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生:《故都的秋》。

一任务准备(课前自学)师:任务准备要求: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

(圈画文中的字词)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生:五幅图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

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

”细、清、真是什么?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

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核心任务: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②通过品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

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三任务评价交流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师:视角是什么?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张悦《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张悦《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执教者:xx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xx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xx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前言故都的秋,是一张描绘北京秋天景色的图片,也是一首诗歌的名字。

在这个季节里,北京的天空变得湛蓝,风景变得美丽而宜人。

本教学实录将介绍如何利用《故都的秋》这个主题,进行作文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2.学生能运用词汇描述秋天的特色;3.学生能够写一篇有条理、语言流畅的文章。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一份白纸和一支笔;2.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3.准备一些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1.让学生看几张秋天的图片,比如一片金黄的麦田、落叶飘舞的小路、枫叶簇簇的山林等。

2.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景象给他们带来什么感受。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你看到这张图片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

步骤二:让学生朗读秋天的诗歌和散文1.选择一些名家的秋天诗歌和散文,让学生感受词语表现秋天期间的景色和心情。

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2.让学生依次朗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并想想这些语言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步骤三:让学生练习描述秋天的语言和技巧1.热身练习: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自由发挥,写出若干有关秋天的词语和句子。

2.给学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短文。

提示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张图片。

3.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的建议,比如避免使用重复词汇、尽可能用具体的词语等。

步骤四: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和观察,自由发挥,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写:•描述秋天的景色;•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描绘故都北京独特的秋天景观。

步骤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写作,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并注意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对北京的秋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关于古都的秋教学实录精选篇1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四季之中,秋常常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情思。

有人说秋是丰收的喜悦,有人说秋是寂寥的伤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感受他眼中独特的秋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展示 PPT 上关于郁达夫的介绍)师:这篇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身在北平,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

三、初读文本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一下故都的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朗读)师:好了,同学们,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生 1:作者很喜欢故都的秋。

师:没错,那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生 2:“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师:很好,从这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喜爱。

四、文本精读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的。

师:大家看课文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那就是清、静、悲凉。

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故都的秋呢?生 3: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师:有一定的道理。

那我们再看作者描写的那些秋景,比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 4:感觉很安静,很悠闲。

师:对,这就是故都的秋的静。

那再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又体现了什么?生 5:能感觉到秋的清。

师:非常好。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郫县四中曾晋一、深情导入,诱发期待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起立。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引起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发出感慨,那你知道有哪些咏秋、颂秋的诗句和篇目吗?生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师:还有其他的吗?请你说说。

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生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师:在这些佳作中,既有描写秋的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秋的绚丽多彩,那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又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同时在黑板上写上题目和作者)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这节课的赏析重点。

(屏幕展示)1:品味语言,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2: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突出重点,深入品读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生看书、勾画关键词语)师:同学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是什么样的?你勾画的是哪些地方。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和学生一起举例)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等等。

佳句如: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
01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秋天的美感
和情感。
挖掘个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02
思考自己在秋天中的体验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创作秋天主题的文学作品
0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尝试创作一篇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
通过对《故都的秋》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 涵的讲解,学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 了解和认识。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进步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谈 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现出对文
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认真完成课堂任务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课堂 任务,如阅读、分析、讨论等, 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02
03
鉴赏法
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佳句、段落和 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文学素养。
04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02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总述故都的秋的特点, 然后分别描绘不同场景下 的秋天,最后再总结。
以景生情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 绘,引发对故都的深厚情 感。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表达能力。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形成了 良好的互动氛围。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秋思》
《秋夜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通过描 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描写秋 天夜晚的漫长和寂静,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之感。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教学重难点:1、细读文本、鉴赏语言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精致细腻悲凉美。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重点研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每一片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感情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的秋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风格迥异,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对秋的理解付诸文字,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这些名言或佳句要么抒发悲秋之感,要么表达对秋天绚丽多彩的欣喜之情。

近代作家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蜚声中外,那么他是如何写古都秋的呢?《古都的秋》又表现出他怎样的独特气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去鉴赏那古都的秋味。

(板书:故都的秋)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这秋味有什么不同?用书上的句子回答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概括的说就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师:请大家细读文本,交流讨论,等一会儿请同学概括。

(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日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特有的“故都秋味”[课件1欣赏几张秋天的图片,进而展示课件2:课题,课件3: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课件4、5]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

家境贫寒,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

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

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敏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三、背景提示[课件6]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

”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研习课文(一)题目释义[课件7]“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核心内容。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一词强调了北平自然景观的优越性;⑥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中 “扫”字赋予人格化了的描写突出了北平之秋清静、明净的特点;⑦用“潜意识 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中的“潜意识”和“落寞”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 都之秋清静、明净景色的喜悦之外的复杂感情。所有这些词语或句子在准确表达 内容的同时也都起到了加强感情色彩的作用。它们和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一起 把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推向了高潮。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01 【教学目的】
目录
02 【教学重点】
03 【教学难点】
04 【教学时数】
05 两课时。
06 【教学过程】
07 第一课时
09 二、解题 011 参考内容
目录
08 一、导入新课
010
三、阅读课文(分小 组朗读)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次演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所有这些使作者对北平之秋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之情。因此作者把这种感情称 之为“想”“念”。由此也可以看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2、提问:这一段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想”“念”之情,感情色彩非常浓 厚。除了直抒胸臆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加强感情色彩的?并体会 其作用。
明确:加强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有:①“不远千里”一词,表明作者跋山 涉水、风雨兼程也要品味故都之秋的决心;②“像橄榄又像鸽蛋”这个比喻句用 “又”字连续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③“以…… 为背景”构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且具有诗情画意的北国风光图;④用两个“都” 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⑤用“天造地设”
三、阅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四、阅读课文后练习:
1、本次演示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以议论抒情为主线。阅读本 次演示,试理清作者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板书结构图:清秋时节图 景清秋气息清秋色彩清秋氛围清秋心境五幅图景总—分—总结构图景—情—理结 构图2.本次演示所写之景与作者之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本文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邃情感的散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通过对故都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在这篇教学实录中,我们将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文章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也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故乡和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阅读、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教学实录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故都的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特色等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评价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故都的秋》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文本中文化元素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希望在本次《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坐定。

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象。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清, 净, 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的秋的情景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从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三部分.总起部分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先记后议,从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结部分与开头照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整篇文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故都的秋》是一篇语言优美,典雅的美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阂,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
 方法设计: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需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篇一:故都的秋经典教学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学生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地点:四川成都(其次届“中华杯” 全国中学语文老师素养教育课堂大赛)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日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闻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屏幕展现)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致;2 品尝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留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同学阅读中老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同学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屏幕展现)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围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尝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详细的景物描写?生:(开头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根据写作的先后挨次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同学的回答中老师用屏幕显示)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留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知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屏幕展示)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在第几段?生:第三段师:好。

大家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

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

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

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

很有道理。

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

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生:不是!师:不是。

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

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

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

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生:不一样。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生:故宫、天安门、长城……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

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

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

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

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

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

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师:在哪一段找到的?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生1:槐蕊偏重于“静”。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

师:秋蝉、秋枣呢?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

非常对应。

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

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作者怎么说的?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

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谁还有补充?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1:没有时间生2: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

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

(然后师生一起读。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

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生: 读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没有声音,静!师:很直接的。

其他同学呢?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

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

也突出了一个“静”字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

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

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

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

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

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

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清闲——落寞。

心在起作用。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

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