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标准、困境与重构

合集下载

专利补偿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专利补偿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的基本 原则包括合理赔偿、平等 保护和符合实际情况。合 理赔偿是指赔偿应当符合 实际损失的程度,平等保 护则是保障专利权人和侵 权人的权益平等,符合实 际情况指赔偿标准应当根 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的界定
经济损失补偿
货币化损失
惩罚性赔偿
惩罚侵权行为
非经济损失补 偿
侵犯专利权 未失 精神损失
专利补偿制度的现状
01 国内外比较
不同国家对专利补偿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
02 存在问题
规定不明晰,执行不到位
03
专利补偿制度的发展趋势
创新责任制
加强专利权利人的 义务和责任
加强法律实施
完善专利补偿制度 的执行机制
增加补偿力度
提高侵权行为的经 济成本
损失证明材料
相关证据的收集与鉴定 损失程度证明
争议焦点
专利侵权的核心争议 案件中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
最终判决内容
法院做出的最终裁决 相关赔偿决定
案例五:789集团专 利侵权案件
01 补偿金额计算
赔偿金额的具体计算方法
02 案件调解过程
案件调解的具体过程及结果
03 结案评估与建议
案件结束后的评估及后续建议
双方证据交互
03 庭审程序
庭审程序安排
专利侵权认定的司法实 践
在司法实践中,对专利侵权案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了解法 院裁决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 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专利侵权认定的实践操作,为日后的案 件处理提供参考。
● 03
第3章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赔偿标 准的基本原则
01 直接经济损失赔偿
补偿实际经济损失
02 间接经济损失赔偿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标准、困境与重构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标准、困境与重构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标准、困境与重构边仁君内容提要: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有关的司法实践中,“赔偿数额低”的问题常常为人所诟病。

然而,这一评价通常以请求赔偿额或他国的平均赔偿额为标准,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从专利法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目标出发,以填平原则为指引,对损害赔偿数额高低的评价应当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为标准。

适用这一新标准,对结案时间在2014—2018年的9896个专利侵权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赔偿数额低”的描述并不准确。

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亟待解决的并不是、或者说不只是系统性偏低的问题,而是赔偿金额时高时低、无法准确弥补权利人损失的问题。

关 键 词:专利侵权 损害赔偿 法定赔偿 侵权获利 填平原则 实证分析 赔偿模型惩罚性赔偿Abstract: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related to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for "low damages awarded". But these criticisms have severe logic flaws: they, for most of the time, ar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amount of damages requested by plaintiffs or the average damages awarded in other jurisd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utilitarian purpose of patent law and the "full compensation" theory widely adopted in civil law, the evaluation of the amount of damages should be based on "plaintiffs' actual losses"� Applying this new standard, this article analyzed 9896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decided between 2014 and 2018 and found that the problem with patent damages in China is not "too low" as commonly believed, but not customized enough to accurately compensate patent holders�Key Words: patent infringement; damages; statutory damages; illegal gain of infringer; full compensation theory; empirical study; damages calculation model; punitive damages引言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的专利拥有量增长迅速。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发明专利对于创新者和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然而,发明专利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其中,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解决侵权纠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发明专利侵权。

简单来说,当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实施了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就构成了发明专利侵权。

例如,未经授权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者进口专利产品等行为。

那么,在确定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侵权人的获利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

如果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利益,那么这部分获利应当作为赔偿的一部分。

这需要对侵权人的财务状况、销售数据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专利权人的损失同样不容忽视。

专利权人因为侵权行为可能遭受了市场份额的减少、销售额的下降、利润的损失等。

确定这部分损失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情况、竞争态势以及专利产品的预期收益等多方面因素。

专利许可使用费也是确定赔偿标准的参考依据之一。

如果专利权人曾经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并收取了一定的许可费用,那么在侵权赔偿中可以参照这一费用标准。

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常见的赔偿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侵权人的获利来计算赔偿数额。

这需要确定侵权人的销售收入,并扣除合理的成本和费用,得出侵权人的利润。

然而,要准确获取侵权人的财务数据往往并非易事,侵权人可能会隐瞒或歪曲相关信息,增加了计算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按照专利权人的损失来计算赔偿。

这需要评估专利权人因为侵权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量化这些损失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市场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损失的界定变得模糊。

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如果有可供参考的专利许可使用费,那么可以在此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确定赔偿金额。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即不同的专利许可情况可能差异较大,难以找到完全可比的许可案例。

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专利法作为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创新者的创意和发明,对侵犯专利权产生的损害进行法律保护,为创新和发明提供了保障。

在知识产权法中,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被侵权方的权益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专利侵权是指在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实施了专利权项下的权利,侵犯了专利权人的权益。

知识产权法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如下:1. 侵权主体的责任根据知识产权法,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应承担法律责任。

