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NN新闻报道批评性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严秋宜李耕砚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本文将与CNN有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两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初步分析,力图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对语篇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并探究这样的语篇生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1.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即CDA)的概念首先由Fowler,Hodge,Kress 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后来Fairclough,Wodak,van Dijk等学者都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认为新闻语篇值得仔细研究(转引自Jing Yin,2007)。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分析语言和语篇的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语言发挥作用。

法国哲学家Destutt de Tracy被认为是首先使用“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他多次表明,“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者“观念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Thompson,转引自辛斌,2007)。

Van Dijk(2001,14-16)指出,意识形态决定于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等(辛斌,2000)。

针对新闻语篇,读者应该从批评的角度审视,发现渗透在语言中的不易觉察的意识形态。

本文主要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CNN的两篇新闻报道的初步分析,发现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生成体现的,并探讨这样的语篇构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语料情况与分析本文以CNN官网上收集的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两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报道中语言的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展开简要分析。

外媒涉华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 ——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语篇为例

外媒涉华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 ——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语篇为例

外媒涉华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 ——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的
新闻语篇为例
邓婕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6)011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将话语研究和社会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语篇所传达的话语、权力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公正报道,但由于新闻报道所代表的权力主体与所受驱动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其背后所隐藏的主观意识会对读者的认知与判断造成不同影响.本文对外国媒体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而揭示涉华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所暗含的意识形态.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邓婕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外媒金融类新闻涉华报道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选择:《纽约时报》有关中国A 股的新闻语篇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J], 沈雨敏
2.外媒涉华报道英汉翻译中的叙事建构——以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为例 [J],
吕奇;王树槐
3.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外媒涉华报道翻译研究--以《经济学人》“苹果在中国”的汉译为例 [J], 王娅妮
4."把关人"视阈中的地方官媒突发事件报道研究r——以天津卫视"天津港8·12特
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为例 [J], 刘利永;徐占品
5.外媒舆情中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r——以《产经新闻》\"一带一路\"涉华报道为
例 [J], 顾晶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性别问题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性别问题为例
hwsy@overseaen.con
ISSN 1 009—5039
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http://www.overseaen.net
Tei:+86—55 1-656908 1 1
656908 1 2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性别问题为例
周榆琪
f重庆大学,重庆401331)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理论框架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人们深刻认识到语言与社会之间具有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 础的批评语言学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学术领域的另一大学派”1。
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在社会
语境作用下进行语言系统内选择的结果。而批评话语分析同 样持此观念,认同语篇是说话者在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的同时 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产物”】。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是批评话语 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语篇中语言形式和内容构 成不是随意的,其背后隐含了更深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通 过分析话语特征所显示出来的功能有助于解读话语暗含的深 刻意义[61。 批评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语言分
Women
said he
3 4
析…1。因此,本研究在文本层面,从词汇选择、情态系统和主述
收稿日期:2017—02—25修回日期:2017—03—18
作者简介:周榆琪(1992一),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
本栏日责任编辑:谢矮矮
2017年5月
Overseas Eng/ish瑶外鼻谱
5 6

68 60 53 53 52 44

国际传播案例分析

国际传播案例分析

从客观性角度看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
• 个体客观性 VS 整体客观性
• 整体客观性以个体客观性及其新闻报道量为 基础。 均衡——客观 失衡——偏差——定势 • 整体客观性对个体客观性具有较大的反作用。 。
从基本理念看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
•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基本理念—— 一个媒体塑造本国形象和他国形象的 哲学轴心: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世界观和价 哲学轴心 值观。 也就是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基 本看法和价值倾向。
• 新华社、CCTV、凤凰卫视的实力不足以建立 世界性传播体系
从客观性角度看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
• 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
• 个体客观性 —— 一名记者对新闻事件所进 行的客观报道:正面、负面、中性——不同 的局部形象 • 整体客观性 —— 事件或个体客观性的总体 积累。反映被报道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 形象。——媒体对某一报道对象所塑造的长 期的稳定形象。
政治的不同 意识形态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
• 无意为之
我们该如何应对
• 把愤怒传递出去,建立世界性的传播体系。 • 加强交流,通过更多西方人把中国传递出去。 • 正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我国世界性传Βιβλιοθήκη 体系的被动现状• 中国媒体目前还无力融入及影响西方社会 • 靠第一世界传递
不感兴趣不传播 按照第一世界的观点传播
• 国际受众调查缺乏专业化操作
我国国际受众的定位现状的客观分析
• 国际受众的复杂性——国际性、信息接受方式 • 国际受众难确定 • 国际受众的多变性
. 华侨和华裔、 . 非西方国家受众 . 西方国家受众
确立“精英效果理论”
• 条件有限,重点出击 • 一般受众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 • 精英阶层的影响力大
从对外传播角度对关于CNN辱华事件的 案例分析

