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酸碱理论
2020高中化学酸碱基本理论概述
![2020高中化学酸碱基本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8ae499998fcc22bdd10d1e.png)
酸性:HClO 4 H2SO4 H3PO4 HAc H2CO3 NH4 H2O
碱性:ClO 4Fra bibliotekHSO
4
H
2
PO
4
Ac
HCO
3
NH3
OH
三 Lewis酸碱电子理论
Lewis 酸: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如 Fe3+ , Fe, Ag+, BF3等; Lewis 碱 : 凡 是 给 出 电 子 对 的 离 子 或 分 子 , 如 :X -, :NH3, :CO, H2O: 等。 lewis酸与lewis碱之间 以配位键结合生成 酸碱加合物。
HCl
BF3 +
••
••
NH3 H
F- F
H
N H Cl
H
F
B F
F
Cu2+ +
NH 3
2
4
••
NH3
NH
3
Cu
NH
3
NH 3
四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Cady & Elsye
A strong base is completely protonated in solution; a weak base is only partially protonated in solution.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 能力的强弱。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1f4a2e52ea551810a68724.png)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化学家佩尔松(R.G.Pearson)提
出的软硬酸碱理论。
1
一、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
酸碱电离理论。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正、负离子。 要点:酸—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H+的物质叫做酸;
碱—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OH-的物质叫做碱 中和反应:酸碱反应
这种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 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 质子自递常数,也称水的离子积
Kw [H3O ][OH ]或Kw [H ][OH ]
(25℃) 时 Kw 1.01014
pH pOH pKw pKw 14.00 pH pOH 14.00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包括
分子和离子)都是酸;
例: HAc → H+ + Ac-
酸
碱
NH4+ → H+ + NH3
酸
碱
2、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为碱。
例: NH3 + H+ → NH4+ Ac- + H+ → HAc
碱
酸
7
3、两性物质: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 + H+ → H3O+
盐:酸碱反应的产物
如:H2SO4→2H++SO42-, HNO3→H++NO3所以硫酸与硝酸都是酸; 又如: NaOH→Na++OH-,Ca(OH)2 →Ca2++2OH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https://img.taocdn.com/s3/m/1bfe9adc26fff705cc170aec.png)
上面A-H(酸1)与A(碱1) , B (碱2)与B-H(酸2)互为 共轭酸碱。许多物质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这种物 质叫做两性的。 酸的强度就是它给出质子的倾向,碱的强度就是 它接受质子的倾向。由于酸的强度不同,因而发生酸 碱反应。如果一个酸,例如HCl,和一个比较弱的酸 的共轭碱,例如乙酸离子,相互接触,由于HCl丢掉 其质子的倾向比乙酸丢掉其质子的倾向大,因而质子 将发生转移,由HCl转移到乙酸离子。那就是下列反 应式所示的平衡很大程度地向右偏移。
5.1.2 溶剂理论
至二十世纪初期Flanklin提出了溶剂理论,认为 物质经过离解而产生作为溶剂特征的正离子的为酸, 产生作为溶剂特征的负离子的为碱,酸和碱的作用就 是正离子与负离子化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依照溶 剂理论,在水溶液中,水为溶剂,水离解为正的氢离 子和负的氢氧根离子。在水溶液中,凡是能放出H+的 物质为酸,凡是能放出OH-的为碱。酸与碱的反应主 要是H+与OH -化合而生成溶剂H2O。在其它各种不同 的溶剂中,就有不同的酸和碱。例如,在NH3中,则 相应的酸离子和碱离子是H+和NH2-。
HCl+CH3CO2-
Cl-+CH3CO2H
许多类型的酸的pKa值(相对于水)
利用这样一个表就可以确定一个指定的酸是否将 与一个指定的碱发生作用,由于表中酸是按酸度递降 的次序排列的,因而任何一个酸可以与任何一个在表 内在它下边的碱作用,但是不能与在它上边的作用。 同时表具有以下特点:
(1)当一个酸与一个碱在表中靠近时,虽然在平衡 点主要是弱酸,但是反应是不完全的。 (2)次序有时因温度不同而改变。例如,碱性强度 次序,在50C以上是BuOH>H2O>Bu2O;从1C到 50C是BuOH>Bu2O >H2O;而在1C以下就变为 Bu2O>BuOH>H2O。又如,乙酸在30C以上比二乙基 乙酸强,而在30C 以下比二乙基乙酸弱。