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侵权行为属实,侵权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买单。

2. 侵权损失的赔偿专利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侵权主体应承担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该损失主要包括被侵权方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以及合理的维权费用等。

3. 违法所得的返还除了赔偿被侵权方的损失外,侵权主体还应返还由其侵权行为中获得的非法利益。

这是一种在侵权主体违法所得与被侵权方的损失之间的平衡,旨在让侵权行为主体不因侵权获得非法利益而逍遥法外,确保公正与合理。

二、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知识产权法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没有具体规定,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1. 损失赔偿根据被侵权方的损失进行赔偿。

该方法通常由被侵权方提供专利侵权行为给其造成的具体经济损失的证据,例如销售额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等。

被侵权方可通过财务账目、销售记录等提供证据以计算实际损失。

2. 恢复被侵权方的利益侵权主体需要给予被侵权方合理的利益恢复。

例如,合理的特许使用费、侵权主体的利润等。

这要求法院综合考虑专利的价值和侵权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利益恢复。

3. 提供证据的困难有时候,被侵权方很难提供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具体损害的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根据侵权主体的过错来确定赔偿金额的方法。

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过错的严重程度、侵权主体的恶意行为等方面进行权衡来判定。

专利权侵权案件法律分析(3篇)

专利权侵权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专利权领域,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法律分析,探讨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以及维权途径等问题。

二、专利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 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侵权行为应满足以下构成要件:(1)侵权行为发生在专利权有效期内;(2)侵权行为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重合;(3)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即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

2. 专利权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1)相同侵权行为: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实施了与专利权利要求完全相同的发明创造,属于相同侵权行为。

(2)等同侵权行为: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实施的发明创造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同,但技术特征有所变化,属于等同侵权行为。

(3)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相同或实质相同: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外观等方面相同或实质相同,属于侵权产品。

三、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法律责任1. 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立即停止实施侵权行为,消除侵权后果。

(2)赔偿损失:侵权人应赔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向专利权人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2. 专利权侵权案件的行政责任(1)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机关可依法没收侵权人的违法所得。

(2)罚款:行政机关可依法对侵权人处以罚款。

(3)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的,行政机关可吊销侵权人的营业执照。

3. 专利权侵权案件刑事责任(1)侵犯专利权罪:侵权人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侵犯专利权罪。

(2)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罪: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的,可构成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罪。

四、专利权侵权案件的维权途径1. 专利权人自行维权(1)与侵权人协商解决;(2)向侵权人发出警告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3)向行政机关投诉,请求行政机关依法查处侵权行为。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什么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什么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什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的保护对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专利的存在也引发了侵权问题。

当他人擅自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或者生产销售携带他人专利的产品时,专利侵权问题就会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侵权方需要向专利权人支付赔偿。

那么,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什么呢?一、合理赔偿原则专利侵权赔偿标准主要遵循合理赔偿原则。

合理赔偿是指根据侵权方所获得的利益,以及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平衡双方利益的目的。

合理赔偿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实际损失:专利权人在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时,遭受了经济和声誉等方面的损失。

赔偿应该能够弥补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现实损失。

2. 侵权行为所带来的不正当得利:专利侵权使得侵权方获取了让他人努力创作创新的成果所带来的利益。

因此,赔偿应该能够夺取侵权方所获得的非法利益。

3. 社会效应:专利保护主要是为了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开发。

赔偿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以保护专利权人的创新积极性和激励创新的目的。

二、确定赔偿金额确定专利侵权赔偿的金额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对专利权人的影响等。

以下是一些通常被考虑的因素:1. 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侵权行为使专利权人直接经济利益遭受损失,赔偿金额应该能够弥补这些实际损失。

2. 专利侵权行为所带来的利润:侵权方通过侵犯专利技术而获得的非法利益应该作为赔偿标准的重要参考。

3. 非法利用程度: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也会对赔偿金额产生影响。

如果侵权方的行为十分恶劣或者造成了重大损失,赔偿金额可能会相应增加。

4. 单一赔偿或连带赔偿:在一些情况下,不仅仅要赔偿专利权人的损失,还要考虑到侵权行为对其他相关方所造成的影响,可能需要进行连带赔偿。

除了上述因素,法律法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案例的判断也会对赔偿的确定产生影响。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专利侵权赔偿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三、预防侵权的重要性对于专利权人来说,预防专利侵权显得十分重要。

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专利成为创新者保护自己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专利侵权行为的出现给创新者带来了损失。

为了保护权益,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讨论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以帮助受侵权行为影响的创新者维权。

一、侵权赔偿计算的基本原则在计算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损失赔偿原则:损害赔偿应当基于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