从批评性话语的角度分析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讲

从批评性话语的角度分析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讲
对意识 形态的反作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 为, 语言不像 传统语言学家声称 的那样是人们借 以交流思想 的透 明媒介,
而 是 社 会 过 程 的 一种 不 间断 的 干 预 力 量 。语 言不 仅 “ 交 际 是 的 工 具 , 且 是 控 制 的 工具 ”2 。不 同 的语 言 形式 或 用 法 因 而 -6 j
为被使用的语境和交 际 目的不 同而包含不同的意识形态【 。 3 j
二 、 职 演 说 的 分 析 就
在总统就职演说 中, 政治家 的 目的并 不是在于 向听众提 供信息 , 而在于宣传新 一届政府 的观 点 、 立场 和方针政 策 , 向 听众进行 直接 呼吁, 激情 听众 的热情 , 让他们 接受演说 者的
色彩 , 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他 的观点 和建议 , 增强 了听众采取
行 动 的 紧迫 性 。
( ) e pe g u o ta o e f o o m o t l 3 w l e o rw M h t n 0 d 邢 fe l M cnr o o
s a o a ep s e w yme eyt er p a e y af rm r h l n t v a s d a a rl ob e l c d b o e i l h a — rn tr n y o y a n .We s a o l a s e p c o f d te s p o n h l n taw y x e tt n h m u p sig l i
为是 一 种社 会 实践 , 控 制 的 工具 。不 同的语 言形 式 或 用 法 因为被 使 用 的语 境 和 交 际 目的 不 同而 包含 不 同 的意 识 是
形 态 。 本 文运 用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的理 论框 架 , 美 国第 3 以 5届 总 统 Jh e nd 就 职 演说 为 例 , 情 态 、 称 代 0nK n ey的 从 人 词、 隐喻 用 法以 及词 汇 选择 四 个方 面 , 索这 篇 演说 背后 的意 识 形 态 , 示肯 尼 迪 如 何 通 过 语 言 强 化 这 些意 识 形 态 探 揭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以CNN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联飞机的新闻报道为例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以CNN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联飞机的新闻报道为例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以CNN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联飞机的新闻报道为例陈周琴【摘要】以CNN和马航官网报道马航失联航班MH370的新闻为话语分析语料,借鉴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语料在描述、解释和阐释等方面的不同及其所反映的国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差异,帮助人们提高对新闻话语的敏感性,提高批判性阅读与信息接收的能力。

%Through the study of languag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ims to expose the ideology and power abuse embedded in language. The author extends the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postulated by Fairclough and uses it as an analytical base. By mean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s reports on MH370 from CNN and Malaysia Airline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different intentions and ideology in the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exts, which will hopefully raise people’s sensitivity in news reading and informational gathering.【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48-52,63)【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三维分析模型;MH370新闻【作者】陈周琴【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2014年3月8日的凌晨2点40分,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在飞行中与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中国日报和CNN军事新闻报道的及物性比较分析

中国日报和CNN军事新闻报道的及物性比较分析
二、 语 篇分 析 本 文选 取 了两 则 分别 摘 自中国 日报 和 C N N关 于 中 国 警告 美 国越境 间谍 飞机 的新 闻报 道 。本 文基 于系统 功 能语 法 的及 物性 系统 将 两则 新 闻语 篇 进行 比较 研究 , 试 图揭 露 其潜 在 的 意识 形 态 , 尽 管 新 闻报 道被 认 为 是相 对 客 观公 正
表 1 各过 程在 两则新 闻语篇 中的分布情 况
中 国 日报 C NN
过程类型 物质过程 言语过程
关 系 过 程 心 理 过 程 行 为 2 0
百分 比 ( %) 5 2 . 6 3 6 . 9
2 6 5 3 O
( 一 )物质 过 程
及 物 系统 在 系统功 能语 法 中 , 韩 礼 德把 语言 的纯理 功 能分 成 : 概 念 功能 、 人 际功 能 和语 篇 功 能 。概念 功 能指 的是 语 言对 人 们在 现 实世 界 中的各种 经历 的表达 。概 念功 能包括 “ 及 物


性” 、 语 态和 归一度 。
关键 词 : 及物 性 ; 物 质过 程 ; 言语 过程 ; 新 闻语 篇
中图分 类号 :G 2 0 6 .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1 0 — 0 2 1 4 — 0 2
客观 世 界发 生 事情 的客 观描 述 , 所 以物 质过 程 占据 了最 大 的 比例 。 为 了 追求 新 闻报 道 的实 事 求 是 以达 到 客 观 的 目 的, 新 闻报 道 经常 会直 接和 间接 引用 新 闻发言 人 的话 , 因此 言语 过程也 占据 了较大 的 比例 。军事新 闻中偶 尔会 有一 些 复杂 的难理 解 的关 系 问题 , 所 以需要 借 助关 系过 程来 帮 助 读者 理解 。l t L  ̄ ' b , 有 时新 闻发 言人需 要 表达 自己的感受 , 这 也就 是心 理过 程 出现在 这两 则新 闻语 篇 中的原 因 。至 于行 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与新闻报道 的特点不相符 , 所以在两则 新 闻语 篇 中极 少甚 至不 出现 。 由于物 质过 程 和言语 过程 在 两则 新 闻语 篇 中是 主要 的及 物 过 程 , 接 下来 研 究 者将 研 究 这两 种 及物 过 程 的结 构 特 点 , 以探究 其 隐藏 在 背 后 的主 观 倾 向和偏见 。

