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福泉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
![福泉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43ba6d69eae009581bec7f.png)
福泉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福泉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降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从20XX~20XX年间,各类地质灾害点数量急剧上升,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大。
了解福泉市地质灾害现状,研究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减少该地区地质灾害危害,提高减灾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1.1 气象水文1.1.1 气象福泉市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因位于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海拔高度较高,又具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
多年(1995~20XX年)平均降雨量1 199.4 mm。
年最大降雨量1 498.3 mm(20XX年),年最小降雨量880.3 mm(20XX年),月最大降雨量417.7 mm(1996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84.0 m(1996年7月30日)。
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
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65%左右降水量集中在5月份到8月份之间。
1.1.2 水文福泉市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
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分两大水系,东南部为沅江水系,西北部为乌江水系。
境内有干、支流39条,总长633.7 km。
河网密度为0.38 km/km2。
沅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8条,主要河流为鱼梁江和乌湄河。
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6条,主要河流为清水江和两岔河。
1.2 地形地貌福泉市地势北西高,南中低。
最高点位于西南部黄丝与贵定县交界处黄龙山,海拔高程1 716 m,最低点位于东部陆坪镇鱼梁江出境处,海拔高程662 m,相对高差1 054 m。
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800~1 400 m,平均海拔高程1 100 m。
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相间分布,地表形态多样。
加之地处沅江水系与乌江水系的分水岭地段,冲刷强烈,碎屑岩山地溯源侵蚀明显,碳酸盐岩地带切割强烈,形成地表破碎崎岖,沟壑纵横。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3bcf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8.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目前,全国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地质灾害预防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的频发和破坏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防治工作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二是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三是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水平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成熟、稳定、可靠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投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水平。
加强山体工程、地质灾害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政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a5ed8b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3.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止对策
![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止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8c269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e.png)
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止对策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止对策预读: 摘要: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我国山区公路路基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灾害的类型提出相应的科学且实用的防治措施,并对我国山区公路工程建设进行前景展望.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随着我国对西部大开发的高度重视推动着西部经济的有效发展,作为资源运输的公路交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的等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西部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多以山区为主,公路路基建设时地质灾害常有发生,所以防治山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公路路基地质灾害常见类型1.崩塌路段.崩塌的特性在于落石下降速度快、发生突然,下落过程造成冲击性巨大的破坏,破坏影响范围大.山区公路遇到挖方路段时,坡度越陡崩塌发生的概率较大.一般影响崩塌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地貌特性、地质结构、地下水冲刷、风化作用等环境下发生.对公路路基的破坏影响巨大,造成的损毁程度严重.2.软弱地基.山区公路线路方向原地面地基处理不合格或者原地面以下有流沙、垃圾堆积、泥沼路段等现象是软弱地基的成因,软弱地基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路堤沉降现象.路堤沉陷一般发生在填方路段的边坡.特别是在沟谷中路基填筑中,因为原地面地势低浅,泥沼性软弱地基比较明显,这些地区的路基一般填筑高度很高才能满足设计标高要求,填筑层次衔接不均匀,在雨水的作用下造成沉降差异大,造成路堤下陷影响公路路基质量安全.3.滑坡路段.滑坡土体多出现松散状,呈扇形或者椭圆形下滑.公路工程中,滑坡土体多与线路方向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少数滑坡与线路方向成斜交.从滑坡的成因分析共性在于山区公路开挖的过程中使原状土出现了加载面或者临空面.山区公路建设中,线路走向在山区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原有山体的山脚或者半坡中,由于公路路基建设中发生原有土体的扰动,为滑坡现象提供了物理条件,滑坡对公路路基铺设的安全质量存在巨大的威胁.4.冻土路段.公路路基线路方向经过高海拔地区时,出现冻土地段,冻土地区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冻胀、翻浆、融陷.冻土具有流变性、长期强度低于瞬时强度的特性.冻土公路路基的变形特性与冻土的构造类型、年平均气温及分布位置存在很大关系.冻土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出现的冻胀和融化的物理现象,进而引起路基的变形.细颗粒冻土含冰量大所产生的消融量也大,冰的在路基的水平面和竖直面分布均呈不均匀分布,融沉系数产生较大的差异,致使路基纵横向发生不均匀的变形,危害公路交通.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防治山体崩塌的措施.山体崩塌常见防治措施有喷锚网支护、预应力锚固及新型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三种类型:(1)喷锚网支护即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具体的施工操作流程是在线路两侧的岩体中成孔并注入灌浆料,在灌浆料充满孔洞时嵌入锚杆,使锚杆与岩体连接更加牢固,形成锚杆体.锚杆与锚杆之间挂钢丝网,喷射混凝土使围岩与混凝土面与锚杆体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整体.依靠岩体自承力及锚杆和混凝土增大了边坡的刚性强度,形成稳定的轻型主动防护体系,提升了边坡的抗变形能力和整体结构强度,增加路基的稳定性;(2)预应力锚固是对加固的边坡钻孔,将钢绞线或者高强度的钢丝固定在稳定的地层中,在边坡表面通过张拉对锚索施加预应力,进而达到对边坡稳定性增强和限制变形量的作用.(3)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是利用强度高、韧性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强的钢丝网为防护结构骨架,将其覆盖和拦截在线路两侧容易发生崩塌现象的山体上.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崩塌防护措施,在我国重要的公路工程中应用广泛,且防治效果明显.2.软弱地基加固措施.软弱地基加固中最简便的施工方法是换填,将软弱土质挖走换成符合地基承载力的材料进行填充,并进行地基处理,达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软弱地基的加固方式也常用注浆法,即利用施工机具将注浆液注入到软弱的地基土中,达到对软弱地基加固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注浆料的材料种类繁多,经过不断发展,灌浆法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并在工程应用越来越成熟和效果明显.