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部编版九上】

合集下载

《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
以下是为您提供的《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开篇点明“早行”的典型情境。

诗人一大早就起床,旅店里的车马铃声已经响起,他即将踏上旅途,这漂泊的行程让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悲伤与不舍。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合,没有一个动词,却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早行的清冷画面。

鸡声从茅店传出,残月仍挂在天边,板桥上的霜痕印着行人早行的足迹。

这种写景方式,将早行的情景刻画得极为生动,营造出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途中所见之景。

槲叶纷纷飘落
山路,枳花在驿站的墙边开放,洁白而明亮。

这两句描绘出了山间早
春的景象,也在清冷中增添了一丝生机。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在旅途的思绪中,回想起了
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的美好场景,那里有成群的凫雁在池塘里嬉戏。

与眼前的孤独早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展现了温庭筠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是关于《商山早行》的全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7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

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的店墙。

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第一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的“悲”写出了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颔联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尾联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温庭筠的那可真是一首绝妙的诗啊。

咱们就一句一句来品一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你想啊,早晨一醒来,就听到车马铃铛的声音。

这铃铛声,就像是一个催命符一样,在寂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刺耳。

动征铎,说明这个人要踏上旅途了。

而这个“客”呢,他心里满是悲伤,为啥呢?因为他思念故乡啊。

这就好比一只离群的大雁,看着远去的雁群,心里那种孤独和对熟悉地方的想念,是难以言表的。

这一句啊,一下子就把那种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给揪了出来。

我就想啊,这个旅人在听到铎声的时候,是不是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唉,又要离开故乡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哎呀,这一句可不得了。

你看啊,这里面有鸡叫声,有茅草店,还有那冷冷的月亮。

鸡叫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在这茅草店的周围回荡。

月亮呢,还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光。

这旅人啊,走在板桥上面,看到桥上都是霜,还有前面一些人的脚印。

这就像一幅画一样,冷色调的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简单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那么有画面感呢?就好像我们也跟着这个旅人,在这寒冷的早晨赶路呢。

我和朋友聊到这一句的时候,朋友就说:“这感觉就像是冬天的早晨,我被人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拽出来赶路一样,又冷又难受。

”这一句啊,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个字都像是一颗钉子,把这个画面死死地钉在我们的脑海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树的叶子落在山路上,枳花在驿墙边上开得很鲜艳。

这一落一开啊,就有了一种对比。

叶子落了,是一种衰败的景象,可这枳花却开得那么明亮。

这旅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会想啥呢?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就像那飘落的槲叶,四处飘零,而这枳花虽然开得好,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啊,这就像是生活有时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看到别人过得好,自己却在旅途中奔波,就像那槲叶,有点凄凉。

不过这枳花的明亮,也给这有点灰暗的旅途添了一抹亮色。

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光,虽然微弱,但也让人心里有了一点希望。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

【导语】《商⼭早⾏》是唐代⽂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景⾊,抒发了游⼦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间流露出⼈在旅途的失意和⽆奈。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温庭筠的《商⼭早⾏》,欢迎阅读! 《商⼭早⾏》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悲故乡。

鸡声茅店⽉,⼈迹板桥霜。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诗写“商⼭早⾏”,虽未出现⼀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迹、板桥、⽉等意象,把初春⼭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细腻⽽⼜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般旅⼈⼭中早⾏的共同感受。

⾸联即写“早⾏”,“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语感慨出来,“客⾏悲故乡”句,把作者留恋故乡的⼼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们普遍存在的安⼟重迁⼼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

这两句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幅清晨早⾏图:残⽉⾼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客⼈留下⾏⾏⾜迹。

诗⼈写的是早⾏,“鸡声”和“⽉”是两种必要的意象;⽽⼭中⽐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

所以“鸡声茅店⽉”这句,把茅店⾥的旅⼈,闻鸡鸣⽽看天⾊,看到残⽉⽽收拾⾏装,直⾄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在板桥上,看见先⾏客⼈留下⾜迹的情景。

然⽽,这⼀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个字便呈现出来,⾜见作者⼤家⼿笔。

清盛传敏⽈:“三、四⾮⾏路之⼈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故妙。

”宋代梅尧⾂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外”,⾄于“状难写之景如在⽬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含不尽之意见于⾔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标准的⼀个典型。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汇编温庭筠《商山早行》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名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一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

“铎”是古代用于宣传正交法令的一种大铃。

“征铎”是指用以示鸣出发启程的铃铛。

“悲”即顾念的意思。

这里是说诗人因顾念家乡而产生悲情。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诗人早上已经起床,才听到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响,渐行渐远,顾念故乡的情感越来越重。

“晨起动征铎”暗示着一个“早”字,与诗题中的“早”字相照应。

诗中一个“悲”字,不但描写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诗人不得已而离开家乡产生的苦闷与无奈。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承上联而来,在律诗中属于“景联”写诗人从驿站出来后所见。

这一联中,诗人列举了六种景物(选择了六个意象),描绘了早行图。

意思是说,残月还悬于西天,茅店的雄鸡啼鸣,走在板桥上,寒霜上已经留下行人的脚印。

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两句,从修辞上说,是对偶,也是列锦。

就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说,根据对偶的特点,上下相对,比如,“茅店”与“板桥”相对,表现出不同的地点,这是空间(也包含着时间的变化)的转换,不但增加诗歌时空感,而且诗歌审美境界得到体现。

