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悠悠 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中的月》情感寄托教案
《古诗词中的月》情感寄托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1.1.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1.2 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月亮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3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2.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2.1.1 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团圆、思念和离愁。
2.1.2 月亮也常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和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2.1.3 月亮在古诗词中还常常与爱情、友情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3.1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的意义3.1.1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3.1.2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1.3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1.1 月亮象征团圆: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1.2 月亮象征思念: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3 月亮象征离愁: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1 古诗词中月亮的描绘2.1.1 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色:如《宿建德江》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1.2 描绘月亮的浪漫氛围: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3 描绘月亮的哲理思考: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1 古诗词中月亮与情感的关联3.1.1 月亮与友情的关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1.2 月亮与爱情的关联:如《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3.1.3 月亮与思念的关联: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教学内容1.1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1.1.1 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预设:(1)《宿建德江》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1.介绍作者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山水田园派诗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2. 读诗句,品节奏(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抓关键,品意象(1)听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愁”呢?预设: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4.想画面,品诗情(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2)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月意象解读教案
月意象解读教案第一篇:月意象解读教案古代诗歌意象专题教学——月意象品读一、(幻灯1)导语:用月意象导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追问;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月亮这个意象。
二、学习目标:(幻灯2)1、合作探究月意象的深层意蕴2、学会鉴赏意象的角度和方法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月(月光)出现了96次,李白的诗中也有近三分之一都涉及到了月亮,大千世界,月亮具有何种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看来我们要到月之上探究一番了。
三、月亮之上——探究月意象的自然特征1、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3)2.外在特征—皎洁清澈3.时间意识—亘古如斯4.空间意识—渺远宏阔正因为月亮自然特征的多样性,所以古人很愿意用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月亮可以抒发那些情感呢?四、月亮代表我的心——月意象情感内涵1、小组讨论:月意象包含的情感,要求:结合月亮的特征并举出诗句证明情感。
5分钟小组发言,教师板书2、咱们已经了解了月亮的特征,也说出了这么多的情感,能不能根据特征我们把情感归纳一下。
黑板上教师连线明确:1.思乡怀人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8)2.寄托美好外在特征—皎洁清澈3.人生哲思时间意识—亘古如斯4.静谧空旷空间意识—渺远宏阔(1)思乡怀人(思乡、离愁别绪、边愁、凄凉寂寞)——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2)宇宙人生(人生有限人生无常、伤时惜时叹时、人世悲欢离合、见证人事)——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有阴晴圆缺(3)闲意苍茫(良辰美景、闲适心情、广阔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寄托美好(人生志趣、美得化身、高洁品格象征、孤高孤傲)——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
“月的意象”探究课设计
“月的意象”探究课设计月的意象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更是意蕴丰富的一种文化象征。
它升起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是包含作者浓烈感情的一种意象。
分析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个突破口。
因此,我设计了“月的意象”这个探究主题。
我分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一设定主题,介绍探究目标探究目标1 通过月亮这一具体的意象,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解读诗人的情感。
使他们热爱古典诗歌,对古典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通过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在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搜集资料阶段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收集诗歌中有关月的诗歌。
此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知识储备异常丰富的资源仓库,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
教师在恰当时间还要检查学生查找的工作,把握查找的进度,进行督促和指导。
三探究过程(一)展示资料学生分成四组,依次说出带月的诗句。
说过的,其它组不得重复,看哪个组坚持到最后,以比较哪一组找的资料最多。
