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4_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铜
高灵敏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中微量铜
圈 1 表 1毒 6 , ,
美 键 词 : ; ,一 溴邻 硝 基 苯 基 荧光 酮 ( ON- P ) 吐 温 - 8 ; 光 光度 法 铜 4 5二 DB - F ; 0分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号 : 5 . 2 O6 7 3
铜是人体和动植物的主要微量营养元素之一 , 在
o O 的 乙醇 溶 液 . .8
混台 溶 液 A: 1g盐 酸 羟 胺 , 0 1 g柠檬 酸 钠 , . 1 o O m l L D A 1 mL 01 o ・ -E T 0 ,. 新亚铜灵 乙醇溶液 2 m 0 L,
水 稀 至 1 0mL 0
测定微 量 铜常用 的光度法 有铜 试剂 法 ,一B — 5 r P AP法 等 , AD 作者研 究 了 p H= 8 5的氨性缓 冲 溶 . 液中 , 在吐 温 一8 O存在 下 , 与 D ON—P 铜 B F灵 敏 的显 色反应 . 而提 出一个测定微 量 铜 ( 的分 光光 度法 , 从 Ⅱ)
0 100mg mL, 用 时 用 水 稀 释 成 为 含 铜 5, / . 0 / 使 u mL g 的工作溶 液.
于 50l 处 , 8 m l 以试剂 空 白为参 比, 测量 吸光度 .
2 试 验 条 件 的选 择
2 1 吸收 光谱 及表 面活性 剂 的选择 .
在p H一85的氨性缓 冲溶 液 中, . 以水 为参 比和以
曲拉通 x 0( r o -lO :o 的乙醇溶液. 一]0 Ti n X O ) 1 t
收 稿 日期 :0 10 —8 2 0 50
作者 筒 介 : 肖国  ̄ ( 8)男 、 南 鄂 阳 ^ 、 潭 工学 院 副 教 授 , 上生 . 16 一 , 湖 9 湘 博 主要 从 事 安生 与环 保 工程 研 究
新显色剂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钼
却 后 移 入 1 0ml 量 瓶 中 , 入 少 许 盐 酸 , 水稀 释 至 刻 度 . 为 含 钼 量 1mg ml 备 液 , 时 稀 释 O 容 加 用 此 / 贮 用
为 1 a/ 钼 的 工 作 溶 液 . 0/ ml g
2 4二 氯 苯 基 荧 光 酮 : 取 0 0 2 I F 固 体 试 剂 ( 海 长 科 试 剂 研 究 所 ) 溶 于 少 量 无 水 乙 ,- 称 . 5 g DC P 3 上 , 醇 中 , 入 硫 酸 ( + 1 0 5ml 用 无 水 乙 醇 定 容 至 2 0ml此溶 液 的 浓 度 为 0 0 lL. 加 1 ). , 5 , . 5mo / 曲通 X一 0 : 水 溶液 . 105 1 2 实 验 方 法 . 于 2 ml 量 瓶 中 , 入 0 5 ( 0 g m1钼 标准 溶 液 , 次 加 入 l 5 容 加 . ml1 g / ) 依 ml的 盐 酸 ( mo / 溶 液 ,ml 3 lL) l
79 1
2 结 果 与讨 论
2 1 吸 收 光 谱 .
移 取 0 5ml 标 准 溶 液 ( 0/ / ) 按 实 验 方 法 显 色 , UV一 6 . 钼 1  ̄ m1 , g 用 2 5型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计 进 行 波 长 扫 描 , 得 该 体 系 的 吸 收 光 谱 ( 图 I , 验 结 果 表 明 : 不加 表 面 活 性 剂 时 , 剂 与 钼 ( 形 成 获 如 )实 当 试 Ⅵ) 灵 敏 度 较 低 的 二 元 配 合 物 ( 一5 7 ×1 ‘ , 吸 收 峰 位 于 5 8r , 入 表 面 活 性 剂 曲 通 X一 O £ . 7 0)其 3 m 加 i 1 0后 , 立
摘 要 : 究了 在 非离 子表 面 活性 剂 曲通 X 10T i n 一0 ) 研 一0 ( r oX 10 存在 下 , ( 同新 显 色剂 24 t 钼 Ⅵ) ,一
分光光度法测生活用水中铜离子浓度的研究
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分光光度法测生活用水中铜的研究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6月10日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评阅化工系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题目:分光光度法测生活用水中铜离子浓度的研究设计学生姓名常青二、题目说明:本次题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原始数据、计算、图表)1.学会722S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原理,了解此仪器的性能。
2.掌握生活用水中铜的测定方法。
3.要求准确记录原始数据、图表规划合理、齐全,计算结果准确。
4.准确配制各类标准溶液、准确绘制标准曲线、正确记录数据、并处理数据。
5.写出条理清晰的完整论文。
三、题目进度安排(步骤、程序、时间)1、第2-3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内容、原理、方法。
2、第4-5周:熟悉实验室、实验方法;准备仪器、药品,配制溶液,达到实验基本要求。
3、第6-8周:根据单一变量的原则对最佳工艺条件(最大吸收波长、显色时间、PH值、显色剂用量)进行优化。
4、第9周:绘制标准曲线。
5、第10-11周:做加标试验。
6、第12周:分析水样。
7、第13-14周:检测干扰离子对实验的影响8、第15-17周: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交出任务日期:2012年3月21日;完成日期6月10日学生交出全部设计(论文)期限2012年6月10日指导教师学生签名分光光度法测生活用水中铜离子浓度的研究摘要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生活用水中铜离子测定进行研究。
实验首先对影响铜离子含量测定的因素,如波长、时间、PH值和铜试剂用量等采用单一变量法逐一进行优化,选出最佳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绘制出铜离子标准曲线;再将自来水样进行酸化处理,通过测量其吸光度,从而得到其铜离子准确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测铜的最佳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450nm、最佳显色时间1min、最佳pH值9、最佳铜试剂用量为3.00mL;最佳条件下,铜离子浓度在0.06~3.20μg/mL时,铜离子浓度与吸光度值之间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r为0.9894,加标实验回收率为97.89%。
二苯硫腙-CCl4-萃取-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水样中铜和铅
二苯硫腙-CCl4-萃取-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水样中铜和铅李兴扬;张栋【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07(043)007【摘要】应用二苯硫腙萃取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水样中铜(Ⅱ)和铅(Ⅱ).在pH 3.8的乙酸盐缓冲介质中,用四氯化碳作溶剂萃取铜(Ⅱ)和二苯硫腙的络盐并在551 nm 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在萃取铜(Ⅱ)后的水相中加入pH 10的氨性缓冲溶液,并用1 mol.L-1 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酸度为pH 9.2,仍用四氯化碳作溶剂萃取铅(Ⅱ)与二苯硫腙的络盐,在525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测得铜(Ⅱ)及铅(Ⅱ)的二苯硫腙络盐在CCl4溶液中的摩尔吸光率依次为6.8×104及1.3×105L·mol-1·cm-1.应用此方法测定了一种水样中的铜(Ⅱ)和铅(Ⅱ),分析结果的RSD(咒=6)值依次为3.0 9/6及8.4 9/6.【总页数】3页(P561-563)【作者】李兴扬;张栋【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芜湖241000;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7.32【相关文献】1.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铜(Ⅱ) [J], 吴德武;钟春龙;吴粦华2.双硫腙—醋酸丁脂络合萃取水样中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J], 周军3.双硫腙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铅的研究 [J], 肖珊美;陈建荣;沈玉勤4.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松花皮蛋中铅镉铜 [J], 姚俊;庹永5.二苯双硫腙修饰玻碳电极阳极溶出法测定聚氯乙烯中铅 [J], 朱化雨;孙守龙;付建英;朱优江;刘义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_4_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_
