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我对于教师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我对于教师身份的认同和理解在我眼中,教师是一个负责任、有使命感的职业。
在2023年的今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和理解已经更加深刻。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领袖和决策者。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和困难。
只有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困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
在2023年,科技的进步使得教学方法和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信息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的,“以人为本”依然是教师的核心理念。
教师需要发挥人文思维和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和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需要在精神和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正确价值观,并着重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塑造。
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力量。
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教师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教师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承担起育人的使命。
总之,在2023年,我对于教师身份的认同和理解依然非常深刻。
教师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需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心,为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相信,未来的教师,将以更加创新、更加务实、更加高效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师认同方面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认同的重要性。
教师认同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乎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以下是我在教师认同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认同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这是无比光荣和神圣的使命。
自从我走上教师岗位以来,我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
我认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教育事业的使命。
其次,教师认同来源于对教育理念的理解。
教育理念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它指引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我从事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将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再次,教师认同来源于对学生的关爱。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在我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师工作的信念。
此外,教师认同还来源于同事之间的支持与协作。
教师是一个团队,我们共同肩负着教育的使命。
在我的工作中,我非常珍惜与同事之间的友谊,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这种团队精神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教师这条道路上。
最后,教师认同来源于社会的认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始终以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导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
在我国,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这种认可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投身教育事业。
总之,教师认同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从事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认同的重要性。
教师身份认识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身份认识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身份认识培训心得体会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使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教师身份,我参加了一次教师身份认识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教师身份认识的知识和技巧,并且从中汲取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是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追求,并且要把这些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价值观教育。
我认识到只有自己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教师。
其次是专业素养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并且进行了实际操作和讨论。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发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再次是与学生的关系建立。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能够信任我并且愿意接受我的教育和引导。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最后是在团队中的合作和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与同事们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面对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团队合作和交流的实践活动,并且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只有在团队中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与同事们进行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个认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自从踏上这个神圣的职业岗位,我就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教师个认同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个认同是对自己职业的认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种热爱让我在教学中充满激情,使我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个认同是对学生个认同的尊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特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成长。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三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些努力,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再次,教师个认同是对教育理念的认同。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实施者。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我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的认同,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
此外,教师个认同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也有着无尽的成就感。
每当看到学生在我的教导下取得优异成绩,我内心充满了自豪。
这种自豪来源于我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来源于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正是这种认同,让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最后,教师个认同是对教育环境的认同。
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这样的环境。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倡导诚信、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教师他者认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教师他者认同”的重要性。
所谓“教师他者认同”,即教师对自身角色和职责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教师他者认同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他者认同使我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教育工作中,我不再是那个单纯传授知识的个体,而是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塑造他们品格的引路人。
这种角色定位使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其次,教师他者认同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我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这种关注使我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包容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他者认同使我更加重视家校合作。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因此,我努力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同时,我也积极向家长传授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教师他者认同还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因此,我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总之,教师他者认同让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家校合作,关注社会期望。