这个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探究问题:探究A:月的意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来谈。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亘古不变、永恒深邃、唯一性、永恒性月光清澈、静谧、安宁、轻柔如纱、浪漫朦胧,清冷藐远宏阔仪态万方、温柔娴静、纯洁动人时圆时缺探究B 抓住月的特征,探究诗人借月的意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探究。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抓住相似点,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学生相互交流,完善各自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兴趣,使探究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各组派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它组成员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学生相互质疑交流。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阶段探究成果小结:(1)从月的时间特征来联想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以及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古今之明月,千载之余情——月亮意象鉴赏通用优秀版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今之明月,千载之余情——月亮意象鉴赏执教者:东湖中学蒋丽教学目标:、积累有关的古诗词, 引领学生欣赏咏月诗词,培养品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课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感悟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月亮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中溶入的诗人的情思。
、掌握鉴赏诗词时知人论世等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为何寄情于明月。
教学方法:板书提炼、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月相关的诗词(以唐宋为主),并对这些诗词按照题材做好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年月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成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这是当今的中国在科学上对月亮进行的研究。
几千年前,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飘然而至,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月亮文化的扉页,古代的文人随即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赋予月亮许多雅号:玉兔、婵娟、玉盘、银钩、嫦娥等,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佳句,诗仙李白更是酷爱月亮,甚至留下了因捞水中之月而死的传说,这是古代的中国在文学上对月亮的感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月亮诗词的海洋中,去品尝这杯满载着月光的美酒。
二、初步赏析学生活动:回忆有关月的名句。
教师归纳: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到酒家。
教师问:咏月名句俯拾即是,月亮是诗人永恒的朋友,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寄托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那么月亮勾起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思?学生思考概括:思乡念亲的惆怅国破家亡的悲痛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悲凉教师进行补充:理想抱负的追求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楚物是人非、繁华易逝的感慨教师问:那么什么题材的诗歌可以传达诗人的这些丰富的情感呢?学生概括:羁旅题材;怀古题材;山水题材;闺怨题材;边塞题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品古诗词中的“月”“雁”的意象自主阅读课教学设计
品读诗歌品味意象——品古诗词中的“月”“雁”的意象教材简析:现阶段,学生在教材和我校开展的“阳光阅读”中积累了很多古代诗词,本次教学就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引导学生比较、归纳、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以出现频率较高的“月”“雁”为本次教学的中心。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在平时反复吟诵中,对诗词的主要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会一些品读感悟的方法,对诗词的内在情感有一定程度的感悟。
但在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普遍性的意象没有整体性的归纳和感悟,对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感悟的深度不够。
重建构想:从已学古诗词中提炼出包含“月”“雁”意象的诗句,再分三层次教学,从教如何品“月”,到辅助学生品“雁”,再放手让学生用刚刚的方法寻找古诗词中的意象。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以此次的学习为新的出发点,更深入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2、理解“意象”的在古诗中的内涵和意义。
3、品味古代诗词,感受中国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意象”的在古诗中的内涵和意义。
2、品味古代诗词,感受中国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看图片,用一个词给图片取个名字。
2、(出示幻灯片:“月”“雁”图)鼓励学生用有意境的词,如:寒月、皎月;归雁、鸿雁等。
3、问:看到这些幻灯片上的景物,你分别想起了哪些的诗句?请背诵出来。
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背得多。
生吟诵。
4、多美有诗意和味道的诗句啊!古代诗人把他心中的感情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呢?有没有什么“窍门”呢?二、品读古诗,自主发现。
(一)、品读“明月”诗词,品味意象。
1、出示三首古诗词。
《静夜思》、《泊船瓜洲》、《江城子.明月几时有》2、自由读,思考。
3、说说你的发现?4、师小结:唐时的李白写了“明月”,宋朝的王安石和苏轼也写了“明月”。
读完三首诗词,我仿佛看到那轮在黑色的夜幕上高悬的那轮如银盘一般的月亮,如此静谧,月光撒下,诗人对着它在述说什么呢?5、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意象
2、学习月意象的分类
3、探寻月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对“意象”认识模糊,对诗词中出现的众多月意象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对月意象进行归类整理,加深学生的认识。
重点难点:
月意象分类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月意象
音频,听李双江演唱的《水调歌头》
问:这首歌中的名句是哪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婵娟”指的是什么?(月亮)(是月亮的美称)
问:月亮还有哪些美称?生自由回答,老师展示幻灯片
活动2【讲授】月意象
意象
1、问:月亮在这首歌中,有什么意义?(对弟弟的思念)
2、问:什么是意象?(学生根据理解回答)老师展示幻灯片
3、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时,根据意象的特定含义,能较快的把握诗歌内容。
能举出一些意象吗?