专利权人可以通过销售额减去生产成本和其他相关费用的方式来确定实际损失。

2. 利益侵害赔偿原则:在计算损害赔偿时,应当考虑侵权行为给侵权人带来的不正当利益,避免使其从侵权行为中获益。

这意味着损害赔偿可能会大于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

3. 合理性原则: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应当合理、准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证明性。

计算方法应当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二、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多种多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专利侵权的销售额计算方法该方法是最常见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之一。

根据侵权行为对侵权人的销售额进行计算,然后考虑实际损失和合理利润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专利权人销售额的减少。

2. 专利侵权的授权费计算方法当侵权行为未导致专利权人销售额的减少,但侵权人使用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可以采用授权费计算方法。

根据专利权人授权专利的相应费用标准,计算侵权人应当支付的授权费作为损害赔偿。

3. 专利侵权的市场占有率计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可能对专利权人的市场地位造成损害,但是难以准确计算实际损失。

此时可以采用市场占有率计算方法。

根据侵权行为影响的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人的市场评估数据,计算侵权所造成的市场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损害赔偿计算。

4. 专利侵权的综合计算方法综合计算方法结合了上述几种计算方法的优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衡量。

该方法更加灵活,能够更客观地计算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

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规定(3篇)

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制度是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

在我国,专利法是规范专利申请、授权、实施和保护的基本法律。

专利侵权赔偿是专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本文将从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规定入手,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解读。

二、专利侵权赔偿的基本原则1. 无过错责任原则专利侵权赔偿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专利权人在其专利权受到侵害时,无需证明侵权人有过错,即可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2. 完全赔偿原则专利侵权赔偿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侵权人应当赔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全部损失。

3. 公平原则专利侵权赔偿实行公平原则,即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人的经济能力等因素,确保赔偿数额合理、公正。

三、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规定1. 专利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专利侵权:(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2)假冒专利的行为;(3)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销售、使用、许诺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4)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进口、销售、许诺销售、使用、提供其专利方法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 专利侵权赔偿请求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认为其专利权受到侵害的,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请求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停止侵害行为;(2)赔偿损失;(3)消除影响;(4)赔礼道歉;(5)其他合理的赔偿要求。

3. 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2)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3)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4)侵权人的过错程度;(5)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6)侵权人的经济能力;(7)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

4. 专利侵权赔偿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专利侵权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专利侵权的判定与救济措施

专利侵权的判定与救济措施

专利侵权的判定与救济措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保护形式,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专利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因此,准确判定专利侵权并采取有效的救济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利侵权的判定(一)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首先要明确的是,专利侵权的判定基础是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这通常由专利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权利要求书以文字形式详细描述了专利的技术特征和范围。

(二)全面覆盖原则判断是否侵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全面覆盖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那么就构成侵权。

(三)等同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没有完全覆盖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但如果这些差异是非实质性的,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被诉侵权行为发生时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也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这就是所谓的“等同原则”。

(四)禁止反悔原则专利权人在专利审批或者无效宣告程序中,为了获得专利权或者维持专利权有效,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了限制或者放弃。

那么在侵权诉讼中,法院将不支持专利权人以等同原则将其重新纳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五)现有技术抗辩如果被诉侵权人能够证明其实施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那么就不构成侵权。

现有技术是指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二、专利侵权的救济措施(一)自行协商当发现专利被侵权时,专利权人可以首先尝试与侵权人进行自行协商。

通过友好沟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寻求达成和解协议。

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且保持双方的商业关系。

(二)行政救济专利权人可以向专利管理部门请求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专利管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可以就赔偿数额进行调解。

(三)司法救济1、提起民事诉讼这是最常见的司法救济途径。

专利权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

专利侵权保险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保险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保险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保险的赔偿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这包括侵权行为导致的专利产品销售量下降、利润减少等实际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是:侵权产品导致专利产品销售量下降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

2. 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全部利润。

计算方法是:侵权人从每件侵权产品获得的利润乘以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

3. 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数额。

如果专利权人选择这种方式计算赔偿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情选择适用。

此外,如果当事人双方商定用其他计算方法计算损失赔偿额,只要是公平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

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赔偿数额一般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

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

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专利权,那可是人家智慧的结晶啊,就好比是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子,要是有人随随便便就来摘了,那能行嘛!这时候就得谈谈怎么个赔偿法了。

一般来说呀,有这么几种办法来确定赔偿额呢。

就好像咱去市场买东西,得知道个价格不是。

第一种呢,就是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来确定赔偿额。

这就好比你本来每天能卖出去好多好东西,能赚不少钱,结果被人侵权了,生意受影响了,少赚了那些钱,那侵权的人就得赔这些损失呀!你说对不?要是有人把你的赚钱路给堵了一部分,那他不得负责呀!还有一种呢,是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额。

