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祠建筑与宗祠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开宗祠的条件

古代开宗祠的条件

古代开宗祠的条件在古代,开宗祠是指为某个宗族或宗教修建的祭祀和祭拜场所。

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宗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修建、选址、建筑风格等都有着严格的条件和要求。

下面,我们将探讨古代开宗祠的条件。

一、祠堂规模古代开宗祠的规模通常是与宗族的规模相适应的,大多数的开宗祠都是遵循“三堂一龛”的结构。

其中“三堂”指的是前殿、中殿和后殿,“一龛”则是指供奉祖先神位的位置。

这种布局的设计使得祠堂在规模上既能够容纳宗族成员的祭祀活动,又能够展现出祖先的地位和威严。

因此,祠堂的规模通常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二、选址条件古代开宗祠的选址一般都是在宗族的发祥地或者其主要家族聚居地,并且通常会选择在山脚下或者河边等风水宝地修建。

这是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山是气场聚集之地,河水是能源之地,所以这样的地点适合修建祠堂,能够使祠堂得到更多的神灵庇佑。

此外,在选址时还会考虑到地势高低、朝向等因素,以及是否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相协调等条件。

三、建筑风格古代开宗祠的建筑风格通常是遵循宗族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的特色。

比如,在北方地区的祠堂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风格简约大方,而在南方地区的祠堂多以青砖瓦砌造,风格精致华丽。

此外,在建筑风格上还会考虑到祭坛、神龛、牌匾、照壁等部分的设计,包括彩绘、雕刻等工艺的处理。

四、寺庙规制古代开宗祠的祭祀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制,包括祭祀的时间、形式、礼仪等。

一般来说,宗族每年都要在定期的节日或者祖先忌日举行祭祀活动,而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来进行。

此外,祠堂内的神龛、祭坛、神位等都有着特定的摆放位置和祭祀顺序。

五、文化底蕴古代开宗祠的建设与维护通常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宗族的开宗祠通常也是宗族文化的传承之地,因此在建筑风格、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祠堂中还会有宗族家谱、族谱、文物、祭器等文物的陈列和保护,这也是对宗族文化传承的体现。

六、社会贡献古代开宗祠的建设与维护也要求宗族有一定的社会贡献。

祠堂

祠堂

祠堂的历史文化
陈家祠:陈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成于光绪 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 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 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 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聚贤 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 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 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 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名家文 如璧的作品,也是现代广州最有代表性的祠堂。堂前有白 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黄氏宗祠: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 《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 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 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 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 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 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 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祠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吧!我们广州最有代表性的 宗祠就是陈家祠。在这次综合实践的活动中,我们 小组幸运的领到了介绍宗祠历史的任务。首先,我 们来看下宗祠的简介。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祭祀类的)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这种原始的以祭祀为特征的“礼”,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豁却的制式:礼制。

自中国产生儒家思想以来,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礼(礼制)”一直是含蓄的,深沉的,神秘的。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育(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礼制建筑”之列。

此外,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楼、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被看作布置上所需要的“礼器”。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一)坛“坛”,《说文解字》解释为“祭场”,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

例如,在辽宁凌源县城子山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即坐落在山顶;位于凌源、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亦在高山之顶;而在浙江余杭的瑶山之顶,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大型祭坛的建筑和使用逐渐被统治者所垄断。

大宗祠记范文

大宗祠记范文

大宗祠记范文大宗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祠建筑,是祭祀祖先和宗族英灵的场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大宗祠建筑的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大宗祠建筑通常由大殿、配殿、祭坛等建筑组成,整体布局严谨,结构严谨,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宗祠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的是仿古建筑风格,有的是古典建筑风格,有的是民族建筑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大宗祠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

大宗祠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大宗祠建筑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

大宗祠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宗祠建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大宗祠建筑面临着毁坏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大宗祠建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保护和传承大宗祠建筑,首先要加强对大宗祠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大宗祠建筑的维修力度,保护好每一座大宗祠建筑。

其次要加强对大宗祠建筑的传承力度,加大对大宗祠建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宗祠建筑,热爱大宗祠建筑,传承好每一座大宗祠建筑。

