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封面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号:6100208248 专业班级:通信082班实验日期:2010/11/11实验成绩:实验四数字钟设计一、实验目的1.设计一个数字钟2.掌握动态扫描数码管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的VHDL程序的编写方法3.掌握分模块设计的方法二、实验内容与要求1.在实验箱上实现动态扫描数码管显示时分秒;2.可以预置为12小时计时显示和24小时计时显示;3.一个调节键,用于调节目标数位的数字。
对调节的内容敏感,如调节分钟或秒时,保持按下时自动计数,否则以脉冲计数;4.一个功能键,用于切换不同的状态;计时、调时、调分、调秒、调小时制式;三、设计思路时、分、秒计数模块可以用计数器实现,时计数分为模12/24进制计数器,分和秒为模60计数器,显示模块用动态扫描数码管实现。
数字钟总的设计框图:图1:数字钟设计框图四、实验程序(程序来源:根据网络上的修改)1.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散在各计数模块的控制引脚2.秒计数模块①VHDL程序:ENTITY SECOND ISPORT ( CLK : IN STD_LOGIC;RESET : IN STD_LOGIC;SETMIN : IN STD_LOGIC;ENMIN : OUT STD_LOGIC;DA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END ENTITY SECOND;ARCHITECTURE ART OF SECOND ISSIGNAL COUNT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SIGNAL ENMIN_1,ENMIN_2 : STD_LOGIC;BEGINDAOUT<=COUNT;ENMIN_2<=(SETMIN AND CLK);ENMIN<=(ENMIN_1 OR ENMIN_2);PROCESS(CLK,RESET,SETMIN)BEGINIF(RESET='0')THENCOUNT<="00000000";ENMIN_1<='0';ELSIF(CLK'EVENT AND CLK='1')THENIF(COUNT(3 DOWNTO 0)="1001")THENIF(COUNT<16#60#)THENIF(COUNT="01011001")THENENMIN_1<='1';COUNT<="00000000";ELSECOUNT<=COUNT + 7;END IF;ELSECOUNT<="00000000";END IF;ELSIF(COUNT<16#60#)THENCOUNT<=COUNT + 1;ENMIN_1<='0';ELSECOUNT<="00000000";ENMIN_1<='0'; 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ART;②封装后的秒计数模块:图2:秒计数模块3.分计数模块①VHDL 程序(与秒计数程序基本相同,略) ②封装后的分计数模块:图3:分计数模块4.时计数模块①VHDL 程序(分为12进制和24进制,与秒计数基本相同,略)②封装后的时计数模块:图4:时计数模块(12进制、24进制、2选1数据选择器)5.显示模块 ①VHDL 程序ENTITY SETTIME ISPORT ( CLK1 : IN STD_LOGIC; RESET : IN STD_LOGIC;SEC,MIN :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HOUR :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DA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SEL : OUT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 END SETTIME;ARCHITECTURE ART OF SETTIME ISSIGNAL COUNT :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 BEGINPROCESS(CLK1,RESET) BEGINIF(RESET='0')THENCOUNT<="000";ELSIF(CLK1'EVENT AND CLK1='1')THENIF(COUNT>="101")THENCOUNT<="000";ELSECOUNT<=COUNT + 1;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LK1,RESET)BEGINIF(RESET='0')THENDAOUT<="0000";SEL<="111";ELSIF(CLK1'EVENT AND CLK1='1')THENCASE COUNT ISWHEN"000"=>DAOUT<=SEC(3 DOWNTO 0);SEL<="000";--秒低位 WHEN"001"=>DAOUT<=SEC(7 DOWNTO 4);SEL<="001";--秒高位 WHEN"010"=>DAOUT<=MIN(3 DOWNTO 0);SEL<="010";--分低位 WHEN"011"=>DAOUT<=MIN(7 DOWNTO 4);SEL<="011";--分高位 WHEN"100"=>DAOUT<=HOUR(3 DOWNTO 0);SEL<="100";--时低位 WHEN"101"=>DAOUT<=HOUR(7 DOWNTO 4);SEL<="101";--时高位 WHEN OTHERS=>DAOUT<="0000";SEL<="111";END CASE;END IF;END PROCESS;END ART;②封装后的动态扫描数码管显示模块图5:显示模块6.顶层文件五、实验步骤①.新建工程。
南昌大学现代控制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学生姓名:熊林林学号:6100312235专业班级:自动化121班学生姓名: 熊林林 学 号: 6100312235 专业班级: 自动化121 班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实验一 典型非线性环节一.实验要求1. 了解和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原理。
2. 用相平面法观察和分析典型非线性环节的输出特性。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实验以运算放大器为基本元件,在输入端和反馈网络中设置相应元件(稳压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组成各种典型非线性的模拟电路,模拟电路见图3-4-5 ~ 图3-4-8所示。
1.继电特性理想继电特性的特点是:当输入信号大于0时,输出U 0=+M ,输入信号小于0,输出U 0=-M 。
理想继电特性如图3-4-1所示,模拟电路见图3-4-5,图3-4-1中M 值等于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
图3-4-1 理想继电特性 图3-4-2 理想饱和特性注:由于流过双向稳压管的电流太小(4mA ),因此实际M 值只有3.7V 。
2.饱和特性饱和特性的特点是: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即小于|a|时,电路将工作于线性区,其输出U 0=KU i ,如输入信号超过|a|时,电路将工作于饱和区,即非线性区,U 0=M 。
理想饱和特性见图3-4-2所示,模拟电路见图3-4-6,图3-4-2中M 值等于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斜率K 等于前一级反馈电阻值与输入电阻值之比,即: K=R f /Ro 。
a 为线性宽度。
3.死区特性死区特性特点是:在死区内虽有输入信号,但其输出U 0=0,当输入信号大于或小于|△|时,则电路工作于线性区,其输出U 0=KU i 。
