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平均数的意义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说课稿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说课稿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性质、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成绩等,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求法,进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复杂运算的计算过程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实际问题中权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意识。

4.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PPT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统计、商品销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些问题的平均值。

通过讨论,让学生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PPT课件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同时,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步骤。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 2、2、4、4、4、 5、5、5、5、6、
数据
2
4
5
6
数据个

2
3
4
1
平均数 2 2 43 5 4 61 4.2 23 41

数据出现的次数
加权平均数概念
一般地,若n个数x1, x2, …, xn的权分别是w1,w2,…,wn ,则
A
85
95
95
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知识应用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50%) (40%)
演讲效果 (10%)
A
85
95
95
B
95
85
95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85×50%+95×40%+95×10%
50%+40%+10%
=42.5+38+9.5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95×50%+85×40%+95×10% 50%+40%+10%
x
x1 w1 x2 w2 xn w1 w2 wn
w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活动1:某地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满分各为100分,笔试
成绩占比80%,面试占比20%计入总分,已知有4名参试者的成绩如下,
则按择优录取的原则应录取那位应试者?
应试者 甲 乙 丙 丁
笔试 75 80 82 83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1.若数据a1,a2,a3的平均数是3,则数据2a1,2a2,2a3的平均数是 A.1.5 B.2 C.3 D.6
2. 某班40名学生的某次数学测验成绩统计如下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二十章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二十章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课件
的各个数据同等重要,也就是权相等 时,计算平均数采用算术平均数;各 数据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采用 加权平均数。
“权”能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数据的权重不一样,会形成不同的结 果。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 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 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 甲 乙
面试 86 92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组中值 11 31 51 71 91 111
频数(班次) 3 5 20 22 18 15
注:(1)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 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 平均 数. (2)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 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这组数据的 _权__.
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 人均耕 因素有关?它们之间 地面积
=
有何关系?
总耕地面积 人口总数
郊 人数 县 (万) A 15
B7 C 10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15
0.21 0.18
总耕
人均耕
地面积
地面积 =
人口总数
思考2:总耕地面积
三个郊县耕地面积之和
思考3:人口总数
三个郊县人数之和
解答: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 0.15×15 +0.21×7 + 0.18×10 ≈ 0.17(公顷) 15+7+10
加权平均数公式
x1ω1+x2ω2+x3ω3 +…+xnωn ω1+ω2+ω3 +…+ωn
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重要程度 不一样!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1节《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课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通过平均数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华师大版八下数学第20.1节《平均数》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实例:收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用于教学实践。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如篮球比赛中的平均得分、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它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数据、统计表、统计图等。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200cm,请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0.1.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1.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提出问题
问题2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重要程度 不一样!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 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 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若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20.1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本章说明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通 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 多的认识,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 更深的体会。
本课说明
• 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 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需要对数据进行 分析.本课是在学习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 在计算平均数中对某些数据的侧重.
81.7
1 ( 86 91 98 72 61 89 75 ) 7
概念一: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 们把
x1 + x2 +… + xn n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用途: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 表值,它说明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
身边的数学
问题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 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解: 甲的平均成绩为 85+78+85+73 =80.25 , 4 73+80+82+83 =79.5 . 乙的平均成绩为 4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我们常用平均数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2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2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这节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入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平均数的运算由一般的加权平均数扩大到特殊的加权平均数的运算,为统计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有关计算.
(3)、数学思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计算、归纳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方法;②运用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加权平均数的运算,让学生归纳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三、教学过程
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时,可以引用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身高和体重,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平均数性质的掌握:理解当数据增大或减小时,平均数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需要区分这三个统计量,并明白它们在不同数据集上的适用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仍然容易出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时。这说明我在讲解平均数计算方法这一部分,可能还需要再加强一下,可以通过更多具体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1.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20.1.1平均数的意义