这就好比小偷从你家偷了东西,他拿去卖了钱,那这卖的钱不就得赔给你嘛!他不能白占便宜呀!人家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专利,他拿去用了赚钱,那这钱就得吐出来给正主儿。

再有呢,就是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啦。

这就好比你把房子租出去收租金,要是有人没经过你同意就住进去了,那他就得按照租金的标准给你赔偿呀,不然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呢!专利也是一样的道理呀,许可使用费就是个标准,得参照着来。

哎呀,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确定赔偿额的方法,那那些侵犯专利权的人还不得无法无天啦!那发明创造的人还有啥动力去搞新东西呀!这社会还怎么进步呀!这就好比是路,得有规则,大家才能好好走,不然不就乱套啦!咱再说说,要是有人就耍赖,不想赔那么多咋办呢?那可不行!法律可不是吃素的呀!必须得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咱可不能让那些侵犯专利权的人逍遥法外呀!所以说呀,这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呀!这既是对权利人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鼓励,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呢!咱得重视起来,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逞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咱得让专利权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创新的火。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计算与争议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计算与争议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计算与争议1.引言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则常常导致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受损。

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计算是一个重要的争议焦点。

本文将围绕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计算与争议展开讨论。

2.法律框架2.1 公民权利法制定的法律框架公民权利法对于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框架。

根据该法律,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可以包括实际损失、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付出的费用以及侵权行为的不良后果所导致的利益损失。

2.2 司法解释对损害赔偿计算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也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计算进行了规定。

根据司法解释,侵权人可以选择赔偿实际损失、侵权收益或者权利人合理开支的利益。

3.损害赔偿计算的难点3.1 实际损失的难以确定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计算实际损失常常是一个难题。

因为实际损失通常是以可能存在的利润为基础计算的,而这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需求、竞争力等。

3.2 侵权收益的难以追溯另一个难题是追溯侵权行为所获得的收益。

由于侵权人通常会通过非法手段掩盖侵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确定侵权收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4.损害赔偿计算的争议4.1 选择权的争议根据司法解释,侵权人在损害赔偿计算时可以选择赔偿实际损失、侵权收益或者权利人合理开支的利益。

然而,在具体案件中,权利人和侵权人往往对选择权的行使产生争议。

4.2 确定损害赔偿金额的争议即使在确定损害赔偿的方式上达成了共识,对于具体的金额,仍然存在争议。

因为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如知识产权的价值、侵权行为对市场的冲击程度等。

5.解决争议的建议5.1 加强证据保全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损害赔偿,相关当事人应当加强证据保全工作,确保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

5.2 提供专业化的评估为了解决损害赔偿计算争议,当事人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估,提供专业化的意见,以减少争议的发生。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损害的影响可能会触及多方面,从经济损失到著作权的侵害等。

为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国家会建立相关法律和规定,以遏制侵权行为。

因此,有必要探讨专利侵权赔偿标准及其影响。

一、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1、受害者可以要求损失的赔偿:受害者有权利要求侵权者赔偿
损失,其中包括实际受到的损失,如因其侵权行为而受到的经济损失,以及侵权者本身的意外利益损失。

2、受害者可以要求终止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要求终止侵权行为,同时可以拿回由侵权行为产生的不当利益。

3、侵权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当侵权发生时,侵权者必须根据
法律承担法律责任,赔偿受害者受到的实际损失,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承担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二、侵权者赔偿标准的影响
1、确保受害者有权利获得赔偿:专利侵权赔偿标准的设定,有
助于确保受害者有权利要求经济损失的赔偿,从而维护了受害者的权益。

2、为专利及著作权当事人提供受害者保护:在专利及著作权当
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设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有助于为受害者提供保护,有助于维护受害者的权利。

3、促进双方的谈判:设定赔偿标准,有助于促进当事人之间的
谈判,而双方之间的谈判有助于解决争端,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三、结论
赔偿标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并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它也有助于促进双方之间的谈判,以便最终达成和解,使争端得以解决。

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利成为了企业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专利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一个企业的专利权受到侵犯时,如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以及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可以向侵权人提起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侵权人在专利权人提起诉讼后,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判定专利侵权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侵权行为和专利权的有效性。

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制造、使用、销售、进口、许诺销售等侵权行为,而专利权的有效性则需要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条件。

在确定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

我国《专利法》对专利侵权的赔偿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实际损失赔偿、侵权人获得的利益赔偿和合理开支赔偿。

实际损失赔偿是指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包括利润损失、市场份额损失等。

侵权人获得的利益赔偿是指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如销售额、利润等。

合理开支赔偿是指专利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如诉讼费用、取证费用等。

然而,实际的赔偿标准并非如此简单确定。

在实践中,还需要考虑到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专利权人的损失程度等因素。

例如,如果侵权行为属于恶意侵权,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较高,那么应当给予较高的赔偿金额以起到震慑作用。