大宗祠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大宗祠建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每一座大宗祠建筑,传承好每一座大宗祠建筑,让大宗祠建筑永远流传下去。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宗祠是民间信仰的场所,往往与某个宗教信仰相关。

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礼仪和仪式,这些仪式需要特定的空间来进行。

民间宗祠建筑在设计上注重营造宗教氛围,通常包括有殿堂、祭坛和祭台等空间。

这些空间旨在为宗教仪式提供合适的场所,并传达宗教信仰的文化精神。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甘肃省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民间宗祠建筑不仅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还融合了西域文化、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甘肃的民间宗祠往往融合了汉式建筑和藏式建筑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民族特色的表达,丰富了宗祠建筑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甘肃省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宗祠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宗祠建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甘肃省的历史、宗教和文化。

宗祠建筑也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场所。

在宗祠中,人们进行各种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文化表演,这样的传统活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

宗祠建筑作为活动场所,为社区和族群提供了一个聚会、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空间。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宗祠建筑往往由多个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特定的用途和意义。

中殿常常被用作祈福和拜神的场所,而东、西偏殿则被用作举行宗教仪式和会议的场所。

这样精确规划的空间布局,反映了甘肃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祠堂是中国古代民间中重要的宗祠建筑,是一种融宗教、宗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式建筑。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和宗族观念,体现了中国尊祖孝道和宗族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能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祠堂文化注重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与家族、家族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祠堂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在当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使祠堂文化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祠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宗祠后面建房子的规则

宗祠后面建房子的规则

宗祠后面建房子的规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祠后面建房子往往需要遵守一些规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则:
1. 方位选择:宗祠后面的房子一般会选择北方或西北方作为方位,因为北方被认为是上祖的所在方位,建房子在其背后可以避免直接面对。

2. 地势布局:建筑地势的选择应该避免太高或太低的地方,宜选择平缓的地势,不宜选择坡地或低洼地,以保持祖先宗庙的尊严。

3. 建筑风格:宗祠后面的房子在建筑风格上一般会遵循古朴庄重的风格,与宗祠相呼应,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 建筑高度:宗祠后面的房子一般不宜过高,以避免盖过宗祠的高度,保持宗祠的气势和地位。

5. 禁忌避讳:在宗祠后面建房子时,要避免面对厕所、厨房等不吉利的场所,也要避免与宗祠的正门对冲,以免破坏风水。

总的来说,宗祠后面建房子的规则注重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家族价值观和尊严,避免冲突和忌讳,以保持祖先宗庙的庄重和崇高。

祠堂建设相关资料

祠堂建设相关资料

关于祠堂建设的相关资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建设提要一、禮儀礼仪动作是人类传递交往规则的肢体语言。