死区特性如图3-4-3所示,模拟电路见图3-4-7,图3-4-3中斜率K 为: 0R R K f =死区)(4.0)(123022V R V R =⨯=∆ 式中R 2的单位K Ω,且R 2=R 1。
南昌大学 电子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电子线路的设计与测试学生姓名:陈礼阳学号:6102113069专业班级:中兴通信131班2015年 5月 9日实验一、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会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集成稳压器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2.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调试及主要技术指标的测量方法设计任务:设计一直流稳压电源并进行仿真。
基本性能指标:(A1)输出直流电压+5V,负载电流200mA。
(B1) +3V~ +9V,连续可调;(B2) I Omax=200mA;(B3) 稳压系数S r≤5×10-3;(B4) △U O≤5mV。
扩展性能指标:扩展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流使10mA≤I O≤1.5A。
二、设计原理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框图和直流稳压电源基本电路分别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直流稳压电源框图图1.2直流稳压电源基本电路主要原理是:电源变压器将交流电网220V的电压降压为所需的交流电压,然后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压变成单极性电压,再通过滤波电路加以滤除,得到平滑的直流电压。
但这样的电压还随电网电压波动(一般有±10%左右的波动)、负载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在整流、滤波电路之后,还需接稳压电路。
稳压电路的作用是当电网电压波动、负载和温度变化时,维持输出直流电压稳定。
稳压电源的性能指标:最大输出电流I Omax :电源的输出电压U O 应不随负载电流I OL 而变化,随着负载R L 阻值的减少,I OL 增大,U O 减小,当U O 的值下降5%时,此时流经负载的电流定义为I Omax (记下I Omax 后迅速增大R L ,以减小稳压电源的功耗)。
输出电压:指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也是稳压器的输出电压。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时,可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纹波电压:指叠加在输出电压U O 上的交流分量。
可用示波器观测其峰-峰值或者有效值。
稳压系数:指在负载电流、环境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输入电压的相对变化引起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即O I O I r T O I U U S U U /|∆∆===常数常数输出电阻:稳压电路输入电压一定时,输出电压变化量△U O 与输出电流变化量△I O 之比,即OOo I U R ∆∆=(U I 为常数) 三、实验内容 1、变压模块:使用20:1的变压器将220V 的交流电降压为11V ,如图1.3所示:图1.3变压器2.整流电路:用4个二级管组成整流桥,将交流电的负半周期整流为正电压,如图1.4所示:图1.4 整流桥图1.5 输入电压图1.6输出电压经过二级管整流桥的作用后将交流电的负半周期转变为正的,如图1.5、1.6所示。
南昌大学javaweb大作业报告书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南昌大学javaweb大作业报告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软件学院大作业实验报告题目:基于Struts的图书管理系统专业:软件工程班级: 122班(java方向)学号: 8000112163学生姓名:王冠完成人数: 1 人起讫日期: 2015/05/20任课教师:周兴斌职称:副教授部分管主任:刘晓强完成时间: 2015/05/30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21181205" 1.前言 PAGEREF _Toc421181205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06" 1.1 实验目的 PAGEREF_Toc421181206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07" 1.2 实验的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421181207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08"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PAGEREF_Toc421181208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09" 2.1 系统功能描述(简单需求分析) PAGEREF _Toc421181209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10" 2.2 系统功能流程 PAGEREF_Toc421181210 \h 3HYPERLINK \l "_Toc421181211" 2.3数据库设计 PAGEREF_Toc421181211 \h 4HYPERLINK \l "_Toc421181212" 2.3.1数据表的构建 PAGEREF_Toc421181212 \h 4HYPERLINK \l "_Toc421181213" 3.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PAGEREF _Toc421181213 \h 5HYPERLINK \l "_Toc421181214" 3.1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PAGEREF _Toc421181214 \h 5HYPERLINK \l "_Toc421181215" 3.2 关键程序流程 PAGEREF_Toc421181215 \h 6HYPERLINK \l "_Toc421181216" 3.3 关键代码分析 PAGEREF_Toc421181216 \h 7HYPERLINK \l "_Toc421181217" 3.4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PAGEREF _Toc421181217 \h 18HYPERLINK \l "_Toc421181218" 3.4.1向数据库中插入数据出现乱码以及界面显示有中文乱码问题: PAGEREF _Toc421181218 \h 18 HYPERLINK \l "_Toc421181219" 3.4.2弹出提示框问题 PAGEREF _Toc421181219 \h 19HYPERLINK \l "_Toc421181220" 4. 