另外,如果专利权人的损失较难确定,可以采用合理的推定方法进行赔偿。

此外,还应考虑到专利权人的合理利益,避免赔偿金额过低导致专利权人无法维护自身权益。

除了赔偿金额的确定,如何执行赔偿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执行赔偿决定,如查封、扣押、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

此外,法院还可以采取强制划拨、强制许可等措施,确保专利权人能够获得合理的赔偿。

综上所述,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失赔偿标准与救济方式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失赔偿标准与救济方式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失赔偿标准与救济方式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财富,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损失赔偿标准与救济方式是解决侵权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失赔偿标准与救济方式展开探讨。

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失赔偿标准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对于损失赔偿标准的具体确定,各国家和地区法律存在差异。

然而,通常而言,以下几点是考虑的重要因素:1. 实际损失:侵权行为对权利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确定损失赔偿的基本依据。

根据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失,法院可以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

2. 违法所得:侵权人通过侵犯知识产权所获得的非法利益,也是确定损失赔偿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追究侵权人所获得的违法所得,并将其作为赔偿的一部分,可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3. 许可费用:如果权利人愿意授权第三方使用其知识产权,通常可以通过许可费用来确定赔偿数额。

侵权人未经授权使用知识产权的情况下,需要支付与授权使用相应的许可费。

4. 惩罚性赔偿:对于恶意侵权行为,一些法律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通过追加一定倍数的赔偿数额,起到威慑侵权行为的效果。

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救济方式当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时,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救济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救济方式:1. 停止侵权: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以制止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如果侵权人拒绝停止,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发出停止侵权行为的禁令。

2. 赔偿损失: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损失赔偿的各个因素,进行判断和裁决。

3. 销毁侵权物品: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侵权人所制造的侵权产品通常构成侵权行为的主要对象。

权利人可以要求法院责令侵权人销毁相关侵权产品,以减少侵权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4. 公开道歉:在某些情况下,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公开道歉,以恢复知识产权的声誉和权益。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指在发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受到侵犯时,被侵权人可依法获得的经济赔偿。

侵权赔偿标准的确定,既要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到公平公正原则,并且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给予合理的赔偿。

本文将从法律原则、标准的确定以及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就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进行讨论。

首先,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侵权赔偿应当符合合理性、平等性、公正性的要求。

侵权赔偿应该能够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获得应有的补偿,同时也要适当制约侵权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因此,侵权赔偿标准应当考虑专利的创造性、市场价值以及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等因素。

其次,侵权赔偿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

专利的创造性对于侵权赔偿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创造性的专利应当获得相应的补偿。

另外,市场价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市场价值的专利侵权案件赔偿金额应当相对较高。

此外,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也是决定赔偿标准的关键因素。

如果侵权程度较轻,损害较小,赔偿标准相对较低,如果侵权程度较重,损害较大,赔偿标准则相对较高。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的具体情况。

例如,某公司拥有一项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他人侵权使用后,可以要求赔偿。

根据专利的创造性和市场价值,以及被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判决被侵权人应赔偿发明专利权人一定金额的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的计算可以基于专利权人的实际销售损失,或者基于侵权人由于侵权行为导致的不正当获利。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院还可以酌情加倍赔偿,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决赔偿合理支出,如专利维权费用等。

综上所述,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是根据国家法律原则,考虑专利的创造性、市场价值以及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通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保对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据可依的赔偿判决。

这样的赔偿标准既能维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又能平衡侵权行为的惩罚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专利侵权赔偿金额

专利侵权赔偿金额

专利侵权赔偿金额专利侵权赔偿金额指的是当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允许,在专利保护范围内制造、使用、销售或进口专利产品或者利用专利方法的行为时,专利权人可以向侵权人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由于专利侵权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赔偿金额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专利侵权的法律原则、赔偿金额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专利侵权的法律原则对赔偿金额的确定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5条的规定,专利权人可以选择侵权人赔偿其因专利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专利侵权行为所得利益。

如果专利权人难以证明具体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所得利益明显高于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专利权人可以要求赔偿其合理使用费。

此外,《专利法》还规定,如专利侵权行为较为严重,对侵权人发出警告或者提出索赔等费用可以加倍计算。

其次,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也是考虑赔偿金额大小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计算: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专利侵权行为所得利益和合理使用费。

在计算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时,可以考虑销售额减去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和许可费等因素。

侵权人因专利侵权行为所得利益包括销售额、利润以及赢利能力的提高等。

合理使用费是指专利权人在缺乏实际损失和侵权人所得利益依据时,可以根据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的合理费用来计算。

最后,一些相关的专利侵权案例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例如,2018年6月,中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荣耀科技有限公司与爱乐智利通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之间的专利侵权纠纷进行了审理。