收稿日期:2002-08-27作者简介:陈海燕(195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2,4 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陈海燕,乌 云(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在弱酸性(pH=5.5)介质中和表面活性剂CT MA B 存在的条件下,2,4-二氯苯基荧光酮与Cu( )形成稳定的三元络合物,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Cu( ).其最大吸收波长 max 为60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为1.10!105L ∀mol -1∀cm -1,铜( )在0~0.6mg ∀L -1范围内符合Beer 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了芝麻、茄子中铜( )的含量,结果较满意.关键词:2,4-二氯苯基荧光酮;铜;分光光度法中图分类号:O 6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03)02-0142-03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lPF)是一个比较灵敏的显色剂,近年来已用于锡[1]、钽[2]、锗[3]、钨[4]等元素的测定,但尚未见到该试剂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用光度法测定铜( )的报道.本文在pH =5.5的HAc-NaAc 缓冲溶液中及CTMAB 的存在下,考察了DClPF 与铜( )的显色反应和光度性质,并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芝麻、茄子样品中的铜( ),结果与AAS 法基本一致.1 实验部分1.1 主要仪器与试剂722型分光光度计;pH S-3型数字式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Z-8000型塞曼偏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铜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000g 光谱纯金属铜于50mL 烧杯中,加1#1的HNO 3溶解后,加少许H 2SO 4,加热至冒烟,冷却后移入100mL 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配成1000mg ∀L-1的储备液,使用时稀释成10mg ∀L -1的工作液.DClPF 配成1.0!10-3mol ∀L -1的乙醇溶液,每100mL 溶液中含1#1H 2SO 40.5m L;CTMAB 配成1.0!10-2mol ∀L -1的水溶液;HAc-NaAc 缓冲液(pH =5.5);10%NaF 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1.2 实验方法准确移取一定量铜( )标准溶液于25m L 容量瓶中,依次加入DClPF 0.90mL,CTMAB 3.00mL,缓冲溶液3.5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20min,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1cm 比色皿在722型分光光度计上于600nm 处进行条件实验和样品分析.2 结果与讨论2.1 吸收光谱按照实验方法,测定DClPF 与铜( )形成的络合物及三元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如图1.DClPF 与铜( )的二元络合物在550nm 处有最大吸收,但灵敏度较低.当体系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 后,形成了稳定的三元络合物,并发生红移,此时络合物在600nm 处有最大吸收第32卷第2期2003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f I nner Mo ngolia Normal U niversit y (N atural Science Edit ion)Vol.32No.2Jun.2003( =1.10!105),且稳定性有很大提高,而DClPF的最大吸收位于530nm,对比度 为70nm.2.2酸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形成三元有色络合物的最适宜酸度为pH= 4.5~ 6.0,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最佳,用量在1.50~4.50mL范围内,本实验选用3.50mL.2.3显色剂用量及显色时间实验结果表明,DClPF(1.0!10-3mol∀L-1)用量在0.60~1.20mL范围内,络合物的吸光度最大,且恒定,本实验选择0.90mL.室温下络合物在20min内显色完全,所形成的络合物至少稳定24h.2.4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本实验考察了CTMAB、T ritonX-100、T ween-80、OP、CTP、T PB等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苯基荧光酮类显色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苯基荧光酮类显色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于秀兰;田松涛【摘要】综述了1995~2010年苯基荧光酮类试剂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方面的进展.分别评述了苯基荧光酮(PF)、4,5-二溴苯基荧光酮、9-取代苯基荧光酮和2,3,7-三羟基-9-[(取代基)偶氮]苯基荧光酮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并从反应体系、最大吸收波长、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方面归纳了苯基荧光酮类试剂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情况,引用文献108篇.【期刊名称】《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年(卷),期】2011(001)002【总页数】8页(P31-38)【关键词】苯基荧光酮;光度分析;应用进展【作者】于秀兰;田松涛【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学院,沈阳110142;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学院,沈阳11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苯基荧光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光度分析试剂,广泛应用于痕量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1-2]及EDTA[3]和抗坏血酸[4]等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中。
苯基荧光酮类试剂一般由偏三酚三乙酸酯和芳醛在酸性条件下缩合而成。
反应方程式如下:苯基荧光酮的衍生物是以苯基荧光酮为母体衍生出来的一类性能优良的三羟基荧光酮试剂。
该类试剂主要是在苯基荧光酮试剂母体结构的4,5位或9位苯基上引入结构基团从而达到影响试剂性质并改善试剂分析性能的目的。
苯基荧光酮试剂分子中吡喃环4位和5位上的氢原子较活泼,可被溴取代形成4,5-二溴苯基荧光酮类显色剂。
9位苯基上的取代基R1,R2,R3和R4也可以不断改变,从而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苯基荧光酮类显色剂。
例如,在9位苯基上引入羟基、甲氧基和氨基等给电子基团,这些基团中的氧、氮上的孤电子对与苯基荧光酮大π健产生p-π共轭,增加吡喃环的电子云密度,大幅度降低试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同时还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另外,9位苯基上引入多个或体积较大的供电子基团,可以增加试剂分子微环境的空间位阻,可改善分析方法的选择性[5]。
分散液液微萃取_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2_4_二氯酚
本文将 D 并 结 合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紫 外 检 测 法 L LME 方 法 应 用 于 环 境 水 样 中 2, 4 -二 氯 酚 的 萃 取 , ( , 建立了 D 并 用 于 实 际 水 样 的 测 定, 结果 HP L C-UV) L LME-HP L C 测 定 环境水样中 2, 4 -二 氯 酚 的 方 法 , 令人满意。
图 1 D L LME P L C 分 析 污 水 中 2, 4 -H -二 氯 酚 的 色谱 图 F i . 1 C h r o m a t o r a m s o f 2, 4 d i c h l o r o h e n o l b D L LME P L C i n w a s t e w a t e r - -H g g p y
采样、 富集、 分 离 于一 体 的 新型样品 萃 取 富 集 技术 。 可 以 达 到 很 高 的 富 集 倍 数 和 萃 取 效 率 。 此方法 具有操
8] , 快速 、 费用低、 对 环境 友 好 等 优 点 [ 作简单 、 D L LME 方法 结合 各 种分 离 检测 技术 已 成 功应 用 于 环境中 多 7] 9] 1 0] 1 1] 、 、 、 环 芳 烃[ 酞 酸 酯[ 多 溴 联苯 醚 [ 金 属 钒[ 等的分 离 分析 。
2 0 1 0 0 3 1 2 2 0 1 0 0 5 0 4 - - 修回 日期 : -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四 川省 教育 厅 重点 课 题 资 助 ( N o . 0 9 Z A 0 1 6 男, 硕士, 教授 , 主 要从事 环境 化学 方 面 的研究 . * 通讯作者 :杨 迎 春 ,
( ) ;( ) / ) / a b e f o r e s i k i n b a f t e r s i k i n w i t h 1 0μ L;( c a f t e r s i k i n w i t h 2 0μ L. p g p g g p g g
荧光法测定废水中微量油的改进
荧光法测定废水中微量油的改进
滕腾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1996()3
【摘要】本文通过实测电厂废水微量油的工作,分析了环保局出版的《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中“矿物油测定方法(四)”用于测定废水微量油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供同行参考。
【总页数】3页(P18-19)
【关键词】测定;微量油;电厂;废水处理;荧光法
【作者】滕腾
【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试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70.3
【相关文献】
1.荧光法测定水中微量油有关萃取条件的讨论 [J], 张丹丹
2.环己烷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微量油 [J], 王静芳
3.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OP胶束荧光熄灭法测定地面水中的微量铁(Ⅲ) [J],
郭琳
4.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锰 [J], 郭智煊;陈泽涛
5.溶剂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微量油 [J], 王静芳;王家骧;杜广玉;李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空气和废气 醛酮的测定 2,4-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
附录A环境空气和废气醛酮的测定 2,4-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A.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A.1.1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和环境空气中醛酮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
本方法适用于油烟污染源废气和环境空气中醛酮的测定。