系统界面 PAGEREF_Toc421181220 \h 19HYPERLINK \l "_Toc421181221" 4.1 进入系统界面(登录界面)PAGEREF _Toc421181221 \h 19HYPERLINK \l "_Toc421181222" 4.2 管理员模块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2 \h 19HYPERLINK \l "_Toc421181223" 4.3 添加图书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3 \h 20HYPERLINK \l "_Toc421181224" 4.4 罚金设置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4 \h 20HYPERLINK \l "_Toc421181225" 4.5 用户管理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5 \h 20HYPERLINK \l "_Toc421181226" 4.6 用户模块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6 \h 21HYPERLINK \l "_Toc421181227" 4.7 图书检索、借阅界面:PAGEREF _Toc421181227 \h 21HYPERLINK \l "_Toc421181228" 4.8 续借图书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28 \h 22HYPERLINK \l "_Toc421181229" 4.9 归还界面: PAGEREF_Toc421181229 \h 22HYPERLINK \l "_Toc421181230" 4.9 安全退出界面: PAGEREF _Toc421181230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1" 5.操作方法 PAGEREF_Toc421181231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2" 5.1 登录 PAGEREF_Toc421181232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3" 5.2 图书检索,借阅 PAGEREF _Toc421181233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4" 5.3图书归还,续借 PAGEREF_Toc421181234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5" 5.4图书,用户的添加 PAGEREF _Toc421181235 \h 23HYPERLINK \l "_Toc421181236" 5.5 图书,用户的删除操作PAGEREF _Toc421181236 \h 24HYPERLINK \l "_Toc421181237" 5.6 图书,用户的更新操作PAGEREF _Toc421181237 \h 24HYPERLINK \l "_Toc421181238" 6.分析与总结 PAGEREF_Toc421181238 \h 24HYPERLINK \l "_Toc421181239" 6.1实验分析与总结 PAGEREF_Toc421181239 \h 24HYPERLINK \l "_Toc421181240" 7.附录: PAGEREF_Toc421181240 \h 25HYPERLINK \l "_Toc421181241" 7.1 参考文献: PAGEREF_Toc421181241 \h 25HYPERLINK \l "_Toc421181242" 7.3 MVC架构模式的认识 PAGEREF _Toc421181242 \h 251.前言1.1 实验目的学习Web应用程序的开发,以B/S方式,JSP编程技术开发图书管理系统;通过编程实践掌握JSP的动态网页与sql2012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通过MVC(模型-视图-控制)架构模式,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得以应用,并了解Web编程模式下的Model1和Model2 的区别;了解Struts框架的具体含义及在Struts模式下的开发。
2018-南昌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word范文 (3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昌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实验课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验报告数据结构6100410235计科103班201X年 6月 1日目录实验一线性表及其应用??????????????3 实验二栈和队列?????????????????12 实验三二叉树及其应用??????????????19 实验四实验五图的运用?????????????????24 查找排序???????????????? 29南昌大学实验报告---(1)线性表及其应用学生姓名:某同学学号: 6100410235专业班级:计科103班实验类型:□ 验证□ 综合■ 设计□ 创新实验日期: 201X-3-8 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在顺序和链表这两种存储结构上的实现,尤以链表的操作和应用作为重点。
二.问题描述1.构造一个空的线性表L;2.在线性表L的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新的元素e; 3.在线性表L中删除第i个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三.实验要求1.分别利用顺序和链表存储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存储,并设计出在不同的存储结构中线性表的基本操作算法。
2.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同的操作在不同的存储结构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分析。
四.实验环境PC微机DOS操作系统或 Windows 操作系统Turbo C 程序集成环境或 Visual C++ 程序集成环境五.实验步骤1.用学生选择的语言,设计出线性表的顺序和链表存储结构; 1.设计出这两种存储结构下的线性表的插入、删除算法; 2.用所选择的语言实现算法;3.测试程序,并对不同存储结构下的算法分析。
六.测试数据和分析1.插入操作:输入数据:L = ( ) ListInsert (L, 1, 'k'), 正确结果:L = (k)输入数据:L = (EHIKMOP) ListInsert (L, 9, 't'), 正确结果:return ERROR; L = (EHIKMOP)输入数据:L = (ABCEHKNPQTU) ListInsert(L, 4, 'u'), 正确结果: L = (ABCuEHKNPQTU) 2.删除操作:输入数据:L = () ListDelete (L, 1, e) 正确结果:ERROR, L = ()输入数据:L = (DEFILMNORU) ListDelete_Sq(L, 5, e) 正确结果: L = (DEFIMNORU), e='L' 输入数据:L = (CD) ListDelete_Sq(L, 1, e) 正确结果:L = (D), e = 'C'3.如线性表有n个结点,对两种存储结构下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光电效应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姓名:李小龙学号:5710116068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材料162实验时间:第一周指导老师:张德建一、实验名称:光电效应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仪器: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测试仪四、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γ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μ,其中为普朗克常数。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hν=12mv2+w式中,ν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度,W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1/2mv2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