礼仪仪式是表情达意的仪式语言。

传家用礼,传国用礼,传民族用礼,传文化用礼。

礼在祠堂宗庙,生信自礼。

二、祠堂祠堂是安置祖先靈位的處所。

或稱家廟,或稱祠堂,或稱祖廟,北方南方,中國國外,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

三、基本禮儀動作拜祖先用再拜叩首禮,敬長、初相見用一拜禮,交往用拱手禮。

四、祠堂禮儀活動人生大禮:懷子禮、接子禮、命名禮、進學禮、成童禮、成人禮、婚禮、榮禮、喪禮、祭禮。

传统文化瑰宝之宗祠简介

传统文化瑰宝之宗祠简介
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近代学者胡 适、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 绝。
各地著名宗祠(2)
二、汪口俞氏宗祠
汪口俞氏宗祠位于江西上饶婺源县江湾镇汪口 村,是婺源县现存宗祠中最完整、最华丽的一 座,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
——传统文化瑰宝之“宗祠”
目录
宗祠是什么 宗祠的产生及发展 宗祠的建筑形式 各地著名宗祠 其他宗祠 宗祠在当代
宗祠是什么????
宗祠是什么?
宗祠,又称祠堂、家庙、祖祠等,是宗族 供奉先祖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 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 宗祠是中国民间保存最多且最好的一种古 建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深刻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是传统文化 的瑰宝。
宗祠在当代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欧陆文 化的传入,以及国内接连不断的几次社会变革(如 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 等),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宗祠文化在大陆几乎销 声匿迹。
我们应该看到,宗祠虽然是封建遗留产物,但它在 当今仍有其新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作用。
在精神信仰欠缺、社会道德滑坡的今天 ,特别是在 面临价值真空、治理紊乱和生态恶化“三重危机” 的乡村地区,借鉴和传承宗祠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总结其人文价值和实践性经 验显得尤为必要。
三、甘肃榆中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位于素有“陇上平遥”
之誉的千年古镇----甘肃省兰州 市榆中县青城镇,始建于清光绪 年间,是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风 格。为兰州市多家宗族祠堂中保 留相对完整的祠堂。
清道光帝御赐“直笃匾额”“才兼文武” 和咸丰帝御赐“进士”匾额 。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地区。

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可见到众多民间宗祠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宗祠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民间宗祠建筑已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民间宗祠建筑空间的特点
民间宗祠建筑空间的特点包括建筑结构、内部布局、外部造型等多个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民间宗祠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由榫卯组合而成,构件丰富多样。

在内部布局方面,民间宗祠建筑具有“四进院落,六堂厅殿”的特点,且大多数民间宗祠建筑都是面向南方设计的,中心庭院布局。

在外部造型方面,不同地区的民间宗祠建筑造型各异,有些建筑极具气势,有文化古迹之美。

民间宗祠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当地居民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首先,民间宗祠建筑具有历史传承的功能。

许多民间宗祠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见证。

通过参观民间宗祠建筑,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最后,民间宗祠建筑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

在许多地区,民间宗祠建筑是当地社区活动、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这些活动往往包括文艺演出、警示教育、体育竞赛等。

通过这些社会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总结。

浦江龙溪张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

浦江龙溪张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

浦江龙溪张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摘要】浦江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

它饱经沧桑,始终与张氏后裔荣辱与共,兴衰相依。

本文主要介绍张氏宗祠形制及其建筑装饰,通过本文,力求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同时,希望人们更加重视、保护几近消失的璀璨的乡土古建筑遗存。

【关键词】宗祠;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宗族祠堂是中国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重要的建筑类型,它的基本功能是供奉各宗族的祖先牌位,为定时祭祀提供场所。

宗族祠堂是各宗族落藉当地的标志和显示族威之地,除祭祀外,还是各族的“礼法之所”,议事、聚会、兼以办学之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浦江张氏宗祠为例,对江南地区宗祠建筑与文化作一个浅探。

1 建筑背景与概况浦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东汉兴平二县建县,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的美誉。

曾寓居浦江的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龙溪张氏谱叙》中说到:“浦阳,仙华为屏,大江为带,中横亘数十里,山磐纡若城,洵天地间秀绝之区也。

”“高智远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高林,巨鳞之沧海。

”张氏就是其中来浦定居,安家乐业的一支。

始祖张祚,原籍东阳白鹿山,据张氏族谱记载:“公以浙江安抚司,提兵镇浦阳。

团练果毅,保障一方。

士民怀之,不忍其去,遂家焉。

”在龙溪之侧的水埂巷,定居下来。

“龙溪张氏”,就此发迹。

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初为张氏家庙,规模三盈间,仅作供奉祭祀之所。

直至明代民间修祠盛行,张氏宗祠才成为张姓族系尊祖敬宗、伦理教化的祖祠,祠堂规模得到扩建。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扩建为张氏祠堂,万历十四年(1580)续建,万历二十二年(1588)仲冬落成,前后历时二十三年。

张氏宗祠自明代发展至今,历经400余年,除了自然蚁虫的侵蚀,还屡遭贼寇、太平军、日寇破坏,毁毁建建的次数繁多,单张氏族谱里记载的修建次数就不下9次,在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建筑格局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之全貌。

国家对宗祠文化传承的有关政策制度

国家对宗祠文化传承的有关政策制度

国家对宗祠文化传承的有关政策制度(一)加强宗祠建设的规划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加强宗祠管理。

