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唐代达到顶峰,玄奘 考察翻译的历史一般都从佛经开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第二大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以传教为主,同时介绍西方学术,客观 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从延续时间以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 前的佛经翻译。最重要就是翻译了天文、 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得中国 人首次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 阔了眼界。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In his view,people could love each other ,except those with deep prejudices and those who could not bring themselves out in the open.
他对这些人却有些憎恶,不肯假借一点颜色。 He hated these people,and to them he couldn‘t show
第一大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及 代表人物
安世高 译了《大安般守意经》等35部经书,开后世禅学之源。 三支 支谶支亮、支谦
前秦时代,赵政 释道安主张严格的直译。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既忠实表达原文神情,又苗趣盎然。
隋唐时期,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隋朝的彦琮为佛经翻译者提 出了“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 主题—译者本身的问题。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 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事业有两个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翻译界出现了一场“翻译标 准”的论战 这一阶段的著名译者包括鲁迅、周作人、梁实秋、瞿秋白、 郭沫若、成仿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 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科学人才,在近代翻译 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 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建忠、梁启超 、严复 、林纾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中国翻译史和翻译思想史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五四” 五四 现当代
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苏联: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翻译理论的语 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翻译思想引入我国翻译界和教育界。代表人 物有费道罗夫、巴尔胡达罗夫等。 西方: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表字的现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代表 人物有雅可布逊、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等。20世纪80年代中 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现代翻译研究的主要是以语言学研究为中 心。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从1972年 霍姆斯发表《翻译的名与实》至今。对我国翻译思想产生较大影 响的学派有“翻译研究派”、“多元系统派”、“综合学派”、 “解构主义学派”等。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一.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二.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148—316)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317—617)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618—906) 佛经翻译的第四阶段(954—1111) 三. 佛经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翻译史讲义

中国翻译史讲义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 为译经。 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 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 语言。
• 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
•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 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 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 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 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
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 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 易解。
•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 支谦的翻译风格 •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 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 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 人共同辅导太子。
•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 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 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 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
唐代
❖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鲁迅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瞿秋白
▪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代-秦符时期; 2 隋-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4 五四时期;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科技翻译
译本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
文学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1840~1919)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后期(1937~1949)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哲学 2 语言 3 文学
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 (16世纪末~18世纪)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中国士大夫 (徐光启,李之藻)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沙勿略(Xavier, S.Francoisus) 罗明坚(Fr.Michel Ruggieri) 庞迪我(Didace de Pandoja) 利玛窦(Matteo Ricci) 龙华民(P.Nicolaus Longobardi), 金尼阁(Fr.Nicolas,Trigault 卫匡国(Fr.Martini. Martin)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a)西方僧侣 西方僧侣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西域 ,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b) 中国僧侣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字世高, 《明度五十校计经》 明度五十校计经》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域外小说集》 鲁迅 《域外小说集》 矛盾 郭沫若 巴金 社会小说 ------------ 心理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瞿秋白 林语堂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基本结束时期)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 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 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 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 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 鞮”,“译”,总称“舌人”,主要 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 构。
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 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 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 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 “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 为“鬼”的。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

以下是中国翻译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的详细阐述:1.古代翻译:古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外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上。

早期的翻译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翻译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古代翻译注重忠实传译,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这对当今译学提醒我们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

2.明清时期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的翻译范围扩大到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李时中、顾炎武、严复等人的翻译活动。

他们注重翻译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在翻译中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近代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翻译家们开始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翻译,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胡适、鲁迅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强调翻译要贴近当代社会需求,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对译文的创造性处理,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4.当代翻译:当代中国翻译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翻译范畴更加广泛,包括文学、商务、科技、电影等各个领域。

当代翻译注重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文化素养和多样性。

同时,翻译研究也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

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对当今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翻译工作,并推动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时期,是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促使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随着这种交流,汉朝开始翻译外国文献。

最著名的翻译成果之一是《西京杂识》,它是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部学术著作的译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翻译之一。

唐朝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和学术的引进。

唐朝皇帝自己也很重视翻译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经典的翻译。

这些翻译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佛教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宗教之一。

唐朝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在佛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中国翻译学的奠基人之一魏晋时期的孔安国曾说:“不译不经,不经不广。

