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9届河南省六市高考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届河南省六市高考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3d212179563c1ec5da71b7.png)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县出不穷的新意。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
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
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袖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
河南省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河南省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7b291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1.png)
河南省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54421f3169a4517723a345.png)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县出不穷的新意。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
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
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袖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
《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7闲适诗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7闲适诗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12ef7069dc5022abea00ad.png)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 07 闲适诗闲适诗(闲适隐逸诗词)就是写某些诗人(抒情主人公)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诗词。
这类诗词主要有以下特点,也是在欣赏也就从这几方面思考。
一、闲适诗的特点1、宁静安适的氛围描写宁静的氛围,表现多为悠闲、祥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为后人所称道。
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
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特别是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实就是对这样恬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2、浓郁的乡村气息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
表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
同时,诗人在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中,又描写了子规鸟的鸣啼声,暗示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句写农事,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可以说,整个诗歌都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3、质朴清新的风格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是最能体现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也能表现之类诗歌那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全词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c51f3ebed5b9f3f80f1c18.png)
2019届高三全真模拟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统计,全球除中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是一种“井喷式”的增长。
增长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孔子学院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但是,汉语国际传播是否单靠孔子学院就可以完成?很难想象,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汉语都没有自信,又如何能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建立起来?国际化未必是英语化,汉语化也未必不能够国际化,我们对汉语的态度影响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又会影响到国外人士的汉语使用。
毋庸置疑,就目前情况来看,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能力确比汉语要强,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外也有大批汉语热心人士。
在这些汉语热心人士面前,我们更应该表现出自己对汉语的信心。
应注重汉语国际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目前如此多的海外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都需要有人来推动,只要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场合就构成一个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
但首要条件是,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语言的信心,在能使用汉语的地方不去选择其他的语言,努力使别人来理解汉语,鼓励合作方也用汉语与我们合作。
而在涉及对外交流的大型节目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汉语,使用汉语去交流,而不是诉诸其他的通用语。
一个可以让我们反思对待汉语的例子是,法国学者德里达2001年的中国之行中,屡次演讲使用的都是法语,而不是更为通用的英语。
与之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将其语言政策提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以《法语使用法》的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法语的领域,竭尽全力地促进法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使用。
越是一流的中国学者,越应该去承担传播汉语的职责;越是一流的中国媒体,越应该具有汉语国际传播的使命,越是一流的中国企业,越应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注重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得却还不够。
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投资方也在基地的附近出资修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新修缮学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所学校所教授的语言中,有乌尔都语、信德语和英语,却没有汉语。
河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79c3f02768e9950e73812.png)
河南省2018〜2019年度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代文字记载的时代。
商朝人有较为丰富的神话观念,世界来源及人神关系已进入他们的思考范围,并成为商代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把太阳看作宇宙万物的来源和主宰,太阳崇拜是远古时代普遍的宗教信仰。
商朝人在其先祖与太阳之间建构了虚拟的血缘关系,王室贵族自称是太阳的子孙。
商朝人心目中的始祖神帝俊被视为曰月之父。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古代帛书。
帛书的《四时》篇把宇宙创世神称为“黄熊包戏”。
“黄熊,,亦即黄龙,是太阳神的动物化身,“包戏”或指伏羲,乃是太阳神在后世的人格化代表之一。
《尚书•洪范》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这就是秩序的构建,而其构建者正是帝俊。
继帝俊规范日月之行后,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历法,并把一天分为霄、朝、昼、夕。
由该帛书的记载可知,从伏羲到帝俊再到共工,他们作为太阳神的人格化身,主要工作是完成对四时、时间和历法的安排,即对宇宙时空秩序的划分。
因此,有学者认为,《四时》篇神话是一则以“岁时形成”为主题的创世神话,由时间的创立为标志而对宇宙和时空秩序做出安排。
《山海经.大荒经》也载有帝俊创生日月的神话。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中,作为黑暗之乡的司幽国和作为光明国度的白民国皆是帝俊的后代,他们的家族传承之所以都围绕光明与黑暗的更替而延续,即因为帝俊是时间神。
可以说,这些神话讲述了世界时空的来源。
作为人类生活中光明的源头,太阳和月亮的诞生在任何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核心内容之一,因而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可以推测,在“俊生日月”这一神话片段的背后,应该掩藏着一个已经湮没了的商朝人完整的创世神话,日月之父帝俊则是该神话中一位关键人物。
2019年5月河南省八市高考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5月河南省八市高考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卷及答案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d3662eb84ae45c3a358c03.png)