最终,法院判决爱乐智赔偿荣耀科技1000万元人民币。

这个案例中,赔偿金额的确定考虑了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以及侵权人的所得利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综上所述,专利侵权赔偿金额的确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专利权人可以选择依据实际损失、侵权人所得利益或合理使用费来确定赔偿金额。

而在计算赔偿金额时,可以考虑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所得利益以及合理使用费等因素。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

发明专利侵权赔偿标准发明专利是指解决技术问题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

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十分广泛,任何第三方未经权利人许可而擅自使用该发明专利,均构成侵权行为。

然而,如何确定发明专利的侵权赔偿标准却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下面是一些参考内容:1.侵权行为的范围:首先,需要确定被侵权人的专利权被侵犯的方式和范围,即侵权行为是否涉及专利权的全部或部分权利。

专利权的侵权行为通常包括制造、销售、进口、出口、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前实施等各种行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2.侵权损失的计算:侵权赔偿的主要目的是对被侵权人因受到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

因此,需要计算出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

例如,被侵权人因专利侵权而失去的利润、侵权人获取的利益、被侵权人为打击侵权行为支付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等。

侵权赔偿通常会包括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3.侵权情节的严重程度:侵权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也是确定赔偿标准的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侵权行为甚至是蓄意或故意的,对知识产权的损害更为严重,赔偿金额相对应地也更高。

4.被侵权人权利的具体性质:有些发明专利属于核心技术,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尤为重要,侵权行为的对公司产生的影响也更大。

因此,在确定赔偿标准时需要考虑被侵权人的专利权的具体性质和使用价值。

5.侵权行为的情况:侵权行为的情况也会影响赔偿标准。

例如,如果侵权人是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使用被侵权人的技术,那么被侵权人希望获得的赔偿可能更高,因为这种侵权行为可能会给被侵权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总之,在确定发明专利的侵权赔偿标准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情况、被侵权人的专利权的具体性质、侵权情节的严重程度、侵权行为的范围以及被侵权人的损失等。

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使侵权行为得到有效打击,从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法专利权的侵权行为与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法专利权的侵权行为与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法专利权的侵权行为与损害赔偿一、引言在当今的创新型社会中,专利权的保护对于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专利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给创新者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法中专利权的侵权行为及相应的损害赔偿问题。

二、专利权的侵权行为专利法明确规定了专利权人享有的权利,任何未经许可的行为都可能构成专利权的侵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利权侵权行为:1. 生产或销售专利产品:未经专利权人的授权,制造、销售专利产品属于直接侵权行为。

2. 使用专利方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使用专利方法也构成侵权。

3. 进口专利产品: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进口专利产品也构成侵权行为。

4. 仿制专利产品:仿制专利产品同样是侵权行为。

5. 为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提供帮助:知ingly为他人提供制造、销售侵权产品的帮助也构成侵权。

三、专利权的损害赔偿专利权的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商业利益的损害。

为了保护创新者的权益,知识产权法规定了专利权侵权行为的赔偿机制。

1. 停止侵权行为:在确定了专利权的侵权行为后,法院可以判决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

2. 赔偿损失:专利权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侵权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赔偿数额通常根据实际损失、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判断。

3. 惩罚性赔偿:在严重的侵权行为中,法院可以判决侵权人支付惩罚性赔偿,以惩治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

4. 不正当得利赔偿:侵权人非法获取的利益也可作为赔偿的一部分。

5. 其他损害赔偿:根据实际情况,法院可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维护创新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等,判决适当的损害赔偿数额。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创新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专利是创新者享有的重要权利,能够鼓励创新、保护发明者的权益,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然而,专利权的侵权行为给创新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阻碍。

如果侵权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赔偿,将会严重削弱专利制度的效力,抑制创新热情,从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专利的侵权与赔偿

专利的侵权与赔偿

专利的侵权与赔偿专利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形式,旨在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成果并鼓励创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专利的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当某人未经专利持有人的允许,擅自制造、使用、销售或引入专利产品时,就构成了专利侵权行为。

本文将探讨专利侵权的定义、影响以及赔偿问题。

一、专利侵权的定义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持有人事先许可,他人在专利保护范围内,未经授权地制造、使用、销售或导入专利产品或方法。

专利侵权的行为通常包括盗版、仿制、非法销售、未授权引入和未经许可使用等。

专利侵权的定义可以在专利法律体系中找到准确定义和解释。

二、专利侵权的影响专利侵权对各方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专利持有人而言,侵权行为将剥夺其享有专利所带来的专有权益,造成无法正当地保护和经营自己的发明。

对于市场竞争者而言,侵权产品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造成不正当竞争和创新活动的抑制。