以下是我对教师他者认同的几点体会:1. 教师他者认同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摘要: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辨析教师的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在概念内涵、实现途径、实践中的理论形态和教师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指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实际运用理论的价值,并关注其作为生命性存在的生存方式,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分别,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教师作为影响课程变革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认为,课程开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的开展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课程变革就难以实现。
然而我们在审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时,发现教师这一变革性力量没有完全按照改革所设定的理想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新〞的课程政策规定了“新〞的教师专业角色后,变革者认为教师理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但现实却是“政策上所设定的,以为能藉以促成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角色,往往因缺乏教师的认可,流于一厢情愿的想法,而难以拓展〞,这也就造成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实际上,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会提出一些符合变革特征的、并要求教师到达的“标准〞。
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这些“标准〞都是由行政机构和专家等外在的力量“设想〞出来的,都是一种外部赋予的、控制性的“观点〞而已,因而在超越“旧〞的技术理性的同时,往往被所谓“新〞的技术理性所“奴役〞。
课程改革设定的理想角色(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转化型知识分子〞等)只是为教师的专业开展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并渴望到达的标准性形象,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教师惰性行为仅仅是外在的力量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所“主观认为的〞,教师“自己〞对此或许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
这就进一步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基层教育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
基层教育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尤其在基层教育的场域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显得尤为复杂。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引导者。
对基层教师而言,身份认同不仅影响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与生涯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内涵多维而深刻,涉及自我认知、社会认同、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基层教育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以及个人职业成长经历等。
因此,探讨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首次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教师的内心认同感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教育效果。
此种认同感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价值观以及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在基层学校,教师往往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工作压力沉重等现实挑战,因此,他们的专业身份认同常常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侵蚀。
教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他们的教育信念,实现身份的专业化,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在基层教育中,教师面对的学生背景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坚持终身学习,参加专业培训、教育研究以及同行互动,都是教师提升专业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上,更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生需求的敏感度以及对教育政策的理解上。
教师的身份认同也受到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基层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师容易感到挫败,这种状况往往影响其专业身份的认同。
然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往往被视作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引导者。
在这样的双重角色中,教师需要不断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平衡,努力克服外界的压力与挑战,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学校文化在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角色、职责和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因此,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教师的身份认同普遍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动性。
教师的个人经验、社会文化背景、职业环境和教育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其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也会对教师的行为、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改革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应该重视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变化,探究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引导教师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和有利于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措施,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 -。
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导言:教师身份认同培训是一种专门针对教师开展的培训,旨在加强教师对自身教育角色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发展。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教师身份和教育理念的知识,也深入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对自己的教育职业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以下是我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智慧和品格,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学到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内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的。
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跨文化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多元文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师的角色认知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递和评估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启发者和榜样,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特点,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社群的组织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还讨论了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建立。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认同和选择。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但应该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我们理清教育价值观的本质和重要性。
教师工作的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
教师工作的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承载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
在教师工作中,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
本文将就教师工作中的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进行探讨。
一、教师角色教师角色包括传授者、引导者、评估者以及关怀者等。
首先,作为传授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师还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是学生的评估者。
通过对学生的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评估应当公正客观,并且注重鼓励和引导,而非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最后,教师还应当是学生的关怀者。
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角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一个教师的身份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效果。
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等。
首先,自我认知对教师身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在学生的教育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师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职业环境对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职业环境可以提供给教师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增强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同感。
而不良的职业环境可能削弱教师的身份认同,使其产生职业倦怠或情感疲惫。
教育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身份认知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这份职业的神圣与责任重大。
自踏入教师行列以来,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在课堂上,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的引路人。