媒体叙事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以CNNN站一篇“道歉”文章为例

媒体叙事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以CNNN站一篇“道歉”文章为例

第 二段 中 ,作者 刻 意 了 “tt rn 来修 s e u” a— 报道 中方 发 言人 对卡 弗蒂 的 谴责 ,发 言人
2 0 年4 日 ,北 京奥 运 圣火 正在 美 国 饰 新 华社 ,包 含两 层含 义 :其 一是 官方 媒体 08 月9
叙事 者所 在 的媒 体或 所 处的 利益 集 团 的价值 新 闻 评论 员卡 弗蒂 ( a et) C f r 在政 沦节 目 “ f y 时 和 新华 社 部代 表官 方 ,并 为官 方说 话 ;其二
彩 绘 、电 影 、连 环 画 、社 会 新 闻 、交 谈 之 叙 事学还 是 批评 语 言学 ,最关 心 的就是 这 类 发 后 谴责 卡弗 蒂 的 言论并 要求 卡弗 蒂道 歉 ,
新 闻语 篇 。而 对媒 体 语篇进 行 深入 分析 ,再 这 里 引 中方 发 言人 的原 活 .其 实这 三段 与
【 关键词 】 媒 体叙事语篇 ; : 隐含意识形态; 析; 分 认识


引言
对 事 件进 行不 实报 道 则 是极 为 不道 德的 。我 致 谴责 ,中卜 政府 和相 关媒 体纷 纷 要求 当事 ; 1
叙 事学 有狭 义 与广 义之 分 ,侠 义叙 事 学 们 分析 媒 体 叙 事 语 篇 时 要 注 意 区 分 文 本 类 者 公 开 道 歉 ,但 发 表 在 C 站 首 页上 的 NN 道歉 ” 声明 却姗 姗来 迟 :令 人不解 的 往往 只 包含 对文 学 作品 的研 究 ,而 广 义叙 事 型 或 话语 对 象 。有些 新 闻语 篇所 含 有的 点 所 “
道者也如 此标榜, 而实际上 在其 背 后却有意或 无意暗含着报道 者的价 值观 与意识形态倾向。 通过对C NN网站刊登 的 “ 中国要求卡弗蒂道歉” 一文的分 析, 从叙事结构 、 用词 与修 辞 、 语气及 隐含 作者等角度 , 揭示 了 新闻语篇背后暗藏的意识形态与价 值倾向, 以便帮助 受众更 清楚、 客观 地解 读新闻语 更 篇, 得到真实世界和现 实社会更深 刻的认识

基于NOW语料库对China Daily和CNN报道用词的分析

基于NOW语料库对China Daily和CNN报道用词的分析

2020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从2010年至今,NOW语料库含纳了网络报纸和新闻杂志的97.3亿词的数据[1]。

更重要的是语料库每月增长约1.8-2亿词(来自约30万篇新文章),或每年增长约20亿词。

虽然谷歌等资源展示了人们正在搜索的内容,但NOW语料库是惟一展示该语言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几乎一直到现在的结构化语料库。

例如,可以查看2010年以来的词汇频率,以及最近几年的新单词和短语及其应用[2]。

China Daily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作为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也是国内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会刊最频繁的主流媒体。

CNN国际新闻网除了对全球新闻进行报道外,还将有关整个亚洲时事的头条新闻、专题节目及报道,经过预设立场的加工后送到世界各地。

因为NOW语料库是不断更新的,它是研究语言最近变化的最佳语料库。

由于China Daily和CNN在中西方媒体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因而本次研究选取了China Daily 和CNN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一、报道的用词对比(一)语料选取研究分别选取China Daily和CNN的报道,截止至今,其中China Daily有2716篇报道,而CNN有3856篇报道。

本文为了更系统的研究分别选取了国内外疫情大暴发的两个时间段,北京时间2020年2月9日前后的China Daily的报道为788词,和3月19日前后的CNN报道总字数为814词,在该语料范围内,对报道的相同概念的用词进行对比分析。

(二)举例分析例1.“死亡”的用词(1)China Daily的用词①Up to now,the mortality rate of COVID-19has re⁃mained rather low except in Hubei.(2)CNN的用词①Worldwide,the death toll crept toward10,000as the to⁃tal number of infections topped220,000.②The grim milestone comes just as US officials reporteda new high for fatalities reported in a sin.China Daily主要使用了“mortality”;而CNN分别使用了“death”和“fatality”在所有的报道中交替使用。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NN关于3.14西藏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CNN关于3.14西藏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CNN关于3.14西藏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靳玉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09(0)8X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来
考查语言结构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西方主流媒体对新闻元素进行了有意识剪裁甚至歪曲,误导受众。

本文拟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CNN
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话语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出媒体话语对中国国家身
份的建构。

【总页数】2页(P168-169)
【关键词】西藏事件;美国有线电视网;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者】靳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H315
【相关文献】
1.批评性话语分析解读CNN香港公投事件新闻报道 [J], 骆俊;
2.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美国CNN新闻中的对华报道——以CNN关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 [J], 隋俊俊
3.从新闻标题及事件报道看话语的霸权意识——基于CNN对3·14西藏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J], 陈明芳;张献
4.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责任与原则——以《西藏日报》"3.14"事件报道为例 [J], 周红雁
5.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简述——以《纽约时报》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 [J], 任佳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及物过程选择对表达新闻视角的意义——以CNN报道“Age of Chinese gymnasts investigated”①为例