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U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e u0-1/2m v2=0 (2)代入上式即有hν=eu0+ w (3)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h+ν<W,则不能产生光电子。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ν0=W/h,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ν0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声速测量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格式)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名称:声速测量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104 座位号:实验时间:第周星期一下午16点开始一、实验项目名称:声速测量二、实验目的: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方法。
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
3、学会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声速、声波频率、波长间的关系:λfv=,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求的声速。
声波频率由信号发生器产生,可直接显示,故只需测得声波波长即可。
有驻波法和相位法。
1、驻波法实验时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电压信号接到发射超声换能器上,超声发射换能器通过电声转换,将电压信号变为超声波,以超声波形式发射出去。
接收换能器通过声电转换,将声波信号变为电压信号后,送入示波器观察。
设沿x 方向射出的入射波方称为:)2cos(1x wt A y λπ-=,反射方程:)2cos(2x wt A y λπ+=,A为声源振幅,w 为角频率,x λπ2为由于波动传播到坐标x 处引起的相位变化。
所以合振动方程:y=y1+y2=wt x A cos )2cos 2(λπ;在声驻波中,波腹处声压(空气中由于声扰动而引起的超出静态大气压强的那部分压强)最小,而波节处声压最大。
当接收换能器的反射界面处为波节时,声压效应最大,经接收器转换成电信号后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压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所以可从接收换能器端面声压的变化来判断超声波驻波是否形成。
移动卡尺游标,改变两只换能器端面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媒质中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此时,两换能器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只要我们监测接收换能器输出电压幅度的变化,记录下相邻两次出现最大电压数值时(即接收器位于波节处)卡尺的读数(两读数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半波长),则根据公式:就可算出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其中超声波的频率可由信号发生器直接读得。
南昌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及程序1
南昌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及程序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学生姓名:吴晓峰学号:6100311019专业班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111班2013年 12 月 16 日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吴晓峰学号:6100311019 专业班级:电力系统111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一、I/O口的应用一、实验要求单片机P1.0口外接8个LED灯,P3.0口接开关,电路图如下,当开关断开时,流水灯从L1到L7依次间隔0.2秒循环点亮,在任意位置当开关合上时,流水灯便从L7灯开始,按照L7到L6的顺序点亮,晶振选用11.0592MH。
二、选择元器件1.80C512.Crystal3.CAP4.22p ceramic22p5.3watt10k6.LED-BIRG7.SWITCH三、放置元器件及连线用导线连接八位逻辑电平输出模块的K0到CPU模块的RXD(P3.0口);用8位数据线连接八位逻辑电平显示模块的JD2B到CPU模块的JD8(P1口)。
四、实验程序程序要求:用延时程序设计灯每间隔0.2秒循环点亮1、汇编程序:ORG 0000HLJMP STARTSTART: MOV SP,#60H; 设置堆栈JB P3.0,ZY; 若开关断开,P3.0为1,转到左移子程序JNB P3.0,YY; 若开关合上,P3.0为0,转到右移子程序YY: MOV A,#7FH; 右移程序ACALL YY1RETZY: MOV A,#0FEH; 左移程序ACALL ZY1RETYY1: MOV P1,A; 将A送入P1,灯从L7开始亮ACALL DELAYS; 延时RR A; 右移一位JNB P3.0,YY1; 判断开关是否合上,若合上,P3.0为0,转到YY1,继续右移JB P3.0,START; 若开关断开,P3.0为1,转到START,重新从L1灯开始左移RETZY1: MOV P1,A; 将A送入P1,灯从L1开始亮ACALL DELAYS; 延时RL A; 左移一位JNB P3.0,START; 若开关合上,P3.0为0,转到START,重新从L7灯开始右移JB P3.0,ZY1; 若开关断开,P3.0为1,转到ZY1,继续左移RETDELAYS: MOV R6,#2; 延时0.2sDELAYS2: MOV R4,#100; 延时100msDELAYS1: MOV R5,#230; 延时1msLOOP: NOPNOPDJNZ R5,LOOPDJNZ R4,DELAYS1DJNZ R6,DELAYS2RETEND四、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对实验程序进行了仿真与调试,因此实验顺利完成,但有些时候还是有问题,本次试验,是我们更加对I/O口有进一步了解,是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现象:打开开关,我们观察到L1到L7灯循环亮。
南昌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报告范文-图文
南昌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报告范文-图文实实验课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安全信念1314LOVE网络间谍088-1-目录一、实验一3二、实验二11三、实验三四、实验四2327-2-南昌大学实验报告一学生姓名:信念学号:1314LOVE专业班级:网络间谍088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名称DES算法的实现二、实验目的通过用DES算法对实际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来深刻了解DES的运行原理。
