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既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其具体表现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即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外,还具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市场化,微观决策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体系完善化,社会保障制度化等.这些共性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正因为市场经济是具有共性的,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社会
主义国家在分配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
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就不再成其为分配的根据。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表现为按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投入的要素(技术,信息,管理等)分配等等,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所以,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分配政策.在邓小平看来,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实现后者这个目标的途径。
全面看待当前我国出现的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问题。我国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问题.分配领域存在的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既不能夸大,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一,贫富差距的出现,是市场化改革与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追求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在一个市场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健全的国家,贫富差距程度可以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由于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使得本应合理的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社会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重要原因。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