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能运用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理解本诗的意思。

2、初步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用典”的写法。

3、读诗文,能展开想象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以

及保家卫国的壮志,进而引起对战争的思考。

4、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

体悟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设:

一、回顾引入,解诗题,知诗人

1、孩子们昨天回家自学了一首古诗,(指题,生齐读课题——《出塞》)

2、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古诗,回忆一下,要读懂一首古诗,我们要读懂它的哪些内容呢?(板书:诗人诗意诗境诗情)

3、现在,我们就走进这首诗,看看诗题,你是怎么理解?(到边关去)你对出塞这个题目还了解些什么?(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4、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生介绍)

师出示,生阅读(PPT: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著有《王昌龄集》。)(意图:本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王昌龄)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下面,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王昌龄的这首诗?其他孩子听一听他的字音读准了

没有。(抽生朗读)

(全班齐读)

2、读出节奏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停顿,在师生配合读(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然后交换)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抓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初知“互文”。

1、能读出诗的节奏更有利于诗意的理解,这首诗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交流,注意用好自学时给重点字词做的注释。

2、诗中哪些地方理解起来有困难?(生交流,生作答)

(追问:“但使”和“不教”的意思)

(第一句的意思,渗透“互文”的写作手法。)

(为了诗句的工整,两个意思互相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互文”。)(板书:互文)

3、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读《出塞》。(齐读)

四、走进诗境悟诗情,感情朗读,初知“用典”。

(一)、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悲凉”之情。

1、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大唐边塞。闭上双眼,边听边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诵一、二句,生闭眼想象。)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提炼“悲”:悲凉、悲痛、悲伤、悲哀、悲苦、悲戚、悲愁、悲酸……,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师总结板书:在孩子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中,我们都看到了(板书)“明月”“关”“未还人”,“悲”从中来。(走进了诗的意境,才能体会到诗中之情)孩子们,读出你们的感受吧——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为什么“人未还”?(生讲:战争没有结束,不得回;牺牲了,回不了。)

5、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请孩子们默读。

ppt出示“小资料”

①秦汉、唐和北方民族的关系: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入侵。从秦起,至汉,

至唐在阴山一带,北方少数民族常常从此入侵中原。为保护汉族人民有安宁的生活和国家的疆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

②唐代兵役制度: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7、读了这两段文字,你了解了什么?(匈奴经常侵犯,北方战事不断;戍边时间长,能回家的人很少。)

8、是啊,难怪唐代诗人王翰这样写到——ppt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学生读,师引读。

9、孩子们,如果你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你们就是戍守边关的将士,望着这轮明月,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

10、(出示ppt)仅有唐朝的将士这样吗?翻开历史长卷,从秦到汉,从三国到两晋,从南北朝到隋唐,悠悠千年,明月依旧,边关依旧,战争依旧,无数的将士有家不能会,不得回呀!(感悟时间的久远,体会将士渴望和平,回家的心情。)11、带着体悟,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二)、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会“豪壮”之情。

1、人未还啊,人未还,将士们一直在盼着——(学生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想到了谁?(李广)

①李广人称——飞将军,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骁勇在卢纶的《塞下曲》中可见一斑。出示ppt,“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读。

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也提到了李将军。出示ppt,“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学生读。

②教师提炼“用典”的写法: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就叫做“典故”,

古诗的写作中常常运用典故。(板书:典故),这首诗的“龙城飞将”就是用的典故。(板书:飞将)

3、这就是龙城飞将,可唐朝的将士怎么会盼望汉代的将军呢?(将士们盼望的是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4、是的,但使龙城飞将在,生读——不教胡马度阴山。(板书:不教度)

5、出示ppt阴山地图。阴山位于我国北方,是汉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分界线,如若胡马度过了阴山,就意味着——(边关遭受了侵扰;边疆乃至整个国家不得安宁。)

6、所以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边疆的管理,他们希望边疆稳定,他们的梦想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的也是——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士们的亲人也有这样一个心愿,那还是——不教胡马度阴山。

7、我听出了一种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板书:壮)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引起思索。

1、师手指板书:这一悲一壮说出了将士们的情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全诗。出塞,唐,王昌龄——(音乐起)

2、能背吗?(生背音乐)

3、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战争”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孩子们,在歌声中,去品位,去感悟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战争出塞

(唐)王昌龄诗意

互文明月—边关—人未还悲诗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