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药性理论

合集下载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第四章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气作用于机体,引起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所以能治疗疾病,是由于药物自身具有与治疗有关的若干特性,古人称之为药性或偏性。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方面。

第一节四气一、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他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其间又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还包括大寒、大热、微温、微寒。

平性:此外,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然而平性能否入性,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多数本草学者认为虽然不少药物属于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气范围,因此仍称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如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等寒症。

当服用生姜、紫苏后,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说明生姜、紫苏的药性是温热的。

又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属于热性病证,使用黄芩、板蓝根、山豆根等药物,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后,便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综上所述:凡能治疗热症的药物,一般属寒性或凉性;凡能治疗寒症的药物,一般属热性或温性。

三、四气的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药:温中散寒回阳,用于寒证。

四、应用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遵循的用药原则。

因而《内经》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制剂,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探讨中药药性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医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药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古代是以“毒”来代表药物的药性。

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毒的植物,这些植物对人体疾病有治疗作用,因而把毒物指为临床治疗药物。

《周礼》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物以供医事”。

可见很早以前,就把药物的毒性作为药性被临床应用。

药性一词的最早记载是《神农本草经序列》:“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醋渍者,宜煎膏者,也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这里是指药物适宜于制剂种类的性质。

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对药性的概念又做了全面补充。

他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言:“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

因而看出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2 药性理论的来源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并将经验寓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使之上升为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药性理论体系,大体分述如下。

2.1 实践经验包括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两个方面。

原始社会是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毒的植物。

如大黄生吃泻下,生吃乌头令人麻木等。

为了避免中毒,就必须辨清楚哪些是“毒物”,经过零星的分散的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逐渐创造并积累起用药知识,这就是产生原始社会经验,从而有了“神农尝百草”以治疗疾病的传说。

2.2 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和解释大自然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物都有阴阳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宇宙中存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属性,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事物运动变化,逐渐形成了古代思想,即阴阳五行学说。

中药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一、概念:
是药物作用旳定位概念,即表达药物作用部位, 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旳选择性作用,是主要性能 旳主要内容。
二、拟定根据: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征。
三、对临床旳指导意义:
有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利于区别功能相同旳药 物,有利于组方配伍,指导合理用药,提升用药旳 精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他药性。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旳成果。苦味药经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旳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旳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旳作用。便秘。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旳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旳水肿、小便不利等。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份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升降浮沉旳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旳概念: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
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 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旳趋向性, 是阐明药物性质旳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旳 定向概念。 二、阴阳属性 升、浮——阳 降、沉——阴
“毒药”
广义:西汉此前,全部能治疗疾病旳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当代旳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旳药 物。这些药物用旳不当,就可能造成中毒。
二、中药毒性旳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三、中毒常见旳临床体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份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 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旳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旳 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旳症状。

中药师基础知识:药性理论

中药师基础知识:药性理论

中药师基础知识:药性理论所谓药性理论,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性——性质、特征、特性能——功能,相当于功效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细目一四气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供药理基础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3.寒热错杂,当寒热药并用;阴阳格拒,注意反佐4.季节5.寒热真假细目二五味要点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窍药大多具有辛味发散--外感表证(薄荷)行气--气滞证(橘皮)活血--血瘀证(川芎)②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等作用。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缓解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

补益--虚证(人参);调和药性--用在复方中(甘草);缓和毒性--配伍有毒药物(大枣)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敛肺止咳,收涩敛汗,涩肠止泻的药物大多具有酸味。

有清热泻火、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祛湿等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的药物大多具有苦味。

清热泄火--火热证(栀子);降泄气逆--气逆证(杏仁、半夏);通泄大便--便秘(大黄);燥湿--寒湿、湿热证(黄连、苍术);泻火坚阴--阴虚火旺证(黄柏)。

⑤咸: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大多具有咸味。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泻下通便--便秘(芒硝)。

此外:①咸入血分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

如清热凉血药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

②咸能补肾:如补肾药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咸味。

③引药入肾: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

④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等“淡附于甘”⑤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药药性理论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基本内容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

中药药性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特点和性质,如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中药药理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中药性质和人体状况的综合分析,为中药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特点包括个体化、综合性和动态性,这些特点使中药应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中药药性理论的应用包括药物配伍、药物制剂和药物调配等方面,为中药治疗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未来,应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属性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

中药药性理论认为,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与其自然属性有关,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和药理作用,因此需要根据中药药性的特点来进行配伍和应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特点,其中性指中药的温度和寒热性质,味指中药的味道和化学成分,归经指中药对人体经络的影响。