例如丁香(愁思)丁香空结雨中愁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学们列举学过的诗词中的意象
柳:送别,留恋,伤感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思乡,音信梅:傲雪,坚强,逆境
竹:气节,虚心,正直落花:凋零,失意,惜春
月意象分类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
请同学们背出咏月的诗文句子。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情怀
2、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3、以月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月意象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
3、从月亮的特征上看
4、从月亮的形态及变化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月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月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 理解诗词中对月亮的描写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 课件、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 三首古诗的课件和音频文件
- 学生课前预的备课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轮明月
- 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2. 研究诗词(25分钟)
- 分别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诗词结构
- 逐句解读每首诗,并结合课件和音频文件呈现诗中的意象和美感
3. 朗读(10分钟)
- 学生分组,朗读所学的古诗,体验诗歌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4. 创作(20分钟)
- 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内容和感受,创作一两句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和文学才华
5. 总结共鸣(10分钟)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和整个班级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评估
- 课堂问答:通过开放性问题检测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三首古诗有深刻理解
-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总结共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
参考资源
-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百度文库《月亮三首》。
《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教学设计语文组教学目标:1、理解“月”的意象;2、探究“月”的意象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以视频导入——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引出本课主题—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一、古代诗词中月的种类: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曹丕《燕歌行》)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冷月——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缺月——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钩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二、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哪些?(一)“月”是爱与美的象征“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洁情操”象征意义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载体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节选)辛弃疾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经过朗诵,理解诗歌描述的光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2.理解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望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到的感觉。
(难点)3.养成朗诵诗歌的优异习惯,并有必然的鉴赏能力。
授课过程导入中秋佳节是合家聚会的日子,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这日与家人聚会呢?不是的,由于各样原因,有很多人在中秋佳节不能够与家人聚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幻灯片上学习目标。
一读古诗:一读要求:听录音朗诵,边听边学习朗诵,注意朗诵的节奏、重音、感情第。
读后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打扫生字词。
听录音朗诵学生听录音朗诵后,自己学着朗诵几遍,尔后提问部分学生朗诵,教师指导谈论。
1、提问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简介:王建 (约 767-约 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观月时,欣然于家人失散,怀人之情油可是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分别思聚的情谊,表达得特别宛转动人。
2、学生介绍重要字词学生介绍后明确栖( 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夜晚。
地白:指月光满地。
二读古诗:二读要求:1、让学生有感情地屡次朗诵,边读边试着翻译古诗,并领悟诗中所描述的境地。
2、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异的句子或词语,并从写作手法、修辞、用词、感情等任一角度加以解析解说。
读后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商议自己的翻译和见解,大体二分钟激励学生翻译古诗。
1、学生翻译后教师明确翻译—庭院洒满洁白如雪的月光,树上隐栖着归巢的鸦鹊;—冷清的秋露静静降下,润湿了馨香四溢的桂花;—今夜月色分外光明,人们都在尽兴赏析;—不知那恼人的秋思会落进哪户人家?修辞、2、提问学生对文中自己认为优异的句子或词语的解析解说,提示他们可从写作手法、用词、感情等任一角度加以解析解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及时谈论。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
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二、说学生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语文课中识字、写字、阅读的能力,并有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对他们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和作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三、说学习目标结合对教材的研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学习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结合新课标精神与本文实际,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一)在分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月光中走了一圈,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的是什么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从而有成就感,激发了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十五夜望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十五夜望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古典诗词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
古典诗词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课方案】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司金川教课目的:1.领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做到熟读成诵;2.经过频频朗诵,品尝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3.培育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觉力,传承中华文化。