三、实验基本原理和内容1.DES算法详述DES算法把64位的明文输入块变为64位的密文输出块,它所使用的密钥也是64位,其功能是把输入的64位数据块按位重新组合,并把输出分为L0、R0两部分,每部分各长32位,其置换规则见下表:58,50,12,34,26,18,10,2,60,52,44,36,28,20,12,4,62,54,46,38,30,22,14,6,64,56,48,40,32,24,16,8,57,49,41,33,25,17,9,1,59,51,43,3 5,27,19,11,3,61,53,45,37,29,21,13,5,63,55,47,39,31,23,15,7,即将输入的第58位换到第一位,第50位换到第2位,,依此类推,最后一位是原来的第7位。
L0、R0则是换位输出后的两部分,L0是输出的左32位,R0是右32位,例:设置换前的输入值为D1D2D3D64,则经过初始置换后的结果为:L0=D550D8;R0=D57D49 (7)经过26次迭代运算后,得到L16、R16,将此作为输入,进行逆置换,即得到密文输出。
逆置换正好是初始置的逆运算,例如,第1位经过初始置换后,处于第40位,而通过逆置换,又将第40位换回到第1位,其逆置换规则如下表所示:40,8,48,16,56,24,64,32,39,7,47,15,55,23,63,31,38,6,46,14,54, 22,62,30,37,5,45,13,53,21,61,29,36,4,44,12,52,20,60,28,35,3,43,1 1,51,19,59,27,34,2,42,10,50,18,5826,33,1,41,9,49,17,57,25,放大换位表32,1,2,3,4,5,4,5,6,7,8,9,8,9,10,11,12,13,12,13,14,15,16,17,16,17,18,19,20,21,20,21,22,23,24,25, 24,25,26,27,28,29,28,29,30,31,32,1,单纯换位表16,7,20,21,29,12,28,17,1,15,23,26,5,18,31,10,2,8,24,14,32,27,3,9,19,13,30,6,22,11,4,25,在f(Ri,Ki)算法描述图中,S1,S2...S8为选择函数,其功能是把6bit数据变为4bit数据。
南昌大学微波实验报告
衰减器指示与功率指示的关系曲线
微波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当被测信号在特定时间段T内的周期个数为N时, 被测信号的频率f=N/T
-3-
实验二
驻波分布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量线调整和使用方法; (2) 测量观察测量线终端不同负载(短路、开路、匹配)时,测量系统的驻波分布情况; (3) 理解在矩形波导系统中,不同终端负载对传输系统状态的影响。 实验原理 当波导中存在不均匀性或负载不匹配时, 波导中存在驻波。 测量驻波特性的仪器为测量 线。测量线通常由一段开槽传输线(如开槽波导)、探头座(耦合探针、探针的调谐腔体)和 输出指示表、传动装置三部分组成。测量线为了从波导中拾取能量,需要把探针伸入波导, 由此在波导中引入不均匀性,从而影响测量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将探针等效为与传输线并联的导纳 Yp=gp+jbp ,其中 gp 反映探针吸 取功率的大小,bp 表示探针在波导中产生反射的影响。在信号源和波导系统匹配的情况下, 当终端接任意阻抗负载时, 由于 gp 的分流作用, 驻波波腹点的电场强度比真实值小。 而 bp 的 存在将使驻波波腹点和波节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当终端为短路时, 由于此时驻波波节点处的 输入导纳为 Yin→∞ , 所以 Yp 不起作用, 故驻波节点位置不会发生偏移。 然而在驻波波幅点, Yp 影响就特别显著,尤其是探针容性电纳 bp 的存在,将使驻波波幅点向负载方向偏移,造 成测量误差。为了减少 gp 的影响可以适当减少探针插入深度,bp 的消除则要依靠探针的调 谐电路来达到。 实验中测量线探针电路的调整一般包括调节探针深度和调节指针调谐滑塞(即耦合输出 匹配电路)。探针插入适当的深度通常为 1.0~1.5mm。当测量系统终端短路时,将探针移至 两个驻波波节点正中间位置(即波腹点位置),调节指针调谐滑塞,直至在选频放大器上观察 到的指示最大,此时 bp 的影响减至最小。调谐的过程就是减少探针反射对驻波图形的影响 和提高测量系统灵敏度的过程,这是减少驻波测量误差的关键,必须认真调整。当改变信号 源频率或者探针深度时,由于探针电纳 Yp 亦相应改变,必须对探针电路重新进行调整。 通常探针深度及指针调谐滑塞均已调好,不宜轻易变动! ! 通过对微波技术知识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 在理想的均匀矩形波导系统中传输的主模 是 TE10 模,由于终端负载失配,在波导中会有反射波存在,此时波导传输系统中呈现的是 行驻波分布状态。在终端负载阻抗不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驻波分布也就呈现不同的特点。 如终端负载短路或开路时,波导传输线中形成纯驻波状态;终端负载匹配时,波导传输线中 形成行波分布状态;在其它任意负载阻抗时,波导传输线中呈现行驻波分布状态。利用测量 线终端连接不同负载,在测量线上不同位置处 d 测量出所对应的检波电流值 i,就可以根据 d~i 的关系描绘出驻波分布特性图。 实验内容和步骤 1. 平稳连接测量系统,选择信号源为 1kHz 方波调制工作方式(信号源中已配置),调整信 号的输出大小,使选频放大器指示表上指针不超过量程。 2. 测量线终端接短路板,首先将测量线探针座移动到测量线一端(最右端),然后从最右端 开始缓慢移动测量线探针座到测量线的另一端,并在移动过程中,选择记录测量线探 针座的位置 d (mm) 及对应的指示表读数。 测量时要测量包括三个波腹点和两个波节点 在内,同时在每个波腹点与波节点之间测量不少于四个点。 3. 取下短路板,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测量终端开口、终端匹配负载时的驻波分布(测量时最 好不要改变信号源的输出和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 4. 将测量数据记入量系统
南昌大学数据结构C++实验报告(任燕)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数据结构C++语言的描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月日目录实验一顺序表 (2)实验二非循环单链表 (17)实验三链队 (33)实验四排序 (43)南昌大学实验报告---(1)顺序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 实验目的掌握顺序表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操作,并通过C++编程实现。
二. 问题描述线性表是由n(n≥0)个元素(结点)a1, a2, …, a n组成的有限序列,其中a i中的i称为该数据元素的位置(序号),n为数据元素的个数(表的长度),当n等于0时称为空表。
按逻辑次序依次把数据元素存放在一组连续的地址存储单元里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
在这里,我们通过C++中的动态数组来实现顺序表的存放,并通过建立顺序表类实现它的各种操作。
三. 实验要求实现顺序表的三个框架操作:随机生成,用已有顺序表初始化另一个顺序表,输入顺序表。
以及十个基本操作: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元素,判断是否为空,求元素个数,取第i个元素,查找第一个与e满足compare()关系的元素,返回元素的前驱,返回后继,删除第i个元素,把一个顺序表赋值给另一个顺序表,置空顺序表。
四. 实验环境PC微机,Windows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2010。