A.1.2 测定有组织排放废气,当采样体积为18L(标准状态),定容体积为50.0mL,方法检出限为 0.7mg/m3(以丙酮计),测定下限为2.8mg/m3。
A.1.3 测定环境空气,当采样体积为6L(标准状态),定容体积为10.0mL,方法检出限为0.2mg/m3,测定下限为0.8mg/m3(以丙酮计)。
A.2 方法原理醛酮的羰基与2,4-二硝基苯肼在加热及酸的催化下发生反应,得到黄色的苯腙类化合物,然后这类苯腙化合物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会变成黄色的显色物质,在波长510nm,吸光值与样品中的醛酮含量成正比。
A.3 干扰样品中含有二硫化碳会参与显色反应,干扰实验,产生正干扰。
A.4 试剂和标准溶液A.4.1 贮备溶液A.4.1.1 丙酮标准贮备液:ρ(丙酮)=50mmol/L。
移取适量纯水至100mL容量瓶中,至于天平上。
小心滴入数滴丙酮至增重约0.2918g (精确至0.1mg),再次称重,根据最后两次称重质量之差计算丙酮的标准加入质量。
用纯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A.4.1.2 2,4-二硝基苯肼贮备液:ρ(2,4-二硝基苯肼)=50mmol/L。
称量0.9907g 2,4-二硝基苯肼,用无醛乙醇(A.4.2.1)定容至100mL。
A.4.2 使用溶液A.4.2.1 无醛乙醇溶液:纯度大于95%。
A.4.2.2 60%无醛乙醇溶液:无醛乙醇(A.4.2.1)与纯水的体积比为3:2。
A.4.2.3 70%无醛乙醇溶液:无醛乙醇(A.4.2.1)与纯水的体积比为7:3。
A.4.2.4 浓盐酸:12mol/L。
A.4.2.5 60g/LKOH溶液。
A.4.2.6 2,4-二硝基苯肼使用液:ρ(2,4-二硝基苯肼)=5mmol/L。
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化学发光法测定钴的研究
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化学发光法测定钴的研究
赵锦端;何应律
【期刊名称】《分析化学》
【年(卷),期】1993(21)5
【摘要】本文用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DM-PF)为化学发光剂,建立了与CTMAB-H_2O_2化学发光法测定钴的新体系,体系稳定性好,背景低,线性响应范围为1~300ng/ml,相关系数r=0.997,相对标准偏差RSD=2.8%,检测限达
2.57×10^(-10)g/ml,试验了20多种常见共存物质的干扰及消除方法,将本法用于地质样品中钴的测定时,结果满意。
【总页数】3页(P560-562)
【作者】赵锦端;何应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812
【相关文献】
1.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铍 [J], 韩峭峰;杨问华;侯安新
2.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在混合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荧光熄灭法测定痕量锡 [J], 王宗花
3.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荧光熄灭法测定铜 [J], 王蕴鹏;何一帆
4.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荧光熄灭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铝 [J], 王春阳;赵锦端
5.2,4—二甲氧基苯基荧光酮荧光熄灭法测定痕量钨 [J], 王宗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0509、铜的表面处理专利技术
D0509、铜的表面处理专利技术2、常温铜酸洗缓蚀剂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铜布线化学机械全局平面化抛光液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铜布线中铜与钽的化学机械全局平面化抛光液5、导电铜粉的表面处理方法6、导电铜粉的表面处理方法27、低碳钢丝快速酸性光亮镀铜工艺8、电冰箱用铜管清洗工艺9、电刷镀法刷镀铅—锡—铜减磨耐磨层的镀液10、镀铜合金及其生产方法11、镀铜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焊丝镀铜中的应用12、非金属流液镀铜法13、非水体系储氢合金粉的化学镀铜工艺14、复合电镀制备铜基复合材料用共沉积促进剂15、钢、铝、铜材清洗剂16、钢表面沉积铜方法17、钢铁件光亮酸性镀铜前的预镀工艺18、钢铁件光亮酸性镀铜前的预镀工艺 219、高档高速铜拉丝润滑剂20、高速拉伸铜管用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21、焊丝镀铜高防锈处理工艺22、化学镀铜及其镀浴23、碱性元素电解镀铜液24、绝缘瓷套低温自催化镀镍镀铜工艺25、亮锡-铜合金电镀液及其制备方法26、普通玻璃真空镀铜合金制茶镜工艺27、缩二脲无氰碱性镀铜方法28、碳纤维均匀镀铜工艺29、陶瓷玻璃常温化学镀铜、镍、钴30、铁基置换法镀铜施镀助剂31、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新工艺32、铜电镀溶液及铜电镀方法33、铜镀液和镀铜方法34、铜管拉拔润滑油复合添加剂35、铜和铜合金表面钝化处理方法36、铜和铜合金管、棒、线拉伸用润滑剂37、铜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用抛光液38、铜缓蚀剂及其使用方法39、铜或铜合金的腐蚀剂及腐蚀方法40、铜或铜合金型材表面清洗剂41、铜基材料表层的机械化学抛光方法42、铜及其合金表面有机抗腐蚀剂和印刷电路板制作方法43、铜及铜合金表面钝化的新方法44、铜及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45、铜及铜合金的表面处理剂46、铜及铜合金的表面处理剂247、铜及铜合金的光亮酸洗溶液48、铜拉丝润滑油复活剂49、铜拉丝油及其制作工艺50、铜铝型材表面润滑、防蚀剂的制备方法51、铜锌合金表面的电抛光方法52、铜质换热器酸洗缓蚀剂的配制方法53、铜字防氧化表面处理方法54、微多孔性铜覆膜及用于制备该铜覆膜的化学镀铜液55、无氰镀铜锡合金电解液56、无氰镀铜液及无氰镀铜方法57、无氰连续镀铜生产技术58、无引线瓷介电容局部化学镀镍或铜方法59、稀土镍基贮氢合金粉的化学镀铜液配方及化学镀铜方法60、一价铜无氰电镀液61、一种超大型水泥表面镀铜的方法62、一种化学镀铜镍技术63、一种清除铜及铜合金表面锈蚀的综合防护处理剂64、一种铜缓蚀剂及其生产方法65、一种铜及铜合金表面抗腐蚀改性处理剂66、乙二醇镀铜67、用于基片电镀铜的方法68、有机染料在铜表面染色的方法69.半导体硅表面化学镀铜70.MCM-41表面氧化铜的分散研究71.铝合金表面电刷镀碱性铜镀层性能研究72.青铜表面GPTS/MTMS复合防蚀涂层的成分分析73.含氟聚合物对铜质文物表面保护适用性研究74.铜-镍合金电极表面组成及状态的变化对硝基苯电还原的影响75.HPb59-1黄铜表面蚀点现象的研究76.充芯连铸铜包铝棒坯工艺参数对表面质量的影响77.铜粉表面包覆硅烷偶联剂改性研究78.铜合金表面铸渗技术79.非水体系中苯并三唑在铜电极上吸附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80.低铝铜合金表面渗铝及内氧化的研究81.H62黄铜件银钎焊表面质量问题的研究82.表面修饰性氯化亚铜的磁学研究83.铜离子注入Ti6Al7Nb合金的表面改性研究84.锡磷青铜带材表面黑丝黑点的分析及预防措施85.铜锌铝合金表面非线性振荡的混沌相关性86.表面镀铜悬浮厚单晶硅螺线MEMS电感87.丙二胺改性虫胶涂料用于铜表面防腐蚀性能的研究88.聚酰亚胺表面化学沉铜前处理的微观分析89.HF溶液中铜离子在硅片表面沉积的研究90.环丙烷在铜表面解离吸附过程的理论研究91.结晶器铜板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92.铜带材表面处理废水的治理及铜离子的回收93.溶胶-凝胶法制备青铜表面有机改性硅酸盐复合涂层94.CrZrCu铜合金表面高速火焰喷涂涂层对其疲劳性能的改善95.等离子束表面冶金铜铝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研究96.脉冲电弧对钨铜电极表面侵蚀形态的研究97.引线框架铜合金精轧薄板表面起皮剥落的数值分析98.两亲分子结构对铜网表面生长的Cu2S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99.稳定剂对96Al2O3陶瓷表面化学镀铜的影响100.铜及其合金的表面钝化-涂装抗蚀性能的电化学测试101.贮氢合金表面置换镀铜工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102.铸渗法制备铜基表面复合材料103.钢带真空电子束表面镀铜工艺的分析与应用104.铜及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105.铜及铜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106.二过碘酸合铜(Ⅲ)钾引发丙烯酸甲酯在活性炭表面接枝聚合的研究107.铅黄铜零部件表面除铅处理108.氮化铝颗粒表面镀铜及其增强铜基复合材料109.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110.铜带精轧机带材表面除油浅析111.表面处理方式对铜/钼/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112.影响铜仁地区0~3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113.光亮铜杆表面变色原因探讨114.影响碳纤维表面镀铜速率的因素115.C3602铅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116.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对铜与铬天青S显色增敏的研究117.纯铜表面催渗渗铝及弥散强化研究118.铜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化学镀富集的研究119.微量铜-铁对硅片表面污染的初步分析120.表面活性剂增感效应——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成药杞菊地黄丸中的铜121.铜防变色表面处理的研究122.铜电极表面硅烷膜的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123.陶瓷表面无敏化活化法微细化学镀铜124.青铜文物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深度分布研究125.纯铜表面稀土渗铝层的内氧化126.铜表面化学蚀刻的研究127.高性能铜层表面钝化剂的研制128.不锈钢管内表面镀铜129.高砷锑粗铜电解沉积物的表面质量控制130.AMT复配物对铜及其合金表面翻变色钝化处理研究131.锡磷青铜锭坯表面“蓝带”、“蓝斑”形成原因探讨132.MEVV A源强流Ti离子注入纯铜表面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133.十二胺对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刮擦加速铜镍合金表面溶解作用的影响134.