无机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
![无机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38682648cf84b9d528ea7a71.png)
Ka0 越大,酸给质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 越大,酸给质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
讨论: 讨论:
越大,碱得质子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kb0 越大,碱得质子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共轭酸碱对HA 共轭酸碱对HA和A- 有如下关系 HA和
Kaθ·Kbθ= Kωθ
另外,多元酸、碱在水中逐级离解,强度递减。 另外,多元酸、碱在水中逐级离解,强度递减。
[C O ] = =
2− 2 4
[H ] = C [ H ] + K ⋅[ H ] + K ⋅ K K ⋅[ H ] [ HC O ] = = C [ H ] + K ⋅[ H ] + K ⋅ K
+ 2 + + 2 a1 a1 a2
+ 4 a1 + 2 + a1 a1
] [
] [
]
a2
C
[H ]
+ 2
三、酸度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酸度对弱酸( 1.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 分析浓度:指溶液中所含的某酸(碱)总的 物质的量浓度。 平衡浓度: 平衡浓度:指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某一型体 的浓度。 体系达平衡后,某酸(碱)各型体的平衡 浓度之和等于该某酸(碱)的分析浓度。
半反应1 半反应1 半反应2 半反应2 NH3(碱1)+ H2O( 酸 2 ) H+ NH4+(酸1) OH-(碱2)+ H+ OH- (碱2) + NH4+ (酸1)
NH3(碱1) + H2O (酸2)
共轭酸碱对
续
NH4Cl的水解 (相当于NH4+弱酸的离解) Cl的水解 相当于NH 弱酸的离解) NH4+ + H2O H3O+ + NH3
酸碱理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酸碱PPT课件
![酸碱理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酸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9bdb3eb9f3f90f77c61b83.png)
例题
第30页/共67页
四、多元弱碱溶液 浓度的计算
离
当 ;
Kb1cb
/
c
20Kw
时,可以忽略水的解
Kb1cb / c 40Kb2
当
时,可以忽略多元弱碱的
第
二级解c离eq (。OH ) 相K对b1浓 度(的Kb1近)2似 4计cb算Kb1公/ c式为:
c
2
若 cb /[Kb1c ] 400,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H2PO4 H3O+
Ka1
(H3PO4
)
[ceq
(H2PO4 ) / c ][ceq (H3O+ ceq (H3PO4 ) / c
)
/
c
]
第14页/共67页
第二步解离:
H2PO4 H2O HPO42 H3O+
Ka2
(H3PO4
)
[ceq
(HPO42 ) / c ][ceq (H3O+ ceq (H2PO4 ) / c
利用软硬酸碱规则可以判断配合物的稳定 性和预测有关化学反应的方向。一切化学反应 都有朝着硬酸与硬碱结合或软酸与软碱结合的 方向进行的趋势。 第9页/共67页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二、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三、共轭酸碱对 Ka 与 Kb 的关系
第10页/共67页
OH H3O+
ceq (H3O+) ceq (HA) 2ceq (A2) ceq (OH)
根据得失质子相等的原则:
第28页/共67页
水的解离c(:H当2A)Ka1 (H2A) / c 20Kw
时,可以忽略
ceq (H3O+ ) ceq (HA) 2ceq (A2)
酸碱解离和沉淀平衡
![酸碱解离和沉淀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57712398d5bbfd0a78567316.png)
酸: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质子的给予体 。(proton donor) 碱: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质子的接受体 。(proton acceptor)
酸
如: HCl
质子 + 碱
H+ + Cl-
HAc
H+ + Ac-
酸碱半反应
NH4+ H2CO3 HCO3H3O + H2O
H+ + H+ + H+ + H+ + H+ +
在一元弱酸 HB 溶液中,存在 HB 与 H2O
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
HB + H2O B H3O+
达到平衡时:
Ka
(HB) [ceq (B ) / c ][ceq (H3O ) / c ceq (HB) / c
]
一元弱酸的标准解离常数越大,它的酸性
就越强。
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二)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元弱酸 HB 和其共轭碱 B- 在水溶液中存在 如下质子转移反应:
HB + H2O B + H3O+
B + H2O
HB + OH
达到平衡时:
Ka
(HB) [ceq (B ) / c ][ceq (H3O ) / c ceq (HB) / c
]
Kb
(B
)
[ceq
(HB)
/c ceq
][ceq (OH (B ) / c
)
/
c
]
以上两式相乘得:
Ka (HB) Kb (B ) Kw
第三节 弱酸弱碱溶液H3O+和OH-浓度的计算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389b9284254b35eefd347f.png)
同样,碱在水溶液中接受质子,也必须有溶剂水分
子参加。如:氨的离解:
半反应1 NH3 + H+ = NH4+
+) 半反应2 H2O = H+ + OH-
NH3 + H2O = OH- + NH4+
碱1
酸2
碱2 酸1
传统称之为“盐的水解”的反应,也是酸碱反应。 如:NH4Cl、NaAc的水解反应:
NH4+ + H2O === H3O+ + NH3 Ac- + H2O === OH- + HAc
盐:酸碱反应的产物
如:H2SO4→2H++SO42-, HNO3→H++NO3所以硫酸与硝酸都是酸; 又如: NaOH→Na++OH-,Ca(OH)2 →Ca2++2OH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
3
意义:首次对酸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
局限性: ⑴、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 ⑵、不能解释有的物质( NH3)不含OH-,却
(1)在较稀的弱电解质或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
总浓度很低,离子间力很小,接近于1,可认为a = c。
(2)在一般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很高,
离子间力较大,就小于1,因此活度就小于浓度。
在这种情况下,严格地讲,各种平衡常数的计算就 不能用离子的浓度,而应用活度 。
(3)中性分子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H2O HOH
在水溶液中,酸:凡是能够产生H+的为酸, HCl 碱:凡是能够产生OH-的为碱。NaOH
5
又如:液态氨,NH3为溶剂,氨自身电离为: 2NH3 → NH4+ + NH2-
在液氨中,凡能离解出NH4+的物质为酸。 NH4Cl 凡能离解出NH2-的物质为碱。 NaNH2 酸碱反应为:NH4++NH2-→2NH3。
5酸碱溶液和酸碱滴定法
![5酸碱溶液和酸碱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aa17439ec3d5bbfc0a7430.png)
(二) 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 的强电解质,可使弱电解质的离解度降低,这种现 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例: HB
B- + H+ +NaB [H+]减少
+HCl [B-]减少
α α= [=B-[]CHH+减B] 少减少
CHB
(三) 盐效应
Ka1=
[H3O+] ·[HB-] [H2B]
HB- + H2O B2- + H3O+
Ka2=
[H3O+] ·[B2-] [HB-]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各 步有相应的电离平衡
常数,而且 K1>> K2 >> K3>> …. 因此比较多元弱酸强弱 时,只需比较第一步
电离常数值。求算[H+]时 可作一元酸处理.
A.共轭酸 B.共轭碱 C.共轭酸碱对 D.两性物质
例题2.HAc~NaAc缓冲对中,抗碱成分是( C )
A.H+
B.Ac-
C.HAc
D.NaAc
例题3.下列混合溶液中( B )是缓冲溶液:
A.100ml 0.10mol·L-1的NH3·H2O与100ml 0.10mol·L-1的HCl混合。
B.100ml0.20mol·L-1的NH3·H2O与100ml 0.10mol·L-1的HCl混合。
酸碱反应的本质 是H+与OH-反应生成水: H+ + OH- = H2O
酸碱的强弱:根据酸碱平衡常数比较
电离理论的成功点:从物质的化学 组成上揭露了酸碱的本质。
局限性:把酸碱仅限于水溶液中, 忽视了酸碱对立统一的规律。
第一章 酸碱理论
![第一章 酸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e1c24c51e79b8969022669.png)
酸碱理论
强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强,其共轭碱则较弱, 几乎不能结合质子,因此反应几乎完全进行(相当于 电离理论的全部电离)。
HCl + H2O H3O++Cl-
酸1 碱2
酸2 碱1
弱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弱,其共轭碱则较强, 因此反应程度很小,为可逆反应(相当于电离理论的 部分电离)。
HAc + H2O H3O++Ac-
用→表示。的形成并生成酸碱配合物。
酸
碱
酸碱配合物。
(电子对接受体) (电子对给予体)
H+
+
:OH-
H:OH
HCl +
BF3
+
Cu2+ +
:NH3 :F-
4 :NH3
[H←NH3] [F←BF3] [Cu(←NH3)4]
酸碱理论
由于在化合物中配位键普遍存在,因此路易斯酸、 碱的范围极其广泛,酸碱配合物无所不包。凡金属离 子都是酸,与金属离子结合的不管是阴离子或中性分 子都是碱。
酸1 碱2
酸2 碱1
酸碱理论
氨和水的反应,H2O给出质子,由于H2O是弱 酸所以反应程度也很小,是可逆反应(相当于NH3在 水中的电离过程)。
H2O + NH3 NH4+ +OH酸1 碱2 酸2 碱1