对已建的宗祠,及时进行普查登记;对计划原址重建宗祠,要加强管理,做好宗祠的重建规划指导及登记备案工作;对择址新建宗祠,要从严控制,各地原则上不批准选址新建宗祠,杜绝占用耕地建设宗祠;因特殊原因确需改建新建的,应依法办理用地、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属于危房确需维修、加固的,应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加强面向农民筹资行为的监管。

各地党组织要加强农村修建祠堂等各类捐款和集资行为的管理,严禁不合理集资、摊派,杜绝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各类理事会和民间组织在本村范围内不得向贫困户、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等生活困难群众摊派筹资。

(三)遏制宗祠建设中的不良风气。

1、遏制摊派风。

坚持自愿,不搞摊派,禁止超过群众承受能力的筹资筹物、硬摊派集资修建祠堂。

2、遏制攀比风。

宗祠建设要量力而行,注重实用,厉行节约,忌搞排场,不攀比面积大小、建筑规模和装修豪华程度,简约举行落成仪式、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不大摆酒宴。

3、遏制迷信风。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保留宗祠的祭祀、聚会、议事、倡学、教化功能,防止祠堂宗教化、低俗化、荒废化。

(四)加强宗祠综合功能利用。

1、拓展文明实践功能。

利用宗祠因地制宜设置图书室、阅览室、“四点半”课堂、道德讲堂,配备图书报刊、健身器材,建设村史馆等,开展扶老助幼、扶贫助学、赈灾捐赠等文明实践活动,把宗祠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地。

2、拓展居家养老功能。

利用宗祠及周边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孝老食堂等,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

3、拓展文化旅游功能。

加强古宗祠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寻根文化游,开展同姓宗族文化交流,把宗祠转化为观光旅游之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五)倡导文明健康宗祠新风尚。

1、传承良好家风。

追祖思源,挖掘总结好族规、好家训、好家风,发挥乡贤能人示范作用,涵养团结凝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气,推动“因婚致贫、因赌致贫、因懒致贫、因不孝致贫”治理,把宗祠转化为农村德化之地、精神扶贫高地。

宗祠的意义和作用

宗祠的意义和作用

宗祠的意义和作用———在义忠堂宗祠落成庆典仪式上的讲话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值此义忠堂宗祠落成之际,我代表越国堂汪氏宗亲联谊会、代表永贤堂全体族人,表示热烈祝贺,并顺致崇高的敬意。

人有族,族必有祖;人有祖,祖必有祠。

宗祠是祖先栖息的圣地,是族人祭祀祖先、聚会议事的场所。

在中国宗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宗祠与宗谱一样,是一个氏族生息、蕃衍、兴旺、发达的象征。

宗祠,通称祠堂,又叫祠庙。

是中国宗法社会的社会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它为宗族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及社交中心等族内服务;除祭祀祖先之外,它是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是议事厅,也是娱乐空间和社交的场所;祠堂也是教化或奖惩族裔的地方,凡一切与宗族有关的事务都要在祠堂里办理。

祠堂是一种纪念性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它受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祠堂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可谓是收族敬宗的专门功场,另一方面,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

往往都要根据族人蕃衍的兴旺和在地方权势大小来确定宗祠的规模与格局。

祠堂以家族为基础,家族以宗祠为维系。

历史上乡民多聚族而居。

旺族则多建宗祠,故宗祠有总祠与支祠之分。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宗祠有四大功能。

第一、因为他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宗祠成为宗族的物质标志和聚宗合族的象征。

“立宗祠以重祭祀”。

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是形成宗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它召示着家族的美德和功业,体现着宗族先人的道德、境界和丰功伟绩,鞭策后人光宗耀祖。

通过各种活动,产生宗族的凝聚力,这就是“建宗祠以溯本源‘。

第二、通过宗祠,实施对宗族事物的全面管理,调解和处理宗族内部纠纷,组织春秋祭祀活动,接收族人捐赠,定期收取费用,接待族人来访。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制定、修改、执行族规族约;教育族裔遵纪守法,爱国爱家。

第四、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播功能,利用宗祠办学校,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