软弱地基加固除了上述两种常用措施外,还有排水固结法、胶结法、加筋法、置换法、挤密法和挤密置换法,这些方法对软弱地基加固效果明显.3.防治滑坡的措施.滑坡防治措施有挡土墙、土钉支护措施(土钉墙)及抗滑桩:(1)挡土墙用于支撑路基填筑或者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坍塌滑坡的构造物.工程中更多应用加筋挡土墙,加筋挡墙与传统重力式挡墙相比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且安全可靠性高.(2)土钉支护技术是指在被加固的土体或者山坡中钉入密集的高强度材料(以钢材为主)的杆体,嵌入到土体的稳定结构层.将被加固的易滑坡面层和土体稳定层有效的进行连接,提高了土体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有效的防治滑坡的发生;(3)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滑床的桩柱,依据桩与土体的嵌入力学原理,来抵消滑坡体的滑动力,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土体或岩体,对防止滑坡是主要措施.4.冻胀土的防治措施.冻土地区防治措施包括主动地温调控措施和被动工程措施,其中主动地温调控措施包含:通风路基、热棒加热路基、片石路基及土工格网填充砂砾修筑路基.通风路基是埋放于平行公路坡脚的竖向通分管,起到气流流通的作用;片石路基的堆砌体具有冬季蓄冷夏季隔热的性能,防治冻涨和融沉;热棒利用的是热循环,对路基进行热传递,防止冻胀.被动工程措施包含改变土体表面的热辐射条件、改变路基土体与大气及原冻土热传导.改变土体表面的热辐射是使用遮阳棚或者将沥青路面图成白色增加反射率,减少太阳辐射和雪水对基地土体的影响;改变基地与原冻土的热传导有效措施是设置隔热层,将路基与基地原状土隔离.总结山区公路建设线路方向经过的地形复杂多样,所遇到威胁公路路基质量安全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本课题所探究的是几点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这些防治措施在工程中应用比较成熟和广泛.对于防治地质灾害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有待于科学团队的进一步科研和探索,我国的公路工程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也会逐步走向世界科技的前沿.参考文献:[1]刘玉卓主编.公路工程软基处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2]张斌.山区公路高填路堤稳定性和变形研究[D].福建:福州大学.2004[3]张玉强.内蒙古岛状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作者:池昊闻单位:湖南省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eb75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4.png)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关于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建议
![关于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c5575d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a.png)
关于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建议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
尤其是我国西北、西南等偏远山区,这些地方在经济作业时,引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大,巨大的自然破坏,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方式,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带来了具大不良后果,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本文针对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现状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并展开论述。
关键词:山体滑坡灾害成因治理对策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等原因,造就了多样复杂的自然地理地貌,既有山川又有河流,既有平原又有沙丘。
一旦地质灾难发生后,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员的大量伤亡,以及经济财产的巨大损失。
对偏远山区造成的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河水断流现象出现,对于山脚下农民而言,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破坏影响,将造成大量的粮食被浪费掉,以及对大自然森林资源的破坏等等,这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1.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1.特殊的地质地貌首先在地质内部构造方面,一般情况下,一方面,山体斜坡或岩石受到风吹的影响,外部裸露的岩石更加容易遭到风化,更加易碎,同时再加上内部的多层分离现象出现,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另一方面,在遭受到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在强大的冲击力下,内部岩石构造发生变化,也容易出现断层现象,易发生山体滑坡,而根据本身山体陡坡度,越陡越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现象。
其次,在地层岩性方面,因地质构造及其内部结构岩石的易碎程度,也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现象。
(二)受降水量的影响尤其和是山区,受特殊地貌条件限制,下雨的概率和雨水的频发程度,相比其他地区更大。
如果某一地区降水量较大,那么本地区的岩石容易渗入更多的雨水。
而在长时间受到雨水的侵蚀情况下,可能会使岩石内部结构不稳定,内部岩石发生多层次断裂情况。
进而使山体滑坡现象出现。
(三)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也是容易引起山体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挖隧道开山洞等操作作业时,容易导致岩石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或者人们在修建房屋时,需要开槽水渠等作业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山脚下进行开采挖掘这些作业,都会对山体下方造成损害,下方掏空或者出现悬空现象,造成山体滑坡现象出现。
地灾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灾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83cf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b.png)
地灾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对地质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地灾防治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真研究和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减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可行性分析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指由于地壳活动导致的地表变动或地下脆弱物质运动而对人类活动和生产造成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受灾地区的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给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发生时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防止地震的发生是当务之急。
此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给当地地区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二、地灾防治可行性分析1.地质灾害的防治必要性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必须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对当地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地灾防治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防范。
例如,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地壳构造和地表地貌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地质勘探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在地灾防治工作中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地灾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浅论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对策及防治制度建设
![浅论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对策及防治制度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766df2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e.png)