五.实验代码基类:SqList.h//myhead.h包含自己设定的一些常量和类型#ifndef MYHEAD_H#define MYHEAD_H//#include"D:\数据结构C++\实验2\myhead.h"#include"D:\Users\fclz\Documents\Visual Studio 2010\Projects\数据结构C++\实验2\myhead.h"#endif//顺序表的一些常量说明#define LIST_MAX_SIZE 100#define LISTINCERMENT 10//随机数生成必须#define _CRT_RAND_S#include<stdlib.h>#include<stdio.h>#include<limits.h>//顺序表数据结构的C++类的声明(基类)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class SqList{protected:ElemType *elem;int listSize;int n;public://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的声明SqList();virtual ~SqList();SqList(const SqList<ElemType>& otherL);//顺序表的方法//有序顺序表的折半查找int bin_Search(ElemType key);//把顺序表置空void clear();//删除第i个元素Status deleteElem(int i,ElemType& e);//取第i个元素int getElem(int i,ElemType& e);//求顺序表中元素的个数int getLength();//求顺序表存储空间的大小int getListSize();//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元素Status insert(int i,ElemType e);//判断顺序表是否为空bool isEmpty();//查找第1个与e满足compare关系的元素的序号int locateElem(ElemType e,Status(*compare)(ElemType,ElemType));//返回某个元素的后继Status nextElem(ElemType e,ElemType& next_e);//重载复制运算符SqList<ElemType> operator =(SqList<ElemType> rightL);//返回某个元素的前驱Status priorElem(ElemType e,ElemType& prior_e);//在顺序表中顺序查找某个元素、int sequentialSearch(ElemType e);};//顺序表的方法//有序顺序表的折半查找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nt SqList<ElemType>::bin_Search(ElemType key){int low,mid,high;//查找区域的起始、中间以及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low=0,high= n-1;while(low<=high){mid=(low+high)/2;if(elem[mid]==key)return mid+1;else if(elem[mid]<key)low=mid+1;else high=mid-1;}return 0;}//把顺序表置空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void SqList<ElemType>::clear(){n=0;}//删除第i个元素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SqList<ElemType>::deleteElem(int i,ElemType& e){if(i<1||i>n) return ERROR;e=elem[i-1];for(int j=i+1;j<=n;++j)elem[j-2]=elem[j-1];--n;return OK;}//取第i个元素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SqList<ElemType>::getElem(int i,ElemType& e){if(i<1||i>n) return ERROR;e=elem[i-1];return OK;}//求顺序表中元素的个数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nt SqList<ElemType>::getLength(){return n;}//取顺序表存储空间的大小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nt SqList<ElemType>::getListSize(){return listSize;}//在第i元素之前插入一个元素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SqList<ElemType>::insert(int i,ElemType e){ElemType *newbase;if(i<1||i>n+1)return ERROR;if(n>=listSize){newbase =new ElemType[listSize+LISTINCERMENT];assert(newbase!=0);for(int j=1;j<n;++j)newbase[j-1]=elem[j-1];delete[] elem;elem = newbase;listSize+=LISTINCERMENT;}for(int j=n;j>=i;--j)elem[j]=elem[j-1];elem[i-1]=e;++n;return OK;}//判断顺序表是否为空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bool SqList<ElemType>::isEmpty(){return n?false:true;}//查找第1个与某元素e满足compare()关系元素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nt SqList<ElemType>::locateElem(ElemType e,Status(*compare)(ElemType,ElemType)){int i;for(i=1;i<=n&&!(*compare)(elem[i-1],e);++i);if(i<=n)return i;elsereturn 0;}//返回某个元素的后继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SqList<ElemType>::nextElem(ElemType e,ElemType& next_e){int i=locateElem(e,equal);if(i<1||i==n)return ERROR;elsegetElem(i+1,next_e);return OK;}//重载运算符的定义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qList<ElemType> SqList<ElemType>::operator=(SqList<ElemType>rightL) {if(this!=&rightL){if(listSize<rightL.listSize){delete[] elem;elem=new ElemType[rightL.listSize];assert(elem!=0);listSize=rightL.listSize;}n=rightL.n;for(int i=1;i<=n;++i)elem[i-1]=rightL.elem[i-1];}return *this;}//返回某个元素的前驱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SqList<ElemType>::priorElem(ElemType e,ElemType& prior_e) {int i=locateElem(e,equal);if(i<=1)return ERROR;elsegetElem(i-1,prior_e);return OK;}//在顺序表中顺序查找某个元素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nt SqList<ElemType>::sequentialSearch(ElemType key){for(int i=1;i<n&& key!