祠堂与祠堂文化【精选文档】

祠堂与祠堂文化【精选文档】

祠堂与祠堂文化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

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

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

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简介资料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简介资料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简介资料
【实用版】
目录
1.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历史背景
2.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建筑特点
3.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文化价值
4.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现状与保护
正文
一、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历史背景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大良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宗族祠堂。

蒋氏家族在历史上人才辈出,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氏宗祠的建立,旨在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先祖的精神,团结族人,共创辉煌。

二、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建筑特点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堪称古代建筑的瑰宝。

祠堂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座北朝南,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马头墙,具有典型的南方宗族祠堂建筑特点。

三、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文化价值
桂平大良蒋氏宗祠不仅是一座家族祠堂,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宝库。

祠堂内的石刻、木雕、壁画等艺术品,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蒋氏宗祠还传承着许多优秀的家族传统文化,如家训、族规等,对于研究古代家族文化和传统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桂平大良蒋氏宗祠的现状与保护
近年来,桂平大良蒋氏宗祠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关注,积极开展保护和修缮工作。

目前,祠堂已基本恢复原貌,成为了一处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屈家山李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

屈家山李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

带置 买 田土 修 造 大 宅 , 用 堂 号 “ 陶淑 堂 ” 共 李 。随 后 又 在 大
宅附近的屈家 山修建 李 氏宗祠 , 正殿 由陶淑堂合祭 , 出右 划 侧花厅作为西平堂支祠使用。约在成 丰初年 , 陶淑堂分家各
立, 田土 两 房 均分 , 中 提 出 6 0担 作 为李 氏 宗 祠 祠 产 , 于 从 0 用
( 拜殿) 和两侧的厢房 。左右两条次轴是 附属建筑 区, 每条 轴 线纵向串连起 三个 不 同标 高层上 的院落 。这些 院落 由南 向 北渐次升高 , 与祭祀 区之 间又各 自巧妙连 通 , 线组织合 理 流
完 善 ( 2 图 3 。三 条 纵 轴 的 前端 各 开 设 有 独 立 的 出人 口 , 图 、 ) 下殿 正 中 的人 口是 祭 祀 时 的 主要 出入 口 , 侧 次 轴 的入 口则 两 可供 日常管 理 人 员 出 入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祠 的东 西 两侧 还 宗
还 居 住 了大 量 职 _ 。20 丁 0 0年 以 后 , 于 文 物 建 筑 保 护 的 考 出 虑, 已将 食 堂 关 闭 , 户 也 逐渐 迁 出 , 氏宗 祠 目前 基 本 处 于 住 李
空 置 的 状态 。
地, 除祭祀外 , 还是各族 的“ 礼法之所” 议事 、 , 聚会 、 以办学 兼
图 2 屈 家 山李 氏 宗祠 平 面 分 区
年 以后 , 一切封建礼教逐渐废除 , 氏宗祠才随之败 落。 李 解放后在屈家山地 界修建 自贡无线 电一厂 , 氏宗祠 前 李 的平坝被厂房 占用 , 堂本身 用作厂 区食堂使 用 , 祠 两侧跨 院 [ 定稿 日期]0 0— 4— 9 2 1 0 2 [ 作者简介] 焦颖 慧(9 2~) 女 , 18 , 建筑学硕士 , 助教。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祠堂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

学生们守护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又守护了三年,这种守墓的形式后人称为"庐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

古时人们也常会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墓旁盖屋守墓。

这种"庐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庐"。

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墓庐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

后来二者分家,各自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

下面仅就"祠堂"文化浅谈一二。

"祠堂"建筑实际上是伴随着秦汉"礼制建筑"而发展的。

"祠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大多建于墓所,所以又叫"墓祠"。

在中国,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秦汉以后,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

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渐深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时期开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礼》问世之后,家庭礼教和立祠之制被人们广泛尊崇,从此多称"家庙"为"祠堂"。

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级之分,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普通百姓家不准立祠。

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 年)才有了新规定,允许民间建祠立庙,但是又规定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为"家庙",其余的则称"宗祠"。

宗祠范文[新]

宗祠范文[新]

