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_陈博
1961—2010年辽宁省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分析

份为 1 0月 , 为一 0 . 0 8 e m / l O年 。 由此 可以看 出 , 冻 土 的融化 期
明显提 前 。
2 . 3 气 候 变 化 与 冻 土 深 度
[ 2 ] 徐 学祖 , 王家澄 , 张 立新 . 冻 土物理 学【 M] .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1 :
于玉 米 螟越 冬 , 越 冬 虫源 基 数较 大 , 冬 后存 活 率 高 , 蛹期 幼 虫 质量 较 好 , 幼虫 死 亡 率较 低 , 玉米 螟 为 害加 重 , 反 之越 冬
1 9 9 9, l O ( S 1 ) : 2 3 — 3 3 .
部地 区 冬 季 气候 变 暖 的事 实 , 进 一步 说 明 了冻 土 要 素对
气候 变化 响应 的敏 感性 。
3 结 语
【 5 ] 郭志梅 , 缪启龙 , 李雄 . 中 国北 方 地 区 近 5 O年 来 气 温 变 化 特 征 及 其 突 变性 『 J ] . 干 旱 区 地理 , 2 0 0 5, 2 8 ( 2 ) : 1 7 6 — 1 8 2 . [ 6 】 翟 盘茂 , 任 福 民. 中 国近 四十 年 最高 最低 温 度变 化 [ J ] . 气 象学 报 ,
致。 最 大 冻土深 度 随时 间和 空 间的 变化 分析 表 明 , 全省 最 大
度减 少趋 势显 著 。 其中, 南部 地 区及 沿海 地 区冻 土深度 减 少
趋势显著 , 东部 、 西部 、 北 部 山 区如 黑 山 、 西丰 、 清原 、 本溪 、
冻 土 深度 变化 呈 减 小趋 势 。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
一
现 代农 业科技
1 O
一
2 0 1 3年 第 2 1 期
辽宁西部地区冻土深度特征变化

辽宁西部地区冻土深度特征变化宗艳伟;宗英飞【摘要】为了给工农业生产及冻土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辽西半干旱区冻土持续期、冻土最大深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冻土封冻始期变化平缓;冻土层化通日期存在提前趋势,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提前7 d;冻土持续期缩短不明显;冻土最大深度明显变浅,每10年变浅4.1 cm,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变浅12 cm.气温、地面温度及降水量对冻土最大深度影响显著,冻土最大深度与气温存在线性关系,气温每升高1℃冻土最大深度将变浅5.74 cm.冻土层变浅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病虫越冬和界限北移,对防虫防疫不利.【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3(054)003【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气候变暖;冻土;变化特征;辽宁西部【作者】宗艳伟;宗英飞【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6.4冻土深度是气候环境变化的反映,气温变化是冻土的重要影响因素。
多年来诸多学者对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的冻土变化研究较多[1-6],所得出的结论也较为集中,认为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青藏高原冻土区域缩小,厚度变薄,结冻日期推后,融化日期提前,冻土持续期缩短。
气候变化影响冻土的区域分布和冰冻渗透深度,蒋复初等[7]研究表明,我国大陆多年冻土线高程明显受高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控制,冻土区域在缩小;陈博等[8]研究表明,我国地区冻土融化过程所持续的时间比冻结持续时间长,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与地形、地理位置及土壤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冻土是土壤状况的一个重要部分,土壤冻结深度与农事活动、建筑、道路桥梁、铁路设计等关系密切,冻土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因而研究其变化意义重大[9]。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10-13],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冻土存在区域性。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3, 2, 47-53doi:10.12677/ccrl.2013.2200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3 (/journal/ccrl.html)Variation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in East China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onsoon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Global Warming*Qian Li1, Haishan Chen1,2#1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Email: #guangshu521@Received: Jan. 8th, 2013; revised: Feb. 6th, 2013; accepted: Feb. 14th, 2013Copyright © 2013 Qian Li, Haishan Che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Abstract: Using 1962-2001 monthly soil temperature data provided by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the depth of 0˚C iso-therm obtained with Lagrange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frozen soil depth,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frozen soil depth in Ea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winter monsoon activi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depth in East China exhibits evident regional difference. In general,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depth is deeper in the north part and shallower in the south part, also thicker in the west part than that in east part. Meanwhile, the frozen soil depth becomes shallower with its south edge retreating northward since 1980s, which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egrading trend of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Varia-tions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outh edge of the frozen soil depth experiences a southward (northward) movement in the strong (weak) winter monsoon years. In addition, the south edge of the frozen soil depth in the eastern part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anomalous activity o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Keywords: Seasonal Frozen Soil in East China; Frozen Soil Depth;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李倩1,2,陈海山1,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Email: #guangshu521@收稿日期:2013年1月8日;修回日期:2013年2月6日;录用日期:2013年2月14日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2~2001年逐月平均土壤温度资料,通过拉格朗日插值方法得到的0℃等温线深度表征冻土深度,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冬季季节性冻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备受关注。
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气温的变化来看,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研究发现,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