20.1.1平均数的意义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2.甲乙两所学校号召学生们向希望小学捐赠图书。 已知甲校800名学生平均每人捐书4.5本;乙校学生 比甲校少80人。如果要达到相同的捐书总量,那么 乙校学生平均每人要捐书多少本?
例3.已知一组数据a1,a2,a3,a4,a5的平均数为8,
则另一组数据a1+10,a2-10,a3+10,a4-10,a5+10 的平均数为( C ) A.6 B.8 C.10 D.12
练习:
1.某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进出口总额为
82.445 亿美元. 如图是根据该省2005年上半年每月的进出口 总额情 况绘制的. 不计算上半年的进出口总额,你能将缺少的一点补在虚 线恰当的位置上吗?
超出平均线的数量和与低于平均线的数量和相等
100
超出 低于
折线图
95 90 85 80 75
课堂小结
1.平均数计算公式:
x1+x2+ x3+ · · ·+ xn x= n
2.技巧:运用平均数的定义构造相等关 系, 利用整体思想,巧解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37-138页2、3、4、5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要点精析:
x1+x2+ x3+ · · ·+ xn n
(1)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它不一定是数据中的 某个数据; (2)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是反映 数据的平 均水平(或中等水平)的一个特征量; (3)一般情况下,平均数能体现一组数据的整体性质.
例1 植树节到了,某单位组织职工开展植树竞赛,图 中反映的是植树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

20.1.1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

20.1.1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
算术平均 数与加权 平均数 的本质 一致的 ,算术平 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 1 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 权相同时 ,加权平 均数与 算术平 均数是 相同的; 当数据的 权数不同 时,加 权平均 数能更 好地反映 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
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 动,初步了解“权”的意 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 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 入作铺垫.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
1 班 40 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取长 补短 ”均 衡的结 果,反映该班 40 名学生 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 平 ”,设 计 的目 的是 引 导 并体会 平均 数的 统计意 义.问题(2)中,以“任务 布置─ ─发 现问 题──
(2)你能 求出该 校初二年 级在这 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吗?
1、第一种平均数,我们称之为算数平均数,简称 平 均 数 , 它 所 反 映 的是 数 据 的 平 均水 平 ,
生成问 题─ ─研 究问题 ──解决问题”为教学程 序,经历操作、观察、对
这两种平均数在计算方法上 有什么不一样?
;2、 第二 种我 们叫做 加权 平均
数, “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
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活动流程图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 1 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 示概念
趣.
问题 2:教材 P138 例 2
教师出示问题 2 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在阅读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 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

人教版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课件

人教版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方法
1.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 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2.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环节二:验证猜想 探究新知
(6)、白巧克力单价变为x 元/千克,黑巧克力单价 变为y元/千克,把m千克 白巧克力和n千克黑巧克 力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单 价该如何计算?
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 师把数字变为字母,给出 问题(6),学生继续计算混 合巧克力的平均单价。 教师追问:问题(6)中两种 巧克力的单价的权分别是 什么? 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 法,强化学生对“权”和 “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 思想方法,为加权平均数 公式的得出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三)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增强学生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情感态度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三 种混合巧克力的平 均单价的计算.并根 据计算结果判断, 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计算,验 证猜想的正确性, 进而发展学生从合 情推理到演绎推理 的能力,培养学生 严谨的数学思维品 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性质和求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和数学推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列举法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20.1.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作业课件+++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作业课件+++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 平均数 20.1.1 平均数的意义 20.1.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知识点 1:平均数的意义 1.(内江中考)某 4S 店今年 1~5 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辆数)分别如下:25,33,36, 31,4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B ) A.34 B.33 C.32.5 D.31
2.(苏州中考)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共建绿色文明校园,某学校组织“废纸宝宝 旅行记”活动.经统计,七年级 5 个班级一周回收废纸情况如下表:
道题,未答 3 道题
15.九(1)班五名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数学素养竞赛.试卷中共有 20 道题,规定每 题答对得 5 分,答错扣 2 分,未答得 0 分,赛后 A,B,C,D,E 五名同学对照评分标 准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的答题情况(E 同学只记得自己有 7 道题未答),具体如下表:
(1)根据以上信息,求 A,B,C,D 四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2)最后获知 A,B,C,D,E 五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 95 分,81 分,64 分,83 分, 58 分; ①求 E 同学的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 ②经计算,A,B,C,D 四名同学实际的平均成绩是 80.75 分,与(1)中算得的平均 成绩不相符,发现是其中一名同学记错了自己的答题情况,请指出哪名同学记错了,并 写出他的实际答题整数). (1)11,12,13,14,15,16,17,18,19; (2)1799,1803,1818,1817,1796,1798,1801,1796,1788.
解:(1)15 (2)1802
10.如果一组数据 x1,x2,x3,x4 的平均数是 x,那么另一组数据 x1,x2+1,x3+
知识点 2: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 7.利用计算器重新进行统计计算时,首先要做的是( C ) A.按 OFF 键 B.看准数据依次键入 C.清除前面计算中储存的数据 D.抠下电池重新安上 8.用计算器计算 13.49,13.55,14.07,13.51,13.84,13.98 的平均数为( C ) A.13.53 B.13.61 C.13.74 D.14.0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_20.1.1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_20.1.1平均数