这些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中药药性理论具有个体化、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个体化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综合性是指中药药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中药的性味、功效、药量等;动态性是指中药药性随着时间和用量的变化而变化。

中药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类型和病情进行选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1.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包括中药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已逐渐从经验性的认识转化为系统性的研究,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归经
病因病机
v v Βιβλιοθήκη 病 因致病因素下面以致病因素中最为常见的外感-六淫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病 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或气机失调)
中药治病理论
中药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归经理论渊源始于«内经» “五入五走 ”。归经学说起于春秋秦汉,在金元时代基本确立,明清时代渐趋完善。 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从药物角度讲,它对作用部位有高度选择性;从机体角度讲,其病所或靶器官对药物有高度敏感性 。 中药归经根据作用复杂程度,可为归一经或多经。同为甘温药, 有归一经 ( 肝 经 ) ,如月季花归肝经;归二经( 肝肾经、肝脾 经、肝胃经、脾胃经 ) ,如 海马、杜仲、沙苑子同归肝肾经;归三经 ( 肝脾肾、脾肾大肠、肺肾胃、肺肾大肠经 ) ,

中药的药性理论_2

中药的药性理论_2

但是,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
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
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等等。
5.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 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 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 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 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 花、叶、皮、枝等质轻药--多升浮; 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重者-多沉降。
但也有例外:如 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 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升浮。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 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 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 故有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 证体系的形成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 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 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腑系统。 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 所不同。
如文献记载,羌活、泽泻皆归膀胱经。
羌活能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身痛, 肢体关节酸楚之证,其归膀胱经,是依据 经络辨证,盖足太阳膀胱经主表。 泽泻利水渗湿,其归膀胱经,指膀胱之腑。 羌活与泽泻,一为解表药,一为利水药, 虽都归膀胱经,但包含意义不同。

传统中药理论1

传统中药理论1

中药理论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等特点,它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理论包括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和用药禁忌理论。

(一)中药药性理论药性是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而药性理论是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

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一般寒凉药助阴制阳,主热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而温热药助阳制阴,主寒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它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对后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3.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4.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体现定向定位的作用。

它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5.毒性:古代常把药物的毒性看作药物的偏性;而现代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损害性。

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中药配伍理论中药配伍理论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俗称七情。

除单行外,相须、相使起协同作用,能提高疗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三)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学理论中的药性如何把握

中药学理论中的药性如何把握

中药学理论中的药性如何把握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药性的把握是学好中药学、合理用药治病的关键。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中药学理论中的药性呢?药性,概括来说包括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毒性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药物的性味。

性,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为“四气”。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寒性药能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适用于热性病证,比如黄连、黄芩等,常用于治疗高热、烦躁、口渴等症状。

热性药则能温中散寒、助阳通络,适用于寒性病证,像附子、肉桂等,多用于治疗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问题。

温性药的作用较热性药缓和,比如砂仁、生姜等,有温里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

凉性药的作用较寒性药稍弱,例如桑叶、菊花等,能疏散风热、清热明目。

在判断药物的寒、热、温、凉时,不能仅仅依据药物的名称或直觉,而要结合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来综合判断。

比如,金银花虽名为“银”,但却是寒性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也称为“五味”。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像五味子能敛肺止咳、涩精止泻。

苦味药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例如黄连味苦能清热燥湿。

甘味药能补养、调和、缓急,如甘草能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辛味药能发散、行气、活血,像麻黄能发散风寒、川芎能活血行气。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比如芒硝能泻下通便。

然而,药物的味不止一种,有的药具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味,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分析其主要功效来判断其药性。

比如,当归味甘、辛,甘能补,辛能行,所以当归有补血活血的作用。

接下来,说一说药物的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比如,心经有病时,往往选用归心经的药物,如黄连、丹参等;肝经有病时,则会选用归肝经的药物,像柴胡、白芍等。

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我们在用药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升降浮沉,反映的是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如麻黄、升麻等;沉降的药物,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比如大黄、芒硝等。

第四章 总论-药性理论

第四章 总论-药性理论

四、应用归经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归经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 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 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 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 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 的分布。
归经
3.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 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
如 :1)归经相同,性味不同,作用不同;
归经
2.还有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 色、气味、禀赋等的不同,进行归经的 方法。
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归经
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 确性。归经能指导医者根据病变所 属经络脏腑部位而选择用药。
归经理论使药物系统化,选药则 更有针对性,用药走捷径。
归经
2. 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 药物。
紫苏、生姜
温热
症状减轻 或消除
四气
例如: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热证
石膏、知母 寒凉
症状减轻 或消除
四气
三、四气的作用及意义:
1.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作 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阳热证。
2.温热药:主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 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阴寒证。
3.平性药:因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故 寒证、热证均可配伍应用。
为基础,并以药物作用为依据。
药材的性状-是以药物本身为观察对象,用于客
观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内容为 形状、颜色、气臭、滋味及质地(如轻重、燥润、 疏密、软硬和坚脆)等。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 性药。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 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 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中药临床实践中体现的不同性质和治疗作用加以总结。

