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
后的关系
乳腺癌的生长、侵袭与转移依赖于血管形成。

我们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对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微血管计数(MVC)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材料:收集1986~1988年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56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6.2岁)。

手术方式为简化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

术前未经任何治疗,术后均行化疗,17例行术后放疗。

术后病理均为侵袭性非特殊型癌。

组织学分级:1级22例,2级17例,3级17例。

临床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40例,Ⅲ期8例。

56例无失访,最长随访8年。

以乳腺癌术后石蜡块制作切片,另取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蜡块10例作为对照组。

2.染色方法: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切片经脱蜡、固定,0.3%H
2 O
2

非免疫性动物血清阻断后,依次加1,2,3抗体,分别孵育30 min,DAB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试剂盒中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

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及广谱S-P染色试剂盒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产品。

3.结果判定:微血管判定及计数参照文献[1]。

每张切片在低倍镜(100倍)视野中,选出血管最丰富的3个区域;然后,在200倍视野下,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同时计数微血管,计数3次,取其均值。

棕色染色的内皮或内皮细胞簇作为是单个、可计数的微血管。

4.统计学处理: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

二、结果
癌组织内微血管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无明显管腔。

新生血管可分布在肿瘤的任何位置,以靠近癌组织的间质中居多。

在导管原位癌向侵袭性导管癌过渡型的7例中,可见微血管呈环状包绕原位癌组织。

56例乳腺癌平均MVC为73.2±28.8,以73.2作为高血管计数组与低血管计数组的分界点[2],对照组10例MVC平均值为32.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MVC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绝经状况、肿瘤直径、ER、PR表达无明显关系(P>0.05)。

随访5年,存活45例,死亡11例;随访8年,存活38例,死亡18例。

死亡患者的MVC平均值(90.4±39.5)较存活患者(60.1±29.8)明显增高(P<0.01)。

经8年随访,在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23例存活,8例死亡。

其存活组MVC为52.9±28.2,死亡组为80.7±36.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在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5例存活,10例死亡,MVC平均值分别为86.3±32.3和93.8±3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

三、讨论
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新生血管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早在1971年,Folkman便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形成。

实验证明,如果没有补充新血管的能力,多数肿瘤会局限于原发部位,而一旦新生血管形成,供应肿瘤的初始血压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呈幂级升高,肿瘤血供由弥漫式变为灌注式,肿瘤组织营养丰富,增长迅速。

因此,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观察到的围绕原位癌的血管环,可能是对癌组织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的一种反应。

有人将肿瘤边缘区与中央区的微血管密度相比较,发现周边区血管明显较中央区多,从而证明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与其生长的关系密切[3]。

Horak报道,MVC与肿瘤大小有关。

但本组研究未发现其相关性,而发
现MVC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组织学分级常代表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癌细胞增殖速度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诱导微血管生成的能力有关。

由于新生的血管分化不成熟,内皮细胞中管样小体增多,细胞间连接松散,血管壁基底膜厚薄不一,导致断裂或缺乏。

因此,癌细胞极易穿透血管壁,经新生血管、淋巴管向腋窝或远处转移。

此外,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增多也增加了癌细胞进入血循环的机会。

本组手术后5,8年死亡患者的MVC较存活患者明显增高,说明乳腺癌的血管形成、微血管计数与血行转移密切相关。

对腋淋巴结阴性患者生存状况比较发现,死亡组MVC明显高于存活组;而在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死亡组的MVC
虽较存活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Weidner的研究发现,肿瘤内微血管与转移
密切相关,并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放大200倍的肿瘤组织切片视野中,微血管计数超过100时,所有患者均发生区域淋巴结或(和)远处转移。

微血管每增加10个,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就增加1.59倍,远处转移的危险性增加
1.17倍。

因此,我们认为MVC可用于判断患者预后,或作为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可靠指标。

特别是对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如肿瘤组织内微血管计数明显增高,应加强术后全身治疗,以提高长期生存率。

李艳萍(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沈阳,110042)
徐惠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肿瘤科)
张斌(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沈阳,110042)
参考文献
1,Bosari S,Delellis RA, Heatley GJ. Microvessel quantitation and prognosis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Hum pathol, 1992,23: 755-761. 2,Ogawa Y, Chung YS, Nakata B, et al. Microvessel quantit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by staining for 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 Br J Cancer,1995, 71:1297-1301.
3,孟刚,张洪福,饶慧蓉,等. 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分布的定量研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11:17-19.
(收稿日期:1999-0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