这种升温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释放有关。
此外,在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也有所升高,尽管升温幅度不如北方地区明显。
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相关。
总体来说,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年代际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趋势一致。
其次,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气候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在近50年的时间尺度上,中国冬季风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明显减弱,导致湿润气流减少,降水量减少。
北部地区的冬季风强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格局变化以及天然气候变率(ENSO)等因素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线性的,不同时期的冬季风强度和路径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影响。
最后,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冬季气温和冬季风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环流是指气象要素在局地范围内的环流形式,如扇形环流、急流、切变线等。
近50年来,中国区域环流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扇形环流偏强,导致气温偏高、湿度偏大,降水量增多;而30年代至40年代,扇形环流偏弱,气温偏低、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长春市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长春市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姚宏伟解彦维范婷婷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24期摘要; ; 利用1961—2018年长春市6个地面气象站的多年冻土资料,分析了长春市多年冻土平均最大深度、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和年际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58年来,全市冻结日期略有推迟,解冻期明显提前;多年来最大平均冻土深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各站的变化趋势与全市基本一致。
关键词; ; 冻土;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吉林长春中图分类号; ; P642.14;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4-016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冻土层是指当温度降到0 ℃或更低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冻结的现象。
我国的冻土分布非常广泛,受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1]。
冻土对气候变化敏感,温度变化是冻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几十年来,冻结期推迟、融化期提前、冻结时间缩短的现象频发。
多年冻土的主要转化时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明显减少[2-3]。
现对长春市冻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1; ; 资料与统计方法本文选取1961—2018年长春市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冻土观测数据,选择各站每年最大冻土深度、58年来平均值、6个地点的平均值,统计时间为10月至翌年5月。
2; ; 结果与分析2.1; ; 冻土深度2.1.1; ; 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和多年平均冻土深度。
长春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受纬度和地形的双重影响。
根据全市6个观测站的资料,计算了平均多年冻土深度的最大值,给出了平均多年冻土深度的区域分布。
长春市区冻土深度相对较深,榆树达140 cm,向北向南依次转浅,九台、双阳较浅,分别为125、122 cm。
大同市冻土气候变化初探

大同市冻土气候变化初探乔金海;李效珍;钱锦霞【摘要】利用大同市所辖8个站1962 201 2年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冻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大同市土壤开始冻结期、完全解冻期、冻结期及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51年中大同市冻土主要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开始冻结期推迟,解冻期提前,冻结持续期缩短的总体变化趋势,冻土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局地因素对最大冻土深度的影响较大.【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5(043)004【总页数】6页(P722-727)【关键词】冻土;解冻;气候变化【作者】乔金海;李效珍;钱锦霞【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大同037010;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大同037010;山西省气象台,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大同市气温也出现了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冬季气温升高幅度更为明显[1],冻土的气候特征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象学中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地面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2]。
众所周知,土壤冻结和解冻与农事活动、建筑业、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铁路设计等有关。
我国学者在研究冻土气候特征以及对相关行业的影响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3-9],但有关山西的冻土研究甚少,对大同市冻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李秋平[10]指出“土壤冻土的时间越长,冻土的深度越深,则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土壤冻土的最大深度与冻土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发生严重干旱的一个相关指数”。
大同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冻土属于季节性冻土,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此,有必要对大同的冻土做一个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旨在寻求冻土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冻土变化的因子,为今后开展与冻土有关的各类工程建设、农事活动、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冻土后期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和资料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图1),地处112°52′~113°31′E,39°53′~40°25′N,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
近50年中国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

近50年中国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
王遵娅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14(33)1
【摘要】定义了一种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和雾凇天气过程的识别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识别出了1954-2009年中国60个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28个大范围持续性雾凇天气过程和19个大范围持续性雨凇天气过程。
雾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而雨凇天气过程集中在江南一带。