与此同时,药性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为方剂学中的配伍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描述“四气”的文献见《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经集注》指出:“其(指药性)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

”可见,在临床中,对于药性理论的认识,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气
四气又名“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反应。

四性理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了中药研究热点。

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可以重新定义“四性”的概念,即是具有纠正机体寒证或热证内在活性的一类中药。

具体表现在:寒凉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并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反之,温热药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

欧阳兵[1]提出的“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

他认为四性属性相同、功效相近的中药理论上应当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客观反映其药性寒热本质的“性效谱”。

“性效谱”即可作为界定某一新中药四性属性的科学依据。

近期的相关研究显示,中药的四气属性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并总结出如下规律:温热药多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寒凉药多含有蒽苷、皂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

此外,中药中锌、铜含量高者其药性多寒凉,反之则药性多温热。

由此可见,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及含量多是中药药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2 五味
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效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研究表明,五味与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也存在着联系。

金勇[2]选用60味涵盖所有性味归经的常用中药,按常规法煎成药液,给小鼠服用,结果发现“五味”作用之间表现为各种药性影响各器官组织的性质(兴奋或抑制)及其强弱的不同,“五味”的作用主要影响间脑、大脑、小脑、脊髓、肺脏、肾脏、胰腺、头颅骨等器官组织,对其他器官组织的影响较小。

实验说明“五味”的作用可能指的是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查青林[3] 从古代本草文献中选取五味分类确定的治疗咳嗽中药,提取文献中MeSH 词数据并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进一步处理,发现不同五味分类中药MeSH 词关联网络特征。

结果发现中药五味分类在代谢方面有其自身生物学特征的调整作用。

3 归经
郭顺根等[4]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研究了川芎活性成分之一的川芎嗪在小白鼠体内细胞、组织、器官的定位分布。

表明川芎的活性成分川芎嗪的体内分布与川芎归经密切相关。

许福泉[5]通过对膀胱经中药功效、活性、化学成分等进行整理统计,发现黄酮类成分与其主要功效相吻合,提示具有相同结构类型的抑(抗)菌黄酮成分是中药归膀胱经的重要归经物质基础,与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的中医认识相吻合。

4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理论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的趋向。

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趋向性。

升降沉浮属性是与药物的气味、质地密切相关。

现代中药学理论对药物双向性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对川芎的药学研究中证实“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阿魏酸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同时川芎嗪能增加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脑血管阻力,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6]。

周刚[7]采用分析试错法、直观法、归纳法、演绎法、直感类比法等试探法在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可见,在试探法指导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古代思辨哲学色彩的中药升降浮沉传统理论,是中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中药药性理论是现代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在药物试验的基础上,还有很多信息学及数据挖掘技术对此理论的研究。

周福生[8]采用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探索中药性理论与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中药的药性理论。

沈志冲[9]通过对临床中药按照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 4 个层面的逐层分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解释。

旨在将中医药理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科学的指导临床应用。

王耘[10]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并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

雷钧涛[11]介绍了一种用基于光谱指纹图谱单体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类比说明基于光谱指纹图谱的中药性味研究。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特征性,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其目标是实现指纹图谱特征和药性相关性研究。

包括开展指纹图谱特征分别和药性、药效的研究以及三者之间相关性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的中药理论,为此证明中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山东中医杂志,2006:25(3):154-156.
[2] 金勇,俞仲毅,王博,等. 中药“五味”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3):67-71.
[3] 查青林,余俊英,余飞,等.基于代谢相关MeSH 词文本挖掘分析治疗咳嗽中药五味分类的生物学特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 (7):616-618.
[4] 郭顺根,牛建昭,贲长恩,等.3 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89,4(3):17-21.
[5] 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等.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199.
[6] 罗集鹏.生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06.
[7] 周刚,徐刚,龚千峰,等.浅探中药升降浮沉传统理论的形成方法-试探法.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1,24(1):15.
[8] 周福生.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世界科学技术,2009,11(2):229-234.
[9] 沈志冲.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建设.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00-109.
[10] 王耘.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世界科学技术,2006,
(1):39-43.
[11] 雷钧涛,孙晓华,张笑波,等.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317-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