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语法.ppt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是指汉字发展到明代以前的汉语写作方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闻名,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总结。
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础,通常以主语开始,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2. 定语修饰:文言文中的定语修饰通常是在名词后面加上形容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美丽的花朵(形容词修饰名词)3. 状语修饰:文言文中的状语修饰通常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副词、介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静静地读书(副词修饰动词)4. 动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动补结构表示某种状态或被动动作。
动作发出者被动,动词后接补语。
例如:使吾快乐(使我快乐)5. 重叠结构:文言文中的重叠结构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来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个特定意义。
重叠的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例如:寒冷冰冷(寒冷指非常冷)6.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是指将多个词、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逗号或分号来连接。
例如:风起,灯火辉煌。
7. 反问结构:文言文中的反问结构是通过倒装来表达疑问或强调,常常以“岂不”、“安得”等词语开头。
例如:岂不美哉?(多美啊!)8. 比较结构:文言文中的比较结构通常使用“甚于”、“过于”、“不若”等词语来表示比较。
例如:吾之才甚于汝(我的才能超过你的)9.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例如“之”、“乎”、“耶”等。
例如:何如乎?(怎么样?)10. 假设结构:文言文中的假设结构常用“若”、“倘若”、“假使”等词语引导,表示假设情况。
例如:若有所思(如果有思考的话)总之,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许多特殊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化以及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语法规则
文言文语法规则1. 词类- 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 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物名、时名等。
- 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需要有宾语,不及物动词不需要宾语。
- 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品质或状态。
- 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等信息。
- 代词代替名词或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
- 连词用于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等。
- 介词用于表示位置、方向、原因、目的等关系。
- 助词用于调整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主谓宾宾结构等。
- 主谓结构一般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
- 主谓宾结构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宾语补语等。
- 主谓表结构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表语,表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名词。
- 主谓宾宾结构在主谓宾结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或代词。
3. 词序- 文言文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一般情况下,名词在动词之前,形容词在名词之前。
- 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可以相对灵活,但通常宾语在动词之后。
- 修饰词一般在被修饰词之前。
- 句子的核心部分一般位于句首或句末。
4. 修辞手法-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等。
- 比喻是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含义,常用的比喻手法有象征、隐喻等。
- 夸张是通过夸大表达某种感情或描述,让文言文更加生动有趣。
- 对偶是通过对称和反差来表达某种含义,使文言文更加平衡和韵律感。
以上是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通过熟悉这些规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表达方式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其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重视正音:文言文注重音韵美,对音的正误要求严格。
例如:“汝”、“女”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在文言文中分别读作“rǔ”和“nǚ”。
2. 重视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讲究平衡、对偶、齐整的句式。
常用的句式包括对仗句、排比句、状语从句等。
3. 重视词语的精确: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丰富,较多使用古汉语词汇和典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词汇量才能准确理解。
4. 重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1. 敬辞用语:文言文中有丰富多样的敬辞用语,用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例如:“乃”、“躬”、“敢”等用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 兼并语义:文言文中常用一个字代替几个字的意思,减少冗余。
例如,“余”代替“我”,“兹”代替“这”等。
3. 借代表述: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手法,把一个事物的名称换成与之相关的属性词来表示。
例如,“铿锵有力”代替“音乐”,“飘雪纷纷”代替“下雪”等。
4. 借代比喻:文言文中常用借代比喻的手法,用一个词代替与之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例如,“辉映”代表光亮,“行云流水”代表自然流畅的动作等。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文言文注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词语的精确以及敬辞用语,并使用借代手法和借代比喻来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资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修辞能力。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句子结构。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规则,同时进行句子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并对句子分析进行讨论。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多用句式倒装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史记·五帝本纪》),“花落花开自有时”(《红楼梦》)。
这种倒装句能够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无冠词和不定代词文言文中通常没有冠词,并且不常出现不定代词。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这种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
3. 多用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来表示语气或态度。
例如:“然则以吾道阻且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德充符》)。
这些助词能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思想情感。
4. 文言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虚词,如“之”、“乎”、“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注意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卫灵公》),“非子之言是也”(《庄子·人间世》)。
二、句子分析的方法1.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分析的重点。
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震卦》),其中“天行健”的主语是“天”,谓语是“行健”,没有宾语。
2.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状语、定语和补语等。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劝学》),其中“不可以不”是状语,修饰动词“弘毅”。
3. 分析句子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流传于古代中国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其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序、词类、句法结构和虚词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一、词序特点1. 定状结构常颠倒:文言文中,宾语常常在动词之前,而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则常常颠倒位置,如:“朝饔而食,夕餐而寝。
”(《孟子·告子下》)2. 动宾结构比例较高:文言文中动词和宾语的结构较为紧密,往往用动词+宾语的形式表达,如“学习文言文”可以表达为“学文言”。
3. 并列结构常用逗号或句号分隔: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常常用逗号或句号来分隔,如:“物尽其用,礼莫大焉。
”(《礼记·表记》)二、词类特点1. 助词丰富:文言文中助词较多,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如“之”、“者”、“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词性固定:文言文中的词性较为固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不易转换,使得句子结构更加稳定。
三、句法结构特点1. 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如“吾爱汝”(《庄子·内篇·秋水》)。
2. 倒装语序较常见:文言文中倒装语序较为常见,多用于疑问句、条件句、感叹句等,如“曰:“以天下让我者,唯此兮。
”(《楚辞·九歌·东篱》)3. 重叠句和并列句多见: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形式美感,文言文中常采用重叠句和并列句,如“观乎天之云滓,鉴乎风之涤烦。