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雾凇天气过程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突变减少,在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几乎没有出现该类过程。
气候变暖可能是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减少的重要原因。
受气温升高影响,中国冰冻天气过程的持续性减弱、影响范围缩小,导致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出现的频次减少,易于出现持续时间更短、影响范围更小的过程。
【总页数】11页(P179-189)
【作者】王遵娅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2.4
【相关文献】
1.晋江市近50年气候及农业灾害性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2.近57年中国大陆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分析
3.近50年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和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4.1980~~2014年中国中东部持续性霾天气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5.近50年青海海南地区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地区冻土50年来的气温环境变化

东北地区冻土50年来的气温环境变化魏智;金会军;罗崇旭;张建明;吕兰芝;杨思忠;吉延军【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44)003【摘要】对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建站以来50年气温资料的分析发现:1976~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1976年的上升了约1℃,年变化率为0.04℃/a,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率为0.039~0.043℃/a,大于南北方向上的(0.032~0.036℃/a),方差分析也标明气温变化在两个方向存在一定差异.【总页数】4页(P39-42)【作者】魏智;金会军;罗崇旭;张建明;吕兰芝;杨思忠;吉延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甘肃,白银,7309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9.4【相关文献】1.东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研究 [J], 林长伟;常晓丽2.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J], 陈博;李建平3.近30年来青海湖地区气温、地温及冻土变化分析 [J], 袁玉梅;4.近34年来祁连及野牛沟地区春季冻土对气温变化响应研究 [J], 陈生婷;王海军;裴宗寿5.于田近50年来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J], 迪丽达尔·艾再提约麦尔; 俞永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1Sae yL b rtr fNu rcl d l gf rAt s hrcS ine n tt a oaoyo meia Ke Mo ei o mop ei cecs dG∞户Iscl udDy a c ,Isi t fAt s n a I | ia i nmis ntt e mo— y Fl u o p ei Ph sc , hn s a e f S i cs B iig 1 0 2 h r y i C iee c s Ac dmy o e e , ejn 0 0 9 c n 2G a u t U ies yo i s a e fS i cs B iig 10 4 r d ae nvri f C n e t h e Ac dmyo ce e , ejn 0 0 9 n
特性有着密切 的关 系 ; 近几十年来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 中国冻土主要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 , 冻结 日期推迟 ,
融化 日期提前 , 冻结持续期缩短 ,以及冻土下界上升 的总体退化趋 势 , 冻土 的主要转型 时期发生 在 2 0世纪 8 0年 代 中期 。 关键词
文章编号
冻土
时空 分布
变化趋势
年代 际变化
中圈分类号 P 6 41 文献标识码 A
10 —9 9 2 0 )0 — 4 2 2 0 6 8 5( 0 8 3 0 3 —1
Cha a trsiso p ta n Te p r lVa ito fSe s na d r ce itc fS a i la d m o a ra i n o a o la n S r- r o e o li ho tTe m Fr z n S i n Chi a i c nt5 a s n n Re e 0 Ye r
长春市近50年冻土变化特征分析

长春市近50年冻土变化特征分析
张明;刘吉洁;肖鸿志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5(0)2
【摘要】对长春市1981年~2010年冻土观测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
分析了长
春市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冻土深度的空间变化,以及封冻日期和化通日期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最大冻土深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长春市为季节性冻土区,冻土期在10月至次年5月间。
平均初日和终日分别为10月25日和5月2日,
冻土最大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2.4厘米/10年。
平均冻土深度179厘米,最大深度为203厘米。
冻土深度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在全
球变暖背景下,由最大冻土深度与温度关系可以认为最大冻土深度仍将维持减小趋势。
【总页数】1页(P90-90)
【作者】张明;刘吉洁;肖鸿志
【作者单位】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吉林长春130062;吉林市城郊气象局,吉林
吉林132000;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4
【相关文献】
1.近50年长春市农业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2.近50年武川县冻土及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3.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4.近50年来辽宁省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5.近50年石河子地区冻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收稿日期:2020-04-2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2804);新疆石河子市气象局管课题(sky201702)作者简介:贾超(1985-),男,河北蔚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性气象监测研究,(电话)131****5577(电子信箱)*****************;通信作者,向导(1985-),男,四川资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性气象监测研究,(电话)150****1501(电子信箱)****************。
贾超,向导,郭凤娟,等.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56-60.冻土是在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的自然现象,是土壤性状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季节性冻土深度随着气候环境变化而变化[1-3];冻土是含冰的负温地质体,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冻结深度、冻结始期、解冻时间对土木工程建设、公路修建、桥涵和铁路设计、农业生产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有着较大的影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贾超1,向导2,郭凤娟1,李红英2(1.新疆石河子莫索湾气象站,新疆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当地1962—2018年气候资料,分析冻土冻结始期、融通期、持续期和冻土最大深度变化趋势及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新疆农八师垦区季节性冻土稳定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最深冻土出现在2月中上旬;冻结始期倾向率为1.12d/10年,线性推后约6d ;融通期倾向率为-1.42d/10年,线性提前约8d ;持续期倾向率为-1.36cm/10年,线性缩短约8d ;冻土最大深度倾向率为-8.09cm/10年,线性变浅46cm 。
