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媒体时有中小学生溺水事件的报道.对溺水致呼吸、心跳停止者实施急救,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B.做人工呼吸前,检查呼吸道内是否有污物C.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配合进行人工呼吸D.只需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无需进行人工呼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当人体能自主呼吸,但心跳停止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当人即停止呼吸,同时心跳也停止时,我们应该紧急实施人工呼吸的同时实施胸外心脏挤压.因此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除了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还应采取人工呼吸实施抢救.考点:急救的方法;人工呼吸.2.关于用药和急救的做法,正确的是()A.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指压血管近心端止血B.非处方药可以由患者自我诊断后购买和使用C.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15:1D.患流感时,可以使用抗生素杀灭体内病毒【答案】B【解析】【分析】(1)血管有三种: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动脉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去的血管,血流速度最快,应该在近心端进行止血、包扎急救。

(2)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3)对溺水、触电、煤气中毒导致呼吸暂停者,应马上拨打“120”,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4)抗生素能杀灭体内细菌,对病毒无效。

【详解】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是静脉出血,指压血管的远心端止血,A错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B正确;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结合时,要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生物: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复习要点汇编(人教版八年级下)

生物: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复习要点汇编(人教版八年级下)

生物: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复习要点汇编(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和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叫做抗原。

2、免疫:最初含义: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代含义: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的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坏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免疫的主要功能:①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影响,也与生活方式有关B.吸烟、酗酒、熬夜、偏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C.均衡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各类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D.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大心脏病发病率【答案】D【解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可见D符合题意。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以上缺一不可【答案】D【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

所以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故选:D。

【点睛】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即能正确答题。

3.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B.抗体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产生的C.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D.抗原被清除后,体内相应的抗体不会立即消失【答案】C【解析】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A正确;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B 正确;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C错误;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抗原清除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还将保持产生抗体的能力,D正确。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当遇到一些突发紧急情况时,我们应力所能及的予以救助,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发现因意外事故发生骨折的病人,应立即将病人移至安全的地方并尝试使骨折复位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C.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答案】A【解析】【分析】对溺水、触电、煤气中毒导致呼吸暂停者,应马上拨打“120”,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详解】A、骨折发生后,应该马上把他送医院或立即向老师报告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如有伤口,先用现场最干净的布包扎伤口,千万不能帮他现场复位,防止骨骼发生移位,不好医治,A符合题意;B、发生意外事故,人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状况,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因此要立即打开门窗,将其转移到通风处,在拨打“120”之后,要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B不符合题意;C、遇到心脏病发作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要随意搬动病人,C不符合题意;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

2.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C.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属于人工免疫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自2018年5月1日起,我市居民养犬要到指定部门登记注册。

养犬管理不当,易传播狂犬病。

狂犬病是乙类传染病,发致死率几近100%.如果不幸被疯狗咬伤,应及时就医并注射抗狂犬病病血清。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飞沫B.饮水和食物C.接触D.吸血的动物【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详解】狂犬病是体表传染病是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的,故选C。

【点睛】掌握传染病的分类和传播途径。

2.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答案】C【解析】【分析】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3.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病原体引起的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属于计划免疫C.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D.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一旦在体内产生即可终生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3)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被猫、狗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C.家里饲养的猫、狗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D.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C正确,A错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所以被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并了解其意义。

2.去年年底,全国大范围爆发流感,疾控中心监测出主要三种病毒,其中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关于流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具有细胞结构B.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有利于减少流感传播C.从传染病角度看,乙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D.在病情多发期,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教室内要紧闭门窗,防止感冒【答案】B【解析】【分析】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B.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免疫系统不会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D.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答案】A【解析】【分析】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艾滋病病毒会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A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免疫系统能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C错误;免疫对人体不一定是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人体的免疫能力不一定是越强越好,D错误。

【点睛】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防御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能监控、清除人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2.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组成的多道防线。