开元钱表面“多锡少铜”现象的形成135.板材厚度对铜合金冷轧薄板表面起皮的影响136.铜箔表面粗化工艺的研究137.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黄铜表面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分析138.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表面铜沉积139.铜合金表面复合材料的负压铸渗工艺研究140.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的纯铜拉伸形变机制141.表面贴装技术的工艺参数对共晶SnPb焊料与铜焊接界面的影响142.用于铜扁线表面质量监测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143.紫铜管表面夹杂及压人类缺陷的控制研究144.如何提高内层铜箔表面的粘接性——“Cu/有机物”功能性铜箔表面处理技术简介145.铜及其合金表面钝化新工艺的研究146.铜金粉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147.负压铸渗法制备铜合金表面复合材料148.含席夫碱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与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抗菌性149.表面活性剂增敏结晶紫褪色光度法测定板蓝根中痕量铜150.铜表面修饰硅烷膜在碱性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研究151.碳纤维表面镀铜的镀液稳定性152.水平连铸锡磷青铜锭坯表面“蓝带”、“蓝斑”形成原因及探讨153.明胶分子量对阴极电铜表面质量的影响154.短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研究155.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156.黄铜表面着巧克力色工艺157.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吸附有甘氨酸的Cu(111)表面铜台阶的产生和运动158.纯铜表面镍硼合金涂层的制备159.低表面附着铜含量的铝阴极箔研究160.石墨粉表面化学镀铜161.铜基表面Ni-Si3N4纳米复合镀工艺研究162.金属铜表面的三维齿状图形的化学微加工163.板坯结晶器铜板母材及表面处理技术的优化与应用164.载荷、速度对碳/铜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自润滑固体膜性能的影响165.中间相炭微球表面镀铜银合金的电化学性能166.成膜时间对十八-硫醇(ODT)在铜表面自组装成膜的影响167.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168.铜、锌在5-Br-PADAP和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169.黄铜表面图案的电化学蚀刻170.铜合金表面铸渗的工艺参数及组织分析171.咪唑化合物在铜表面的成膜机理172.在CrO3溶液中纯铜表面透明氧化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173.亚硫酸盐离子对经铜活化的黄铁矿(用黄原酸预处理)影响的表面化学研究174.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表面能谱分析175.增效超分散剂对铜酞菁颜料表面改性的研究176.用表面活性剂助滤大冶铜精矿的试验研究177.纳米铜粒子表面氧化层在苯气氛中的形貌和结构变化178.超厚氧化皮铜及铜合金零件的表面处理179.电弧作用下铜钨触头材料表面特征及失效机理180.2-取代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成膜过程研究181.青铜表面膜的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182.氯化亚铜在活性炭载体表面单层分散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183.铜表面透明防蚀封护剂的研究184.连铸机结晶器铜管外表面抛磨专机研制185.锡青铜表面多孔管烧结的新工艺186.铜表面电化学制备黑陶质感转化膜的研究187.C70分子吸附于铜表面的增强拉曼光谱研究188.聚苯乙烯塑料表面化学镀铜的研究189.2-氨基嘧啶在铜表面形成的配合物膜Cu^+-2-AP研究190.黄铜和锡表面化学着黑色191.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与结晶形态192.提高电解铜表面质量的措施193.铜粉表面防氧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94.石墨表面无敏化及活化的化学镀铜法195.粉末表面化学镀铜烧结不锈钢的组织和腐蚀行为196.AMT在铜的表面处理中的应用197.镀锡铜线表面锡的回收198.水质对镀铜层表面质量的影响199.铜合金坯饼表面处理废水治理研究200.提高阴极铜表面质量的实践经验201.在铜或铜合金上形成镀覆表面的方法202.铜表面的保护神——水晶涂料(KHD)203.电磁场对水平连铸紫铜管表面质量及组织性能的影响204.板坯结晶器铜板材料及表面镀层技术的发展205.用Ni-Cr-B-Si激光表面合金化方法提高黄铜的耐蚀、汽蚀磨蚀性能206.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207.铜箔的表面处理208.石墨颗粒表面化学镀铜研究209.一种黄铜耐大气腐蚀表面处理方法210.钇钡铜氧超导体表面电子特性研究211.碳钢表面化学沉积铜及其耐蚀性212.铜表面2-芳基苯并咪唑铜配合物膜结构及其热稳定性研究213.低密度高表面积铜粉末和制备这种铜粉末的电沉积方法214.铜催化剂有效表面积的测定215.聚变反应堆壁材料钨和铜的表面离子束效应216.混合表面活性剂下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217.电解铜箔表面光亮带产生原因的研究218.铜环带表面纵向裂纹原因分析219.黄铜表面的发黑处理研究220.铜合金表面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222.单晶铜表面划擦过程模拟223.咪唑化合物在铜表面的成膜过程与机理224.铜表面纳米Cu—Zn复合层的摩擦磨损特性225.纯铜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钛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226.锡青铜表面离子镀AgCu复合薄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227.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初步研究228.六氰合铁酸铜钴在蜡浸石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沉积229.AMT在青铜电极表面上吸附的SERS研究230.纳米表面增强铜基复合材料231.铍青铜带材连续表面处理机列处理液配方的试验研究232.表面活性剂增溶光度法测定痕量铜233.纯铜表面Al-Ni基自熔合金粉末共渗研究234.覆铜箔层压板表面缺陷对印制板质量的影响235.黑碳钢表面超细Al2O3粒子的复合化学镀铜工艺的探讨236.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荧光猝灭铜传感器237.表面覆纳米Cu-Zn层的铜基复合材料238.氧化铜与CeO2-γ-Al2O3混合氧化物载体之间的表面相互作用239.Al2O3表面弥散铜基导电材料的制备240.贮氢合金表面镀铜及其稳定性的研究241.激光诱导普通玻璃表面局域液相化学沉积铜的研究242.2-巯基苯并噻唑在铜表面的吸附状态243.在小型半导体器件中铜箔表面用可热固化和紫外固化的丙烯酸环氧树脂胶粘剂244.热型连铸单晶铜工艺参数对铸棒表面质量的影响245.添加剂对阴极电铜表面质量的影响246.铜热轧机工作辊表面裂纹的探讨247.电解液对阴极铜表面质量的影响248.高择优取向铜镀层的电化学形成及其表面形貌249.铜液表面张力的测定250.表面改良的聚四氟乙烯膜上化学镀铜和镍251.酸性镀铜及表面镀(涂)覆工艺252.纯铜表面的连续摩擦压扭处理253.SiCp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研究254.凝汽器铜管表面状态的电化学评定255.多组分钒绝铜铊催化剂的表面氧性质研究256.黄铜表面的非铬钝化处理研究257.纯铜表面合金化的新途径258.铜电解精炼阴极表面长粒子的原因及粒子的消除259.利用STM针尖诱导铜表面刻蚀人工构筑表面电化学活性位260.镁基金属复合材料表面激光熔覆铜合金研究261.重铬酸盐钝化处理黄铜的表面显微结构及防腐性能研究262.青铜器复、仿制品的表面处理研究263.铝合金表面激光熔覆铜合金层中的裂纹及其有限元分析264.金属铜与聚苯酰亚胺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265.真空间隙中经臭氧化水处理的铜电极的表面状况及电击穿特性266.消除水平连铸铜管坯表面沟槽的工艺探讨与改进267.铜合金表面溶胶-凝胶涂层抗腐蚀性能的研究268.饮用水系统黄铜零件表面脱铅的研究269.XPS和AES研究ACN复合剂在青铜表面上形成的膜270.氧化亚铜防污漆表面附着的异养细菌的研究271.载铜活性炭纤维Cu-ACF的微观结构与表面形态272.碳酸钙在加热铜基表面结垢诱导期实验研究273.2-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所成膜热稳定性能的研究274.海藻酸铜膜表面的配位结构及催化MMA聚合的性能275.凝汽器铜管腐蚀研究(1)--水质稳定剂和新铜管内壁表面的影响276.为什么水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是倾斜的--水我铜,铝表面吸277.退火后铜电磁线芯表面变色的原因及工艺改进278.铜酞菁衍生物对铜酞菁颜料表面改性的研究279.铜器的表面关色研究(下)280.光亮圆铜杆拉伸后表面发黑及拉断原因分析和对策281.铜电磁线芯退火表面变色的原因及工艺改进282.铜器的表面着色研究(上)283.黄铜表面防锈蚀新工艺284.2,5-二巯基-1,3,4-噻二唑在铜表面的吸附与键合行为285.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铜管的表面加工质量286.铜(II)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287.金属铜表面处理研究288.钢表面的青铜堆焊工艺289.黄铜抗变色表面处理工艺290.HSn70-1A黄铜的原始表面膜特征及其海水腐蚀行为291.铜酞菁衍生物对酞菁蓝颜料的表面处理及颜料表面性质的研究292.硫砷铜矿的表面性质和可浮性293.稀硝酸介质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MBT铜缓蚀率的影响294.铜管表面光泽处理工艺的应用29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铜试剂光度法同时测296.玻璃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的改进297.铜镍合金海水腐蚀的表面与界面特征研究298.铜渣口的多元共渗表面处理299.ZDDP润滑铜摩擦副表面膜的机制300.