冻土最大深度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积雪深度显著相关,11月至翌年3月气温每升高1℃,冻土层变浅4.0cm 左右;降水量每增加10mm ,冻土层变浅约2.5cm ;1月积雪深度每增加1cm ,冻土层变浅约0.7cm 。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之“第三极”,以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及对全球气候的重大影响,成为了众多气候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域。
其中,积雪变化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气候指标之一,不仅影响着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在冬季,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春季和夏季的积雪变化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积雪消融速度加快,导致积雪量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高原的迎风坡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如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地,积雪量较大。
而背风坡和低海拔地区,如藏南谷地等,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这种空间分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及其与积雪变化的关系:1.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当西风带加强时,会带来更多的水汽和能量输入,从而增加青藏高原的降雪量。
相反,西风带减弱时,降雪量也会相应减少。
2. 印度季风:印度季风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积雪有重要影响。
季风强弱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和气温,从而影响积雪的生成和消融。
3. 大气环流型态:不同的气候型态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这些气候型态会改变大气环流的模式,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和能量分布。
四、结论综上所述,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这些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尤其是西风带、印度季风和大气环流型态等。
1961-2012年中国5类主要冰冻天气的气候及变化特征

1961-2012年中国5类主要冰冻天气的气候及变化特征张志富;希爽;余予;范邵华;冯明农【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5(37)6【摘要】利用1960/1961-2011/2012年中国有冰冻天气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600多站逐日冰冻现象数据,研究了中国地区冰冻天气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霜日数超过180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天山、大-小兴安岭一带.霜日数在我国中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减少趋势.全国平均的霜日数为显著增长趋势,超过0.05的显著性水平,线性增长率达到2.03 d·(10a)-1,霜日发生频率增强;年平均积雪日数超过90 d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天山、大-小兴安岭一带.积雪日数无明显时间变化趋势;年平均结冰日数超过210 d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及天山部分地区.结冰日数全国范围以减少趋势为主.全国平均结冰日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1980-1990年为结冰日数最多年份;年平均雾凇日数超过30 d的地区主要在天山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四川峨眉山.雾凇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全国平均雾凇日数有显著减少趋势,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线性递减率达到0.60 d·(10a)-1;年平均雨凇日数主要分布在南方云贵高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高山区域.雨凇日数在华北平原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站点有增加趋势.全国平均雨凇日数随时间有弱的增加趋势.【总页数】8页(P1435-1442)【作者】张志富;希爽;余予;范邵华;冯明农【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322【相关文献】1.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2.2018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3.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4.2020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5.2021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添加收藏会议名称: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摘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的趋势的.关键词: 冻土分布,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冻土气象观测,冻结时间会议年代: 2006。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文气候要素,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变化方面,积雪主要在冬季积累,春季开始融化,夏季几乎消失。
年际变化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积雪呈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低海拔地区,积雪的消失速度更快。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
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积雪较为稳定。
而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积雪的稳定性和存在时间相对较短。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原本有积雪的地区逐渐出现无雪区。
三、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积雪产生了显著影响。
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西风带的强度和位置变化直接影响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
当西风带偏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增加,积雪范围扩大;反之,当西风带偏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范围缩小。
2. 季风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对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的积雪具有重要影响。
季风环流的强度和频率变化会影响这些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稳定性。
季风环流较强时,降雪量增加,积雪稳定;反之,季风环流较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易融化。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时间上,积雪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空间上,不同地区积雪分布和稳定性存在差异。
大气环流因子,如西风带和季风环流,对青藏高原积雪产生重要影响。
吉林省近52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

吉林省近52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晏晓英;王冬妮;袁福香【摘要】利用吉林省1966-2017年4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冻土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冻土的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及年际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近52年来,全省冻结日期呈略微推迟趋势,解冻日期明显提前,冻结日数相应缩短;全省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呈减小趋势,尤其是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后,冻土深度变化最为显著,各地区变化趋势与全省相同,但西部地区变化幅度最大。