如免疫物质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②唾液中的溶菌酶、③血液中的溶菌酶、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B.①③属于第一道防线C.②③属于第二道防线D.③④属于第三道防线【答案】A【解析】【详解】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属于第一道防线,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③血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

3.生命是珍贵的,健康是快乐的,青少年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适当吸烟、喝酒B.假期可无限时上网C.考试前应熬夜学习D.坚持体育锻炼【答案】D【解析】【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总结(超全)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总结(超全)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B.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D.吞噬细胞既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要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C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A.免疫的功能之一是:自身稳定,即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A不符合题意。

B.免疫有自我稳定功能,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免疫功能对人体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一面。

如果免疫防御功能的能力过低,人体就会反复发生各种感染;反之这种能力过高,人体又易发生过敏反应,C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既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要参与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下列有关健康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A.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并使心肺受损,但吸一次没有影响B.瘦肉、豆制品、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吃得越多越好C.酗酒造成的酒精中毒,只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没有影响D.染上网瘾的人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答案:D分析: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接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A.吸食毒品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还会让人染上毒瘾,A错误。

B.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某同学体验时,发现体内没有乙肝抗体,遵照医嘱及时注射了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其注射的乙肝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属于()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体、控制传染源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答案】D【解析】【分析】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给某同学注射的乙肝疫苗,进入某同学体内后可以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其注射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该抗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乙肝病毒的感染,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者。

故选D。

2.下列传染病与其病原体的配对正确的是()A.肺结核与结核病毒B.血吸虫病与钉螺C.足癣与细菌D.天花与天花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详解】A.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故A错误。

B.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钉螺属于传播途径,故B错误。

C.足癣是真菌寄生引起的传染病,足癣的病原体是真菌而不是细菌,故C错误。

D.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天花的病原体是天花病毒,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3.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机能,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注射牛痘预防天花B.泪液中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C.皮肤具有保护作用D.白细胞(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答案】A【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笔记重点大全

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笔记重点大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疫苗接种(如图)配合个人防护,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A.是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重要措施B.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能刺激人体产生与新冠病毒结合的抗体D.对所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都能有效预防答案:C分析:(1)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A.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错误。

BD.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类型。

因接种新冠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所以无法预防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故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D错误。

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的角度上来说,疫苗属于抗原,抗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故选C。

2、“防溺水”和“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如图①②是某校模拟救护演练所采用的救护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等①抢救结束后才拨打120电话呼救B.进行①时,应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C.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吹气法D.②为b处动脉出血,应按a位置止血答案:A分析: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A.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A错误。

B.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所以①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B正确。

C、采用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C正确。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答案】A【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2.某公司在组织职员体检时,发现有四名职员分别患有肺结核、糖尿病、色盲、甲型肝炎等疾病,那么与他们共同工作、生活的人可能被传染的一组疾病是()A.肺结核、糖尿病B.肺结核、甲型肝炎C.色盲、甲型肝炎D.糖尿病、色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按照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肺结核、甲型肝炎,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激素缺乏症,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色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具有遗传性,没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下列生命现象,属于免疫的是()A.神经纤维传导兴奋B.肌肉细胞收缩和舒张C.呼吸进新鲜空气D.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神经纤维传导兴奋、肌肉细胞收缩和舒张、呼吸进新鲜空气都是属于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免疫无关,A、B、C不符合题意;在异物长刺激下,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异物,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所以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属于免疫。

【点睛】掌握免疫的含义和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A.杀菌B.接种疫苗C.对传染病人进行集中治疗D.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答案】B【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全国大力推广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对传染病人进行集中治疗是控制传染源。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预防接种。

八下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归纳

八下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归纳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归纳【课标链接】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3、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4、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5、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6、说明酗酒、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拒绝毒品7、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8、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9、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知识框架图】【知识要点】知识要点一传染病和免疫1、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历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感染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名师点拨】(1)细菌≠病原体不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都是病原体。