同时,专利侵权还可能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创新者失去积极性和投入研发的热情。

三、专利侵权的赔偿专利侵权行为触犯了专利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侵权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进行赔偿。

专利侵权的赔偿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方应立即停止制造、销售或使用侵权产品,以避免继续侵害专利持有人的权益。

2.经济赔偿:侵权方应向专利持有人支付适当的经济赔偿,金额通常根据侵权的程度、损失情况以及专利持有人的合理经济利益进行评估。

3.追究法律责任:专利法律体系为专利持有人提供了追究侵权方法律责任的机制。

专利持有人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要求侵权方承担法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如何预防专利侵权预防专利侵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申请专利:及时向专利机构申请专利,获得专利保护,确保自己的创新得以合法保护。

2.监测市场: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

3.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创新管理机制,保护和管理公司的专利资产,确保专利的有效运营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有关的司法实践中,“赔偿数额低”的问题常常为人所诟病。

然而,这一评价通常以请求赔偿额或他国的平均赔偿额为标准,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从专利法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目标出发,以填平原则为指引,对损害赔偿数额高低的评价应当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为标准。

适用这一新标准,对结案时间在2014—2018年的9896个专利侵权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赔偿数额低”的描述并不准确。

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亟待解决的并不是、或者说不只是系统性偏低的问题,而是赔偿金额时高时低、无法准确弥补权利人损失的问题。

关键词: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法定赔偿侵权获利填平原则实证分析赔偿模型惩罚性赔偿引言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的专利拥有量增长迅速。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40.1万件和45.3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专利拥有量迅速增长相伴而来的是大量的侵权纠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寻求“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裁判。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共新收专利民事一审案件22,272件,同比上升2.64%。

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然而,我国现行的专利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具体到专利损害赔偿规则,司法实践中“法定赔偿适用范围广”和“赔偿数额低”的问题常为人所诟病。

已有文献针对早期案例获得的数据表明,法定赔偿是我国专利侵权案件的主流赔偿方式,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比例高达94%,平均赔偿额为8万元左右。

本文针对近期案件的研究结果显示,“法定赔偿适用范围广”和“赔偿数额低”的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明显的改变——在2014—2018年审结的9896件专利权人胜诉且获得损害赔偿救济的侵权案件中,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有9346件,占比94.4%,平均赔偿额为8.3万元。

如何调整和重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专利法理论与实务界。

法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普遍以规范分析为主,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第一,对损害赔偿制度功能的探讨。

学者们对于现行损害赔偿制度以补偿为主的制度功能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争议在于惩罚性赔偿是否应当追求惩罚目的。

第二,对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程序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为对证据规则的讨论,以解决“举证难”的问题。

第三,对损害赔偿数额确定方法的研究。

为使损害赔偿数额更接近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方案,包括技术分摊规则、位阶理论、“最大程度确定”规则,等等。

从规范分析入手解决规范问题,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

尤其是“法定赔偿适用范围广”的问题,本身涉及到赔偿方式的选择,是个“选择题”,规范研究以价值判断为基础,通过逻辑和演绎等方法分析利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然而,“赔偿数额低”的问题关系到司法判赔水准的合理判断,是个高度定量的“计算题”。

此时,只关心规则本身的规范分析已经不够用了,而能提供定量知识的实证研究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

本文即从实证分析入手,围绕着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进行定量研究,希望通过方法论的互补,从定量研究的角度为规则的调整和重构提供有意义的知识增量。

这种知识增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新评估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各界针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似乎已经达成“赔偿数额低”的共识,有关研究也习惯于以“赔偿数额低”作为逻辑起点,鲜有人质疑这一问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然而,“高”或“低”是相对而言的,需要建立在与某一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赔偿数额低”的结论常常是建立在与请求赔偿额或者发达国家的平均赔偿额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我国专利领域的救济规范以“完全补偿”为目标,遵循“填平原则”,即衡量赔偿数额的高低应当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为标准。

因此本文即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制度目标出发,对损害数额的评估标准予以矫正,并在此基础上对“赔偿数额低”的问题从是否存在、程度如何、有何特点等方面重新进行评估。

第二,提炼司法实践中的集体智慧,供规则重构所参考。

专利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是一个高度定量的问题,涉及大量的事实和复杂的数学计算。

考虑到法律的滞后性和条文的简洁性,专利法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细节。

规则的空白只能留给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填补。

单个法官在个案中的填补工作可能是琐碎的,不一定对所有案件都有参考价值。

但是,当每年几千个、积累起来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专利侵权案件集中在一起,常常会呈现出某些规律性的集体智慧。

这种集体智慧往往反映了法律规则在司法适用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与司法实践“亲密接触”的一线法官为解决这些疑点和难点所做的努力,应当被提炼,并为后续的规则重构所重视和参考。