【期刊名称】《气象灾害防御》【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冻土;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作者】晏晓英;王冬妮;袁福香【作者单位】[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1 引言冻土是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呈冻结的一种现象,是岩石圈—土壤—大气圈系统在热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自然界许多地理、地质因素参与这一过程,影响和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发展。
冻土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1]。
冻土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气温变化是冻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冻土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日期推迟,融化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期缩短,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显著减小[2-4]。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有形成季节性冻土的气候条件。
吉林省气温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5],冬季的天数呈减少趋势[6]。
海南地区冻土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分析

青海农林科技•冋题探讨•2020年第4期海南地区冻土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分析苏芬I,胡德奎2(1.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海南813099;2.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01)摘要:利用1961-2017年海南地区5个气象站点逐日冻土观测资料和地温、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海南地区冻土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57a来冻土初日以每4.2d/10a的速率显著推迟,冻土终日以每3.8d/10a的速率显著提前,冻土期以&0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
20世纪80、90年代冻土初、终日发生了突变。
从周期变化看,未来冻土初日处于推迟趋势,终日呈提前趋势。
冻土初、终日与地、气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地、气温每升高1七,冻土初日分别推迟约&ld、9.6d,冻土终日分别提早约&8d.8.0d o海拔越高,冻土初日越早,终日越迟。
关键词:冻土初、终日;变化特征;海南地区中图分类号:X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67(2020)04-0059-08Analysis of Variation Character in Frozen Soil First and Last Datein Hainan RegionSU fen1,HU De-kui2(1.Qi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ainanzhou,Qinghai Hainan813099;2.Qi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Xining,Qinghai Xining810001)Abstract:In this reseasrch,using daily frozen soil data and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 data of fiv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ainan Region during1961-2017,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frozen soil were analyzed with modem climate diagnosis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frozen soil first date significantly delayed by4.2d/10a rate,frozen soil last date significantly advanced by3.8d/10a rate,the frozen soil perio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8.0d/10a rate in recent57years.The frozen soil first and last date had a mutation in1980s and1990s.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variation, Frozen soil first date is in delaying trend,but frozen soil last date is in early trend in the future.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frozen soil first or last date and soil or air temperature were found,with frozen soil first data about8.Id and9.6d later,frozensoil last data about8.8d and8.Od earlier for every one degree increasing of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For increasing of altitude,frozen soil first date was earlier,but frozen soil last date was later.Key words:Frozen soil first and last date;Variation character;Hainan region冻土是地球系统五大圈层之一一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温度在0%或or以下,并含有冰的多种岩土和土壤F。
50年来中国沙尘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50年来中国沙尘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王存忠;牛生杰;王兰宁【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4【摘要】采用中国强沙尘暴序列及其支撑数据集,对1958-2007年中国沙尘暴的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中国沙尘暴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和总体变化趋势,给出不同时间尺度下沙尘暴变化的突变点,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中国沙尘暴呈明显振荡式减少趋势,距平值在1985-1986年出现转折;50 a中沙尘暴变化呈现从多到少的振荡形式,其减少趋势的振荡变化主要受6~8 a和2~3 a 尺度变化的叠加影响,6~8 a尺度变化出现了4次突变;1966、1985和2001年沙尘暴出现较强的变化是多时间尺度叠加的结果.2008年后的10~15 a中,沙尘暴总体减少趋势将减缓,其平均值在1958-2007年平均值和1983-2007年平均值之间,2011年前后可能出现一个接近2001和2002年平均情况的峰值,随后仍和缓减少.%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avelet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to the time series of sand-dust storm station-hour occurred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1958-2007). The complicated multi-timescale structure and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time series have been revealed. Turning points of the time series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have been analyzed. Also future outlook on the changes of sand-dust storm is presen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nd-dust storms in China showed an apparent deceasing trend accompanied by obvious oscillations; and there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anomaly seriesin 