=elem[i-1];i++);if(i<=n)return i;elsereturn 0;}//构造函数的实现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qList<ElemType>::SqList(){elem =new ElemType[LIST_MAX_SIZE];assert(elem!=0);listSize=LIST_MAX_SIZE;n=0;}//析构函数的实现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qList<ElemType>::~SqList(){delete[] elem;}//拷贝构造函数的实现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qList<ElemType>::SqList(const SqList<ElemType>& otherL){elem=new ElemType[otherL.listSize];assert(elem!=0);listSize=otherL.listSize;n=otherL.n;for(int i=1;i<=n;i++)elem[i-1]=otherL.elem[i-1];}派生类MySqList.h#ifndef SQLIST_H#define SQLIST_H#include"SqList.h"#endif#include<iosfwd>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class MySqList:public SqList<ElemType>{public://读输入数据void read(istream& in);//显示数据void display(ostream& out)const;//生成随机顺序表Status randSql(int n,MySqList<ElemType>& otherS); };//派生类的实现//输入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void MySqList<ElemType>::read(istream& in){cout<<"请输入要建立的顺序表的元素个数:";cin>>n;for(int i=0;i<n;i++){//cout<<n<<endl;cout<<"请输入顺序表的第"<<i+1<<"个元素:";in>>elem[i];//n++;}cout<<endl;}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istream& operator >>(istream& in,MySqList<ElemType>& iL) {iL.read(in);return in;}//输出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void MySqList<ElemType>::display(ostream& out) const{for(int i=0;i<n;i++)out<<"["<<i+1<<"]"<<"\t";out<<endl;for(int i=0;i<n;i++)out<<elem[i]<<"\t";out<<endl<<endl;}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ostream& /*MySqList<ElemType>::*/operator <<(ostream& out,constMySqList<ElemType>& oL){oL.display(out);return out;}//生成随机数顺序表template <typename ElemType>Status MySqList<ElemType>::randSql(int n,MySqList<ElemType>& otherS){errno_t err;unsigned int number;int max=100;if(n<1||n>otherS.listSize) return ERROR;else{for(int i=0;i<n;i++){err = rand_s(&number);if (err != 0){printf_s("The rand_s function failed!\n");}otherS.elem[i]=(unsigned int)((double)number /((double) UINT_MAX + 1 ) * 100.0) + 1;}otherS.n=n;}return OK;}六. 运行结果程序开始界面框架操作:1.随机生成顺序表(元素值为0到99之间的整数)2. 用已有的顺序表初始化另一个顺序表3. 输入顺序表基本操作:1.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元素2. 判断顺序表是否为空3. 求顺序表中元素的个数4. 取第i个元素5. 查找第一个与之满足compare()关系的元素序号6. 返回某元素的前驱7. 返回某元素的后继8. 删除第i个元素9. 把一个顺序表复制给另一个顺序表10. 把顺序表置空11.顺序表的运用七.实验小结熟悉最基本的数据类型——顺序表,同时我们让我们熟练C++的基本操作,模板的使用,以及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南昌大学土工实验报告书(学生用)
土工试验报告专业:学号:姓名:成绩: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9月目录一、密度试验二、含水率、液限、塑限试验三、固结试验四、直接剪切试验一、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测定土的密度,以了解土的疏密状态,供换算土的其他物理性质指标以及进行工程设计和控制施工质量之用。
土的密度一般是指土的湿密度,除此以外还有土的干密度、土的饱和密度和土的有效密度。
(二)试验方法室内试验方法有环刀法、蜡封法等。
环刀法适用于细粒土,蜡封法适用于破裂土和形状不规则土。
灌砂法和灌水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
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平均值。
(三)仪器设备(环刀法)环刀(内径6.18cm,高2cm,面积30cm2,体积60cm3;或内径7.98cm,高2cm,面积50cm2,体积100cm3)、天平、修土刀、钢丝锯、毛玻璃等。
密度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试验者试验方法计算者思考题:1、通过本使实验,你进一步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请问现场又怎样测定粗粒土的密度?二、含水率、液塑限试验(一)试验目的测定土的含水率,以了解土的含水情况,是计算土的孔隙比、液性指数、饱和度及其它物理力学性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指标。
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与天然含水率实验结合,可用以计算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并作为粘性土分类以及估算地基土承载力的一个依据。
(二)试验方法含水率试验方法有烘干法、酒精燃烧法以及炒干法等。
其中以烘干法为室内试验的标准方法。
土的塑限试验用滚搓法;液限试验采用手提锥式液限仪;也可采用液塑限联合仪测定土的液塑限。