及物过程选择对表达新闻视角的意义——以CNN报道“Age of Chinese gymnasts investigated”①为例
系 统 ,用 来 描述 小 句 的 , 是 对 小 句 表 达 概 念 功 能 方 式 的 概 了说 话 人 是 如 何 用 语 言 来 编 码 他 们 对 于 现 实 的心 理 景 象 , 以及 他 们 是 如 何 解 释 自己 对 于 周 围世 界 的 经 验 的 。及 物 系
因 认 知 或 了解 事 件 , 也 暗 示 了记 者 希 望 受 众 对 事 件 如 何 认 知 上 可 以有 多 种表 示 方 式 , 因其 所 得 到解 释 的 角度 而异 。@ 选 与了解。在很多看似 中立的报道 中,往往隐藏 了丰富的意 此 “ 择 哪 类 过 程 来 表 达 一 个 真 正 的过 程 会 具 有 重 要 的文 。 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 因而 ,媒体在奥运会 的呈现 中无疑扮 化 、 政 治 或 意识 形态 意义 ”@ 因而 ,我 们 可 以从 新 闻 中 作 演 了举 足 轻重 的角 色 ,甚 至 “ 演 ” 了奥 运 会 。 导 0 h n s l s s iv s ia e 的个 案 分析 为例 ,从 及 fC ie e gf a t n e tg t d I n 物性 理 论 角度 ,发 掘 语 篇 的报 道 视 角和 立 场 。 二 、理 论 与研 究方 法 及 物 性 ( r n t v t ) 是 表 达 语 言 概 念 功 能 的语 义 ta si iy 系 统 ,是 再 现 世 界 的 基 础 。 这 里 所 说 的 及 物 性 不 同于 传 统 语 法 中 的及 物 性 概 念 。传 统 语 法 的及 物 性 概 念 只 着 眼 于 动 者 如 果 选 择 过 程 类 型 , 以及 如 何 表 述 和 组 织 “ 程 ” “ 过 参 环 本 文 将 在 批 判 性 话 语 分 析 理 论 基 础 上 , 以C N 于 A e 与 者 ”和 “ 境 因素 ”窥 见 其立 场 和 意识 形 态 倾 向 。 N关 g 三 、个 案 分 析

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XINWENAIHAOZHE2010·9(下半月)国际新闻界引言美国媒体在塑造形象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尽管其自称是政府的监督者,但媒体和政府的关系千丝万缕,相互依赖,所有的媒体体系都体现了它们所在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的价值取向。

所以尽管标榜着“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美国媒体的报道永远也摆脱不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另外,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西方世界的形象,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主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所以美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不仅对美国人民,而且对更大范围的世界人民的影响都不可小视。

也正因此,中国新闻界的学者近年来便试图用学术的力量来引起人们关注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负面情绪。

到目前为止,关于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学术关注基本都来自新闻传播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学者,而作为一名英语语言学者,笔者认为对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拓新的视角。

因为新闻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分析是探究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各种价值取向的最有效的途径。

文献综述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东亚研究发展教授刘康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①和《妖魔化与媒体轰炸》②先后在1996年和1999年出版。

《妖魔化与媒体轰炸》一书中列出了大量翔实的材料来证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怎样通过各种隐蔽的手段来选择材料,甚至歪曲事实,试图影响受众的观点。

作者更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指出西方媒体虽然标榜新闻自由,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事实,但它们所有的活动实际上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那就是永远至上的美国国家利益。

徐晓鸽③在对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做比较研究时也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

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也纷纷发表论文支持李希光等的论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西方学者的认同声。

来自印第安州立大学的大卫·亚当斯博士在其《改进大洋两岸的中美新闻报道》一文中承认“与中国所发生的这些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相比,美国和西方媒体报道的内容显得像是10或15年以前中国所发生的事情”④。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以CNN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以CNN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

关键 词 : 批 评 话语 分 析 ; 意识 形态 ; 三 维分 析 模 型 ; M H 3 7 0新 闻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2 5 6 0 ( 2 0 1 4 ) 0 5 — 0 0 4 8 — 0 5
— —
以C NN 和马航官 网关于马航失联 飞机 的新闻报道为例
陈周 琴
( 浙 江 工 商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要: 以C N N和 马 航 官 网报 道 马 航 失 联 航 班 M H 3 7 0 的新 闻为 话 语 分 析 语 料 , 借鉴 F a 1 r c l o u g h 的批 评 话 语 三
第 1 6卷
第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宁 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F NI NG BO I NS ⅡTU I ' E 0F E DUC AⅡ ON
Vo 1 . 1 6 No . 5 0 c t . 2 01 4
2 0 1 4年 1 0月
F a — i r c l o u g h三维分析模 型下的新 闻话语分析
措。 不 过现 今 的网站 、 报纸 、 电视 等媒体 都是 意识 形态 国家机 器 , 是 为现 存 国家统 治制度对 人 的统 治和 操 纵作 辩 护 的 , 本质 上 是压 制人 性 的虚假 意识 , 必 须批 评 。【 】 在此 , 本文在 F a i r c l o u g h的批评 话语 分 析
F a i r c l o u g h指 出语篇 的分 析就是 从语 言学层 面 上对词 汇 、 语法 、 语义 和语篇 整合 下手 。话 语实践 包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摘要批评语篇分析(CDA)是语篇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呈辨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进行批评语篇分析主要是要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以便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在CDA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语篇倍受批评语言学家的关注。