宗祠范文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是祭祀祖先、弘扬家族文化的场所。

宗祠建筑的形式和规模各异,但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宗祠建筑的数量和规模更是令人瞩目。

本文将介绍福建省南安市的一个宗祠范例——“南安市陈氏宗祠”。

宗祠的历史背景南安市陈氏宗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陈氏宗祠是南安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布局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氏宗祠的建造,是陈氏宗族为了纪念先祖、弘扬家族文化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宗祠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宗祠的建筑特点陈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布局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宗祠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各异,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建筑布局宗祠的建筑布局通常是“三进院落”,即前、中、后三个院落依次相连。

前院是门厅,中院是祭祀场所,后院是祖先墓地。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天、地、人)的思想,也体现了宗祠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的功能。

2. 建筑材料宗祠的建筑材料通常是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音、防火等性能,也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

3. 建筑装饰宗祠的建筑装饰通常是彩绘、雕刻等传统工艺。

这些装饰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

4. 建筑规模宗祠的建筑规模通常是根据宗族的规模和财力而定。

有些宗祠规模较小,只有一进院落;有些宗祠规模较大,有多进院落,甚至有数十进院落。

陈氏宗祠的建筑特点陈氏宗祠是南安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布局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氏宗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建筑布局陈氏宗祠的建筑布局是“三进院落”,前、中、后三个院落依次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宗祠建筑与宗祠文化所谓宗祠,俗称祠堂、家庙,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毋庸置疑它是儒家宗法礼制和血缘权力外化的产物,绵延千载深深烙印于民间传统文化之中。

在中国传统儒家理念中,家族观念极其深刻,而祠堂的设立除了供奉祖先,更是见证了同姓同源家族的的联系繁衍与历史兴衰。

宗祠建筑祠堂内部祠堂,记录着族人的来路,象征着族姓的荣耀,更是家族血脉根之所在。

这个极具中国式的独特符号,在古时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功能:它既是祖辈先人们灵魂安息沉淀的殿堂,又是族人行使族权的宗教礼制道德法庭;亦或是家族社交议事、办理婚、丧、寿、喜事之场所;实力较强的家族,甚至在祠堂附设私塾供族人子弟在此上学。

恢宏华丽的祠堂祠堂祭祖所以,祠堂建筑往往是当地民宅中最精华的体现。

恢弘的规模、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考究的用材,已衍变为权势、财势和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

孔庙(庙祠)武侯祠(专祠)需要补充的是,祠堂严格意义从形制、规模和用途上主要划分为庙祠、专祠和宗祠三类,而前两者主要是由古代官方设立的,例如纪念前代贤哲圣人孔丘的庙祠“孔庙”、纪念特定功德人物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等。

关于庙祠、专祠,在这里不再展开。

01 祠堂的历史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国祠堂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关。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其学生在墓旁搭建简易小屋居住,以守墓寄托哀思。

守护3年后学生们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旁又守了3年,这种守墓的建筑形式被后人称之为“庐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中有云:“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

”所以这“庐墓”,可谓是祠堂建筑最早的鼻祖。

子贡守墓,“庐墓”为最早的祠堂形式到了西汉惠帝时期,这一建筑形制才正式出现,不过主要修建于墓所,称之为暮祠。

而到了两晋时期官方则严令禁止,此后墓所祠堂基本绝迹,仅有帝王诸侯等之宗庙。

至于在民间建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例如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始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则建于北宋年间。

直到南宋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此举被当时社会广泛尊崇,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但宋代修建祠堂,有严格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实属帝王诸侯士大夫权贵人士之专利。

朱熹《家礼》中只言片语的祠堂礼制古代官方何时才允许民间联宗立庙?那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大仪礼之争”(公元1522年)之后的事,但又规定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什么是“大仪礼之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历史,其核心是嘉靖皇帝为保帝位的“继统”问题,找了个由头必须僭越宗法礼制,否则一个原本和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藩王继承皇位“不合礼法规矩”。