本方法适用于颗粒小于(三)仪器设备含水率试验仪器:烘箱、分析天平、干燥器、铝制称量盒、削土刀、匙、调土刀、调土皿、滴瓶、吹风机、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液塑限联合实验记录表工程名称试验者试验方法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图思考题:1、试由上述土的含水率、塑限和液限试验结果计算I p、I L,并对该土进行命名,说明其状态?2、土的含水率越大,土的饱和度是否越大,为什么?3、通过本项目实验,你发现试验方法、原理或结果存在什么问题,你有何改进措施?(一)试验目的土的固结试验可测定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体积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回弹指数、竖向固结系数、水平向固结系数以及先期固结压力,为计算分析土的变形特性提供依据。
南昌大学Java实验报告(2)
南昌大学Java实验报告(2)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训类型:□ 验证□ 综合□ 设计□ 创新实验日期:2021.11.8 实验成绩:一、实验项目名称字符串和数组二、实验的评分标准实验分为A~F,A为最高,F最低。
F: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所有的实验,而且没有及时提交实验报告,或者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抄袭复制他人实验代码。
D:能完成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出现严重错误,不能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C:能基本完成实验,实验结果基本正确。
但是实验内容有较少的错误,提交的实验代码质量一般。
B:能较好的完成实验,实验报告条理清楚,实验代码结构清晰,代码质量较高,及时更正试验中出现的错误,并对运行中一些异常错误进行分析,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
A:能较好的完成实验,实验代码质量高,实验报告完成度高,能在实验完成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理解增加实验的新功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java的基础知识。
2.掌握和运用java的控制语句和数组。
3.掌握和运用java的字符串。
四、实验内容1.使用BigInteger计算超大整数的问题。
2.结合字符串和数组计算超大整数的问题这里,我模仿Math写了专门计算数组形式存放整数的一个工具类(见后面源代码),只有静态函数,想来挑战Biginteger类。
在循环体计算前后,分别用时间函数获取系统当前时间,作差来近似等价于核心运算时间。
Biginteger类耗时1ms,自己写的方法耗时13ms,相差13倍,惨败。
3.字符串的“==”和equals()方法。
详细结果解释在源代码注释中给出。
4.统计英文单词5.用StringBuffer模拟扑克牌洗牌6.数独游戏Clear:清除用户输入的所有数据Restart:开始新的数独游戏Check:检查用户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提示框用户输入的数字显示蓝色,已知的数字显示黑色为增加可判断性,做出了灰色阴影效果7.财务应用程序,比较不同利率下的贷款。
南昌大学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目录实验一……………………………………………………寄存器实验二……………………………………………………运算器实验三…………………………………………数据输出、移位门实验四……………………………………微程序计数器uPC实验实验五……………………………………程序计数器PC实验实验六………………………………………存储器EM实验实验七………………………微程序控制-数据传送、数据输入输出南昌大学实验报告---(1)寄存器实验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1:A、W寄存器实验2:R0、R1、R2、R3寄存器实验3:MAR地址寄存器、ST堆栈寄存器、OUT输出寄存器实验.三、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四、主要实验步骤及处理结果1 A、W寄存器实验将55H写入A寄存器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66H写入W寄存器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66H被写入W寄存器。
2 R0、R1、R2、R3寄存器实验将11H写入R0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11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0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R0寄存器。
南昌大学大二物理实验报告(全)
七、 原始数据: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 光电效应实验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 基础实验大楼 309
座位号:
实验时间:第 3、4 周星期三 2017-10-9 、2017-10-16 8910 节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及光电特性。 2、比较不同频率光强的伏安特性曲线与遏制电压。 3、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4、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 h。
由于阳极的污染, 实验时出现了反向电流。特性曲线与横轴交点的电流虽然等于 “0” ,但阴极光电流并不等于“ 0 ” ,交点的电位差 U a 也不等于遏止电位差 U a 。 两者之差由阴极电流上升的快慢和阳极电流的大小所决定。 如果阴极电流上升越 快,阳极电流越小, U a 与 U a 之差也越小。从实际测量的电流曲线上看,正向电 流上升越快,反向电流越小,则 U a 与 U a 之差也越小。 由图 5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电极结构等种种原因,实际上阳极电流往往饱和 缓慢,在加速电位差负到 U a 时,阳极电流仍未达到饱和,所以反向电流刚开始
三、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如图 1 所示,图中 GD 是光电管,K 是光电管阴极, A
V 为电压表,E 为电源,R 为滑线变阻器,调节 R 为光电管阳极,G 为微电流计, 可以得到实验所需要的加速电位差 U AK 。光电管的 A 、 K 之间可获得从 U 到 0 再到 U 连续变化的电压。实验时用的单色光是从低压汞灯光谱中用干涉滤色 片过滤得到,其波长分别为: 365nm , 405nm , 436nm , 546nm , 577nm 。无光 照阴极时,由于阳极和阴极是断路的,所以 G 中无电流通过。用光照射阴极时, 由于阴极释放出电子而形成阴极光电流(简称阴极电流) 。加速电位差 U AK 越大, 阴极电流越大,当 U AK 增加到一定数值后,阴极电流不 再增大而达到某一饱和 值 I H ,I H 的大小和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如图 2 所示) 。加速电位差 U AK 变为负 值时,阴极电流会迅速减少,当加速电位差 U AK 负到一定数值时,阴极电流变为 “ 0 ”,与此对应的电位差称为遏止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用 Ua 来表示。 Ua 的大 小与光的强度无关,而是随着照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如图 3 所示) 。 1、饱和电流的大小与光的强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