报纸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方式。

新闻报道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信息并带来愉悦,而且更影响他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一个国家,而美国媒体可以说是在当今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的。

因此,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

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在颇有威望的《纽约时报》中选取了 2008年涉华的负面报道为素材,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证明在《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中确实存在负面的态度。

而且,本文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涉华新闻时反映负面态度的手法,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手段,互文性及非语言手段这三大类。

通过对《纽约时报》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语篇价值负载的特性。

研究同时表明,语言结构在新闻的主张构建中起重要作用,新闻中常利用这一点来实现报纸的自身利益。

论文的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提高对那些隐晦的潜在的有失偏颇的文章批评阅读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信息。

在掌握了这些常用手段后,读者可以理解新闻背后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韩礼德功能语法;纽约时报;负面新闻报道iii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ii摘要 iii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1.3 Data Collection 3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4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52.1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52.1.1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DA 52.1.2 CDA Studies abroad 82.1.3 CDA Studies at Home. 102.2 Theoretical Framework..112.2.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112.2.2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62.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A and SFG. 242.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News Report. 26Chapter Thre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ina-related Negative News Reports in New York Times. 283.1 The Definition of Negative New Report283.1.1 The No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News 283.1.2 News Value293.1.3 News Sources313.1.4 Negative News Report 313.2 Functional Approach323.2.1 Transitivity 323.2.2 Transformation 373.2.3 Lexical Choice 413.2.4 Modality Choice 443.2.5 Thematic choice. 463.3 Intertextuality. 483.4 Non-linguistic Tools 533.4.1 Benefit-oriented Feature of News. 533.4.2 Historical Factor 533.4.3 Cultural Factor 55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574.1 Findings of the Study..584.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594.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60 Bibliography. 60Appendix 64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 research area that represents an outgrowth of the workof the British and Australian pioneers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particularly Fowler and Kress, inconvergence with approaches of the British discourse analyst Fairclough and Dutch text linguistvan Dijk. CDA has produced the majority of the research into media discourse during the 1980sand 1990s, and has arguably become the standard framework for studyingmedia texts withinEuropean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studies Bell&Garrett, 1998:5-6. CDA is a field that isconcerned wi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 written and spoken texts to reveal the discursive sourcesof power, dominance, inequality and bias. It examines how these discursive sources aremaintained and reproduced within specific 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Van Dijk,1998At this Information Age, western mass media such as newspapers, English broadcasts, andso on, are made easily accessible to EFL learners in China. New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hich is usually presented as the unbiased recording of 'hard facts'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de by critical linguists and some scholars in other fields prove thatit is not actually the case. According to Fowler 1991:12, news is a practice, a product of socialand political world on which it reports. He stresses the social nature of news. "News is theend-product of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begins with a systematic sorting and selecting of newsof events and topics according to a socially constructed set of criteria of news worthiness. "News reports relate closely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official ideologies inevitably.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in news reports makes it necessaryfor us to do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m, which can help to dig up the hidden meaningbehind the word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tries to conduct a study of news reports in NewYork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Then why choose the negative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marks about China made by one commentator of CNN, Jack Cafferty impressed and irritated a lot of1 Chinese people. It showed obviously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This is what we can see atthe very first sight of the news. However, not every piece of news expresses its position directlyMost of news reports need analyzing with a critical view. This is also what we are going to do inthis thesi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As is known, in the year of 2008, a series of important events have happened in ChinaHuge snow damage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Tibet issues and TaiWan election in March, trainclash in April, Earthquake in May, flood in June and the Olympic Games in August, babyformula milk problem in September…All of these have drawn great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abroad.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 appear on the front pages of newspap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To the same event, different newspapers show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mong these reports, it is inevitable that some negative attitudes are revealed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NYT for its prestige andinflu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 It is found that some reports reveal negativeattitude to China and express it directly by words such as the commentator of CNN, JackCafferty’s remarks on China. However, not every news report is so explicitly negative, butsometimes rather implicitly. So what devices are used by the NYT to give the readers a negativeimpression on China? This is what i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China-related news in NYT better and learn what attitude America holdtowards China, thehidden meaning of the news reports needs digging up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negative China-related news reports in the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an opinion-leading and with comparatively large circulationnewspaper in America and then to summarize and systematize the devices which are oftenconducted to convey the negative attitudes in the newspaper throug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order to show how the negative attitude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xpressed. In a word, the thesisdiscusses how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reports China's issues and how it misleadsthe publicNewspap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ss media in our daily life. Through the newspaper, wecan understand others'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is to help the readers2 to increase their critical awareness of potentially biased or prejudiced language instead ofaccepting the news passively. After grasping the often-used devices of negative reports, thereaders can get to know the real intention behind the news1.3 Data CollectionAll the China- related news reports for this thesi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amous newspaperNew York Times through Internet for its prestige and influence worldwide The New York Times is a daily newspaper published in New York City and distributedinternationally. The largest metropolitan newsp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ayLady"?named for its staid appearance and style?is regarded as a national newspaper of recordFounded in 1851, the newspaper has won 98 Pulitzer Prizes, more than any other newspaper. Itsmotto, as printed in the upper left-hand corner of the front page, is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print." ////0>. times. html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daily newspaper inthe US and arguably the most in the world. It is read and quot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everydayand available in most libraries, U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abroad. Along with USA Today and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t is one of the top 3 American newspapersin terms of readership andcirculation, with daily readership of about 5 million.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top hundred dailynewspapers based on circulation ////.times. 