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提炼司法实践中的集体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重构提出建议。

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如上所述,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厘清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困境,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集体智慧思考该如何调整和重构有关规则,解决实在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本文还希望以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规则的重构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证分析解决规范问题。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法学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刑事诉讼法和犯罪学领域。

其他学科(包括知识产权法)有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认为,知识产权法(尤其是专利法)涉及大量的定量规则,是十分需要实证分析的领域。

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解决规范问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思路。

一、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制度价值一直以来,将专利制度视为激励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工具的功利主义主导着我国的专利立法,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即通过给予在先发明人一定期限内的排他性地使用其发明的权利,使其能够收回投资甚至实现盈利,从而持续激励创新。

与有形财产不同的是,无形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大多数创新只是对在先发明的整合与改良,独立的、开创性的发明极少。

同时,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以错综复杂的、叠加的方式呈现。

例如,我国专利法遵循先申请原则,在后申请者即使是独立研发,其未经许可对相关技术的实施也无法将构成专利侵权。

专利法持续激励创新的功利意图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连续性决定了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不能只侧重对在先发明人的保护,而需要同时考虑对后续发明人的激励。

在这一平衡双方利益的过程中,损害赔偿无疑是最直接的政策工具。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专利领域的救济规范以完全补偿为目标,以最佳预防为上限,二者皆追求救济的精准性。

一般而言,侵权人在个案中完全补偿权利人的损失,此类个案的叠加即可实现社会层面的最佳预防。

但是,针对一些容易逃避追究或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的侵权行为,“个案填平”不当然带来“整体填平”,可能会导致预防不足。

我国目前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所遵循的填平原则,即以完全补偿为目标。

根据2020年修正的《专利法》第71条的规定,法院应当有顺序的适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认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基本路径是: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法定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专利法》针对适用顺序的规定较2008年《专利法》有所变化,取消了实际损失和侵权获利之间的先后顺序,但对于这两种计算方式相对于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和法定赔偿的优先次序则予以保留。

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部分学者对于依职权设置适用顺序的批评,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同时,对于依据填平效果确定适用顺序的主体框架予以保留,其初衷无疑是最大化填平权利人的损失,实现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完全补偿功能。

填平原则作为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指导性原则,不仅为创新视角下持续激励的经济理论所支撑,同时也为民法上全面赔偿原则所指引、为国际法准则所要求。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具有私法上的过错,产生损害赔偿之债的私法后果。

其损害赔偿应当以侵权行为法“补偿”和“预防”的价值功能为指导,遵循对实际损失全部赔偿的原则。

同时,世界贸易组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中提出了“足以补偿损害”的司法准则。

其第45条第1款规定:“司法当局有权令故意从事侵权活动或有合理的根据知道是在从事侵权活动的侵权人就因侵权人对权利所有人知识产权的侵犯而对权利所有人造成的损害,向其支付适当的补偿。

”可见,专利侵权领域的救济规范以完全补偿为目标,其损害赔偿应当遵循填平原则,即权利人损失多少,侵权人赔偿多少。

因此,在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进行评估时,应当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为基准。

国内外常常存在大量批判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低的声音,其结论往往是建立在与请求赔偿额或者发达国家的平均赔偿额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这种横向对比并不符合持续创新背景下专利领域救济规范的制度价值,其背后的逻辑缺陷不言而喻。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文将以“填平原则”为指导,从“完全补偿”的制度目标出发,通过实证数据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效果(填平效果)进行评估。

亦即,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了权利人的损失。

在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可以将研究问题简化和细化为我国专利侵权法定赔偿的填平效果问题,亦即将研究对象从“全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转换为“全部以法定赔偿方式确定损害赔偿额的专利侵权案件”。

这一研究问题的转换是合理的,而且能够更清晰地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法定赔偿是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主流认定方式。

根据本文收集和分析的案例显示,我国2014—2018年间审结的9896件专利权人胜诉且获得损害赔偿救济的专利侵权案件中,法定赔偿案件为9346件,占比94.4%。

已有文献表明,不同样本所获得的法定赔偿适用比例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在94%以上,有的研究甚至高达98%。

也就是说,即使本文只研究法定赔偿案件,业已覆盖绝大多数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案件。

第二,非法定赔偿案件的填平效果好、精准度高。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四种认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

从法理上说,“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和“许可费的倍数”属于数量计算方法,需要大量的数值型证据作为支撑,其对权利人损失的填补较为精准。

“法定赔偿”作为自由裁量方法,往往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法官只能运用其自由裁量权在固定的范围内决定赔偿额,容易受到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填平效果难以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都是数量计算方法,三种非法定赔偿方式的填平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于根据“权利人的损失”计算赔偿额的案件,实际赔偿额与专利权人的损失等价,填平效果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