”唐朝时期的翻译家也奉行这一原则,在翻译外国著作时,他们注重传播外国知识,丰富中国文化。

他们尽力使译文忠实于原作,并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宋朝、元朝和明朝等后期的翻译活动在文学、历史、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些跨领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翻译家开始关注国际新闻、学术著作和商业文献的翻译。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加强了对外语培训和翻译工作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总的来说,中国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从古代的汉朝和唐朝,到近代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新 中 国 成 立 至 今
西方翻译简史(2000年的翻译史)
古代西方翻译史 中世纪西方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近代法国翻译 近代德国翻译 近代英国翻译 近代俄国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广义上说西方最早 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Old testament),即《七十子希腊文本》(The Septuagint),它开创了翻译集体合作的先河。严格意义上说有文字 记载的西方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并称罗马文学三大鼻祖。普劳图 斯(Plautus)、泰伦斯(Terence)、西方最早的理论翻译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体良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哲罗姆(St. 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 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 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 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取代了日渐衰落的文学翻译,并形成了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当属哲 罗姆和奥古斯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 世纪。
五 四 时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马建忠在他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可以说是试图说明翻译标准的一个开端。

他的善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这些要求是很有道理的,因他本人后来没搞翻译,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反被后人忽略了。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

鲁迅和瞿秋白在1931—1932年关于翻译的通信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未定·草》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林语堂1932年写的《论翻译》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该文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样一个三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正相比符。

矛盾先生于1954年8月18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是鲁迅的精神,但是为了译文的提高,却应当发挥鲁迅所说的“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这一方面。

矛盾在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1954)中指出“”也就是说,翻译要兼顾忠实和通顺。

中国翻译的五次高潮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

第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

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鸠(344-413)天竺人,东晋时来华,译经300多卷,他一改过去音译的弱点,主张意译,并倡导译者署名,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真谛(499-595),印度佛教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了49部经,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玄奘于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主持了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19年译出75部佛经,共1355卷,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文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直到今天仍有意义。

由于佛经的翻译,使“佛经”和“论”两种文字进入汉文。

第二次: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构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利玛窦也是最早将“四书”译成拉丁文的译者。

1687年比利时教士柏应理在巴黎首次刊印《中国哲学家孔子》。

“五经”中最早受到注意的是《易》和《尚书》。

康熙年间,法国人白晋、刘应、马若瑟和雷孝思先后对《易》和《尚书》进行过翻译和研究。

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就这样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

第三次: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严复译了《天演论》,其中“物竟人择,适者生存”的要义,激励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们进行了民主革命。

他还参照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林纾译的160多部文学名著,激起过很多中国现代人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

第四次: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后的十几年,这个时期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这些经典著作的翻译锻炼了一大批翻译人才,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大量翻译和出版了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的文学作品。

第五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第五次高潮。

这个高潮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帮助当代中国公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作品译成外文量少质低的局面。

1986年瑞典皇家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评委之一,马悦然教授曾应邀来华参加当代中国文学讨论会。

他在会上指出,中国文学之所以尚未被诺贝尔承认,原因之一就是作品的翻译质量问题。

他说,18位评委中只有他一人懂中文,其余人只能靠西方语言的译本来了解原著,译本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原著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引进、介绍国外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也为了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今天和明天的翻译工作者们需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方面,他们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一节:翻译的标准一、翻译及其任务、性质和种类1.翻译: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在译文语言中采用最接近而又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

Translation: essentially,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ve,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唐朝(618-907)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宋代(960-1279)法云(1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相似,义则不同。

”这就是说,凡以此将一种语言――源出语(the 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the target language)或曰接受语(the 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不变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对翻译也做过类似的届说: To translate is “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the sense”。

时至今日,关于翻译的定义虽有种种不同提法,但仍保持上述基本框架,只是日趋全面、完整和系统。

譬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所下的定义就是其中之一。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奈达还对此作了说明:(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formal structure);(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ndentity);(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4)一一是优先考虑的因素;(5)文体成分虽居其次,但也是十分重要。

80年代我国首部翻译学专著的作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黄龙教授用英语写道: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黄龙也有几点说明:(1)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用以强调,在通常情况下,替代的不是原语文本的全部成分,如句法和词法的改变;(2)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在目的语中找源出语的对等物(equivalents)。

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是确定对等的性质和条件。

从古代中外翻译家给翻译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又是该活动的结果。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