6>html. In this sense, the New York Times is a comparatively better choice for this thesis The political stance of NYT is liberal, i.e. left-leaning for Democratic Party. The newspaperis organized in three sections which are news, opinion and features. News includes International,National, Washington, Business, Technology, Science, Health, Sports, The Metro Section almostalways section B, Education, Weather, and Obituaries. Opinion includes Editorials, Op-Eds andLetters to the Editor. Features include Arts, Movies, Theater, Travel, NYC Guide, Dining &Wine, Home & Garden, Fashion & Style, Crosswor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nd Week in Review. Looking from its content, New York Times is acomprehensive newspaper with a wide news coverage including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society and daily life ////. In view of the prestige of NYT in Americaand worldwide, 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3 been studying its attitudes towards China. Their analysis focuses on reports of big and hot issuesin China, 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ibet issue by Fan Shiming. Yu Jiadi collects andanalyses the China-related news reports in NYT during Clinton's visit to China. And Chen Hanxianalyses the reports on the airplane clash issue, Huang Li collects the data about SARS toillustrate NYT's position on China-related issues. All these studies prove that a large amount ofnegative reports in NYT about China exist and influence the readers who may not realize it. Theword "Demonize" is used in China to refer to this kind of the reports on China in NYT. In theview of the author, these reports demonized China and tarnished its image in the eyes of theworld readership. And several often-used device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classified in furtheranalysis As mentioned above, a great many of events, good or bad, have happened during the year2008. As a result, China attracts more attentions of American mediathan before. And the newsreports concerning China are relatively rich and plentiful. Besides, we are living right in thiseventful time, so analysis of this year's newspaper can help us to get a deeper feeling andresonance. That's why the thesis selects the news reports during the whole year of 2008 in NYT Sample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opics, including earthquake in Sichuan, Tibet issue,Jack Cafferty's comments, Taiwan problem, economic problem, Olympic Games, baby formulaissues and so on. Some representative data like Monk Protests in Tibet Draw Chinese Security;China Demands CNN Apologize for Commentary; Taiwan Elects a Supporter of CloserMainland Ties ; Powerful Quake Ravages China, Killing Thousands; China’s Leaders Try toImpress and Reassure World; Baby Formula Sickened Many More, China Says, etc. arediscussed in the thesis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it comesto the main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ina-related negative newsreports in New York TimesUsing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 often-used devices in NYT whichimply the negative views are made implicitly and classified clearly. And it is helpful for learnersto achieve the goal of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news media text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analyzing 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thesis has its own shortages and room for further studies4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1.1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DA CDA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because it includes not only a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in context, but also offers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dhow discourses work. To learn more about CDA, except of the definition of itself, the keynotions should also be well graspedCDA concern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 Fairclough, 1992a,b and therole of discourse in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inequality vanDijk,1991. Accordingly, textanalysis is only one aspect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f discursive practiceand social practice Fairclough, 1989, 19922.1.1.1CDADifferent scholars define CDA differentlyFairclough defines CDA as an approach which seeks to investigate systematically oftenopaque relationships of causality and determination between adiscursive practices, events andtexts, and b wider soci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s, relations and processes; to investigate howsuch practices, events and texts arise out of and are ideologically shaped by relations of powerand struggles over power; and to explore how the opacity of these relationships betweendiscourse and society is itself a factor securing power and hegemony Fairclough,1995:135According to Ruth Wodak 1989, CDA is a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an attitude”. Itfocuses on social problems, and especially on the role of discourse in the production andreproduction of power abuse or domination. In the most general sensethe object of research inCDA is the public sphere?that is, the social spaces and social practices where people as citizensengage in dialogue about issue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Van Dijk 1998 holds that CDA is a field that is concerned wi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written and spoken texts to reveal the discursive sources of power, dominance, inequality and5 bias. It examines how these discursive sources are maintained and reproduced within specific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Fowler describes CDA in his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Ideology in the Press as follows: Critical linguistics seeks, by studying the minute detail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theligh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text, to display to consciousness the patterns ofbelief and value which are encoded in the language - and which are below the threshold of noticefor anyone who accepts the discourse as 'natural' Fowler,1991:67Critical linguistics is a socially directed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analysis, using chieflyconcepts and methods associated with the "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 developed byHalliday. It proposes that analysis using appropriate linguistic tools, and referring to relevant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can bring ideology, normally hidden through the habitualization ofdiscourse, to the surface for inspection. In this way, critical linguistics can shed light on socialand political processes Malmkjaer & Anderson, 1991:147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verse views about CDA, but they "share a commitment to go beyond linguistic description to attempt explanation, to showing how social inequalities arereflected and created in language, and to finding ways through their work to change theconditions of inequality that their work uncovers." Pennycook, 1994:1212.1.1.2 CriticalFairclough distinguish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non-critical one as follows: Criticalapproaches differ from non-critical approaches in not just describing, discursive practice, butalso showing how discourse is shaped by relations of power and ideologies, and the constructiveeffects discourse has upon social identities, social relations and system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neither of which is normally apparent to discourse participants Fairclough, 1992b:13According to Fairclough 1992a, 'critical' implies showing connections and causes which arehidden; it is also implies intervention, for example, providing resources for those who may bedisadvantaged through changeThe word critical could be intended, to denote negative evaluation, but this negativity is notnecessarily the aim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Critical linguistics simply means an enquiry into therelations between signs, meanings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at govern the6 semiotic structure of discourse, us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linguistic analysis Fowler, 1991: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critical' in the sense that it aims to reveal the role of discursivepractic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ocial world, including those social relations that involveunequal relations of power. Its aim is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change along the lines of more equalpower relations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society in generalLouise Phillips andMarianne W. Jorgensen, 2002:63 Within this framework of "critical," the analyst's intention is to uncover powerrelationships and demonstrate inequities embedded in society. In this framework, the analystmay believe that the uncovering of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ir analysis may lead to disruptingthe power relations in the soci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study. They do not, however, includesuch political and social disruption in their analysis2.1.1.3 Discourse The term discourse has been defin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scholars. Fairclough1992a:28 writes, "Discourse is, for me, more than just language use: it is language use, whetherspeech or writing, seen as a type of social practice". Kress 1985: 6 defines it as a systematicallyorganized set of statements which give expression to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an institution" Fairclough 1992b uses the term “discourse” to emphasize language use as a socialpractice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practice and points to thre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thisFirstly, discourse is a mode of representing reality but also a mode of acting upon the world andpeople acting upon each other see also van Dijk 1997a. Secondly,language use as a socialpractice implies a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三维分析模式”研究——以bbc、cnn“英国货车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三维分析模式”研究——以bbc、cnn“英国货车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三维分析模式”研究----以BBC、C N N“英国货车39尸案”报道为例◎王婧孟禹熙从菡芝[摘要丨20〗9年1()月23日,英媒爆出埃塞克斯郡货车内发现39具尸体的新闻,隔日B B C即发布遇害者为中国公民的新闻,尚未确定的消息经BBC、C N N为首的西媒报道传播,迅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而一系列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中国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英国? ”的报道更是将中国推上舆论的峰顶浪尖本文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三维分析模式对BBC、C N N,U)月23日至25日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剖析文木背后的偏见与不公正[关键词]埃塞克斯郡货车案BBC C N N偏见批评性话语“客观、公正”是西方媒体声称奉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 准则,而“新闻自由”则是其自证不受政治影响的依据,然而 在关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上,众多西方媒 体却屡屡失去了应有的公正立场和理性态度,运用新闻导 向将中国卷人充满偏见的舆论中,大小新闻皆可被政治化 本文以2019年10月23日英国媒体爆出的“埃塞克斯郡货 车中发现39具尸体”新闻事件为导入,以23日至25日,BBC和CNN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批评性话语 研究中菲尔克拉夫(N.Fairdough)的三维模式理论框架,对 新闻案例进行解读和批评性研究。