乙酰丙酮铜(Ⅱ)引发的炭黑表面接枝聚合研究301.提高化学镀铜层表面性能的方法探讨302.铜材表面化学抛光工艺研究303.铜镀覆石墨粉工艺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304.铜表面硫化膜形成及其电接触特性305.不锈钢与无氧铜纤焊前的表面处理306.铜表面涂敷环氧绝缘漆在LHe中传热研究307.铜-铬天青S-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多元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探讨308.碳酸钙在铜基加热表面上结垢诱导期的研究309.铜纳米线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AFM研究310.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耐蚀性研究311.碳纤维表面镀铜的研究312.共面双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及表面形变特征313.鸟嘌呤-铜配合物在汞电极表面上的电吸附性的研究314.吸附剂之间及其与铜表面之间的传热强化研究315.2-巯基苯并恶唑(MBO)在铜表面缓蚀膜研究316.铜和金纳米线阵列上SCN^-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317.铜镀覆石墨粉末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研究318.纯铜的表面弥散硬化及其性能319.真空电子用纯铜制品表面处理工艺研究320.AMT在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STM研究321.黄铜铬酶表面膜的导电性322.电解铜表面气孔的生成及防治323.铜材表面钝化剂及钝化处理工艺研究324.XPS研究黄铜表面防变色膜325.新型导胶的研究:(Ⅲ)导电胶中铜表面的防氧化研究326.凝汽器铜管FeSO4成膜表面预处理方法试验研究327.多元共渗金属铜表面强化机制的研究328.铜基催化剂表面缺陷对催化性能的影响329.古铜展表面处理方法330.化学镀铜层的表面处理331.高炉铜风口表面喷涂隔热材料合理性的分析332.铜纤维增强PTF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SEM研究333.压力对成型吸附剂与铜表面之间接触热阻的影响334.电解铜表面气孔的防治335.金属铜胶体的表面修饰与氧化研究336.脉冲N2O色谱法测定CU-Zn-Al催化剂中铜的有效表面积337.硫脲对铜阴极电沉积表面光滑度的影响338.鸟漂呤铜配合物在电极表面上的电吸附性研究339.铜的表面含硅渗层的结构与性能340.N2O脉冲色谱法测Cu-Zn-Al-O催化剂中铜的比表面及粒径341.铜表面气体渗硅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研究342.青铜表面SnO2保护膜的制备及其防护性能研究343.表面覆铜贮氢合金电极的电催化活性344.铜材表面钝化处理(I)--铜材表面变色及其抑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345.铜在储氢合金表面包铜电极中的行为346.黄铜表面多层膜的导电性347.铜酞菁脂肪磺酰胺衍生物对铜酞菁表面改性的研究348.硫化对氧化铜表面黄药吸附活性及吸附层稳定性的影响349.纯铜Al2O3表面弥散强化的研究350.铜材表面钝化处理(Ⅲ):BTA钝化剂的性能与应用351.四磺酸酞菁铜-DDAB表面活性剂薄膜电极对卤代乙酸的电化学催化352.铜铝材质结构型电器器件代银表面处理353.电铜表面长粒子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354.铜表面一氧化碳吸附的ab initio研究355.铜表面气体渗硅后的滑动摩擦磨损研究356.印制板铜和铜合金表面处理工艺357.牛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BESOD)在汞电极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358.黄铜在BTA中形成的表面膜特性359.黄铜基材表面电泳涂装工艺研究360.黄铜件镀锡后表面泛黑点原因分析及处理361.宫内节育器不同铜表面积对月经血量的影响362.QSn6.5-0.2锡青铜冷镦件桔皮状表面成因分析363.超细铜粉表面磷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364.铜及铜合金表面改性研究的可行性365.铜的气体表面渗硅新工艺研究366.铜合金表面硅化处理新技术在初轧设备上的应用367.铜超微粉末的表面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369.铜表面氧化过程的探讨370.铜的表面改性热处理新方法初探371.黄铜板表面凸字的电化学加工372.镀铜焊丝表面防蚀剂的研究373.MoS4^2-在铜表面的配位化学反应374.铜合金化学镀Ni-P表面强化的探讨375.铜锌铝合金表面非线性振荡花样的研究376.氯对铜表面三唑缓蚀层的影响377.黄铜表面三唑缓蚀膜的分析研究--REIMR HOLM,DA VIS A.BERG etc.IWC-91-8 378.铜表面着油墨色及古铜色的研究379.铜表面缓蚀的喇曼光谱电化学研究380.Cl^-对铜表面上表面增强剌曼散射效应的影响381.铜表面装饰着色新工艺382.铜表面BTA薄膜在强酸中耐蚀性的电化学阻抗研究383.黄铜表面氧化皮酸洗新工艺384.铜的表面硬化:铜表面钴硼化物膜的形成385.大型铜铸件表面质量的研究386.铜,金,银表面产生反射光学二次谐波研究387.PWB丝印前铜表面黑氧化工艺研究388.黑漆古铜镜表面层纳米晶体分析389.铜及铜合金表面的装饰性处理390.凝汽器铜管内壁表面黑色膜的研究391.铜的表面硬化技术:-铜表面镀钴硼化物薄膜的形成392.氧化铈,氧化铜表面氧种的TPR研究393.黄铜表面多层化学转化膜特性研究394.古铜镜表面层内纯铜晶的粒的形成机理395.晶体铜的表面能与表面张力396.酸性介质中黄铜表面缓蚀研究397.铜箔表面处理工艺初探398.α黄铜爆炸,滚压强化后表面层组织结构的TEM研究399.镀铜焊丝表面保护工艺的改进400.铜合金试样的表面清洗401.铜电极表面的电致发光法现场测试402.仿古铜表面处理新工艺403.黄铜套管表面保护技术初探404.黄铜带材表面变色原因分析405.铜合金的表面失泽及其化学处理406.铸造紫铜及铜合金的湿砂型模表面涂料的研究407.H68黄铜扁热轧表面裂纹的初步研究408.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表面可及性研究409.L1X65N的界面特性和萃取铜的表面动力学410.铜铬合金的表面处理411.铜合金的古铜色表面处理412.铜及其合金表面的彩色化413.铜箔表面粗化工艺414.铜管表面光亮处理方法415.黄铜工件表面电解氧化着黑色工艺416.丙烯醇在氧化铜表面上的激光诱导复相反应417.铜及铜合金表面防护性精饰418.古铜镜赝品的表面组分研究419.铜及其合金表面处理新工艺420.XPS和AES研究铜表面PMTA防变色膜421.古铜器表面一种着色方法的研究422.[ 200510059297 ]- 铜箔的表面处理方法及覆铜叠层板的制造方法423.[ 200510054253 ]- 表面处理铜箔和电路基板424.[ 200510053631 ]- 用于铜电镀的电解液及将金属电镀至电镀表面的方法425.[ 200610009872 ]- 具有良好耐化学性及粘结力的电解铜箔镀层及其表面处理方法426.[ 200510108005 ]- 锂离子电池集流体铜箔的表面处理方法427.[ 200520086160 ]- 结晶器铜管内表面电镀用钛阳极筐428.[ 200510068190 ]- 一种青铜器表面仿古做旧技术429.[ 200520007470 ]- 半浸式电解铜箔表面处理机430.[ 200510071486 ]- 提高有机聚合物涂层对铜表面附着力的方法和组合物431.[ 200410034167 ]- 铜表面的对树脂粘接层432.[ 200480008258 ]- 用于蚀刻铜表面的溶液和在铜表面上沉积金属的方法433.[ 200380101871 ]- 化学机械抛光铜表面用的腐蚀延迟抛光浆液434.[ 03818395 ]- 铜表面氧化物的去除435.[ 01812307 ]- 酸性处理液和处理铜表面的方法436.[ 01811444 ]- 研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浆液以及含铜表面的抛光方法437.[ 00819289 ]- 糙化结合至基片的铜表面的方法438.[ 00807855 ]- 具有含铜表面的电子元器件的湿法处理方法439.[ 00100933 ]- 防止软性电路中显微裂纹的铜表面处理440.[ 99102627 ]- 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新工艺441.[ 98110686 ]- 在铜表面鎏金的方法及用该方法制作的铜板字画442.[ 96109444 ]- 滚轮输送式印刷电路板铜表面反电解清洁粗化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两种新方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两种新方法
柴寿义;陈敏
【期刊名称】《河北化工》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痕量铜对生命活动很重要,人体中铜代谢被破坏会引起Wilson病,缺铜常会引起贫血病。
所以应对水及食物中的微量铜进行测定。
微量铜的测定一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目前环境保护部门多采用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钠及新铜试剂(2,9—二甲基—1,10—菲啰啉)来测铜,该法操作复杂,效果不够理想。
最近有人将用于Cr(Ⅵ)和V(Ⅴ)测定的二苯碳酰二肼(DPC)用来测定Cu^(2+)。
更新的报道建议用高碘酸钾来测定铜。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柴寿义;陈敏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
【相关文献】
1.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微量铜 [J], 陈高奎
2.新显色剂四-(3-磺基-4-氯苯基)卟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J], 张文娟;赵伟;周长祥
3.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 [J], 汤家华;李顺
4.中职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铜方法的研讨 [J], 王小丽
5.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碳酸钠中微量铜、镍含量 [J], 刘宝珠;姜惠灵;赵佳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
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
陈芝兰
【期刊名称】《江苏冶金》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地面水中含铜量超过3毫克/升时,能使饮用水发生异味,令人感觉不适。
故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含铜量不得超过1毫克/升。