1985-1986. Wavele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n oscillation occurred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which the sand-dust storms changed from more to less than normal. The fluctuatedly decreasing trend was mainly governed by 6-8 years' and 2-3 years' time scales,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sand-dust storms in 1966,1985, and 2001 resulted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multi-time scales. An outlook on sand-dust storms after 2008 show that in the future 10-15 years, the gener-ally decreasing of sand-dust storms will be slow down, the mean value will range between the averaged value of past 50 years(1958-2007) and that of the past 20 years(1988-2007) ,namely between 1 100 and 2 000 station-hour,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sta-tions keep unchanged. As influenced by oscillations,there might be a peak value around 2011, which is close to the mean values of 2001 and 2002 ,also approximates to the mean value of the past 50 years. Afterwards,the sand-dust storm will still gently decrease.【总页数】6页(P507-512)【作者】王存忠;牛生杰;王兰宁【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气象出版社,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5.4【相关文献】1.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J], 陈博;李建平2.中国地区日照时数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 [J], 李慧群;付遵涛;闻新宇;黄建斌3.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J], 钱正安;宋敏红;李万元4.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 [J], 范一大;史培军;周俊华;冀萌新5.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J], 潘耀忠;范一大;史培军;顾晓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庆阳市冻土人工与自动观测对比分析

庆阳市冻土人工与自动观测对比分析作者:李美瑜柳家祺李甲平张天峰周忠文张雪姣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08期摘要利用慶阳市8个基本气象站1968—2021年气象资料及2021—2023年自动与人工冻土对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50多年来冻土的变化趋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自动与人工冻土观测数据的差异性,为研究冻土平行观测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自动观测;人工观测;冻土;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P64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255-03冻土是指具有负温或0 ℃温并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按处于冻结状态的持续时间通常划分为短期冻土、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1]。
它是对温度十分敏感且性质极不稳定的土体。
冻土是岩石圈—土壤—大气圈系统热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许多地理地质因素参与这一过程,影响和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发展,气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2]。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一段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在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作用加强的背景下冻土环境发生了变化,研究冻土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3]。
陈博等[4]分析研究了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及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郭慧等[5]分析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黄斌等[6]研究了祁连山北麓春季冻土深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目前,冻土观测仍使用达尼林冻土器,停留在人工观测阶段,2021年国家安排部署在全国24个省安装冻土自动观测仪,开展冻土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
关于冻土自动观测仪的研究,多倾向于不同型号冻土仪的性能对比分析、自动冻土仪的设计与研究试验等,对冻土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
针对庆阳市2021—2023年冻土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一致性与差异性,并查找造成差异的原因,为研究冻土平行观测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原始资料来源于庆阳市8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8—2021年逐日冻土数据、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0~320 cm地温、地面最低温度及2021—2023年自动与人工冻土对比观测数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 urnal of A tmospheric SciencesV o l 132 N o 13M a y 2008收稿日期 2006-12-13,2007-03-15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403600,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 Y200706005作者简介 陈博,男,1983年出生,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冻土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E -m ail:cb @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陈博1,2李建平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 要 在对中国冻土气象观测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
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冻土深度的空间变化,以及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时间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也分析了以上各要素的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冻土分布广泛,在我国东部的长江以北地区、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冻结一般从秋季开始,冬末春初冻结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最大,春季逐渐开始融化,夏季冻结的面积和厚度达到最小;冻土的冻结过程和融化过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整个中国地区冻土的融化过程所持续的时间比冻结持续的时间长,也更为复杂,这与地形及土壤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冻土主要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日期推迟,融化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期缩短,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关键词 冻土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文章编号 