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
一、填空题(15分)
1、“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1904年)教授法—(1919年前)各科教授法—(1922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教学法、教材研究—(1946年)国文/国语教材教学法—(1949年)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1954年)中国语言教学法、文学教学法—(1957年)小学/中学语文教学法/(1963年)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1986年学科教育学)( 1987年学科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教育学——(1998年本科)语文教学论—(1997年博士、硕士,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的发展。
(1)1904年“癸卯学制”: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
“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包括“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重日常运用。“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还重书面运用。
(2)1912年,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3)1920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教育倡导,设“国语科”。1920年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即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
(4)1949年,叶圣陶等人建议,教育部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5)1956年4月,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科,分汉语和文学两科进行教学。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停止使用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语文”——1958年后恢复用
3、古代语文教材。
教材课本: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
(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
(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2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
3教学方法——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4、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高中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
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7、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的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隐性的三大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9、基本的阅读方法。
(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10、语文特级教师。(镇西、韩军、于漪、魏书生)
二、教学设计(65分)
1、为《散步》这篇课文设计两则不同的导入,并说明各自的设计意图。(5分)(案例)
导入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亲情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从小事中发现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从而更易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二:(播放视频——公益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
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吧!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亲情,是一声问候甜蜜在心头;亲情,是一杯热茶温暖在冬夜
;亲情,是一种期盼照亮在旅程……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莫怀戚的
散文《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公直观感受益广告入手,让学生直观感受亲情的温暖,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感受浓浓的亲情。
2、语段赏析及简述教学思路(10分)
3、设计下面这段课文的教学。(25分)(设计语段教学,要求:A.概述教学目标;B.表述教学内容;C.呈现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和相关主问题的表述及自己对提问的阐释)
《春》第6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
雨里静默着。
朗读这一段思考问题:
①、“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1)、“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②、"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③、描写春雨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评析和设计板书,并阐释板书设计意图。(25分)(语录摘要)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同时吸引他们的视线,我在板书设计与书写时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
在板书设计中,我们不仅可以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可以编拟一些提示语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点拨,也可以借助于各种线条的穿梭和连接,直观而确切地表达出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为遵循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还可以运用简笔画手段来进行板书。
板书的种类很多,在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板书。课文脉络式: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提纲式:提纲式板书是指按教学内容,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编排出书写的提纲。它的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要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板书简单、大方,一目了然,板书上尽是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体现。这样的板书既美观又实用。
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不能拘泥成法,一概而论,应提倡百花齐放,设计形式远不止这么几种。不管使用哪种方式来设计板书,都要因人而异,不必也不能生搬硬套,一切以便利于教学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