教课要点:领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做到熟读成诵;教课难点:经过频频朗诵,品尝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教课方法:小组合作法朗读体会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课过程:一、导入1.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愈来愈遇到观众的欢迎。
前段时间大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
诗,拨过社会的烦躁与喧哗,再次到达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课前已经让大家准备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词。
下边,我们来展现一下。
2.同学对月吟诗3.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钟情于月亮,你听,诗人们的声音从历史中传来:“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那是柳永在河边的低吟;“明月出天山,苍莽云海间”,那是李白在塞外的高歌;“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那是曹操在爬山观海后的慨叹。
诗人们将自己或愉悦、或孤寂、或悲伤、或超脱的感情都寄望于月亮之上,那么月亮为何这样被喜爱,它背后包含着什么意蕴?今日这节课,让我们一同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
4.齐读学习目标。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及写月的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绕不开的。
下边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词。
(一)朗诵学习诗词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下边就让我们一同来读吧!读诗要做到三点:字正腔圆地读,有声有色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1.听录音,正音2.齐读,读准字音3.小组读,读出节奏(两个小组展现,一个读上阕,一个读下阕)4.剖析:要读出节奏就要先理解诗词的感情,下边我们看小序部分。
(二)读小序:问: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做了这首词?子由是谁?(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与苏轼兄弟相关的背景知识。
月光曲-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月光曲-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月光曲》,使学生理解月是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天体;2.让学生感受到月光曲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意识;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月对人类的重大影响;2.能熟练朗读《月光曲》,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能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认真分析文本,从中提取出蕴含的深刻哲理;2.如何在朗读中表现出文本的情感和气氛;3.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认真分析文本,提取出蕴含的深刻哲理;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内分角色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和回答形成对话,促进思维的互动和交流;4.朗读演绎法:通过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表现出文本的情感和气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并简述本节课内容和目的;2.学生自我介绍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喜欢看书吗?读了哪些好看的书?•你们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预习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扮演以下角色:•观察员:观察全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并做记录;•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观察结果,以便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摄影师:拍照纪录小组探究过程;•讨论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文本探究。
2.让小组内的学生阅读并探究《月光曲》,回答以下问题:•作者想通过该篇文章表达什么意思?•在文章中有哪些信息是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文章的结构如何?有哪些重点句子?3.让小组内的成员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出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第三步:阅读朗诵1.教师请学生依次朗读《月光曲》。
2.学生在朗读时要注重情感和气氛的表现。
第四步: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篇5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
篇5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市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法诵读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高高悬挂在夜空的这轮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它的阴晴圆缺无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涟漪。
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这多情的月啊,她的倩影悬挂在皎洁的夜空里,也镶嵌在多彩的诗词间。
她时而温柔多情,时而凄清幽怨;既映照亲人团聚,又洒向游子窗边;她既与古人相约,也与今人相伴。
吟咏她的经典,经久流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出示课题: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二、出示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三、追寻月的倩影1.看诗词大会的会徽,一轮圆月在蔚蓝的海面上升起。
它所体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寓意中国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方,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2.欣赏精彩片断。
请同学们欣赏,认真听,快速记,找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生欣赏、交流,师出示)3.齐读。
四、吟诵月的佳句同学们,通过我们在经典诵读中的积累,你们能说出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吗?(学生交流)五、品味月的意蕴(一)品味《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意蕴1.简介作者我们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和《记承天寺夜游》。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苏轼呢?(学生介绍)师:这两篇作品分别写于苏轼被贬徐州和黄州时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么这首词又有着怎样的写作背景呢?2.介绍写作背景3.听读感知播放朗读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听,注意字音、停顿,并初步感受:作者借中秋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继续体会作者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群文阅读《古诗词中的悠悠月光》教案
8.再次齐读古诗。
9.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诗句,品节奏
抓关键,品意象
想画面,品诗情
活动三:自主学习《西江月》
1.明确自主学习要求并小组合作:
(1)根据总结方法逐步自学本首词
(2)将自己想象到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3)小组内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愁”呢?