浅论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对策及防治制度建设(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1.工程建设活动2.矿产资源开发3.地质环境破坏4.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三、人为地质灾害的对策1.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2.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意识3.严格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四、防治制度的建设1.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体系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支撑4.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投入五、结论正文(篇1)【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其中,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日益增多,人为地质灾害问题愈发严重。
本文旨在浅析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对策及防治制度建设。
【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1.工程建设活动:工程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土石方开挖、填筑等过程,破坏了原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地下采空、地表沉降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地质环境破坏: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占用土地、破坏植被等行为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此外,人类活动还可能引发气候变化,从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4.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使得地质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的对策】1.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确保各类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合法、规范进行,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2.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地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的地质环境保护格局。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ad747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8.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我国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仍然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不足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涉及到地质构造、地表覆盖和地下水文等多个因素,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不足,一些地区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了解不足,缺乏科学的评估数据和模型支撑,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预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长,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滥用,导致了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频发。
特别是在一些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使地质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地区监测设施不完善,监测手段滞后,预警能力不强,给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有效遏制地质灾害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些新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应用范围不广,导致了地质灾害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探讨2.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加强土地资源规划,控制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过度性,恢复和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监管和保护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6efd2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5.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频发和严重性都在不断增加,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需要我们积极探讨对策,加强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而各个地区又存在着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和严重程度。
但现阶段,由于缺乏全面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导致各地的防治措施不够全面和有效,无法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
2.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对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够健全,技术手段和设备设施也存在不足,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发出预警,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和危害。
3.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地质灾害发生后,有效的应急救援是减轻灾害损失、挽救生命的关键。
然而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救援力量、救援装备等都存在不足,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处置不够及时和有效。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例如防滑护坡、护岸设施等都不够完善,使得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增加。
5.防治意识和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但目前一些地区的居民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还不够强,对险情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落实和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对策探讨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为了更好地预防和防治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需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
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c447e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3.png)
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作者:高永应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5期[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机理;防治对策;贵州省盘州市盘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采矿、交通等工程活动频繁,村庄多分布于山腰坡脚,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危险性高,受威胁人口多,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研究盘州山区地质灾害成因,探索防治对策,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全面研地质灾害防治背景,找准防治短板1.1 地质背景1.地质构造复杂。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远程效应扩散,集中体现在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和挤出扩展-地壳隆升两种构造。
全省境内大范围产生褶皱、断裂,造就了贵州独特的构造组合特征。
多次造山的地应力场在复杂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三类构造类型:直扭型、挤压型、旋扭型,形成复杂多变的高原应力。
盘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区内主要断层有鸡场坪断层,盘县断层,保田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少量北西向断层,近期活动明显。
主要褶皱情况:盘关向斜:位于盘州市中部,轴向从南向北,长约45km,宽5~20 km,地層为中三叠关岭组;珠东背斜:位于盘州石桥一带,轴向为北东向,背断层发育,被构造切割,轴部地层为石炭系地层,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罐子窑向斜:位于盘州市柏果镇—英武镇一带,走向为北西向,呈“S”形,是普安山字构造的一部分,出露地层主要是马平组以及下二叠统栖霞与茅口组厚层灰岩、石碳系中上统黄龙组。