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更大,故而渔业用水要求更严。
电镀废水的排放标准,铜的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升。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陈芝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81
【相关文献】
1.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方法研究 [J], 邱谨楠;程钟;董毛毛
2.处理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Ⅱ)的光度法测定 [J], 胡忠于;杨明平
3.用萃取-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 [J], 罗道成;刘俊峰
4.用1-(2-苯并噻唑)-3-(3,5-二溴吡啶)-三氮烯荧光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Ⅱ) [J], 罗道成;卢艳萍
5.用5-氯-苯骈噻唑偶氮苯甲酸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 [J], 马淞江;吴湘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中荷尔蒙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的紫外光谱法研究及应用
环境中荷尔蒙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的紫外光谱法研究及应
用
李金花;庄惠生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04(024)005
【摘要】研究了环境中荷尔蒙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位于286 nm,在该波长下,其吸光度与2,4-二氯苯酚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据此建立了2,4-二氯苯酚的紫外光谱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5~50 mg/L,线性方程为A=0.0125x+0.015 8,相关系数r=0.999 1,测定质量浓度为20 mg/L的2,4-二氯苯酚(n=10)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方法的检出限为0.48 mg/L.用本方法测定上海市苏州河中的2,4-二氯苯酚含量,结果令人满意,回收率为92.0%~104.5%.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李金花;庄惠生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51;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1.21
【相关文献】
1.环境水样中2,4-二氯苯氧基乙酸的GC/MS分析 [J], 王慧丽;何秀红;王燕;郭建敏;梁萍
2.环境样品中双酚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研究进展 [J], 刘洪媛;金静;郭崔崔;陈吉平;胡春
3.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铜 [J], 黄臻臻;樊海燕;罗雯雯;朱思慧;杨巍;高飞
4.流动注射-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环境水体中痕量2,4-二氯苯酚 [J], 张立科;卫世乾
5.环境荷尔蒙物质2,4-二氯苯酚全抗原的合成与表征 [J], 张静;庄惠生;陈敬华;王琼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微量铜
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微量铜方芳;曹建明;李敏【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01(019)006【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铜.方法在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用2-(3,5-二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酚(简称3,5-diBr-DNPAP)作显色剂直接光度法测定血清铜.结果该方法显色络色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64nm,线性范围达63.0μmol·L-1,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7.13×104L·mol-1·cm-1.回收率为98.2~102.9%.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9%与3.6%,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较相关良好,Y=1.03X-0.42,r=0.9913,P>0.05,45例健康人血清铜含量为(9.0~23.8)μmol·L-1(-x±2s).结论该法血清用量少,不必去蛋白,具有操作快速、简便、结果灵敏可靠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总页数】2页(P321-322)【作者】方芳;曹建明;李敏【作者单位】325003,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检验系;325003,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检验系;325003,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检验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Q581【相关文献】1.α、β、γ、δ-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微量铜 [J], 黄毓麟2.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钼精矿中微量铜的研究 [J], 姜玉春;付冰3.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 [J], 汤家华;李顺4.APAAQ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微量铜的研究 [J], 黄永富;赵小冬5.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碳酸钠中微量铜、镍含量 [J], 刘宝珠;姜惠灵;赵佳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显色剂2_4_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钼
2002年1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ov.2002第33卷第6期Acta Scientiar um Naturalium U nivers itatis NeiM ongol Vol.33No.6 文章编号:1000-1638(2002)06-0718-03新显色剂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钼于彦珠(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通X-100(T rit onX-100)存在下,钼(Ⅵ)同新显色剂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 F)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0.06~0.15mo l/L的盐酸介质中,钼与试剂形成1∶4的红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01×105,钼含量在0~11 g/25m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方法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用于合金钢标准样品中微量钼的测定,结果满意.关键词:钼;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合金钢中图分类号:O657.32 文献标识码:A 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苯基荧光酮类试剂作为高灵敏度显色剂与高价金属离子形成三元胶束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而且允许大量的低价金属离子存在,因此该类试剂的开发及研究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2,4-二氯苯基荧光酮已用于锰、锡、钽、锗、钨等离子测定〔2~6〕,但尚未用于钼(Ⅵ)的测定.本文对其与钼(Ⅵ)的显色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钼与DCIPF在T rito nX-100存在下,在盐酸介质中,显色反应迅速完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利用拟定方法测定了合金钢中钼的含量,快速灵敏,准确度高,可作为合金钢中钼的分析方法.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UV-26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722型分光光度计(上海).钼标准溶液:称取优级纯钼酸铵〔(NH4)Mo7O24・4H2O〕0.1840g于小烧杯中,用水加热溶解,冷却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许盐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此为含钼量1m g/m l贮备液,用时稀释为10 g/m l钼的工作溶液.2,4-二氯苯基荧光酮:称取0.0523g DCIPF固体试剂(上海长科试剂研究所),溶于少量无水乙醇中,加入硫酸(1+1)0.5ml,用无水乙醇定容至250ml,此溶液的浓度为0.05m ol/L.曲通X-100:5%水溶液.1.2 实验方法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0.5ml(10 g/ml)钼标准溶液,依次加入1ml的盐酸(3mol/L)溶液,lml DCIPF(5%),3ml T rito nX-100(5%),然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放置10min,用1cm比色皿于530nm 处,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测量其吸光度.