预设: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3)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活动四:共学延伸
(一)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2.汇报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当时月夜下的幽静,体会作者闲适的心情。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活动四:共学延伸
(一)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预设:(1)《宿建德江》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悠悠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借“月”要表达的情怀。
3、通过一组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月意象在不同古诗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透过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月意象。
学习方法
1、解诗题
2、诵诗文
3、明诗意
4、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词,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PPT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思考,指生回答。
(这些诗句,都是写月的。
)
3、老师小结:“月”,是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
古往今来,我们的诗人都喜欢抬头望月。
中国诗人对月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对月的深情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与“月”有关的古诗词。
出示课题。
二、品读月亮,感悟情感:
打开古代诗词作品,随处都可赏到月景。
下面,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赏赏月,感受诗人的月中情怀吧。
(一)学习《静夜思》
1、有很多诗人都写过与月有关的诗,提到咏月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一首?
对啦~是《静夜思》。
PPT出示,齐背《静夜思》。
说一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什么?
2、老师小结:
这是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当时26岁,离家远游已有一年,暂住扬州,又生病了。
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PPT出示)
这样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诗人所处的夜空,也照耀进你我心里。
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送进文字当中,一起读一读。
3、学生齐读古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含“月”的古诗词,是哪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月夜什么情感?
2、带着这份情感齐读古诗。
(三)学习《泊船瓜洲》:
1、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吟咏月的诗词。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
PPT出示《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多音字,大家找一找。
指生回答,指导读音。
学生根据PPT标红字的读音,自由读诗。
2、看标题:谁能说说,你从标题获得了些什么信息?指生回答,相机PPT出示有关内容。
3、再读古诗。
要求:读流畅,让每一个字音字正腔圆。
学生自由读。
老师配合读:生前4个字,师后3个字,师手势表示尾字声音长短。
问:老师在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没有?
师生配合再读:反过来,师读前4字,生读后3字,再读。
师: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诗的节奏和韵律就出来了。
诗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4、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人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才能写下如此如此不朽的诗篇呢?(1)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2)谁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5、品读古诗:
你从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或哪句话,感悟到什么?
预设内容:
(1)绿
师出示幻灯片,问: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指生回答,老师小结。
(2)又
(3)“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指生提问。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
(PPT出示“资料链接”)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
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
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
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
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
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同学们,读了资料链接,你们又明白什么了呢?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轮怎样的“月”?(这是一轮思念家乡的月)师:诗人在诗中借月抒情,这是我们学诗方法的第四步。
(板书:悟诗情)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诗人通过“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现在,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情感,送进文字当中,再来朗读一遍。
一起吟诵《泊船瓜洲》。
(配乐朗诵)
7、归纳诗词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方法有哪些?
指生回答。
2、归纳诗词学习四步法:
是的,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有四步法:(PPT示)
(1)解诗题;(2)诵诗文;(3)明诗意;(4)悟诗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用我们学到的四步法,学习多多,收获多多。
(四)举一反三,加深认知:
现在,我们再来吟咏几首与“月”有关的诗。
请大家用上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读这些古诗词,想一想: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1、出示古诗词一组(PPT示):
(1)《枫桥夜泊》
(2)《出塞》
(3)《送张舍人之江东》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组讨论:诗人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下班巡视。
2、小组代表汇报,相机板书。
三、归类概括、布置作业:
1、给古诗词中“月”归类:
师:古诗词中的“月”,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PPT示):
2、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知了不一样的月亮。
同样一轮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因为它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月亮在中国古诗中还有很多别样的风采别样的韵味,请大家在课外找到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继续阅读,继续感悟。
3、布置作业(PPT示):
(1)找一找:
月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词人心中的月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月。
同学们赶紧去古诗词中找找,看还有哪些是写月的?请认真读一读,并根据它表达的情感特点,给“月”配画吧!
(2)听经典古诗词歌曲:
有许多吟咏月的古诗词被现代人谱曲后广为传唱,大家去搜一搜,听一听。
四、聆听音乐,升华情感:
1、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美妙歌声中,道声再见吧!
2、播放视频: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下课。
板书设计
思故乡
想亲友
月悟永恒
失意孤苦
清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