A.3.5 元
B.6 元
C.6.5 元
人数就“权”.
10 1
D.7 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根据“定义(2)的公式”进行计算.
_ 解:x =
5 2+6 3+7 2+101
=6.5(元).
8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练
2-1. 为了解乡镇企业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市水利管理部 门抽查了部分乡镇企业在一个月中的用水情况, 其中 用水15 吨的有3 家,用水20 吨的有5 家,用水30 吨的 有7 家, 那么平均每家企业一个月用水( A ) A.23.7 吨 B.21.6 吨 C.20 吨 D.5.416 吨
能性及付出的代价;
(2)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这样有利于推测全
貌、估计总体,作出决策,解决有关问题.
感悟新知
特别提醒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两种类型: 1. 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2. 用样本的总量估计总体的总量.
知3-讲
感悟新知
例 5 某校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某 次体育测试的成绩,现对该 年级学生这次体育测试成绩 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统计如 下表及扇形统计图(如图20.13),其中扇形统计图中C 组 所在的扇形圆心角为36°.
解: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 P=60,则Q=200-50-60-70=20.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讲
(2)请把如图20.1-1 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解:如图20.1-2 所示.
感悟新知
知2-讲
(3)这200 名女生的平均身高大约为__1_5_3_c_m__.
解:求出每组的组中值分别为140,150,160,170, 用每组的组中值近似地作为该组内女生的平均身高. 140 50+150 60+160 70+170 20 =153(cm),因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小组---- 姓名-- --20.1平均数 (1)【学习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熟练地应用计算器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数据信息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感受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领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自主学习】 (一)学法指导1、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第130页至134页的内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运用。

2、用1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本学案,能应用平均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导读1、平均数: 如果有n 个数21,x x …n x ,那么(1nx =-21x x +…+n x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四个步骤: (1)--------,打开计算器;(2)--------------,启动系统计算功能; (3)输入所有数据;(4)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理解此用法应注意以下内容:(1)在进行计算前,应先将计算器调整至进入统计状态. (2)在输入一组新数据时注意清除以前存储的数据.(3)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不同,计算步骤可能有所不同,必须认真阅读计算器的使用说明. 拓展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时容易忘记清除内存这一步骤,而造成平均数错误. (三)预习自测1、10个数的平均数是358,其中有两个数是458,则其余8个数的平均数是 。

2、5个数的平均数是14,7个数的平均数是20,4个数的平均数是18,那么这16个数的平均数是 ( )A 17.625B 18.5C 18.56D 16.5 3、如果a 和7的平均数是4,那么a 是 。

4、某活动小组4位成员中,有两位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2岁,另两位成员的年龄为11岁和13岁,则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

5、公交308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试计算这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平均数. (四)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问题一: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 1.4m ,小强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5m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问题二:某市抽样调查了1000户家庭的年收入,其年收入最高的只有一户,是38000元,由于只将这个数据输入错了,所以计算机显示的这1000户的平均年收入比实际年收入值高出342元,那么输入计算机的那个错误数据是多少?问题三: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100.18求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总人口)解:∵总耕地面积=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当堂测试】1、教材133页练习1,2题.134页练习1,2题。

