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精选.)

合集下载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和象征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下面是它们的区别实例:
1.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征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思想或情感。

例如:
托物言志,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用自然景象来写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象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养的“石头”就是一个象征,代表了贾宝玉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情感。

2. 托物言志强调具体形象的展现和描写,而象征则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具体的意义。

例如:
托物言志,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象征,如《老鼠娶亲》中老鼠背上的盐袋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贪婪和不诚信。

3.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强调情感投射和读者情感交流的作用;而象征则更强调抽象意义的表达,强调作者的思想和意旨。

例如:
托物言志,如雪莱《西风颂》中“灰尘是我们,雏鸟是我们”表达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启示人们要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
象征,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辛和牺牲。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的内容,欢迎阅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某一具体内容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沉的思想,或抒发某种富于特定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挑选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象征物做为本体,也可以抒发一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红色寓意喜庆、白色寓意致哀、喜鹊寓意吉祥、乌鸦寓意厄运、鸽子寓意和平,鸳鸯寓意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寓意修辞学来源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寓意手法示例礁石艾青《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是刀捅过的一样/但它依然东站在那里/不含着微笑,看著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

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一、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

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

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二、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导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的内容,欢迎阅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象征修辞来源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象征手法示例礁石艾青《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最新精选】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

【最新精选】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

【最新精选】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内含】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或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修辞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内含】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这俩东西乍一看挺像的,但细细一品,味道可不一样。

先说说象征吧,象征这玩意儿就像咱小时候玩的谜语,藏着掖着,话里有话。

比如说,古代诗人写“落叶归根”,这可不是单纯写个树叶掉下来这么简单。

叶子落了,归了根,这不就是象征着人终有一天要回归故土吗?就像咱老家那棵老槐树,每年秋天,叶子飘落一地,村里人见了都说:“哎,这叶子落了,咱也该回老家看看了。

”这象征啊,就是把一个东西当成另一个东西的代言人,让人一听就懂,但又不直接说破。

再来看看托物言志,这可比象征直接多了。

托物言志就像咱老王头儿养的那只大黄狗,忠诚又可靠。

诗人写它,不是单纯写狗,而是借着这狗儿来表达自己对忠诚、对朋友的感情。

比如说,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不是真想盖房子,而是希望天下人都有地方住,过上好日子。

这托物言志啊,就像咱用筷子夹菜,夹的是菜,吃的是味道。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象征是藏着掖着,让人猜,你得自己去悟;托物言志是明明白白地摆在你面前,让你一听就明白。

比如说,咱村里有个老李头儿,他养了只小鸡,鸡儿长得壮实,啼鸣声震天,老李头儿就说:“这鸡儿啊,长得好,啼得响,就像咱村里的人一样,个个都精神抖擞。

”这不就是托物言志吗?但象征可不一样,象征得让人自己去想。

比如说,村里有个小伙子,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但不敢说出口,就整天在她家门口种花。

姑娘看见了,心想:“这花儿开得好,肯定是有什么寓意。

”这不就是象征吗?象征让读者自己去挖掘内涵,托物言志则是作者直白地告诉你他的心思。

说个故事吧,咱村里有个老秀才,喜欢写诗。

有一天,他写了首诗,里面有一句:“东篱下,菊花黄。

”村里人都以为他是在写菊花好看,但老秀才却说:“你们知道吗?我写的是我那老伴儿,她像菊花一样,岁月不饶人,但依然风韵犹存。

”这不就是托物言志吗?而象征呢?老秀才还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村里人听了,都在猜:“这月亮落了,乌鸦叫了,霜都满天了,这到底啥意思?”老秀才笑而不语,让大家自己去想。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差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差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差别1、象征(“以物征事” 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观点、思想、精神、道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俊秀、淡雅、朴实;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毅。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襟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拥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立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 能够,说象征“春的使者”也能够;而托物言志拥有文化意义确实定性,如“梅” 、“菊”的意义拥有确立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本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差别是什么?托物言志,马上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详细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拥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向或理想的寄望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 ,借助于这个详细之“物”,表达得更奇妙、更完满、更充足、更富裕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理想;“泥土”常用于抒发谦虚的情怀;“蜡烛”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能够从理想、情味、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经过描述详细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理想、意向。

采纳托物言志,重点是志与物要有某种同样点或相像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较、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像,只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其实是“指桑骂槐” 。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两者在某些时候是能够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 , 都是经过给予意象某种人品化特点,来寄望作者的某种感情。

但两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像,只管只出现了喻体,但本质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月亮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写作指导: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2、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

一种是像《坚硬的风景》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门》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

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3、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三种情况:(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2)用象征手法刻划主要形象;(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

试看下面这篇短文:蚕(雷抒雁)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

她想用死来结束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

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在梦里,她得到的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

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织的茧,得你们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分析:本文既用象征手法来构思全文,赋予蚕的“作茧自缚”和“破茧而出”以象征意义;又用象征手法着力刻画了蚕的形象,“作茧自缚”的蚕象征着“自设羁绊”的人,从而揭示“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的哲理。

叶它,是那么地普通,又是那么的惹人注目。

一年四季中,它是一尘不变的,也是瞬息万变的.它,谁都见过,但没有人注意到它,它只是一片小小的树叶。

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最美好的时刻。

是它,给春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多么美妙。

当春天,我们陷入一片春色时,曾几何时又想到过这些树叶呢?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的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避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许,它现在觉得已经够了,不需要回报。

秋天,那个寒风潇潇的日子,街上冷冷清清,而它们,很快就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它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这生命的无私奉献!我懂得了叶的珍贵。