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完成我的使命。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不仅是他们的知识导师,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我深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优秀的学生,更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再次,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我不仅是他们的知识顾问,更是他们的心灵慰藉者。
我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同时,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教师是学校的形象代表。
作为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教师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深知,教无止境,学无止境。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在教育的道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一、引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即课程”的观念成为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一种主流话语,反映出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为预设好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作为知识的传道者存在,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
教师面临这种转变如何应对?这需要教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重构。
本文采用传记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式,对一位高中英语教师的成长经历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探讨教师身份认同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传记研究,即利用档案、个人生活材料、访谈等手段,通过对个人关键生活经历的描述,揭示个体生活的意义。
研究者广泛掌握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场合的学习、工作、生活、闲暇的种种生活资料和书面的文本资料,然后通过访谈他人或自我叙事,以及其他的途径,将收集的材料置入被研究者的历史之中,将其情境化、具体化,然后以不同阶段的典型故事为主,对材料进行重新组织。
最后,将故事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体生活情境中来解释故事的生活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某省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中英语教师――M老师。
M老师自2000年开始从事高中英语教学。
短短的8年时间,M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他传记式的个人从教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M教师在重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教师身份认同的完整性对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M教师的成长轨迹(一)思想的引领M老师走向英语教学工作的岗位受到他的三位中学英语教师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我有幸遇到了三位英语老师。
他们敬业、充满活力而且不失幽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以及平时生活中的随和与感性。
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
(M教师的自述,下同)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教师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新时代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责任伦理 心得
新时代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责任伦理心得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认同和责任伦理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讨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责任伦理,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新时代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责任伦理,并共享一些心得体会。
二、身份认同与责任伦理的重要性1.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裙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的身份认同直接关系到其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对于培养学生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树立正确的身份认同,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责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2.责任伦理的重要性责任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应当在教学中承担起对学生成长的伦理责任。
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有责任,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教师的身份认同1.担任学生引路人的身份认同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这一身份认同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指引者。
我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2.践行教育初心的身份认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应当坚守教育初心,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师的身份认同中,我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不断追求教育的创新与进步,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伦理1.对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应当对学生负有道德和伦理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诉求,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我还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对学校的责任伦理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应当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负起一份责任。
教师身份认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自从踏上教育这片热土,我始终保持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以下是我对教师身份认同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统一。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和创新思想。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
再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还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同时,我还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下是我对教师身份认同的一些具体体会:1.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几点思考。
教师,这个职业,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是点亮未来的明灯。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借此机会,探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一、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内涵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尊重和热爱。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认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清晰的认识,理解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2. 职业尊重:教师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学生,尊重同事,尊重教育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 职业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乐于奉献,愿意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努力。
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1. 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会更有动力去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认同教师职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增强教育公平: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助于教师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4. 传承文化: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三、如何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1. 强化职业认同教育: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教育,让教师了解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心理需求,为教师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
3. 提供发展平台: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交流等机会,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4.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社会、家庭、学校应共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重和荣誉。
职后教师教育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思考
职后教师教育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思考姜蕴【摘要】教师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需要对于身份自身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期待在发生改变,而教师对其身份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却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做认真的思考,而如何化解矛盾也是实现有效的职后教师教育之关键所在。