所以这是嘉靖皇帝本人出于自己的立场对旧礼制的一次反抗,最终带动了民间礼制的改革。

嘉靖之后,旧的的限制被打破,官民百姓皆可奉祀始祖,新的宗族秩序在民间诞生,修建宗祠蔚然成风,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宗族祠堂建筑,大多最早追溯于明清。

明嘉靖期间的“大礼仪之争”,促使宗法制度变革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深厚,百姓往往不杂姓而居,一村一姓一族,经久积累始发展成若干大家族,于是开始谋建本族本姓家庙来祭拜祖先。

最早的宗祠多择家族聚居地或附近而建,初期置祠于宅中,随着财富的积累、族丁繁衍兴旺,在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时,或由于动乱避祸,或由于经商等原因,部分族人从祖居地迁徙至异地发展开枝散叶,各自建立一番基业。

由此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分支和宗族,往往又建立新的宗祠,来供奉血缘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宗祠又派生出许多新的支祠来,并形成了地域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筑。

风格迥异的祠堂建筑形式宗祠的祭典极其繁杂与讲究,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被视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我们可以看到宗祠重大活动话事人中的主祭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以及其下有具体管理职能的宗正、宗直,完全对应封建王朝帝制的帝王、丞相以及礼部与刑部的首脑,可见宗祠完全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为了维护宗祠的神圣和庄严,民间各家族自有一套管理规则,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

宗族祠堂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表面上看,似乎祭祀祖先的习俗在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有祠堂,这在江西、安徽、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遗存大量完好的祠堂或遗迹中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史无前例的浩劫后,这些祠堂能得以妥善保留,堪称奇迹。

02祠堂在中国北方为何少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原文化核心区的北方,多见庙祠或专祠,而宗祠这一建筑形制却较为少见。

这里我们不扯不着边际的“五胡乱华”,亦或背锅给上世纪的文化革命,这得从明中后期以后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难得一见的北方祠堂--山西榆次“常氏宗祠”山西榆次常家庄园常氏宗祠所有正史文献大多只言片语极简略过,它们不会告诉你的是:自明中后期以来历经了无数次黄河泛滥或为躲避战乱而导致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徙,原有的村系宗族结构大多瓦解和崩溃,尤以清代为甚;长期的迁徙和吸收流动人口,造成北方村庄宗系结构复杂并且贫困,营造祠堂有心无力;另一重要的原因是明清两代皆定都北京,南方因远离政治中心所受辐射力有限,而祠堂和宗族文化这一形式可约束人们的言行,提升宗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的作用,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

此消彼长,故而宗祠多见于南方诸省。

03 祠堂的建筑形制与特点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家庙早有之,而民间祠堂的设立早期一般严格按南宋朱熹的《家礼》设立。

明廷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

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

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

东曰阼阶,西曰西阶。

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

”《家礼》中的家庙之图当然规定是规定,明中后期兴建的众多祠堂,多无视皇朝的等级限制,追求形制上的恢弘富丽堂,肆意扩展面阔和进深,这也与江南经济的繁荣、诸多宗族兴旺与子孙的繁衍有关,早期的祠堂形制早已不堪适用抛之脑后。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间的祠堂主要以三进两院式居多,建筑格局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

普遍由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五部分组成,高端的还配置有庭园和戏台,视宗族财力而设。

所谓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一般会有起个响亮的堂号;所谓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设有神龛。

享堂再华丽考究,在形制上也不及寝堂的地位,它是祠堂中最庄严的地方,而且建筑布局中有严格的空间次序,寝堂必须高于享堂,享堂又高于其它的建筑。

典型的三进院落建筑平面布局祠堂内有严格的空间次序以徽州汪口俞氏宗祠为例,始建于清乾隆九年,典型的三进院落。

门首为木构五凤楼(这可不是民间能随便有的东西,说明前人在朝中做过高官);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

汪口俞氏宗祠俯瞰入门处门厅享堂“仁本堂”寝堂再以广州陈家祠为例,它是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规模颇为恢弘。

其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

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

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宏伟气魄,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