一、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和反映,而是由社 会问题为研究源头,以边缘、弱势群体的问题和困境为研究 议题,将来自权力和资本的力量影响作为批判的对象所进 行的研究。

冯.戴伊克(Van Dikj)将改变种族歧视和种种不 平等现象视为促进语篇语法发展到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因 素之一。

洛克(T Locke)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的含义包 含三个方面:首先,批评揭示了隐含的意义;其次,批评实践 是一种A我反思;其三,批评实践具备社会变革的性质。

三 维分析模式(three-dimensional model)是由批评性话语分析 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菲尔克拉夫提出的,他融合了 Foucaul关 于“话语的权力本质”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理念,他认为语 篇产生于交际过程或话语实践,有生产、传播和接受三个环 节,每个环节会收到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本文将与cnn有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两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初步分析,力图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对语篇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并探究这样的语篇生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1.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即cda)的概念首先由fowler,hodge,kress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后来fairclough,wodak,van dijk等学者都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认为新闻语篇值得仔细研究(转引自jing yin,2007)。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分析语言和语篇的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语言发挥作用。

法国哲学家destutt de tracy被认为是首先使用“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他多次表明,“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者“观念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thompson,转引自辛斌,2007)。

van dijk(2001,14-16)指出,意识形态决定于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等(辛斌,2000)。