河南省八市2019年高考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学集。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
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夸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
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lO%,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教。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
家兼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
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搴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榘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acc3cb509b6648d7c1c74642.png)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新乡三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 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4.D【解析】“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文无据。
15.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河南六市3月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咏早梅①何逊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①建安王萧伟爱客接士,何逊以卓越的才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遂引为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日与游宴,深被恩礼。
该诗就写于这个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两句写扬州的园林,虽正当冰封大地、万木萧疏之时,但梅花已经预报了春天的来临,所以诗人感慨说“惊时最是梅”。
B.“衔”字耐人寻味,梅花花朵小巧、霜落其间,足见诗人体物之细,而比拟手法则生动表现出梅花不惧严寒的品性。
C.“横”,写出了梅花的傲骨;“绕”,写尽了梅花的妩媚。
五、六两句对偶,侧重表现却月观和凌风台的不同景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原卷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3d0895b307e87101f696e8.png)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aeb6fb6ccbff121dd3683e5.png)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开封三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①。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何逊:南朝著名诗人。
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15.这首诗重点不在咏梅,明人王世贞却称赞它“古今咏梅第一”,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4.(3分)C15.(6分)①全诗没有具体描写梅花,但句句与梅相关:梅动诗兴,对梅遥忆,梅引乡愁,梅催白头,②诗歌重在抒情,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郑州三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归雁陆龟蒙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岳:指南岳衡山。
衡山有回雁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精品】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精品】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2682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4.png)
【精品】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一)(2019全国Ⅰ卷)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二)(2019全国Ⅱ卷)14.D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https://img.taocdn.com/s3/m/e9d33069ee06eff9aef80776.png)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1送别诗(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1送别诗(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b9a8fd6137ee06eff918f4.png)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1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
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
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一、送别类别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河南省近年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河南省近年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eb4a3650e2524de4187ee7.png)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 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D。 海外相当数量的人士对汉语有信心,这应该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更加有信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在对汉语信心方面某些国人还比不上有些外国人强。
B。 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场合可构成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但首先应有对自己语言的信心.
C. 文章以法国为例,旁证了国人在能使用汉语 地方就应该选择汉语进行交流的必要。
越是一流的中国学者,越应该去承担传播汉语的职责;越是一流的中国媒体,越应该具有汉语国际传播的使命,越是一流的中国企业,越应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注重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得却还不够。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投资方也在基地的附近出资修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新修缮学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所学校所教授的语言中,有乌尔都语、信德语和英语,却没有汉语。当然,要设置汉语课程会存在多种困难,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学汉语,也应该给努力学习汉语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主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外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传播,并不仅仅是孔子学院或者语言机构的职责,而是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与国外人士有合作交流的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充满自信地说汉语。
2019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2019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65b7efdad51f01dc281f167.png)
按体裁分
新诗
新体诗(自由诗) 旧体诗(格律诗)
(1919年“五四”始)
诗歌 古体诗 古诗 近体诗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古体诗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 乐府诗 绝句 五言绝句 :如王之涣《登颧鹊楼》 七言绝句 :如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
古诗
律诗
近体诗
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 排律
( C )
解析 据对仗特点选。
(3)这是一首 近 体诗。(只填一个字)
15