可见在酸的电离过程中,H2O接受质子,一 个碱,而在NH3的电离过程中,H2O放出质子,又 是一个酸,所以水是两性物质。
强酸具有高度给出质子的能力。如HClO4、 HCl、HNO3、H2SO4等。
碱的强度:用接受质子的能力来量度。
强碱具有高度接受质子的能力。如OH-、PO43离子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https://img.taocdn.com/s3/m/c4120770a6c30c2259019e7a.png)
★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为两性物质。
HCO3-
H+ + CO32- HCO3- + H+
H2CO3
两性物质:如 H2PO4- , HPO42- 、HCO3-、H2O
2. 酸碱质子理论的优点: ① 酸碱可以是分子,亦可是离子,扩大了酸碱范围; ② 不再将酸碱局限于水溶液当中。
3. 共轭酸碱: 共轭酸碱: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一对酸碱。
共轭酸
共轭碱 + H+ (酸碱半反应)
由酸碱半反应可看出,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注意:酸碱是一个相对概念。
① 依酸碱质子理论,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共轭酸 的化学式:
SO42- 、S2- 、H2PO4- 、HSO4-
HSO4- HS- H3PO4 H2SO4
② 写出下列各分子或离子的共轭碱的化学式: H2S 、H2SO4 、H2PO4- 、HSO4-
一、酸碱解离理论
1. 酸碱定义与中和反应实质
★ 酸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
H2SO4 = HSO4 + H+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碱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 瑞典化学家
NaOH = Na+ + OH-
★ 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2. 解离理论的缺陷
Kb:弱碱的解离常数
共轭酸碱 HA—A-
Ka Kb
c c H A cHA
cHA
c OH
cA
cH cOH K w
K
pK
a
a
KbpK b
课件:第二章 酸碱理论与溶剂
![课件:第二章 酸碱理论与溶剂](https://img.taocdn.com/s3/m/336c06e7b52acfc788ebc996.png)
越好,B原子获得的额外负电荷越多,对于BX3,F是由 2p轨道提供的电子,与B原子的空的2p轨道能量最接近, 所以BF3的离域效果最佳,而BI3最差。
只考虑电负性↘ : BF3 > BCl3 > BBr3 > BI3
只考虑46强度↘: BF3 BCl3 BBr3 BI3
Cs2SO3 + SOCl2 SO2(l)
酸碱溶剂理论扩大了酸碱及酸碱反应范围,电离理 论只是此理论中水作为溶剂时的一种特例;质子理论 可看作是对质子溶剂而言的溶剂体系理论。它可以解 释质子,非质子溶剂体系的酸碱及酸碱反应,这是它 的成功之处。
但酸碱溶剂理论,要求这些反应必须在能够自电 离的溶剂中进行,对于不发生自偶电离的溶剂如氯仿、 苯、醚中的酸碱行为,此理论不适用
路易斯酸、碱定义范围更广,路易斯酸碱理论可以解 释无机反应,也可解释有机反应,所以是目前应用的最 广泛的酸碱理论。
2. 路易斯酸、碱的强度
(1) 路易斯酸的强度
接受孤电子对的能力越大,其酸性越强。对于正离子 酸来说,离子势Z/r越正(正电荷密度越高),则离子吸 引电子对的趋势越强,酸性也就越强。
例如下列路易斯酸强度的排列顺序如下:
1.软硬酸碱的分类
(1)实验基础 Ahrland等对 ⅦA族卤素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
了研究,测定了稳定常数,按配合物稳定性的次序, 提出了两类金属和两类配体的看法。
两类金属离子:
(a)类金属离子 主要分布于周期表的s区的ⅠA、 ⅡA族金属离子及H+,亦包括轻的高价副族元素的离 子如Ti4+,Fe3+,Cr3+和Ce3+离子。它们形成配合物的 稳定趋势是: F Cl Br I; N P As Sb
1酸碱理论-课程思政 化学
![1酸碱理论-课程思政 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793efc27284b73f24250d4.png)
定之否定规是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物质都是酸 凡是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OH-的物质都是碱
酸碱中和产物就是盐和水。
Na2CO3是纯碱,是盐。但其水溶液显碱性。
★在科学的道理上,我们要学会分析、学会批判、 学会求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1.1 酸碱质子理论
大学化学
成都工业学院 主讲:李强林
大学化学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第一节 酸碱理论
1.1 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
1887年 瑞典化学家 阿仑尼乌斯
酸碱 电子
质子
理论 1923年
酸碱电 理论 1923年
离理论
丹麦化学家 布朗斯特
美国物理学家 路易斯
英国化学家
劳瑞
★酸碱理论的演变——科学真理的发展符合否
NH3 + H+ = NH4+
碱
酸
NH3 (l) = NH2-(l) + H+ (l)
酸
碱
2、酸碱反应的实质——质子传递
例:
+
=+
课堂练习一
HCO3-的共轭酸是( H2CO3 );其共轭碱是( CO3 2-)。
A、CO32-
B、HCO3- C、H2CO3
• H2PO4-的共轭酸是( H3PO4 );其共轭碱是( HPO4- )。