就列锦的修辞手法来说,名词的排列,实际上就是地点的转换,意象的变化,在转换和变化中,同样体现诗歌的时空感,增强出诗歌的审美境界。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紧接上联,写早行一路之所见,不但突出了一个“行”字,更突出了一个“早”字。

“槲叶”即槲树叶。

这种树叶冬天存留在树上,次年春天嫩芽发生时才脱落。

“落”即脱落的意思。

“枳花”即枳树花,白色的,在春天开。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槲树叶落满山路,驿墙上枳树花映着晨曦。

这里,诗人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诗人一路走来,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天也开始发明了,诗句中一个“明”字,不但说明此时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隐约可见,而且更表明了天由暗到明的时间变化过程,从而把“早”字更加突显出来。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咱们先来瞅瞅这开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这大清早的,就听见车马的铃铎响起来啦,咱这位旅客呀,心里头正为离开故乡而悲伤着呢。

就好像我有次出差,天还没亮就得出发,那种离开家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特别不是滋味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句简直绝了!鸡在叫,月亮还挂在茅店的上空,木板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留下了行人的脚印。

我想起有一回在乡下住,也是这么个大清早,被鸡叫声吵醒,出门一看,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地上那霜白花花的,走上去嘎吱嘎吱响。

那情景,跟诗里写的简直一模一样,特别有画面感。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槲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山路上,枳花明晃晃地开在驿站的墙边。

这景象,有点小清新呢。

就像我有次春天去山里踏青,路边的野花野草,各有各的姿态,让人看了心情都变好啦。

最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因为思念故乡,在梦中都看到杜陵那片地方,鸭子和大雁在池塘里欢快地游着。

这多像我们在外打拼久了,晚上做梦都梦到小时候在家乡玩耍的场景呀。

整首诗啊,温庭筠把早行的情景和思乡的情感融合得恰到好处。

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就是普普通通的景象,却能让咱们读着读着,就感受到那种游子的心情。

从语言上来看,这首诗朴素自然。

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简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给营造出来了。

而且,诗人特别善于捕捉细节,像槲叶飘落、枳花开放,这些小细节让整首诗更加生动、真实。

再从情感上来说,这首诗里的思乡之情特别真挚。

咱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离开家乡的时候,那种对家乡的牵挂和想念,在这首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商山早行》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堪称经典。

它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温庭筠那颗漂泊在外的思乡之心,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眷恋。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一君木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评析《商山早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述了旅途早行中寒冷凄清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诗的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明净,结构缜密,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意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duó):指震动出行时的铃铛。

征铎:车行进中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之意。

槲(hú):一种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一味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围墙。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其东塬上,因名杜陵。

文中指长安。

凫(fú)雁:凫,野鸭;雁,即大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韵译早晨起来就需把役马的铃铎摇响,踏入了征程游子都在把故乡回想。

人前鸡鸣茅草店沐浴着晓月余辉,足迹依稀板桥覆盖着深秋的寒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一起来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吧!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一起来看看吧。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野鸭。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极为凝练地勾画出了一幅山野早行图,道出了一个人生苦旅者的心音。

首联点题,直写悲情。

颔联绘景,冷寂凄清:三四句扣住“早”字,五六句点明早春时令。

尾联借梦发感,思乡心切,通过景物托寓对长安的思念。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汇评】[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宋]周弼等《碛砂唐诗》:“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精选文档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精选文档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精选文档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商山早行晨起?诱黝欤?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经过商山时所写的。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

诗题中的商山,又名地肺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首联出句“晨起?诱黝臁保?直接着题,写出发前的准备,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

昨天,由于诗人赶了一整天的路,走得很疲乏,夜里当他投宿在商山一家旅馆里以后,睡得很熟,一觉醒来,时间已是清晨。

这时只听的到旅馆外面响起了一片叮叮当当的铃铎声和旅客的叫嚷声。

旅客套马的套马,驾车的驾车,有的旅客已经抢在前面出发了。

于是,诗人急忙起了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也上了路。

首联对句“客行悲故乡”,直接抒发旅途早行时的感伤情绪。

诗人上路以后,他每向前走一步,都感觉到离自己非常熟悉的京都长安越来越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也越来越远了,离自己的家乡、家里的亲人更是越来越远。

他想到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

于是心中不免凄楚悲哀起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笼罩在他的头上,使他无法自拔。

“客行悲故乡”这一句的“悲”字,份量很重、意蕴深沉。

他把“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的辛酸苦辣深刻逼真的表现出来了。

同时,旅途的交通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淡薄、无依无靠以及思乡怀亲等诸多困难,也通过这一“悲”字暗含其中。

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早行的特殊景色,抒发旅途中的艰辛。

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一边往前走。

一路上,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仰望天空,寒星闪烁,下玄月依然高挂天中,环顾四周,冬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再往前走了一程,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

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简介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简介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诗、诗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一起来看看吧。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野鸭。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极为凝练地勾画出了一幅山野早行图,道出了一个人生苦旅者的心音。

首联点题,直写悲情。

颔联绘景,冷寂凄清:三四句扣住“早”字,五六句点明早春时令。

尾联借梦发感,思乡心切,通过景物托寓对长安的思念。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汇评】[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宋]周弼等《碛砂唐诗》:“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

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 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 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 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 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 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 《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 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 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 意。
写作背景: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 名的写景抒情诗。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 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 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 同感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 安,经过这里。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 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全 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 羁旅中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 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 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 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
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学习目标
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题目中 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 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
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