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3.能够借助课文理解并学习相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4.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 5.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读短文等方式,让学生对清末时期的民间生活、文艺氛围作一些初步了解。

通过这个过程,引出课文《寒风吹彻》。

2.学习策略讲解(10分钟)讲解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采用,使学习更加高效。

3.整体理解(2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一下《寒风吹彻》的背景和主线,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理解故事内容。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不懂的生词或疑问,以备下一步深入理解。

4.词汇阅读(20分钟)教师列出一些生词,让学生自己查阅词义和例句,并在该课文中找出对应的使用。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生词和语言点。

5.细节阅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理解故事情节,深入描写等等属性。

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行为和与历史事件的交织。

6.分析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社会背景、主题和作者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个描写故事的背景会对现实和个人带来什么启示。

7.反思总结(1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历史的文艺氛围,学习和发掘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文艺作品,让历史丰富和启迪我们的灵魂。

三、教学重点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3.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4.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四、教学难点怎样能够理解《寒风吹彻》的内涵,怎样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考虑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寒风吹彻》课程教学设计-张晋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寒风吹彻》课程教学设计-张晋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张晋教学设想《寒风吹彻》是一篇思想深邃、表达灵动的典型的“ 散”文。

阅读中,学生容易因其语言形象的暗示性、意识流动的隐蔽性、时空交错的跳跃性、生命意识的思辨性等特点陷入阅读的困境,从而导致浅表化、模糊化、片面化等认知倾向。

本课教学拟从学生阅读的实际困难出发,以“ 梳理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这一任务,驱动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诵读、思辨、研讨等言语活动,与作者对话,循序渐进地实现认知层级的发展与提升:从关注零散语句和叙述性故事片段的感性认知层级,到关注散点间、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言语形式内在特征的理性认知层级。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揣摩结构形式,品味语言内涵,发现文本时空交错、“ 我”与他人交叠的曲折回环的笔法,体味冷暖交织中渗透的厚重的生命哲学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享初读的体验在声音中感知——诵读触动自己的语句,用声音触摸文字的灵魂。

在困惑中发现——交流初读存在的困惑,明确研读的重点和方向。

点拨:不要被文本中一些零散的语义复杂的句子所羁绊,而应根据文本特质,从整体上观照作品。

二、蹚过心灵的河流研讨梳理:作者的思绪是怎样展开的?寻找思绪的起点和终点,发现篇章布局的时空交错。

作品以雪天“ 我”围抱火炉烤火这一场景作为叙述的起点和终点,“30 岁的‘ 我’”穿梭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组织衔接了关于 14 岁的“我”、路人、姑妈以及母亲的记忆。

追踪思绪的进程,发现句与句间的时空交错。

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回溯性叙事的笔法,从未来的角度追忆、审视过去,理解句间的时空关系。

例: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放大思绪的细节,发现句子内部的时空交错。

例:雪落在..的地方……..那些年雪落过现在过去小结:“我”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空中,将分散在时间缝隙里的记忆聚拢到一起,前呼后应、彼此交织,让文章呈现出一种时光交错的虚幻感和丰厚深长的意味。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4、领会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总体设想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问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她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第一、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对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读了那么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篇章,现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总结。

估计答案:小结: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

(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讲解1、提问交流:估计答案: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简要评价:2、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

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篇一】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教学步骤】一.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2、解题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五、探究、升华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六、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附教师心得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篇二】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Chapter
2024/1/29
13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汇
寒风、吹彻、冰冷、颤抖、孤独 等,这些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寒
冷、孤寂的氛围。
2024/1/29
句式
文中多运用长句,通过复杂的句式 结构表现出寒风的凛冽和人物内心 的挣扎。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 感受到寒风的威力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时间安排略显紧张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7
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交流学习
2024/1/29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本内涵和情感。
14
文学常识、历史背景等拓展内容
文学常识
《寒风吹彻》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寒风的形象和自己内 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苦难的深刻思考。
2024/1/29
历史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 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为文章所表达的孤独感和苦难意识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根源。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 现了人们在苦难和命运面前的挣扎和 抗争。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立体和生动。
质朴的语言风格
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风格,贴近底层 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习惯。这 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9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表达中使用时空交织构造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织的表达构造、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总体设想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作者质朴的语言,交织的表达构造,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方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次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并在此根底上,联系以往阅读经历,谈本文的阅读体会。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预习1、通读课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词,并为各自然段落标注序号。