%Teacher's identity is a construction process , which nee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self-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expectations for teachers'social role in our so-ciety has changed;however, teachers'self-identity hasn't changed correspondingly.Thus, the conflicts b etween external “role expectation” and internal “self-identity” require our attention and the way to solve itis the key to effective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职后教师教育;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作者】姜蕴【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外语研修部,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过去十年,公众对美国公共教育质量日益担忧,教师质量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受到奥巴马政府宏大的“力争上游”(Race to the Top)竞争性计划的鼓舞,很多州都积极地实施教师强化评估计划,致使学生考试成绩会影响着教师的就业状况和收入。
专业身份认同:教师队伍质量的核心
专业身份认同:教师队伍质量的核心
题目
专业身份认同:教师队伍质量的核心
出处
《人民教育》2018.8期 P17
时间Leabharlann 2018.9.19①②③内 容
随 想
1.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质量的核心,更是师德的核心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而活?我想成为怎么样的人?”这是个体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存在意义的追问。
“我要做怎么样的教师?”“面对学生,我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我有怎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教学观?”等涉及教师专业性的问题时,则是教师对自己专业身份认同的追问。
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将其等同于发展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好像只要我们给了教师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好像只要我们给予教师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就能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优秀教师的行为。
3.有效的教师教育还应包括关注教师是如何赋予自我和客观现实意义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行为指导这个层面,要帮助教师发展一套合宜客观的信念系统,这很大程度上正是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所要做的事。
4.培育教师队伍多元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
5.我们发现,优秀教师往往因其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而为学生所折服。这些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场和言行举止已然发挥了其教育意义,教师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的自我也是一种教学工具。
6.新教师在向优秀教师学习教育经验时,一定不要只看表面上他们用了什么招,还要尽可能去了解这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及其与学生相处的经历故事等,尽可能在更加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其更为本质的内容,同时也需要反思自身特点及所处的情境,考虑如何将那些本质的东西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教师的职业认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一代的重任。
自从踏上教育这片热土,我便深深地热爱这个职业,并始终坚信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以下是我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呵护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教师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我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我也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此外,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职业。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在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一些具体体会:1.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2.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特征和职责心态的认同程度。
教师的身份认同既涉及到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又关乎教育实践和教学管理的效果与影响。
一、表现形式教师的身份认同有很多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 安全感: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自尊、自信、自我价值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以在作为教师的过程中获取一种被重视、被肯定的感觉,从而积累一种安全感。
2.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教师身份认同越高,对于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履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越强。
3. 教学成果和学生反馈:一个教师的身份认同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衡量,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学生高度的评价,表明他的身份认同是高度的。
二、影响教育实践的因素1.父母影响:父母的身份认同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特别的影响,对于教师而言,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不仅会让教师的身份认同得到加强,还会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2.教育工作经验和文化素养:教师对其身份认同的觉悟程度与其教育工作及文化素养相关,教育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低是构成一个教师的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3.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必须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实现职业目标上的成功,对于教师自身的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三、启示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度的身份认同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为了保证教育工作中的身份认同,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要点:1.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知识素养,开展不断自我评价和调整;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健康生活;3.与同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能力;4.注重个人心理健康,通过自我完善去提升自我认识。
教师认同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教师认同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认识到教师认同的重要性。
教师认同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一个具有强烈教师认同感的教师,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反之,缺乏教师认同感的教师,可能会对工作产生倦怠,影响教学质量。
在讲座中,专家强调了以下几点关于教师认同的关键因素:1.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建立教师认同的基础。
2. 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会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教育责任。
3. 教师的自我认知。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工作效率。
4. 教师的团队合作。
教师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还需要在团队中形成共识。
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认同感。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2. 拓展教育情怀。
我要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社会进步,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3. 加强自我认知。
我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肩负起教育责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4. 强化团队合作。
我要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与同事们共同进步,为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认同感贡献力量。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认同感,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李茂森教育学术月刊2008.7EDUCATIONRESEARCHMONTHLY摘要: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发展从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来理解“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不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规定;身份认同作者简介:李茂森,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7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上海200062)。
教师作为影响课程变革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认为,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的发展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课程变革就难以实现。