二、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 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 这“同”和“异”,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 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 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 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 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5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诗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起承转合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 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 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 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 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 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 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 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开封三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①。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何逊:南朝著名诗人。
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15.这首诗重点不在咏梅,明人王世贞却称赞它“古今咏梅第一”,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4.(3分)C15.(6分)①全诗没有具体描写梅花,但句句与梅相关:梅动诗兴,对梅遥忆,梅引乡愁,梅催白头,②诗歌重在抒情,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郑州三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归雁陆龟蒙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岳:指南岳衡山。
衡山有回雁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15.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6分)14.(3分)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即"归雁"的形象。
)15.(6分)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2分,答出一点给1分)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1分)②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
(1分)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5月"领军考试"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辛弃疾莫避春阴上马迟。
春来未有不阴时。
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
试听别语慰相思。
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送别赠词,结尾的松江,就位于欧阳国端要去的目的地吴中。
B. "梅似雪,柳如丝"借助洁白的梅花和细长的柳丝,赞颂友人的高洁坚韧。
C. "除却松江枉费诗"意为在松江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最适合作诗。
D.下片有眼前景物,也有想象中的景致,虚实结合,内容丰富,情深意长。
15.词中寄予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14.答案:B解析:以梅、柳这两种与友情、别情有关的意象起兴,表达自己对欧阳的深厚情谊。
15.答案:①对友人早日出发的劝勉之情。
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不去。
②对人情、客路的感慨、告慰之情。
对人情要看得豁达一些,对客路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③依依不舍之情。
梅和柳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
④别后的思念之情。
到达松江后.在小船上品尝鲜美的鲈鱼饭时别忘了作诗寄回。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九师联盟5月质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张逸人园林韩翊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
麈尾①手中毛已脱,蟹螯尊上味初香。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
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注】①麈(zhǔ)尾: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标题,描写环境的清幽,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心境的悠闲。
B.颔联运用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抒情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惬意。
C.颈联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园林的静谧和幽美。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宁静闲适中也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寂寞。
15.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醉”的原因。
(6分)14. D(“也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寂寞”无中生有。
)15.①园林中清幽的环境和美好的景物让诗人陶醉。
②园林里清谈的自由让诗人陶醉。
③园林中的美食让诗人陶醉。
④园林里的布局建筑让诗人陶醉。
(每点2分,)河南省十所名校尖子生第三次考试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春愁赵鼎①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
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①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曾任宰相。
②休文:南朝梁时才子沈约的字,沈约一生多愁善感,后有“沈约腰瘦”之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两句写醒来时闲雅静谧的场景,“嫩”字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出余香的幽淡轻微。
B.上片最后一句用“一枕”修饰“恨”,使抽象情思具体可感,突出主人公不尽的愁绪。
C.下片开头化用典故并运用借代手法来写感受,“顿”字突出消瘦之快,令人感伤。
D.这首婉约词写闺阁之思,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主人公的情感,意境幽美。
15.这首词最后两句“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洛阳第三次统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杜牧①金河秋半虏余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作者对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藤指其发动军事骚找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天一大联考试卷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就被疾去的轻舟带走了《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15.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何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河南省顶级名校第四次联合测评(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史达祖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
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着山阴①,后盟遂妨上苑②。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注:①旧游忆着山阴:晋王子猷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安道,至其门,未入即返,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戴。
”②后盟遂妨上苑:司马相如参加梁王兔园之宴,因下雪而迟到。
上苑即兔园。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紧扣节令,写春雪沁入兰花花心,悄悄沾上草叶,仿佛想挡住春风送来的温暖,表达出词人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B. “行天入镜”取自唐韩愈《春雪》中的“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以“入镜”和“行天”形容地面桥面积雪的明净。
C. “料故园”三句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家乡落雪、天寒地冻、帘幕层层低垂的景象,以至于耽误了回来传书的飞燕。
D. 这首咏物词笔触细腻,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神态,也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故园、亲人的思念。
15. 此词题为“咏春雪”,却无一字道“雪”,请问作品下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雪?【答案】14. C 15. ①描写雪中的景物。
“青未了、柳回白眼。
红欲断、杏开素面”,写杨柳芽才有了一点青色,因蒙上一层雪仿佛都变成千万只白眼,刚开的红色杏花也因雪变为素面。
②讲述雪中发生的故事“旧游忆着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写王子猷、司马相如的故事,面对眼前雪景,词人不由想起古人踏雪访友的情景,不禁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