大多数细菌属于正常菌,与人体共生,只有那些能引起人生病的才是病原体。

(2)如果某人对某种病具有了抵抗力,则此人不再是该病的易感人群,但是此人可能是另一种病的易感人群。

如王丽患过麻疹,具有对麻疹的免疫力,则王丽不再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但是王丽不具有对结核病的免疫力,她属于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2、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与功能(2)抗体与抗原①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②抗体: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③以麻疹病毒为例,图示抗原和抗体的关系(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在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又称先天性免疫。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

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A.抗原、抗原B.抗体、抗体C.抗体、抗原D.抗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而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抗原、抗体。

故选D【点睛】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2.去某些热带国家旅游时,需要接种黄热病等传染病疫苗获得“国际预防接种证明书”。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出血等为主要症状,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下列关于黄热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热病毒是黄热病的传染源B.黄热病毒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C.消灭伊蚊可切断黄热病的传播途径D.接种黄热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习惯.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物的()A.大小和形状B.成分和用法C.生产日期和有效期D.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答案】A【解析】【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的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2)服用药品前要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中的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药物的大小和形状无需特别关注;药物的成分和用法、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都需要特别关注。

因此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物的大小和形状。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正确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

2.下列有关出血急救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出血一般不易诊断,如怀疑有内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B.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一般能自行止血C.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涌出时,应及时按压破裂血管远心端D.若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拨打急救电话,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答案】C【解析】【分析】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

【详解】A.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

因此应马上上医院检查,A正确。

B.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因而出血时是渗出并像水珠一样的流出,一般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可自行凝固止血,不用包扎,只要稍作消毒即可,B正确。

C.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血液从伤口外喷射而出或一股一股地涌出,应及时按压破裂血管近心端,C错误。

D.血液暗红色,一般属于静脉出血,首先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远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D正确。

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带答案笔记重点大全

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带答案笔记重点大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带答案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疫苗接种(如图)配合个人防护,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A.是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重要措施B.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能刺激人体产生与新冠病毒结合的抗体D.对所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都能有效预防2、“防溺水”和“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如图①②是某校模拟救护演练所采用的救护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等①抢救结束后才拨打120电话呼救B.进行①时,应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C.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吹气法D.②为b处动脉出血,应按a位置止血3、自2021年以来,我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适龄健康人群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甲代表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B.细胞乙代表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C.疫苗经过特殊处理加工而成,接种疫苗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只有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后才可产生抗体4、下列哪组疾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A.冠心病、癌症B.近视眼、色盲C.糖尿病,先天性聋哑D.心血管疾病,白化病5、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应该大量服用膳食补充剂增加营养B.流感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可不凭处方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C.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D.进行心肺复苏的顺序为“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6、下列均为遗传病的一组是()A.糖尿病、大脖子病、侏儒症B.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C.血友病、白化病、色盲症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7、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分析错误的是()A.胃黏膜、胃酸属于第一道防线B.花粉过敏者吸入的花粉属于抗原C.注射新冠疫苗预防新冠属于特异性免疫D.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8、下列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方法正确的是()A.B.C.D.填空题9、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为控制______、切断______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运动能使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增强B.运动能使呼吸得到锻炼,促进肺活量增长C.运动能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D.饭后运动能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①能使肌肉的收缩、协调能力增加;②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③心肌发达,搏动有力;④能使关节灵活、牢固.【详解】A、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

长期锻炼,骨骼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体积增大,收缩有力,协调能力增加,A正确。

B、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就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增多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

其结果是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B正确。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的血量比一般人的要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的慢,C正确。

D、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错误。

故选:D。

2.下列传染病与其病原体的配对正确的是()A.肺结核与结核病毒B.血吸虫病与钉螺C.足癣与细菌D.天花与天花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详解】A.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故A错误。