1.酸、碱的定义 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 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都是碱
酸—— H+给予体 碱—— H+接受体
酸给出质子后变为碱,碱接受质子后变为酸。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通式 酸
H+ + 碱 酸碱半反应
第五章: 酸碱平衡讲解
![第五章: 酸碱平衡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cac8979b90d6c85ed3ac603.png)
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电解质。
在活的有机体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酸或碱,它们的制备和分析测定条件以及药理作用等,都与酸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酸碱反应是一类没有电子转移、只涉及离子的互换的反应。
许多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都是酸碱反应,有些化学反应只有在适当的酸碱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
了解溶液中酸碱平衡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控制酸碱反应以及与酸碱有关的化学反应的进行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酸碱理论人们对酸碱概念的讨论经过了二百多年,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的酸碱理论,较重要的有:阿仑尼乌斯(S .A. Arthenius )的电离理论;布朗斯特(J .N .Bronsted )和劳莱(T .M .Lowry )的质子理论;路易斯(G .N .Lewis )的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等。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酸碱平衡的有关规律,本节重点讨论质子理论,并简要地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一、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定义及其共轭关系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释放质子(H +)的分子或离子(质子给体),碱是能与质子(H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质子受体)。
例如:HCl 、HAc 、NH 4+、H 2PO 4-、[Cu(H 2O)4]2+等,都能给出质子,它们都是质子酸。
而NH 3、OH -、Ac -、HCO 3-、HPO 42-等,它们都能与质子结合,它们都是质子碱。
例如:根据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给出质子后,余下的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即质子酸给出质子变为碱;反之质子碱接受质子后变为质子酸。
酸和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质子酸H + + 质子碱可见,对质子酸、碱来说,酸内含碱,碱可变酸,所以质子酸、碱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它们之间这种“酸中有碱,碱可变酸”的关系被称之为质子酸、碱的共轭关系。
另外,酸碱质子理论中的两性物质(amphoteric compound )是指在反应中,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如H 2O 、HCO 3-、HPO 42-等。
第六章 酸碱平衡
![第六章 酸碱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c31df14bcf84b9d528ea7a00.png)
第三节
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一)一元弱酸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二)一元弱碱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三)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之间的关系 (四)多元弱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 平衡 (五)质子转移平衡的移动
(六)酸碱水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返 回
(一)一元弱酸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一元弱酸HB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反应式: HB+H2O=H3O++B- 在一定温度下,Ki与 [H3O ] [B ] Ki [H2O ]为常数。 [HB] [H2O] [H ] [B ] Ka [HB] Ka称为酸的质子转移平衡常数,酸的解离平衡 常数,简称酸常数。其大小与酸本身的性质、温度 有关。T增大,酸常数如何变化? Ka越大,酸越容易失去质子,酸的酸性越强。 问题:是否溶液的酸度也越强?