广州陈家祠俯瞰广州陈家祠陈家祠院内格局一览陈家祠院内场景一览陈家祠中门大院内,正对为享堂享堂“聚贤堂”04 风格迥异的祠堂建筑赏析数百年来,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祠堂建筑形式的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这当然和当地民居建筑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尤以徽州、闽南、广府、湘南的祠堂建筑风格最具特色。

【徽州风格】徽州的五凤楼建制,檐角翘起成轻盈活泼的歇山式,建筑之间逐层跌宕造就恢弘的气势;山面边贴徽州传统的屏风,马头使用徽州传统屋面样式,前用鹊尾式后用印斗式;门厅前沿设置木栅栏,正中设大门与耳门;门厅之后即为三开间享堂、二层结构的寝堂依次铺开。

抬梁式木构、华丽的空间、青瓦屋面,梁柱木雕之精美,令人拍案叫绝。

安徽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安徽婺源汪口俞氏宗祠,精湛的木雕工艺安徽南屏叶氏支祠安徽南屏叶氏支祠安徽南屏叶氏支祠安徽黟县胡氏宗祠胡氏宗祠木门窗浮雕之精湛,令人印象深刻安徽南屏叙秩堂安徽南屏叙秩堂安徽徽州罗东舒祠安徽徽州罗东舒祠大邦伯祠大邦伯祠门楼砖雕安徽屏山舒光裕堂安徽屏山舒庆余堂安徽棠樾古祠堂安徽歙县许村邦先第徽州风格代表性的有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南屏叶氏奎光堂、胡氏宗祠、罗东舒祠、大邦伯祠等。

【闽南风格】闽南的祠堂,轻巧艳丽华美。

屋面平缓,屋顶举折呈现夸张的弧度,祠堂外墙满屏镂空的青石浮雕技艺令人印象深刻;装饰繁复纷呈,色彩清新绚丽;为应对潮湿的气候,主体引入石材,亦有石木混合结构。

闽南的祠堂建筑风格陈埭丁氏宗祠陈埭丁氏宗祠院内陈埭丁氏宗祠晋江庄氏家庙晋江庄氏家庙漳州德远堂漳州德远堂福建漳州江氏济阳堂福建漳州埭美古村祠堂闽南风格代表性的有晋江庄氏家庙、陈埭丁氏宗祠、漳州德远堂等。

【广府风格】广府地区的祠堂建筑样式极具辨识度,其最令人惊叹的是屋顶正脊的装饰工艺,有船脊、博古脊两种屋脊。

船脊的造型设计是由日常生活中船的形象演化而来,却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也称作龙船脊。

多以锅耳山墙配龙船脊,黑白红三色的适当搭配最能体现广府宗祠特色;而博古脊图案工艺主要是运用在祠堂正脊两端,结合本地风水吉祥图案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典型的博古正脊由两组博古头、鳌头、花窗、小品和中间一组主画对称组成。

广州陈家祠广州陈家祠广州陈家祠院内场景广州陈家祠院内场景陈家祠室内场景屋顶陶塑装饰屋顶装饰及墙面砖雕叹为观止的灰塑砖雕铁铸石材雕刻精美陶塑另外广府宗祠的雕刻工艺较之闽南的浮雕也不遑多让,多采用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七绝装饰手法,精致富丽,不仅充分体现出传承与信仰,同时也展现出家族的地位与财力。

其中“灰塑”,是为岭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潮汕的祠堂,建筑风格极具辨识度广府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州陈家祠堂、沙湾何氏大宗祠以及各类潮汕的祠堂。

【湘南风格】湘南的祠堂极具特色,以邵阳洞口最大的曾八支祠为例,廊院式砖木结构建筑。

前后五进,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

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曾氏祠堂曾氏祠堂曾氏祠堂牌门不过最具辨识度的是湘南祠堂的砖石牌楼式门面,集石刻、砖雕、泥塑、彩绘于一体,甚至还融入了西洋的建筑图案,色彩绚丽令人眼花缭乱。

其与高大的院墙有机融为一体,气势恢宏而又深远。

湖南邵阳洞口宗祠建筑群最具代表的有湖南邵阳洞口祠堂建筑群,如曾八支祠、萧氏宗祠、杨氏宗祠、谭氏宗祠、尹氏宗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