收稿日期:2002-05-30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102)作者简介:干彦珠(1960~),女,河北省人,内蒙古大学实验师.2 结果与讨论2.1 吸收光谱移取0.5ml 钼标准溶液(10 g/m l),按实验方法显色,用UV-26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波长扫描,获得该体系的吸收光谱(如图1),实验结果表明:当不加表面活性剂时,试剂与钼(Ⅵ)形成灵敏度较低的二元配合物( = 5.77×104),其吸收峰位于538nm,加入表面活性剂曲通X-100后,立即形成灵敏度较高的胶束三元配合物( = 1.01×105),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30nm 处,试剂最大吸收峰位于480nm 处,对比度△ =50nm .2.2 酸度的影响改变体系的酸度,按实验方法,试验酸度对体系的影响.实验表明:显色体系在0.06~0.15mol/L 的盐酸介质中吸光度最大且恒定,因此,实验中选用0.12mol/L 的盐酸作介质,如图2.1 M o(Ⅵ)-D CI PF -T r it onX-100对试剂空白2 D CI PF -T r it onX-100对水图1 吸收光谱Fig .1 A bsor pt ion spectr a 图2 酸度对吸光度的影响F ig.2 Effect s o f pH o n abso rbance 2.3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改变显色剂DCIPF 的用量,按实验方法试验显色剂用量对体系吸光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显色剂用量在0.5~1.5m l 的范围内,体系的吸光值最大且恒定.实验中选用1ml DCIPF 溶液.2.4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选用多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试验其对体系吸光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通X-100对体系的增敏作用最佳,其用量在1.0~5.0ml 的范围内吸光度最大且恒定.实验选用3.0ml 曲通X -100溶液.2.5 络合物的稳定性钼-2,4-二氯苯基荧光酮-曲通X -100三元配合物在实验条件下,10min 显色完全,在10h 内吸光度保持不变.2.6 标准曲线的绘制按实验方法绘制了标准曲线,M o(Ⅵ)的含量在0~11 g /25ml 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由实验数据计算出回归方程为A =0.0031+0.037(C: g/25ml),相关系数r =0.9998,由标准曲线的斜率得出显色反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1.01×105.2.7 配合物组成比的测定采用连续变化法及摩尔比法测得配合物的组成比Mo ∶DCIPF=1∶4.719第6期于彦珠 新显色剂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钼2.8 共存离子的影响按实验方法测定5.0 g M o(Ⅵ),测定误差≤5%时共存离子的允许量(mg)为Al(Ⅲ)(10.4),Fe (Ⅲ)(0.03),V(Ⅴ(0.015,W(Ⅵ)(0.002),Cr(Ⅵ)(0.001),氨三乙酸(0.2),NaF(0.002),酒石酸钾钠(0.04),草酸(0.0025),允许大量的EDTA,抗坏血酸、三乙醇胺,存在.最低允许量EDTA(0.01),抗坏血酸(0.010三乙醇胺(0.01).体系中允许大量的M n2+,Ni2+,Cu2+,M g2+,Cd2+等价低价离子存在.2.9 样品分析2.9.1 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0.1000g合金钢标准样品,在小烧杯中用10ml的盐酸(6mol/L)溶解,滴加少许浓盐酸,加热至近干,加水溶解残渣,移入100ml的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备用.移取适量的上述溶液于25m l容量瓶中,加入5.0m l1%抗坏血酸溶液,用NaOH调至中性,以下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并由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钼的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1.表1 合金钢标样分析结果Table1 Analytical results of alloy steels standard samples样品名称标准值( g/g)测得值( g/g)平均值( g/g)相对标准偏差(%)弹簧钢BH-27520.1540.1590.1530.1510.1590.1510.155 2.7弹簧钢BH-27530.3070.3080.3050.3150.3100.3120.310 1.2参考文献:[1] 郑用熙,童爱军.光度分析[J].分析实验室,1993,12(3):80.[2] 王东进,吴钦莲,薛应忠.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锰[J].岩矿测试,1991,10(2):158.[3] 叶能心,奚干卿,梁德修.2,4-二氯苯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分光光度测定锡[J].冶金分析,1987,7(5):26.[4] 奚干卿,梁德修.2,4-二氯苯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分光光度测定钽[J].分析化学,1986,14(4):281.[5] 奚干卿,梁德修.2,4-二氯苯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分光光度测定锗[J].分析化学,1986,14(4):284.[6] 黄应平,黎心懿,张华山.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钨[J].冶金分析,1986,16(4):20.A Study on the Spect 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of M oly bdenum w ith a N ew Chrom ogenic Reagent2,4-Dichlor-phenylfluoroneYU Yan-zhu(College o 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 eiM ongol University,H ohhot010021,PR C) Abstract:A hig h sensitiv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the determ inatio n of M o(Ⅵ)w ith a new chromo genic reagent DCIPF has been established.In a0.06~0.15mol/L m edium of HCl, M olybdenum r eact w ith DCIPF to for m a1∶4com plex in the presence of T riton X-100.It has an absorptio n max imum at530nm w ith a m olar absor ptivity of1.01×105L・mol-1・cm-1.Beer′s law is obey ed for the co ncentratio n of M o(Ⅵ)in the range o f0~11 g/25ml.The proposed m ethod is sensitive and selective.It has be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trace amounts of M oly bdenum in alloy steels with satisfacto ry results.Key words:moly bdenum;2,4-micholr-pheny lfluoro ne;spectropeho to metr y;alloy steels720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T(4—HP)P光度法测定饮料中的痕量铜
T(4—HP)P光度法测定饮料中的痕量铜
候贤灯;杨海峰
【期刊名称】《四川食品工业科技》
【年(卷),期】1993(012)003
【总页数】3页(P42-43,2)
【作者】候贤灯;杨海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
【相关文献】
1.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基于铜(Ⅱ)水杨基荧光酮-乳化剂OP-β-环糊精荧光熄灭反应体系 [J], 陈世界;李英杰;殷广明
2.铜(Ⅱ)-抗坏血酸还原7-(2,6-二氯苯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催化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J], 宋桂兰;卢燕;李燕;孟平蕊;刘冬雪
3.铜-过氧化氢-偶氮胂Ⅲ-灿烂绿体系双波长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J], 孙登明;马伟;王晨露
4.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饲料中痕量铜的研究 [J], 陈家越
5.催化动力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研究——过氧化氢-铜(Ⅱ)-亚甲基紫体系 [J], 童建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ul.2006第37卷第4期Acta Scientiar um Naturalium U nivers itatis NeiM ongol Vol.37No.4
文章编号:1000-1638(2006)04-0478-03
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
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铜
黄臻臻,樊海燕,罗雯雯,朱思慧,杨 巍,高 飞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研究铜(Ⅱ)-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F)-表面活性剂体系,提出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
(CPB)增敏,在pH5.82的HA c-N aA c缓冲介质中Cu(Ⅱ)与DCIPF反应生成1∶2的络合
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02nm,线性范围为0~0.8mg/L,检出限为0.04mg/L摩尔吸光系数为
8.98×104L/(mol・cm).将该体系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方法准确可靠,抗干扰效果
好且简便易行.