返回
(四)多元弱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特点: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
H3P O4 + H2O H2P O4- + H2O HP O42- + H2O
H3O H3O
+
+
H2P O4HP O423P O4
H3O+ +
+
+
[H2 PO4 ][H3O ] Ka1 6.92103 [H3PO4 ]
K W [H ] ([H ] [B ]) KW [B ] [H ] (4) [H ]
KW [H ] ([H ] ) [H ] 将(4)代入(1)中,K a KW c ([H ] ) [H ] K a K W 化简:K a c K a [H ] [ H ]2 K W [H ]
第01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
![第01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cf59452d2af90242a895e55d.png)
第一节 酸碱概念回顾 二、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理论
能给出质子( 的物质是酸。 1、定义:酸: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 定义: 能接受质子( 的物质是碱。 碱: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 Kw=KaKb 酸碱共轭关系:酸给出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做该酸的共轭碱。 2、酸碱共轭关系:酸给出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接 受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受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举例: 3、举例:HCl = H+ + ClNH4+ + NH2- = NH3 + NH3 酸 = H+ + 碱 酸1+ 碱1 = 碱2 + 酸2 4、酸碱的强度标准:[H+],Ka , Kb , pKa , pKb ,pKw 酸碱的强度标准: 5、评价:酸碱概念推广到所有的质子体系,与溶剂无关。适用于水溶 评价:酸碱概念推广到所有的质子体系,与溶剂无关。 液中。酸碱反应的本质是质子的转移。 液中。酸碱反应的本质是质子的转移。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下列物质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既是酸又是碱? 1、下列物质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既是酸又是碱? HCl、 HS-、CO32-、H2PO4-、HSO4-、NO3-、HCl、Ac_、OH下列物质的共轭酸是什么? 2、下列物质的共轭酸是什么?SO42-、S2-、H2PO4-、HSO4-、NH3 下列物质的共轭碱是什么?HCl、 HCN、 3、下列物质的共轭碱是什么?HCl、HClO4、HCN、H2O2、NH4+
10 第一章 酸碱理论与非水溶 液
主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酸碱概念回顾 常见重要的软硬酸碱(HSAB)
第一节.酸碱理论.ppt
![第一节.酸碱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2bb15684254b35eefd34a8.png)
酸碱反应的实质
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 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相对较弱的酸
和碱的方向进行 ● 对于某些物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布朗斯特平衡
布朗斯特酸碱反应可写为如下通式:
HB + B’
B + HB’
显然, 布朗斯特酸碱反应是碱B与碱B’争夺质子的 反应, 碱的强弱影响着酸的强度。
•溶剂自身电离
•2H2O = H3O++OH•2NH3 = NH4++NH22H2SO4=H3SO4++HSO4N2O4=NO++NO3-
2SO2=SO++SO3-
2BrF3=BrF2++BrF4-
酸
碱
酸碱反应
HCl NaOH
HCl+NaOH=NaCl+H2O
NH4NO3 NaNH2 NH4NO3+NaNH2=NaNO3+2NH3 H2S2O7 NaHSO4 H2S2O7 +NaHSO4=NaHS2O7 + H2SO4
(通过测量电导测定H+、OH-浓度,利用PH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化学家
计测出H+浓度,并采用Ka、Kb和pKa、pKb进
行定量计算。)
•缺点:只限于水溶液 • 无法解释A、非水溶液或不含氢(SO2、CO2、SnCl4)和羟 离子成分(F- 、 CO32- 、K2O 、NH3,有机胺)的物质也表现 出酸碱的事实?
HB(aq) + H2O(l)
Bθ(aq) + H3O+(aq)
第三 四章 酸碱反应
![第三 四章 酸碱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1f57525647d27284b73518e.png)
第三章 酸碱反应第一节 布朗斯特—劳莱酸碱理论一、布朗斯特—劳莱酸碱定义1923年布朗斯特和劳莱分别提出酸碱的定义,酸定作质子给予体,碱定作质子接受体,在水溶液中布朗斯特—劳莱的定义与阿伦尼斯(Arrhenius)的酸碱概念(酸是产生氢离子,碱是产生氢氧根离子)没有什么差别。