B.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钉螺属于传播途径,故B错误。

C.足癣是真菌寄生引起的传染病,足癣的病原体是真菌而不是细菌,故C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不会通过蚊子进行传播B.当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弱时,会出现过敏反应C.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疾病,所以,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注射的疫苗属于抗体D.卡介苗可以预防麻疹,百白破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答案】A【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不会通过蚊子进行传播,故A正确。

B.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故B错误。

C.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疾病,所以,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疫苗进入人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故C错误。

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所以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病,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3.医学上“现场初步急救基本技术”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五项。

下列有关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应立即采取图一所示的方法急救B.图一所示急救方法中人工呼吸的频率越快越好C.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应在伤口A端用止血带止血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答案】D【解析】【分析】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

图一为心肺复苏;图二为血管破裂。

【详解】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首先请设法拨打号码120急救电话,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实施人工呼吸帮他恢复呼吸,故A错误。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故B错误。

C.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是动脉出血,应在伤口B端用止血带止血,故C错误。

D.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4.当你在家中使用非处方药时,为了安全,应注意的方面有()①该药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②该药是不是广告推荐的药品③该药的适用范围、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④该药包装盒是否有OTC标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正确;②看该药的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等信息,可以证明药品的是否由合法的正规企业生产,不能是广告推荐的药品,错误;知道该药品是否过期、功能用量、禁忌等信息,正确;非处方药是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OTC,正确;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点睛】处方药的使用有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是解题的关键。

5.“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B.抗原、特异性免疫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D.抗体、特异性免疫【答案】B【解析】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

因此这种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接种疫苗,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所以“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抗原、特异性免疫。

6.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下列对吸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吸烟会影响他人健康B.吸烟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C.吸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D.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烟碱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是一种致癌物质,焦油能粘附在肺部造成呼吸困难,烟碱和焦油是吸烟对人体危害的最大物质,一氧化碳虽然有毒。

【详解】A、吸烟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被动吸烟人的健康,不符合题意。

B、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不符合题意。

C、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禁烟主要是为了人们的身体着想,吸烟不是成熟的表现,符合题意。

D、吸烟产生的烟雾含多种有害物质,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吸烟的危害。

7.2018年5月刚果(金)确认暴发埃博拉疫情,世卫组织与多方合作,已在疫区开始对高危人群进行埃博拉疫苗接种,接种疫苗的目的以及该免疫所属类型分别是A.控制传染源,特异性免疫B.切断传播途径,非特异性免疫C.控制传染源,非特异性免疫D.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注射的埃博拉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提高其对埃博拉病毒的抵抗力,避免感染。

因此对疫区开始对高危人群进行埃博拉疫苗接种,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该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埃博拉病毒起作用的,所属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

D正确。

【点睛】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本题解题关键。

8.下列对吸烟的认识,错误的是()A.吸烟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B.吸烟会影响他人健康C.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D.吸烟是人成熟的表现【答案】D【解析】【分析】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

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

这些物质会使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呼吸系统受到不良刺激,抑制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纤毛的运动,使痰液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

【详解】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A正确;吸烟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被动吸烟人的健康,B正确;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因此,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C正确;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D错误。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9.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C.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属于人工免疫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详解】A.被蝮蛇咬伤后,可以用抗蝮蛇蛇毒免疫血清治疗,因为免疫血清里含有清除蝮蛇蛇毒的专门抗体,但不属于预防接种,A错误。

B.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注射了此血清后体内一段时间内会还有抗蝮蛇蛇毒的抗体,但抗体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内,而且只能预防被蝮蛇咬伤,所以不能用来预防。

预防的话要注射疫苗,疫苗一般是灭活病毒,相当于抗原而不是抗体,B错误。

C.注射疫苗属于人工自动免疫,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就属于人工免疫,C正确。

D.注射的抗蛇毒血清就是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0.下列生命现象,属于免疫的是()A.神经纤维传导兴奋B.肌肉细胞收缩和舒张C.呼吸进新鲜空气D.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