2、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从而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构造特点。

3、概括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4、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展语言的赏析和品味。

5、置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构造、艺术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处进展提问)(二)课堂教学1、课文导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或许在生活闲适的我们眼中,风是精灵,唤起我们诗意的遐想。

然而在作家刘亮程的笔下,风的寒意太宏大了,有着透心的寒冷。

在一年四季中,许多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正是因为冬天太寒冷。

然而,寒冷的冬天却年年如约而至。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冬天的寒冷,刺骨的寒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寒风吹彻》,看看作家刘亮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刘亮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命的苦难;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流程一、课文预习(形式:自习时间完成导学案)二、导入师:(板书题目1)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一)感知走进故事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穿插朗读)生:自己冻坏了一条腿路人冻死在雪地里姑妈没有熬过冬天母亲冬天已经来临(二)研析品味寒冷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生:寒冷OR寒风吹彻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分为三个大组,各大组讨论一个人物)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 路人…… 姑妈、母亲……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生:自然的寒冷(天寒);生存境遇的恶劣(贫寒);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心寒)。

(板书2)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生:广度——(天寒、贫寒、心寒)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

(第17节)(穿插朗读)(板书3)痛彻骨髓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 (板书4)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生:直面苦难(坚忍地活,平静地活);胸怀悲悯(心怀温暖地活)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 PPT (板书5)(三)探究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请结合事例)参考:PPT1、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太消极了。

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人们对灾区的帮助;困境中的弱者相濡以沫;还有,本文中“我”对路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随处可见。

因此,“我们帮不了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2、我同意这种说法,面对生命对生命的隔阂,面对生命(人类)的脆弱,如同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无助也帮助不了别人,我们必须独立地面对,孤独地承担,默默地隐忍。

所以,人应该自强自立,因为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帮不了谁” ,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

(四)答疑1.全班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共同解决在预习过程中个体同学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PPT 2.课堂生成问题解答,以学生互答为主。

四、小结师: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

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我们以这首题为《寒风里的梦》诗作结:当我独自一人在风雪无边之夜蜷缩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麦地空旷颗粒尽无寒风穿透脊梁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雪落在母亲不再开花的枝头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寒风吹彻我们谁也帮不了谁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正在蚕食着渐渐退守的温暖春天是梦吗不即使在冰河的底层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把所有的微笑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附:预设问题:1、母亲为什么不去看姑妈?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与死亡无关的事情。

为什么母亲会这样?提示:①低劣的生存状态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在这种生存境况下坚忍地活着的人的悲悯。

2、儿子的腿冻坏了,可是父亲却只关心拉了多少柴,父亲是不是很残忍?提示:是的,从表面看,父亲、母亲很残忍。

可这残忍的背后,却是他们深深的无奈和沉重的叹息。

生存的艰难已让他们自顾不暇、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已是力不从心,那些奢侈的温柔他们就更无能为力了。

他们给人的外在感觉往往冷漠、甚至于残忍。

但是不说一句温暖的话,不等于父亲不心疼儿子;不去看姑妈,不等于母亲不挂念姑妈。

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质朴的情怀或许更让人看到人性的本真、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所以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

“穷人容易残忍,但残忍的背后常常温柔。

富人常常温柔,但温柔的背后更容易残忍。

”3、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寒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4、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5、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6、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7、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8、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

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9、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

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10、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

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11、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2、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3、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4、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5、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

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6、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

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

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

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

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7、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

她老了。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8、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9、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