25000—1 ∶50 000) 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 ∶50 000 综合勘查) 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 ∶200000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 ∶50000 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辟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 ∶50000 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界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 ∶50 000 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辟区,农业综合开辟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 ∶50000 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 D 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辟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新版)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送审稿) 1 范围 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勘查区、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查类型、勘查程度、工程量、勘查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是制订勘查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矿山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及转让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6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主要充水含水层main filling aquifer 指在矿床开采条件下,对井巷产生充水量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的含水层。 3.2 水文地质勘查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的野外和室内水文地质工作。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勘探、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工作。 3.3 单孔抽水试验single well pumping test 只在一个抽水孔中进行抽水的试验。 3.4 多孔抽水试验pumping test with multiple observation wells 在一个主孔抽水,其周围设置若干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的抽水试验。 3.5 群孔抽水试验interference wells pumping test 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抽水孔中抽水并在其周围布置若干个孔观测水位的抽水试验。 3.6放水试验dewatering test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XX省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成果编制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XX省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 493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水文地质边界hydrogeologic boundary 不同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地带。 水文地质调查hydrogeologic survey 为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 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3026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 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3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估计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估计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时期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时期相习惯,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时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时期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时期的要求。 普查时期: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关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截了当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时期: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时期: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估计影响的范围、 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截了当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时期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依照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6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估计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