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勾股定理(沪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以图形的截割拼补完成代数恒等式证明的方法;揭示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研究规律。
3、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体味“收获”的快乐,以优秀前辈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淀一份中华情结。
教学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一.作业,巩固新知
1.练习册19.9
2.思考题:请在数轴上标出所在的点
2
[后记]
勾股定理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节课,旨在将知识与人文有机结合。
故在对勾股定理的猜想,验证,论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与之相关的人文背景。定理获得的同时,民族自豪感也在提升。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为。而在勾股定理五百多种证明方法中,以上述拼图游戏规则为主线,介绍如下几种证明方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教师给出图形,学生独立完成证明
方法四:
简单介绍书本中赵爽的《勾股方圆图注》,指出虽然图形较为复杂,但“以形证数”的证明思想不变。而赵爽正是世界上“以形证数”的第一人,以后的数学家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带有发展。
一堂“勾股定理”的展示课评课
丰庄中学吴俊君
我所听的是由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刘辰老师在八年级1班开展的一堂勾股定理教学展示课。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认知目标为:熟知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特殊关系即勾股定理,并掌握其以图形的截割拼补完成代数恒等式证明的方法,揭示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研究规律。情感目标为:营造一个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体味“收获”的快乐,以优秀前辈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德育目标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淀一份中华情结,以“勤奋与好学齐飞,成长与快乐共进”同学生共勉。结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扎实、数学素养较高。接下来,切片若干教学片段,深入剖析教学环节的开展。
切片一:引入。刘老师设计的引入情景是一个科技模型。上方两个小正方形容器内装满水,并且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水正好完全注入下方的大正方形容器内。
师:同学们在这个模型中有何感想?
生: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
于是,刘老师将此结论数学化: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斜边为,那么是否成立?老师提出猜想,学生的思路随即转入对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的思考。在这里,老师设计的情景巧妙,且符合人对事物认知发展过程。欠缺的是:老师没有用简单的言辞点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即直角三角形三边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切片二:体验。刘老师用几何画板再次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之后,想要说明:仅仅依靠有限的实验数据无法说明猜想命题的正确性,需要严密的推理过程来证明。
师:,正确吗?
生:不正确,因为当时,不等式就不成立了
师: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有,如果当时,不等式也不成立
师:仅仅依靠有限的实验数据无法说明猜想命题的正确性,需要严密的推理过程来证明
此环节教师的引导烦琐,有些脱离本课教学中心,因此浪费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这1分钟的时间可以给最后一个实际问题使用。这里,老师只需要用简单的言辞点出即可。这是本堂课中较不成功的环节之一。
切片三:体验。刘老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凑,给出拼凑规则:以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边为界,拼成正方形,且所有三角形要位于正方形之内。学生拼的过程中,刘老师巡视学生进展并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拼凑方法,之后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将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展示,简洁地否定了一种不合规则的方法。此环节感觉非常妙,通过动手操作,能充分地体验勾股定理证明过程中的构造思想。
切片四:刘老师借助第二种方法,又引出了第三种利用梯形面积的方法,此方法是由美国总统伽菲尔德。在三种方法全部引导完之后,刘老师点出了德育目标。
师:同学们,要知道我国对勾股定理的发现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这句话点出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但学生对民族的热爱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迸发,可做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我国先发现勾股定理还是西方先发现的呢?
生:我国!我国!(学生内在的民族自豪感驱使)
师:完全正确,那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比西方早多少年发现勾股定理呢?
生:(按照自己的印象猜测)
师:老师告诉你们,要早五百多年呢!我们民族伟大吗?
生:伟大!
师:做中国人骄傲吗?
生:骄傲!
切片五:应用二,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求三角形面积。
此环节,刘老师除了简单引导学生思维,还要求学生进行书写,体验解题书写过程,之后还将学生的书写实例进行投影,指出书写过程中的瑕疵,并且强调使用勾股定理的书写格式。觉得此环节很必要也好。
切片六:应用三。作为收尾环节,刘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欲做一块矩形展板,将由一小型货车运载(附此货车数据:车厢长,宽,高)为防止运输途中此展板的损坏,要求板的一边紧贴车厢侧面底边,问这块展板的长宽如何设计,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此环节开始的时间大约为34分09秒,结束时间大约为36分37秒。从时间投入方面来看,略显短暂,学生可能因为时间仓促而没有充分理解问题。感觉本课时是勾股定理的介绍,应着重突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进行巩固,而非实际应用,至于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课本教材准备了后续课时。觉得此环节可换成其他类型的问题,比如:求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面积。(课本例题),然后进行变式:求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面积。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而且可以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从而收获等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纵观整堂课,刘辰老师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前后环节的衔接自然,授课时的言语简洁有效,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体验充分,掌握效果颇佳。但是为了达成除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达成情感目标与德育目标,教师加入了较多的人文背景与语言,使得本课时在教授过程中充满韵味,但同时造成了重点不突出,结尾显得苍白无力。对于结尾应用三的使用,更是值得商榷。应用三中刘老师为了突出授课班级八1班的优秀以及学校乃至校长的出色,将这些材料用口头语言作为问题背景介绍,显得唐突不谐调,建议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寻找证明勾股定理500多种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将数学学习延伸至课后。我在教授本课时过程中,充分强调巩固勾股定理,即,并且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授过程中,提出问题:如果或者(其中,为三角形中最长边),那三角形为何三角形。此问题竟然有一学生猜测得出为钝角或者锐角三角形,我实觉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