然而我们在审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时,发现教师这一变革性力量没有完全按照改革所设定的理想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新”的课程政策规定了“新”的教师专业角色后,变革者认为教师理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但现实却是“政策上所设定的,以为能籍以促成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角色,往往因缺乏教师的认可,流于一厢情愿的想法,而难以拓展”,[1]这也就造成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实际上,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会提出一些符合变革特征的、并要求教师达到的“标准”。
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这些“标准”都是由行政机构和专家等外在的力量“构想”的,都是一种控制性的、外部赋予的“观点”而已,因而在超越“旧”的技术理性同时,被所谓“新”的技术理性所“奴役”。
课程改革设定的理想角色(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转化型知识分子”等)只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并渴望达到的标准性形象,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教师“惰性”行为仅仅是外在的力量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所“主观认为的”,教师“自己”对此或许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
这也进一步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即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而实现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
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问题,我们主要对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在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来加以考察和明晰。
一、概念内涵:“社会自我”还是“个体自我”?在社会学视野中,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而角色就是指对某一特定职位的一种期待与规范。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往往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成为别人眼中所期待的教师形象(或角色),是强调作为“教师”的人,而不是作为“人”的教师。
这种被期待的教师角色是外在赋予的理想要求,是他人专业论述的产物,也就是要求教师达到职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客观特征。
在任何一个社会或时代,都会对教师职业提出某些与社会变革特征相吻合的外在规定性要求,当教师个人不具有这种角色规定性时,则被看作是“落后”(或者是“抗拒”)的表现。
对于教师而言,其代价就是放弃“个体自我”,强化“社会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所期望的样子,其自身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主性可能都丧失了。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不断地努力成为他人眼中“教师”的形象,唯独遗忘了自我。
弗罗姆(E.Fromm)认为,这种自我的丧失,就是由于自己基本上是他人期望的反映,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了克服丧失个性带来的恐惧,他被迫与别人趋同,通过他人连续不断的赞同和认可,寻找自己的身份特征”。
[2]因此,强调教师的角色规定,就是让教师寻求到一个可以归属的社会自我,并以社会自我完全遮蔽个体自我,成为真实的“伪自我”。
身份认同主要是人们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确认。
它一方面是寻求我64与他人的区别,强调个体差异的自我(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是明确我与他人的联系,强调具有相同特征的集体自我(即社会自我)。
用利科(P.Ricoeur)的说法,前者是指“作为个性的身份认同”,后者则是“作为共性的身份认同”。
也正是由于身份认同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它也就同时具备了个体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成为一种被个体化了的社会位置。
[3]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的统一,也就是社会自我与个体自我的有机结合体。
它是在主我对客我的不断追问和建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在“集体的同一”和“个体的差异”之间维持适宜的张力,既在社会性层面上涵盖了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规范,更在个体性层面上包容了每一个教师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对自身的批判反思与价值定位。
因此,从概念内涵上来看,“角色规定”主要是着眼于“社会自我”的维度,完全丢弃了“个体自我”;而“身份认同”则是在强调“个体自我”的前提和基础上,不断地对“社会自我”进行自主选择、建构和认同。
二、研究视角:“规范论”还是“存在论”?日本学者佐藤学(SatoManabu)指出,教育学关于教师的话语,一直围绕着“教师应当如何?”的规范性逼近,……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是怎样一种角色?”“为什么我是教师?”的存在论逼近。
[4]从强调“规范性逼近”到关注“存在论逼近”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研究的视角变换,即从应然的价值判断到实然的存在方式的转移,从外在的规范要求到内在的教师个体生命表现的转移。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从重视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强调内在的身份认同,也体现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变化。
前者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必须”式的思维取向,后者则注重的是教师“能”、“可以”式的思维取向。
在“应该”的观照下,存在的多种教师角色立即在教师面前呈现出高下优劣的分别,使教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而不能选择其他。
在应然的理论中,我们往往为教师设定了角色的转型(如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者”),它使教师在二元对立的关系式中能够辨明专业发展的方向,但这种角色转型本身就蕴含着对教师自主选择的控制,以某一种规定性角色居于支配性地位,将教师简单化为“社会”的个体,忽视了教师是一个多种角色并存的、复杂的“生命存在”。
帕克(R.Park)强调,角色与社会的结构位置相联系,而自我则与社会结构位置规制下的角色扮演联系紧密。
[5]在这种角色理论支配下,教师的自我往往是与社会制度安排的社会自我相吻合。
实际上,作为一个真实具体的“人”来说,角色转型不可能是用一种角色完全替代另一种角色,它是一个不断动态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简单归属定位。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可能“技术熟练者”的成分或因素多一些,“反思性实践者”的成分或因素少一些,反之亦如此。
不论是强调“技术熟练者”还是“反思性实践者”,如果将二者置于截然对立的位置,实质上都体现了思想上的同构性,即试图用一方来掩盖另一方。
这就剥夺了教师个人成为预期角色以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也就客观地造成了教师的“现实困惑”。
“当我们以‘角色’期望要求一个人时,这个角色就掩盖了人的真实自我;……规制性的角色经常导致个人声音的压制,剥夺个人界定情境的权力。
况且,由一个权力来源所赋予的专业角色却经常与教师的认同不一致,而导致教师在工作上的困扰”。
[6]所以卡勒说,二元对立的优点在于能够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然而它的主要危险也正在于此。
[7]在“可以”式的思维取向中,已经改变了在“教师应该是什么”追问中把教师作为客体的“物”的控制倾向,教师拥有了多种角色的选择可能性,也就使得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冲动的“人”成为可能。
这些多种角色在教师的“核心自我”中都有一个存在的位置顺序,在序列中位置高的,往往要比在序列中位置低的更容易得到认同。
根据戈夫曼(E.Goffman)的“拟剧理论”,[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展示,都是个体有意地在某种情境中“提供”一些表演,在“前台”表演的角色都是被制度框架所“型塑”过的,以理想化的形象出现的,而真实的自我往往在“后台”出现。
这就造成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人格的分裂。
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抵制现象,正是因为制度设计好的理想形象没有完全得到教师的自我认同。
换句话说,要实现教师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得教师在“前台”和“后台”得以表现一致,必然有赖于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性角色规定。
赵汀阳先生认为,“应该”(或“规范”)只是意向性的,而意向性活动必须以存在论事实为前提,意向性问题的意义最后受制于存在论问题的意义。
[9]因此,“规范论”视角下的“角色规定”如果脱离教师的真实具体存在,不能得到教师对专业角色的建构和认同,就将变得没有实际意义;而“存在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则基于教师个体生命独特存在的前提,实现了“是”与“应该”之间自主选择的有机平衡。
三、理论形态:“倡导的理论”还是“运用的理论”?教师往往面临着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社会、教育专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或者是“社会概念”),属于外在的“倡导的理论”,处于“显概念”的水平;另一种是直接作用于教师实践的“自我概念”,属于内在的“运用的理论”,处于“隐概念”的水平。
所谓“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前提或者理论假设,就是它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客观真理性。
这一逻辑前提要求教师“必须如此”行为,而强调教师的“角色规定”,往往追求的正是一套标准的、客观的“倡导的理论”。
当这种理论没有很好地得到教师自我的认可与转化,充其量也只是试图“占有”某些理论或观念,正如弗罗姆(E.Fromm)所言,“存在式生存中的信仰,不是首先信奉某个观念,它是一种内心的倾向,一种态度。
或应该说,是人在信仰之中,而不是人占有信仰”。
[10]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理论话语体系,不是内心产生了一种态度,并反思批判性地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中,而是试图去占有或复写某个流行的观念,这样做的结果是误解某些教育理念并使之工具化。
“倡导的理论”在知识形态上主要是公共的、显性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65教育学术月刊2008.7理论知识,而“实际运用的理论”主要是个人化的、隐性的实践知识。
这种“倡导的理论”只有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用。
陈向明教授指出,个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11]它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并有效运用的理论,在日常工作中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作为课程改革政策的一种“配套措施”,外在的角色规定则试图让教师完全按照“倡导的理论”来从事教育教学行为,当教师没有能够按照“倡导的理论”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被指责“抗拒”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