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1)

合集下载

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少旳人,患上述多种慢性病旳机会最多.
第21页
6、微量营养素缺少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旳问题
铁、维A等微量营养素缺少是我国城乡居民普 遍存在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 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 别为24.2%、21.5%和20.6%。
3-12岁小朋友维生素A缺少率为9.3%,其中都 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沿缺少 率为45.1%,其中都市为29.0%,农村为 49.6%。
第6页
第7页
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都市男性由1992年旳13.4%下降到10.6%; 都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 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 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第8页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第9页
1、都市居民膳食构造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 低。
第19页
血脂指标异常判断原则
第20页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有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本次调查成果表白,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 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 常旳发生密切有关;
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旳患病风险密切有关; 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旳患病危险密切有
关。 特别应当指出旳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至
第16页
第17页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
大都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 30.0%和12.3%,小朋友肥胖率已达8.1%, 应引起高度注重。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 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估计此后肥胖患 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1992年 223.1 165.3 17 46 2.3 11 98.1 221.2 8 80.1 3.4 100.5 36.1 29.4
2002年 217.8 132.0 16.3 31.9 2.6 12.9 88.1 163.8 8.4 69.3 5.4 104.4 65.8 33.2
1982年 217 177 137 228 10.1 2.9 84 238 14.8 24.4 1.7 22.5 7.3 3.8
高动物、低植物

第二种类型 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 谷物消费量人均仅 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 约 280g/d 、奶及奶制品 300 ~ 400g/d 以上、蛋类 40 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 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 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 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

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流 行是有因果联系的三步曲。这一规律不断被重复和证 明,无一例外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 流行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 经济发展导致不健康的生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 是完全可以改变和避免的 。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 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 463户 (城市7 683户、农村15 780户)、69 205人,体 检221 044人,血压测量153 259人,血脂测定94 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 726人,血糖测定98 509 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 870人。
年龄 35~44 45~54 冠心病 44.8 38.3 脑血管病 46.1 42.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篇一: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营养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善营养状况的建议。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一部分人群的营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数据表明,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双重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贫困人口,他们由于生活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

其次,一些居民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盐、高糖食物,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第二部分:存在的挑战1. 营养不均衡:在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状态差异较大。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容易获得多样化的食物,从而摄入更全面、均衡的营养素。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相对简单,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

2. 过度摄入与不足摄入并存:与城市居民相比,一些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过多但摄入的营养却不足。

这种情况下,虽然身体摄入了大量的能量,但营养物质的摄入却不足,导致了疾病。

第三部分: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1. 加强营养教育:通过广泛开展营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对营养重要性的认识,推广健康膳食和饮食搭配的概念,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提供多元化营养选择:在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品市场化,拓宽居民的食物选择,并提供全面的营养素。

3. 强化贫困地区营养保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贫困居民的饮食条件,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

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市场上的食品符合营养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5. 提高食品营养素含量:通过技术研究与创新,提高食物的营养素含量,加强食品加工业的营养改良。

结论: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营养教育、提供多元化营养选择、加强贫困地区营养保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以及提高食品营养素含量等方面。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篇一: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班别:1201展示与广告设计学号:20xx26190130姓名:赵嘉雯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 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 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doc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doc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篇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XX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论述我国目前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论述我国目前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我国营养现状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体来说,我国的人民消费能力增加,饮食结构逐渐优化,膳食种类逐渐增加,大众对健康饮食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然而,我国的营养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膳食结构不合理尽管饮食结构在逐渐改善,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食结构仍然存在问题。

大多数人的主食依然是米饭和面食,肉食摄入量不足,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也不够,造成了膳食结构的不合理。

2. 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消费能力,但是营养不良问题在一些地区和裙体中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以及食物资源有限,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

3. 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度肥胖和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缺乏运动,导致了很多人的超重和肥胖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1. 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于我国饮食习惯的传统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了主食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肉食摄入量也不够。

膳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问题。

2. 营养不良问题营养不良问题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由于生活水平不高以及食物资源有限,导致了这些地区和裙体的营养不良问题长期存在。

3. 超重和肥胖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度肥胖和超重问题愈发严重。

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加上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加剧。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1. 宣传健康饮食理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健康饮食理念的宣传,指导大众科学合理地选择食物,优化膳食结构,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膳食的均衡和多样性。

2. 提高营养信息的普及率提高全民的营养知识和素养,加强学校等场所的营养教育,培养人们对营养的重视与认知,避免因为无知而导致的营养不良或肥胖问题。

3. 加强贫困地区的营养补助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营养补助力度,确保这些地区和裙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改善营养不良问题。