+-232H OH O +OH 纯溶剂 酸 碱布朗斯特—劳莱理论有用之处在于能用在任何质子溶剂,倒如氢和硫酸:+-423+-34424NH +NH 2NH H SO +HSO 2H SO →→ 酸 碱 中和产物 酸 碱 中和产物此外,其他一些质子转移反应,平常不称为中和反应,而性质上显然是酸—碱反应,用这个定义也容易处理:+2--43N H + S N H + HS→ 酸 碱 碱 酸这些只有传递质子能力,又有差别的物质称为共轭体(上式中用线相联),每一共轭对的强酸和强碱反应形成弱酸和弱碱, +4NH 酸性比-HS 强,3NH 碱性比2-S 弱,因此这个定义强调试剂对质子的竞争能力,只用在质子溶剂体系中。
二、二元质子酸的强度二元酸例如氢卤酸在溶液中的离解方程是:+-HX(aq)H (aq)+X (aq)在这个反应中,产物和反应物都被不定数目的水分子溶剂化,它的平衡常数,即酸的电离常数与反应自由能G ∆的关系是:ln k G RT θθ∆=-这里的R 是气体常数,T 是在平衡建立时的绝对温度。
因此我们如果了解上述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就可以估计这些二元酸的强度。
反应自由能的变化与反应焓的变化H ∆有下列关系:G H T S ∆=∆-∆其中△S 是反应过程的熵变。
为了求得这个反应熵变,建立图1中所表示的热化学循环,其中()()(),,HX H X D IE EA 分别为这些物质的离解能,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HX H X H H H +-∆∆∆分别代表中性分子HX 、阳离子H +和阴离X -的水化焓,()ion H ∆则表示上述电离反应的焓变,根据热化学循环就可求得这个焓变数值()()()()()()()ion HX H X HX H X H H H H D IE EA ++-∆=-∆+∆+∆++-图1 酸电离的能量循环对于上述反应的熵变,可以由下式得到:()()()ion H X HX S S S S S +-∆=∆=+-氢卤酸电离的热化学数值列在表1,同时计算出的pKa 值也包括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F3 + :NH3
F3B-NH3
A —B + :B
A—B’ +:B
取代反应
第二类反应叫置换反应(Displacement Reaction)。或 表示配合物中的碱配位体被一个外来碱置换,例如: [Cu(H2O)4]2+(aq) + 4 NH3(g) [Cu(NH3)4]2+(aq) + 4 H2O(l) HS-(aq) + H2O(l) H3O+(aq) + S2-(aq)
第一章 酸碱理论
• §1-1 酸碱概念 • 1.1、酸碱的水-离子论
1887年 阿 累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凡在水溶液 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叫酸,而在水溶液中 产生氢氧离子OH-的物质叫碱。酸碱中和反应 就是H+和OH-结合生成中性水分子的过程。”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 (通过测量电导测定H 、OH 浓度,利用PH 瑞典化学家 + 计测出H 浓度,并采用Ka、Kb和pKa、pKb进
• 优点:能提供一个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度
行定量计算。)
•缺点:只限于水溶液 • 无法解释A、非水溶液或不含氢(SO2、CO2、SnCl4)和羟 离子成分(F- 、 CO32- 、K2O 、NH3,有机胺)的物质也表现 出酸碱的事实? • B、无水(气相)酸碱反应?(BaO+SO3 ,NH3+HCl)
1.2、酸碱质子理论
F
F
Si F
+
2 ( F– )
F
Si
F
F
F
★
另一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满足8电子结构,但
可通过价层电子重排接纳更多的电子对。
子形成 HCO 3:
O C O +
再如CO2能接受OH–离子中O 原子上的孤对电
O
OH– O
C―OH
★
某些闭合壳层分子可通过其反键分子轨道容纳外来 电子对。碘的丙酮溶液呈现特有的棕色,是因为I2分 子反键轨道接纳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 (CH3)2COI2。 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轨道能接受一对 孤对电子:
•定义
酸: 反应中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即质子给予体 碱: 反应中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即质子接受体
Brfnsted J N(布朗斯特 丹麦物理化学家
酸碱反应指质子由给予体向接受体的转移过程 气相中
水 是 两 性
HF(g) + H2O(l) →H3O+(aq) + F–(aq)
+
+ H2O(l) + NH3(aq) →OH –(aq) + NH4 (aq)
SbF 5
AgF
SbF 5+ AgF =AgSbF6
•优点
把水溶液中的一套推广到非水溶液中去(水- 离子理论,质子理论为其特例)
•缺点
•只适用于能自电离的溶剂体系中,不适用于不电 离的溶剂(如苯、氯仿)中的酸碱体系及无溶剂 的酸碱体系. 如气相反应 : HCl+NH3
1.4、酸碱电子论
布朗斯特酸碱概念的核心系于
NC
CN
NC
CN
C
NC
C
CN
NC
C
C
CN
•Lewis碱包括: •A、 阴离子 •B、 具有孤对电子的中性分子如 NH3、H2O 、CO2、CH3OH; •C 、含有碳-碳双键的分子如CH2=CH2。 •Lewis碱显然包括所有Bronsted碱,但Lewis酸与 Bronsted酸不一致,如HCl、HNO3是Bronsted酸, 但不是Lewis酸,而是酸碱加合物。
[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
2+ NH3 Cu2+ + 4 [NH3] NH3 Cu NH3 NH3
★ 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