1006-9895(2008)03-0432-12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 easonal andShort -Term Frozen Soil in C hina in Recent 50YearsCH EN Bo1,2and LI Jian -Ping11S tate K ey L abor atory of N umerical M od eling f or A tmosp her ic S ciences an d Geoph ysic al Fluid Dynamics ,I nstitu te of A tmos -p her ic P hysics ,Chinese A cad emy of S cie nces ,B eij in g 1000292Gr adu ate Univ ersity of Chinese A cad emy of Sc ienc es,Be ij ing 100049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lit y co ntr ol o f daily meteo ro log ical observ ation data of frozen soil in China,the spatial and tempo ral var iatio ns o f frozen so il hav e been investig ated.T he seasonal change o f the frozen so il,the chang e o f the fr ozen so il dept h,the beg inning dates and the ending dates ar e mainly analyzed.T he results sho w that fr ozen so il occur s in mo st of the ter rito ry in China,including the nor th of the Y ang tze River ,No rthw est China and the T ibetan Plateau.T he monthly va riation of seasonal fro zen soil is sig nificant.T he freezing process generally beg an in autumn,and reached the maximum of depth and ar ea in the end of winter.In spr ing the fro zen soil beg an to thaw and finished in the summer.T he thaw ing and fr eezing processes of fr ozen so il demonstrated different cha racteristics and the thawing process per sisted long er and mor e complicatedly than the freezing process.T his has a ver y close relationship w ith so il characterist ics and topog raphic facto rs.In t he back -g ro und of g lobal war ming in the last few decades,the f rozen so il show ed a deg radat ion in China.T he max imum o ffrozen depth decreased,the beg inning dates of so il freezing occur red lat er and the ending dates of so il freezing oc-curr ed ear lier and the per sisting o f so il freezing short ened,as well as the soil base r ose.It is in the mid1980s that the sig nificant abrupt change of t he fr ozen soil happened.Key words fr ozen soil,spatial and tempor al distributio n,tendency,inter decadal va riation1引言冻土,一般是指温度在0e或0e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
按土的冻结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冻土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1]。
冻土是地球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全球陆地表面的很大面积,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2]。
在北半球,多年冻土约占陆地表面的24%,季节冻土约占30%[3]。
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季节冻土发生,在欧亚大陆,系统冻结区(每年发生)南界一般可到30b N,在南半球季节冻土冻结面积比北半球小得多[4]。
由于冻土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特的水热特性,这使它成为地球陆地表面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一方面,冻土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感应器,气候变化将引起冻土地区环境和冻土工程特性的显著变化,这一点正在被冰冻圈检测所证实。
另一方面,冻土的变化也反作用于气候系统,因为冻土影响到陆地表面的热平衡,当土壤冻结或消融时,会释放或消耗大量的融化潜热,土壤的热特性也随之改变[4,5]。
同时,冻土的变化也会对建立在其上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6]。
冻土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在普遍的融化,季节冻土的范围在缩小,在西伯利亚地区、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地区都观测到了地温升高,冻土退化的事实[6~9],科学家们认为过去数十年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区的变化是气候增暖的结果[10~12]。
全球变暖导致了多年冻土的退化和消融,从而导致存储在冻土中的碳的释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13,14]。
在我国,冻土也有广泛的分布,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如果算上短时冻土其面积则要占到90%左右,其中多年冻土约占2213%[15],冻土对我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我国冻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对高原以外地区的冻土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年代际变化了解得不多。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冻土是否也随之出现了显著的退化现象,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将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由于我国的冻土研究主要利用样本较少的野外勘探资料,因此观测资料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冻土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冻土的变化趋势。
2资料及处理方法211观测资料来源本文所用资料是由中国气象局提供的47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冻土气象观测资料。
最早的冻土观测起始于1955年。
气象台站主要通过冻土器进行冻土的测量,承担冻土观测的气象站,根据埋入土中的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
冻土深度以/cm0为单位,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
212资料质量控制由于站点资料的时间长度不一致,许多站点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较多的缺测年和超刻度的现象,同时站点的撤销和迁移也对资料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在对冻土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冻土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超刻度的处理:当冻土的深度超过了冻土测量器的最大测量深度时,视为超刻度。
超刻度的记录是在最大测量深度上再加上500cm。
全国一共有94个站点出现过超刻度现象,这些站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6省,超刻度的出现年数大多小于5年,通过观察可4333期N o13陈博等: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CH EN Bo et al.Characterist ics o f Spatial and T empo ral Var iation of Seasonal and Shor t-T er m Fro zen...以看到超刻度现象绝大多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处理这些站点时,对于超刻度现象出现年数较少的,我们将超刻度的数值减去50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