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调查结果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厘米,女性平均低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着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下降到%;城市女性由%下降到%;农村男性由%下降至%;农村女性由%下降至%。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一)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下降 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目前,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营养不足和过剩同时存在。

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由于饮食结构和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现象仍然存在。

然而,在大多数地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植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特别是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与此同时,运动量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区居民步行和骑车数量减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运动量不足。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居民身体素质下降和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居民对合理膳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营养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居民合理搭配食物,增加对蔬果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推广全民运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和糖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为了实施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行动。

开展营养健康培训,提高居民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

可以在社区、学校、单位等场所组织培训讲座,向居民普及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

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服务。

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营养教育和推广全民运动等措施来改善现状,提高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另外,也需要强调个人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责任和意识。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搭配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也需要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我们呼吁广大居民自身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减少医疗成本,提高生命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备受。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化。

营养不良和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了解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营养现状1. 营养摄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体膳食结构偏高热量、低蛋白质、低膳食纤维,摄入脂肪、糖和盐过量。

成年居民每天蔬菜摄入量为300g左右,肉类摄入量不足。

平均每日咖啡因摄入为82.0 mg/person。

营养不良已经不再是我国居民的普遍问题,但过度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

2. 营养不良在我国居民中,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贫困人口是营养不良的高风险人群。

据全国农村和城市妇女及儿童营养状况监测,儿童慢性营养不良发生率正在逐年下降,但仍然较高。

贫困人口和地区的营养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健康现状1. 健康饮食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日益西式化,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品。

长期食用这些不健康的食品会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据国家卫生部公布数据,中国肥胖人口已超过2亿,肥胖率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建议大家坚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和糖果。

2. 健康生活方式久坐和缺乏锻炼是导致健康问题的另一大原因。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体卫情况报告》,我国居民运动锻炼率偏低。

女性55.3%、男性67.4%的城市居民不存在进行中等以上强度体育锻炼的行为。

建议大家多参加运动、到户外活动。

3. 慢性病慢性病是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也是导致我国主要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癌症协会2019年度中国肺癌报告》,我国肺癌患病率处于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建议大家定期进行体检,减轻生活压力与理性安排工作和休息。

结论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在不断发生变化,营养不良的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慢性病、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2004年10月12日)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2004年10月12日)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第四章
中国居民健康现状
慢性病发病率
慢性病定义: 指病程较长、 病因复杂、难 以治愈的疾病
慢性病种类: 高血压、糖尿 病、心脑血管
疾病等
发病率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 中国慢性病发 病率逐年上升
影响因素:年 龄、性别、职 业、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 突出
心理健康问题与疾 病之间的关系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推广健康饮食:制定健康饮食指南,鼓励居民选择健康食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建设健康环境: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和空气,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 健康的影响
社会层面的措施
政府引导:制定营养与健康相关政策,引导居民形成健康饮食习惯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营养与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营养与健康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 现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目 录



引 言

现中 状国





现中 状国





康改 的善
建营
议养



结 论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引言
背景介绍
目的:介绍 中国居民营 养与健康现 状的背景
意义:阐述 研究中国居 民营养与健 康现状的重 要性和意义
健康对营养的需求

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篇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xx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学习资料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学习资料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病患病率上升-¥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前相比,患-病率上升31%-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 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洽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前相比有所提高 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 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 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 存-在的问题。
调查主要结果-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 -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 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 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 能比由70%下降到61%。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 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中-工营神-出神-1992-2002-200Z-1115-图51992-2002年儿策及春年舟 变化.〔乡出?-1992-200z年儿施及商少年分伤安化乡女”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 三次全国营养调查 2002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 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1.2 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改善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1.3 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⑴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 问题
1.3 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⑵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农村地 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Ca等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 普遍存在的问题
1.4 WHO有关营养的10个事实
食 品 营 养与 健 康
食 品 营 养与 健 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1.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 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 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 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1.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居民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100%
20%
25%
80%
43%
51%
60%
40% 80%
75%
20%
57%
49%
缺乏 摄入
0%
VitA VitB1 钙 锌
1.3 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糖尿病患病增加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人)。

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三、数据质量评价与结果表述
将样本人口资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人口学指标(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表明样本人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由于抽样人口中有10.1%的人外出未能参加体检,致使调查样本中15-25岁各年龄组人口比例偏低。

因此,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首先对6类地区样本患病率进行年龄别校正,各类地区校正后的患病率再用该地区的人口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推算全国的患病率。

第二部分主要结果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

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

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

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