妈妈,我走了—一粒种子的告白亲爱的妈妈,我走了,我要走出自我小天地,去见识别样大世界。

妈妈。

不要责怪风伯伯带走了我,我走了,选择我自己的路,去流浪四方。

人们都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我却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不再承欢膝下!妈妈,在您的培育下,我已经长大;飞翔的翅膀逐渐强壮,飘游的念想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房,妈妈,我要实现它!春天,在您的温暖心脏里,我萌生了要探访外面世界的愿望。

于是,在春风的呼唤声中,在春雨的洗礼中,在春阳的抚摸中,我在您的枝头探出了脑袋。

啊!如茵的小草、芬芳的花朵、解冻的湖水、翩飞的蝴蝶、歌唱的鸟儿……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生机勃勃!看到这些景象,我倍感精力充沛,于是,我伸伸腰,使自己长大了些,甚至开出虽然微小,但也娇艳的花朵,为春天增色几分。

炎炎夏日,太阳失去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柔,像一个恶毒的巫婆,使劲地煎烤着我们,我变得无精打采,耸肩垂耳,胆战心惊。

为了抵抗太阳的威力还有********的袭击,我只好不停地从您那儿吸收养料和水分,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壮起来,终于,我抖落了零落的花瓣,剩下的花萼涨满了生命的琼浆,我变成了一枚小小的果实屹立枝头!秋天是个离别的季节,风伯伯带来了远方的精彩,我的心变得不安分起来,妈妈,我想走出在您庇护下的这方自我小天地,到远方飘泊去。

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会安定下来,不再流浪,妈妈,请不要悲伤!在来年的春天里,或许我会在荒凉的沙漠生根发芽,建立另外一个家,那儿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拥有无限生机;或许我会在陡峭的绝壁上生根发芽,建立另外一个家,那儿会因为我的到来而增添无限景致;或许我会在繁忙的道路旁生根发芽,建立另外一个家,那儿会因为我的到来而减少无限尘埃;或许……妈妈,请不要思念我,请不要牵挂我,在您的养育下,我已经足够强壮,我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我能抗击风霜雨雪,相信,走出自我小天地的我,一定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

妈妈,我走了,带着爱与希冀离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亲爱的妈妈,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再次照射在天地间的时候,请不要再早起去亲吻你的孩子,他已经走了,您再也找不到他了!或许他会出现在诗人的赞歌里,或许他会出现在摄影师的作品里,或许他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那么,请为他骄傲!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别样风采的考场佳作,令人眼前一亮,并令人感动。

一、托物言志的手法。

文章以一粒种子象征青少年,以一粒种子的成长形象地表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表达青少年要勇敢地走出自我小天地,闯荡新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理想。

别出心裁,胜人一筹。

二、采用第一人称,真情告白的方式,直抒胸臆。

文章以情动人,既有对离开妈妈的不舍与留念,又有渴望见识外面的世界,努力奉献自我、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中反复出现对妈妈的呼告,儿女情长,但又意气风发,让人不禁感慨,“无情未必真豪杰”!三、主题深刻,立意高远。

文章不仅表现了青少年朋友的勇敢和决心,而且还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尾一段其实就是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形象礼赞,深化主题,并给文章增添亮色。

四、语言优美流畅,真挚感人。

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尤其是大量运用排比句,使文章神采飞扬,文气过人。

亮点:真情告白勇敢成长《海燕》怎样运用破折号伟大作家不仅在使用语言时字句斟酌,反复推敲,而且运用标点符号也是一丝不苟,颇用心力的。

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海燕》(高尔基著)中九次运用了破折号,在六百多字的文章里应该说是用得较多的。

这些破折号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辅助手段,如果不突破这些学习的障碍,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思考并弄清这些破折号的不同用法,更能正确而全面地领会该篇名作的思想内容。

选句其中破折号的用法"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地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表示描述对象或语意的转折或跃进,且加以强调,使海燕的勇敢同乌云的恐惧形成鲜明的对照。

上文只是说海燕在叫喊,这儿说海燕的叫喊声中充满了欢乐的感情,衬托出了海燕的战斗豪情及其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这一点甚至连乌云(象征反动势力)也感觉到了。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

进而着重写声音,正面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 表示声音的延长。

两个“呻吟着”之间,用一个逗号便可以表示海鸥(象征资产阶级各阶层)是呻吟不绝的了,再用上破折号,来一个较长停顿,强调语气,表示出了海鸥呻吟的有气无力,也就更加深刻地刻划出海鸥对暴风雨来临的恐惧而痛苦的情态。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 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含有“因为”之意。

这一句强调指出海鸭之所以呻吟,在于它们享受不了战斗生活的欢乐,被雷吓坏了。

这儿不用表示原因的连词,是为破折号还有强调后面部分的作用,有力地讽刺了这些水鸟怯懦、恐惧、痛苦绝望的心情。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 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

相当于括号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括号,往往是把重要注释性词语用这种破折号表示。

换言之,前者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后者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

“精灵”是对海燕的赞词,“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是前一个“精灵”的同位语,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海燕的形象更加鲜明和具体。

另外,“海燕”一词的俄语意是“暴风雨的报信者”,用这个同位语也突出说明了“精灵”和“暴风雨”之间的联系。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 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承接和递进,进一步补充了前面的内容。

这里用破折号把内容引伸一步,进而揭示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表停顿较长,强调了“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意思,赞扬了海燕对革命高潮必将到来,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心,亦即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吧!" 两个破折号都表示后面是海燕因为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而欢乐的呼喊的话,其作用与引号相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较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