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多变的地应力场造成盘州岩体破碎。
2.地形陡峭。
盘州市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切。
自然村寨多分布于斜坡带及山脚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2011年以来,贵州省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613起,其中滑坡灾情主要发生在25°至40°地带,占滑坡灾情总数的75.8%,其次是10°至25°和40°至60°地带,占24.2%;0°至10°和>60°时,发生滑坡概率很小,统计期间未发生灾情;88.3%崩塌灾情主要发生在60°以上地带,占崩塌灾情总数的88.3%,其次为60°以下区域,占崩塌灾情11.7%。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7269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8.png)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方案背景介绍嘿,宝子们!咱们都知道地质灾害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像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啥的,一旦发生那可就是大灾难。
咱现在制定这个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呢,就是因为咱看到之前地质灾害造成的那些可怕后果呀。
好多地方的小伙伴因为地质灾害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亲人呢,这多让人心疼呀。
所以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把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目标与需求说明咱的目标那就是要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要把损失给控制住。
这就需要咱们对那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好好排查,像山区那些土质疏松的地方,还有靠近河边容易被水淹的地方。
我们需要提前知道哪里可能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采取措施呀。
另外呢,咱们还得让大家都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毕竟这事儿大家都得参与进来。
三、解决方案概述首先呢,监测工作得做好。
咱得安排专人或者用一些高科技设备去监测那些危险区域。
比如说山体,要是有一点点的移动或者裂缝变大了,咱就得赶紧采取措施。
还有啊,对于那些住在危险区域的居民,咱们得想办法让他们搬离。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给人家找好新的住处,还要给点补偿啥的。
然后呢,植树造林也很重要。
树的根可以把土固定住,这样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四、实施步骤计划1. 年初的时候,先把各个地方的地质情况摸清楚。
让专业的地质人员去考察,看看哪些地方是高危区域,把这些地方都标记出来。
2. 接着呢,开始安排监测人员或者安装监测设备。
这期间得做好培训工作,让监测人员知道怎么看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危险的。
3. 到了年中,如果发现有危险的迹象,就赶紧行动起来。
要是需要居民搬迁,就尽快落实搬迁工作。
同时呢,开始植树造林的工作,先把树苗种下去。
4. 快到年底的时候,再检查一遍所有的措施有没有落实到位,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关键资源分配钱肯定是很关键的资源啦。
一部分钱要用来买监测设备,一部分要给搬迁的居民做补偿,还有一部分要用来买树苗和请人植树。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22a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6.png)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由地质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1. 地质调查和评估: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和评估,了解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层、地下水位等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出警报。
3. 风险评估和规划:根据地质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规划,包括划定灾害隐患区、制定防灾预案、规划土地使用、避免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重要设施等。
4. 建设抗灾设施:根据风险评估和规划的结果,建设相应的抗灾设施,如监测设备、防护墙、拦土墙、护坡、防洪堤等,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
5. 加强工程建设和施工监督: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避免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防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社会参与和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8. 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9. 提高科技支撑: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10. 灾后恢复与重建:发生地质灾害后,要积极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包括受灾人员的安置和救助、灾后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等,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338e880dd88d0d233d46ae2.png)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问题十分突出。
本文笔者对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综合出各种致灾因素,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问题;对策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在山区,旧的地质灾害隐患尚未消除,新的隐患点又不断产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
据相关统计,2010 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033起,造成12人死亡,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54.3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了152.1% 、131.6% 和162.6%。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省、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为重点防治监督管理,使我市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上来讲,很多工程勘查精度较粗,防治率低,已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质灾害的难以预测性和突变性,使得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且危害较大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825多处,危及近11.4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威胁100 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2处威胁12046人,潜在经济损失5442.5万元。
2.基础调查工作滞后我市在我国属地质灾害多发的地级市之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停留在1:10万调查的基础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数、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变化情况尚不够清楚。
3.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人为的工程活动,如矿山地下开采、矿山地面工程设施建设、依山建房、开山修路、修建水库、地下水过量取用等已经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511e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7.png)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理、地质和气象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的危害性事物,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震、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暴雨洪水等。
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地区的高密度人口迁入,地质灾害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防灾减灾作为防灾减灾的主要策略,应优化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逐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应该避免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方建设房屋、办公楼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