2、若1,2,3,x 的平均数是5;1,2,3,y x ,的平均数是6,则y 的值为 。

3、8个数34,37,39,43,41,46,,21x x 的平均数是53,则21x x +的值为 。

4、已知321,,x x x 的平均数是a ,则1,1,1321+++x x x 的平均数是 。

5、已知321,,x x x 的平均数是a ,则3212,2,2x x x 的平均数是 。

6、8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单位:分)为80,82,79,69,74,78,x ,81,这组成绩的平均数是77,则x 的值为 。

【总结反思】【作业布置】习题20.1第1,2,3,4,5.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20.1平均数(2)【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一些常用数据处理方法,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自主学习】(一)学法指导1、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第134页至136页的内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运用。

2、用1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本学案,掌握加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导读1、权的概念(1).一组数据12,12,12,12, 4,4,4,4,4,13,的平均数是;(2)一组数据有5个20,4个30,3个40,8个50,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归纳:其中50有个,其中个数8就叫做数据50的权。

如数据20的权是,数据的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平均数用符号“x”读作:“拔”总结: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2、特别提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中,平均数是一个特征,但是,在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基准。

(三)预习自测1、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减去60,与原来相比,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A 不变B 增加60C 减小60D 缩小为原来的602、下列说法:①一组数据中有一个数字变动,则平均数就会变动;②河水平均深度为2.6米,一个身高1.7米,但不会游泳的人下水后一定会淹死;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能等于其中一个数据;④一班男生平均身高164cm,二班男生平均身高166cm,小明是一班男生,小伍是二班男生,则小伍比小明高。

其中正确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四)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问题一: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分析:将所占比例看作它们各自的权,即听占有3份,说占 份,读占 份,写占 份,合计 份。

) 解:x 甲 = = ,x 乙 = = ,∴应该录取(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问题二: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958595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当堂测试】1、已知a 、b 、c 数据的平均数为8,那么a+1, b+2, c+3的平均数为 。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小同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同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个的测试成绩入下表所示:根据录用程序,组识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一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1分。

(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计个人最终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总结反思】【作业布置】习题20.1第6题,7题。

教材136页练习1,2,3.测试项 目 测试成绩/分 甲 乙 丙笔试 75 80 90 面试 93 70 68 丙:35%乙:40%甲:25%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1)【学习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联系和区别。

3、培养良好的数字处理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众数数据代表的概念。

2、依据数据代表正确对数据作出判断。

【自主学习】(一)学法指导1、用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140页至143页练习前内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用1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本学案内容,弄清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材导读完成p140填空基础知识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中位数的特征: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分水岭”,大于它的数据的个数与小于它的数据个数相等。

中位数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也可能不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众数的特征: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但肯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或几个数。

(三)预习自测1、某班一组12人的英语成绩如下:84,73,89,78,83,86,89,84,100,100,78,70,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2、10名工人他们的月工资是:400元的5人,450元的2人,560元的3人,则这10名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资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3、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3,14,19,x,23,27,28,31,其中位数为22,则x为。

4、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得分/分100 95 90 80 70 60人数/人 3 5 6 12 16 5则该班这次数学测验分数的众数是。

(四)我的疑惑【合作探究】1、在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中,初二(五)班4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人数 2 3 6 9 10 5 4 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

2、如图①是某城市三月份1至10日的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根据图①提供的信息在图中②补全直方图;(2)这10天最低气温的众数是 ,最低气温的中位数是 ,最低气温的平均数是 。

3、某公司的员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表:(1)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2)假设部门经理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8000元,员工的工资从2500元提升到3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当堂测试】1、某班7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如下所示:5,5,6,x ,7,7,8。

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2、若5个正整数的中位数是3,众数是7且唯一,则这5个正整数的和是 。

3、如图所示,它描述了一家鞋店有一段时间里销售女鞋的情况,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中位数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