关键词:铜;2,4-二氯苯基荧光酮;环境水样
中图分类号:O657.32 文献标识码:A
铜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电镀、催化等的废水和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弃物、矿渣等.因此,准确测定试样中铜的含量,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苯基荧光酮类显色剂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元络合物体系,灵敏度高抗干扰效果好.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以CPB为表面活性剂〔2〕,DCIPF〔3〕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和光度性质,并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的铜,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722E型光栅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PH SJ-3F型实验室pH计(上海);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
铜(Ⅱ)标准溶液:准确称取高纯金属铜(99.99%)配成1.0mg/mL标准储备液,使用时稀释为10mg/L的标准工作液〔4〕;
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F)溶液:准确称取0.0393g2,4-二氯苯基荧光酮加入0.5mL(1+1)硫酸及无水乙醇溶解,定容至1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
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溶液:1.0×10-2mol/L;
缓冲溶液pH=5.82,使0.5mo l/L的醋酸钠溶液和0.5m ol/L醋酸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在酸度计上调至所用酸度.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1.2 实验方法
在25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铜标准溶液(Cu<20 g),CPB溶液5.00m L,HAc-NaAc 缓冲溶液4.00mL,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F)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30min
收稿日期:2005-10-13;修回日期:2006-03-24
基金项目:内蒙古大学本科创新基金
作者简介:黄臻臻(198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大学2002级本科生.
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1cm 比色皿,于波长602nm 处测量吸光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光谱
按实验方法显色,用T U -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绘制络合物及相应空白的吸收光谱(图1).由图可见,实验条件下,当无CPB 存在时,铜与DCLPF 形成二元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97nm 处,灵敏度低,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B),由于三元络合物的形成使反应灵敏度增高( =8.98×104
).络合物 max =602nm ,试剂空白 max =530nm ,! =72nm .
2.2 酸度的影响
选用不同pH 值的缓冲溶液,按实验方法绘制酸度曲线,在pH 5.65~6.06范围内络合物吸光度最高且稳定,本实验选用pH 为5.82的缓冲溶液4.00m L.
2.3
表面活性剂选择及用量 1.DCIPF -CP B 对水(DCIPF -CP B vs w ater );2.Cu
(Ⅱ)-DCIP F -CPB 对试剂空白(Cu (Ⅱ)-DCIPF -CPB v s r eag ent blank );3.Cu(Ⅱ)-DCIP F 对试剂空白(Cu (Ⅱ)-DCIPF vs r eagent blank)图1 吸收光谱
F ig.1 A bso rptio n spectr a
分别用表面活性剂SLS 、CPC 、CPB 、Zeph 、吐温-40、曲通X -100进行增敏试验.试验表明,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B 的增敏效果为最佳,其用量在4.00~7.00mL 范围内吸光度最高且稳定,实验中选用5.00mL.
2.4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按实验方法,加入不同量的DCIPF ,可知其用量在0.8~1.1mL 时吸光度最高且恒定,实验选用1.00m L.显色温度在20℃时,完全显色需要30m in,络合物的吸光度稳定2h 不变.
2.5 络合物组成
采用连续浓度变化法和摩尔比法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该络合物的组成为Cu (Ⅱ)∶DCIPF =1∶2.
2.6 共存离子的影响及消除
按实验方法测定10.0 gCu (Ⅱ),当相对误差小于±5%时,以下共存离子可允许倍数为:M g 2+(10),M n 2+(120),Ni 2+(60),Pb 2+(50),Zn 2+(25),Cd 2+(900),Fe 3+(25),Al 3+(10),N a +,K +,Cl -,SO 2-4,NO -3可大量存在.1倍的Cr (Ⅵ)对体系有干扰,可用抗坏血酸(500)进行掩蔽.2.7 工作曲线及灵敏度
按实验方法,绘制工作曲线.结果表明,当Cu(Ⅱ)含量在0~0.8m g/L 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到回归方程:A =3.81×10-4
+0.513C (C : g/mL ).相关系数r =0.9995.通过计算得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8.98×104
L ・mo l -1
・cm -1
.2.8 样品分析
吸取5.0m L 环境标准水样(GSB 07-1182-2000),用NaOH 调至中性,加入抗坏血酸掩蔽铬.以下按实验方法测定,由回归方程得到的分析结果列于表1.吸取5.0mL 环境标准水样(GSBZ 50009-88),用NaOH 调至中性,加入抗坏血酸掩蔽铬.以下按实验方法测定,由回归方程得到的分析结果列于表1.
479
第4期黄臻臻,等 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铜
480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表1 环境水标样分析结果(n=9)
Table1 Analytical result of standard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n=9)
样品标准值(mg・L-1)本法测定值(mg・L-1)相对标准偏差(%)
G SB07-1182-20000.988±0.0390.975 1.6
GSBZ50009-88 1.13±0.04 1.14 1.4
参考文献:
[1] 郑怀礼,祝艳.催化动力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6):1075.
[2] 张如意,张蕴光,李德有.痕量铜光度法分析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36(10):474.
[3] 黄应平,黎心懿,张华山.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钨[J].冶金分析,1996,16(4):20.
[4] 金文斌.1,5-二(2-羟基-5-氯苯)-3-氰基甲(月替)(HCPCF)与铜显色反应的研究与应用[J].光谱实验室,2003,
20(3):356.
(责任编委 赛 音)
Spectrophotom etric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w ith2,4-Dichro-Phenylfluo rone in the Presence of CPB
HU ANG Zhen-zhen,FAN Hai-yan,LU O Wen-wen,ZHU Si-hui,YANG Wei,GAO Fe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 ngineering,
I 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 ohhot010021,China)
Abstract:A colo r reactio n of copper w ith2,4-Dichro-Pheny lfluo rone and CPB has been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in the buffer so lution o f pH5.82,co mplex of co pper w ith2,4-Dichro-Pheny lfluoro ne is fo rmed,and the max imum absorption w av elength is602nm.T 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o n coefficient is8.98×104L/(mo l・cm).Beer′s law is obey ed for Cu(Ⅱ)in the range of0~0.8m g/L.T his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 inatio n of copper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Key words:copper;2,4-Dichr o-Pheny lfluoro ne;environmental w ater s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