针对新闻语篇,读者应该从批评的角度审视,发现渗透在语言中的不易觉察的意识形态。

本文主要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cnn的两篇新闻报道的初步分析,发现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生成体现的,并探讨这样的语篇构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语料情况与分析本文以cnn官网上收集的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两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报道中语言的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展开简要分析。

2.1措辞特色具体词语的选择会间接表达这个词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这两篇报道的记者显示出对形容词最高级的偏爱,下面分析他们对这一做法的原因及带来的阅读效果。

这两篇报道中有五句用了最高级,其中三句如下:(1)as the asian nation kicked off the biggest and most scrutinized games in history.(2)some media observers believe that the opening ceremony may be the most-watched television event in history.(3)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olympics in recent history were declared at an end.广告语篇往往会使用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那么为什么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如此呢?事实上,媒体和新闻报道本身就不可能绝对中立。

当我们看到(1)“the biggest”(最大的),(2)“the mostwatched”(观众最多的),(3)“the most remarkable”(最引人注目的)这些词语时,能感受到开、闭幕式的空前盛况。

在这些比较中立的描述背后,我们仍然能发现意识形态的因素。

比如(1)在描写奥运会时不仅用了“最大的”,而且使用了“most scrutinized”(检查最严格的),这就使人联想到奥运会正式开始之前尤其是在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过程中受到的干扰甚至质疑,使读者产生疑问,而cnn在以前的报道中多次提到一些方面对奥运会的抵制、对西藏问题的抗议等话题。

2.2被动结构讨论被动语态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作用的研究并不鲜见,很多语篇分析家都指出,被动结构是可能代表潜在意识形态的句法结构之一。

这两篇报道出现了一些被动结构,本文选择了三个句子作简要分析:(1)the joy in beijing was countered by grave news in europe.as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under way,georgia’s president said that his country was under attack by russian tanks and warplanes.(2)objections were raised over certain web sites being blocked.(3)demonstrators at unauthorized protests were detained。

wood和kroger(2008)指出:在新闻报道中“始终被描述为动词的宾语而非主语将被置于无助者而非主动者的位置”。

在(1)和(2)句中,georgia(格鲁吉亚)和demonstrators(示威者)都被置于弱势位置,(1)中俄罗斯的施动地位通过“by”被突出,而(3)中虽未明说,但通过上下文不难看出中国是施动者。

这样的报道既和美国长久以来对俄罗斯和中国所持的态度保持了一致,又激起读者对两句中动作的施予方中、俄两国的不满甚至厌恶,以及对动作的接受方格鲁吉亚和示威者的同情。

(2)句中将“objections”(抗议)作为说话的出发点或者话题,不仅起到突出的作用,还使读者对西方媒体长久以来对中国有关“人权”尤其是“言论自由”问题的指责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2.3衔接手段teo(2000)提出:词汇衔接为语篇分析者提供了一把揭开隐藏在语篇下的潜在的意识结构的钥匙。

这两篇报道中有以下句子:(1)emotion was high,as friday’s opening ceremony not only officially started the summer games but was a symbolic expression of a nation seeking its place as a global superpower.(2)delegations from afghanistan,taiwan,nor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welcomed by huge cheers.but the loudest roars were saved for the chinese participants.(3)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threatened to boycott the games because of human rights abuses in tibet but later changed his mind.(4)political leaders do not attend olympic opening ceremonies as a matter of protocol——bush is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to attend them outside the unitedstates——but china seemed determined to have as many there as possible.在句子(1),(2)和(4)中都使用了“but”,(1)表示递进关系,后两者表示转折,但是都使读者产生这样的印象:中国想借北京奥运会扩大影响甚至成为超级大国。

这样的描述与美国一直以来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加深西方尤其是美国读者对此的认同感。

(2)中将“台湾”与报道中提及的“阿富汗”、“朝鲜”、“美国”这几个主权国家并列,不着痕迹地重申了美国和美国媒体长久以来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并再次引起读者对台湾这一中国内政问题的关注。

句子(3)中,虽然也用了“but”进行看似客观的报道,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语篇要突出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完成,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中国侵犯人权的问题使法国总统抵制奥运会(尽管他改变了主意)。

可见,cnn正是通过这样使用语言重申其对中国人权、台湾、政治制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态度,并将其意识形态传递给读者,从而对他们看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实施影响。

3.结语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语言的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对cnn的两篇有关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报道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发现了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对语言生成产生的作用,并揭示了这样的语言组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需要明锐的洞察力、耐心的统计分析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由于语料有限和自身研究水平欠缺,本文中会有结论的佐证不够有力和分析不够透彻的问题。

此外,我们发现在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时,很多专家、学者多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的是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有的是比较同一媒体在不同阶段对某一问题的报道等,从而发现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这方面有待更多同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1]jing yin.the clashes of rights——a critical analysis of news discourse on human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07,4(1):75-94.[2]teo,peter.racism in the news: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j],discourse & society,2000,11:7-49.[3]van dijk,t.a.discourse,ideology and context[j].folia linguistica,2001,35(1/2):11-40.[4]wood,l.a.and kroger,r.o.doing discourse analysis: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21(4):44-48.[6]辛斌.语言和意识形态(一)[a].辛斌语言学选论[c].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2-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