需要规划和建设公共空间和居住区域,确保适当的地理位置、减小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
此外,提高社会公众的地质灾害科学知识,实施正规的防灾减灾应急教育和培训,增加公众认知,提高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使社会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类地质灾害。
灾后恢复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灾后恢复工作。
灾后恢复工作应根据灾害情况的严重程度,协调灾区各方的资源做出长期、有效的决策。
应该考虑到此次灾害对生产生活的长期影响,从而制定出恢复、重建工程,并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当局应该制定出合理的紧急应对方案,保障被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应密切关注被灾群众的心理变化和改变。
应当及时组织专业力量做好灾区帮扶,为人民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让灾区居民重新站起来。
技术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来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加速了地灾预防工作的进程,并为抗灾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科技方面,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增加新的可能性。
物联网技术可将各种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使得风险预警更加及时和准确。
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在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优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丰富的灾后应对指导,大大提高灾后救援和恢复效率。
当然,新技术的应用仍然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科学家和研究者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以加速地质灾害防治的进程。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5d1ad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e.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危险。
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诸多问题,如地质监测预警不及时、防治技术不够成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未来,地质灾害防治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和社会参与,以提高预警预防能力和减轻灾害影响。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对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法律法规、重要性、发展方向、全社会共同参与。
1. 引言1.1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的运动、变形和地下水的流动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形式。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破坏性,可以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增加、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1.2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人们生命财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灾害导致的损失不仅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将会给人类的稳定生活和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还会波及整个社会和国家。
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往往会导致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重建灾区的成本极高。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e35b9e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1.png)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要防止地质灾害,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措施:
1. 普及地质灾害知识: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和应对地质灾害。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地质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
3.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地质勘察和评估标准,确保工程安全,降低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
6.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5acb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0.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地质因素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以地质现象为直接原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预测、预防、监测、预警、减灾和救援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是指当前社会各方面在地质灾害预测、监测、预警、减灾和救援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地采用地震仪、地质雷达、卫星遥感、GPS等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监测,以及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地质灾害减灾和救援地质灾害减灾和救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
各地通过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和装备配备等措施,提高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效率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是针对目前各种地质灾害问题,研究出解决方案和对策,以预防、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一、成因和规律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规律研究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二、预测和预警系统研究预测和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系统进行研究,能够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及及时进行人员疏散和救援,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治技术研究防治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提出相应的诱发、治理和修复方案,以及施工监管等措施,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浩浩荡荡大江东去,防患于未然,对策于未覆。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是对已有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和能力。
地质灾害应对
![地质灾害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0d88fc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f.png)
地质灾害应对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应对地质灾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1. 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形式各异,但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比如,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可以加强防范措施,加固危险山体,搭建避难所等。
4. 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及时的应急响应是保障人们安全的关键。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迅速行动,组织人员疏散,救援被困者,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5. 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警惕各种潜在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才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们的安全。