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 SiF4 是 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 [SiF6]2–。 F F F
键长/pm
键的解离能/ kJ· mol-1
θ Ka
160.9 > 141.4 > 127.4 > 91.7
297 < 1011 > 431 < 569 107 > 3.5×10-3
•2.键的极性
★ 比较同一周期元素二元酸的强度时, 键的极性成为
主要的影响因素。 键的极性越大, 越容易发生向碱 的质子转移。 化合物 Δχ NH3 0.9 < H2O HF 1.4 < 1.9
●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 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相对较弱的酸 和碱的方向进行
● 对于某些物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布朗斯特平衡
布朗斯特酸碱反应可写为如下通式: HB + B’ B + HB’ 显然 , 布朗斯特酸碱反应是碱 B与碱 B’ 争夺质子的 反应, 碱的强弱影响着酸的强度。 HB(aq) + H2O(l) Bθ(aq) + H3O+(aq)
路 易 斯 碱 (Lewis base) 则 指 能 作 为 电 子 对 给 予 体 (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 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 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2+ NH3
Cu2+ + 4 [NH3] NH3 Cu NH3 NH3
第一列 Fe3+ Cu2+ H+ BF3 AlCl3 SiF4 CO2 I2 + + + + + + + +
•优点
•酸碱概念扩大到所有的质子体系,适用 于水溶液,非水溶液,气相溶液,无溶 剂体系。 •缺点
•只适用于包含有质子转移的反应。如 BaO+SO3
1.3、酸碱溶剂论
• Franklin 1923年提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 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 而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 溶质称作碱;酸碱反应即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 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溶剂自身电离
第二列 6H2O 4 NH3 H2O NH3 Cl– 2 F– OH– (CH3)2CO 路易斯碱
第三列 [Fe(OH2)6]3+ [Cu(NH3)4]2+ H3O+ F3BNH3 [AlCl4]– [SiF6]2– HCO3– (CH3)2COI2 配合物)
(路易斯酸 +
2. 路易斯酸的分类
★ 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
•2H2O = H3O++OH•2NH3 = NH4++NH22H2SO4=H3SO4++HSO4N2O4=NO++NO3-
酸
碱
酸碱反应
2SO2=SO++SO32BrF3=BrF2++BrF4-
HCl NaOH HCl+NaOH=NaCl+H2O NH4NO3 NaNH2 NH4NO3+NaNH2=NaNO3+2NH3 H2S2O7 NaHSO4 H2S2O7 +NaHSO4=NaHS2O7 + H2SO4 NOCl NH4 NO3 NOCl+ NH4 NO3=NH4Cl+2 N2O4 SOCl Cs2SO 3 2SOCl + Cs2SO 3 = 2CsCl +2SO2
理论中都是离子酸或离子碱。
•酸碱具相对概念:酸可以是分子、阳离子(H3O+、NH4+、 [Fe(H2O)6]3+) 、阴离子(H2PO4-、HCO3-) ;碱也可以是分子、阳离子 ([Al(H20)5(OH)]2+)、阴离子(S2 -、Ac-、HCO3-)
酸碱反应的实质
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1-2 酸碱强度 2.1 酸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如果了解了化合物的酸碱性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就会发现,化合物的酸碱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
切相关。
1. 键的强度 ★ 化合物显示的酸性源自失去质子的能力,可以预期 酸的强弱与H—B键的强弱有关,H—B键越强 ,相 应的酸越弱。
HI HBr 368 109 < > HCl HF
+(aq) NH (aq) + F– (aq) 4 4 溶剂中 HF(aq) + NH3(aq) → NH
H2S(aq) + H2O (l) →H 3O+ (aq) + HS-(aq)
•共轭酸碱对
任何布朗斯特酸碱反应都涉及两个共轭酸碱对。 一种物质是酸是碱, 取决于它参与的反应;既可为 酸又可为碱的物质叫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 质子理论中无盐的概念,电离理论中的盐,在质子
•
HnX(g)
ΔH
D H(g) + Hn-1X (g)
Ip• • •
H+ (g)+ Hn-1X (g)
Δ H == D + Ip +(-EA) 其中D--键能,X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 D越大。 - EA - -电子亲合能,X的电负性越大, EA越大 半径减少,D增大;电负性增大; EA增大, EA为主 CH4 NH3 H2O HF 半径增大,D减少 SiH4 PH3 H2S HCl 电负性减少, EA减少 GeH4 AsH3 H2Se HBr D为主 H2Te HI Δ H减少,酸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