在面对地质灾害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准备,并加强相关应急响应和防范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保护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摘要:我国目前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探讨了如何更好的预防与治理地质灾害,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治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会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威胁。
我国有超过400个重灾县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是全国总县市的20%。
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成为众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危害及成因
(一)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我国目前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
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20%~25%,造成人员伤亡成千上万,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这还是不包括地震的情况下的数据。
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上百户家庭房屋毁坏,上千户人家进水,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了1700多人,
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成因
气候
气候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温、风暴、降水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其中降水引发的可能性最大,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强度、时间等都能影响到地质灾害的形成。
特别是短期时间内出现大强度降水以及长期阴雨,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
2010年8月7日甘肃的特大泥石流就是因为短时强降雨引发的。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
不同的地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质灾害,强风化带或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岩浆岩地区常常会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中,易形成陡倾的高边坡,常见崩塌地质灾害。
在片理结构面发育的变质岩地区,因片理结构面延展性和面状特性,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
在泥页岩发育的地带,因泥页岩中的高岭土等具有易膨胀、变形,且遇水软化的性质,则易发育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
丘陵山区一般切割强烈,岩体破碎,且地形非常陡峭,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平原产生的地质灾害通常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或地裂缝等。
人类工程活动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所有发生的地质灾害数的一半
以上,这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可以由人力控制的,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经济活动的相对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开山造地、抽取地下水等破坏生态活动越发强烈,加剧了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应该以预防为主,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及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地质防灾政策的具体体现,整个体系以预防为主,通过责任和受益方来确定治理对象,并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是目前防治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
(1)领导责任制
各部门应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明确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特殊性,加强对防治地质灾害的领导力,将防治地质灾害作为一件大事来负责,不断完善防治工作的责任制,贯彻治理方针,将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作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将防治工作早部署、早安排;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应启动防灾预案,进行应急救援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部门责任制
国土资源部门应同当地各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并上报到人民政府,得到批准后开始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起到监督指导和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职责,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单位是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技术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治部门的最终目的。
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
查清当前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将其汇入数据系统中,建立并完善防治地质灾害的监测网及其数据库,并相应开展预测、预报地质灾害工作。
监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体系。
地质灾害的监测应有专家指导,统一要求,群众监测与专业监测并重,并由当地政府派专人担任监测工作。
加大防治投入
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地质灾害不仅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的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属性。
(1)投入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各地政府及个人都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治计划和财政预算,成立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专项资金。
将这项资金主要用在防治自然引发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勘查治理重大地质灾害,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
个
人及企业应根据诱发责任和受益责任的原则,担起因其个人引起灾害的责任,治理灾害,尤其当其引发的灾害已经危害到他人或社会利益时,政府应督促其出资负责。
(2)投入多渠道:①与水利建设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水库蓄水使得水位抬升,将边坡或边坡脚浸没,改变其受力情况,易发育滑动面或复活老滑坡,使水库失稳,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注意预防地质灾害的资金投入。
②与交通建设结合:建设在丘陵山区中的交通干线多是通过填方、挖方、劈山、架桥等方式建成的,这些方法会破坏山体原有的稳定,如果山体沿着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会引发严重的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害。
因此,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建设交通路线时,必须重视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
③与生态建设结合:自然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逐渐增多是因为目前地球生态的失衡,如极端天气的多发,引发大量的地质地质灾害。
因此,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破坏生态的行为。
4、加强应急管理
对地质灾害的有效应急处理能够减轻其带来的危害,是灾情发生之后拯救受灾群众、保护灾区人民的重要举措。
应不断强化完善防治地质灾害的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保证队伍能够在突发地质灾害时快速响应。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避免更大的损失出现。
结束语:
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是环境地质的核心工作,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健全防治体系,完善预警网络,提高防治地质灾害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刘云山刘敏段元清.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18).
[3]陈铁男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3(1).
[4]郭守权浅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策略[j].黑龙江国土
资源,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