”(《庄子·外篇·徐无鬼》)四、虚词特点1. 助词的使用频繁:文言文中助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能够加强语义的表达,起到衔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虚词的省略常见:文言文中虚词的省略较为常见,它们的功能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不需要重复使用。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决定了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使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冗长性和繁琐性。
然而,正是这种特点赋予了文言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归纳:一、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如“朝服衣冠”中的“朝”,本指朝廷,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上朝”。
2. 动词用作名词:如“闻鸡起舞”中的“舞”,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指“舞蹈”。
3.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春风得意”中的“得意”,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得意”。
4. 使动用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喜”和“悲”,使动用法,意为“使……高兴”、“使……悲伤”。
二、虚词用法1. 助词:如“之”、“乎”、“者”、“也”等,用于句中起到连接、修饰的作用。
2. 代词:如“我”、“汝”、“彼”等,代替人或事物。
3. 连词:如“而”、“则”、“且”等,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4. 副词:如“甚”、“亦”、“皆”等,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三、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如“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是主语,“曰”是谓语。
2. 动宾结构:如“温故而知新”,“温”是动词,“故”是宾语。
3. 偏正结构:如“窈窕淑女”,“窈窕”是修饰语,“淑女”是中心语。
4. 并列结构: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与“天山”并列。
四、倒装句式1. 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 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是宾语前置。
3. 状语后置: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是状语后置。
五、修辞手法1. 比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比喻女子的美丽。
2. 拟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将春风拟人化。
3. 夸张:如“白发三千丈”,夸张表达老态。
4. 对偶: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形成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六、文言文翻译技巧1. 直译:按照原文意思直接翻译。
2. 意译: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语法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用语法和语法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主谓宾或主谓补构成。
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中心,宾语在后。
但是文言文中允许语序的灵活变换,以达到修辞和语气的目的。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这句话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二、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辞的作用。
虚词的运用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1. 助词文言文中的助词主要有“之”、“乎”、“于”等,用于构成词性和语法成分的关系。
例如:“何其美也!”中的“之”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表示美的程度。
2.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丰富,可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
例如:“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中的“自”表示自己的意思。
3.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有“而”、“乃”、“若”等,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起到衔接和转折的作用。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的“而”表示并列的关系。
三、动词和句式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为丰富,常用的动词有表状态的“是”、“有”、“无”等,表行为的“行”、“行”等,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思”、“念”等。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比较句、假设句等。
这些句式的使用既能使语言更加生动,也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借代、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意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名言,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总之,文言文的语法和语法规则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包括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并列结构等。
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语通常出现在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尔”、“夫子有言”。
2.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也有广泛应用。
主要有主谓倒装和宾语谓语倒装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常用于疑问句、条件句和感叹句等。
例如:“何思之不勃焉?”、“昔者庖人氏,师事以长”。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列举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仁、义、礼、智、信”,“孔子读书,不倦恒乐”。
二、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使用、动词变化、虚词运用等。
1. 词汇使用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较为丰富,常使用多音词、双音词等。
遣词用字还要考虑平仄要求,并注重字音的和谐美感。
2. 动词变化文言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
动词有词性变化和时态变化两方面。
动词的词性变化主要通过前缀和后缀的增减变化,时态变化则通过变化动词的后缀来表示。
3. 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文言文中的助词、介词和连词等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标注等作用。
三、其他特点除了上述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外,文言文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1.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主要用于分句、标明停顿和语气等。
2.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固定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的使用使文言文更富有文化内涵。
3.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和借代现象。
长篇文言文多采用省略手法,以减少冗余重复的表达,增加意蕴。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主谓宾、倒装和并列等形式,以及词汇使用、动词变化和虚词运用等语法规则。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翻译语法讲解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以其言简意赅,深奥难懂,故后世学者,欲窥其奥,必先通其语法。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之语法,以助学者领悟古人之智慧。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有常式与变式之分。
常式者,即主语、谓语、宾语之结构也。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为主语,“曰”为谓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宾语。
变式者,则不拘于常式,或倒装,或省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王师北定中原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王师定中原北日”。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极为丰富。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其中,“善”本为形容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擅长”。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今者万乘之主,有兼天下,逐北之志。
”4. 副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三、语序与省略文言文语序较为固定,但有时也会出现倒装。
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正常语序应为“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争不敢。
”此外,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普遍。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此句中,“善”前省略了主语“刘伶”。
四、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运用丰富,如“之”、“乎”、“者”、“也”、“矣”、“焉”、“耳”等。
这些虚词在句中起到连接、修饰、语气等作用。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而”、“之”、“乎”均为虚词。
五、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下原则:1. 保留原文: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语序、词汇等,保持原文风貌。
2. 释义准确:准确翻译原文中的实词、虚词,确保意义完整。
3. 衔接自然:使译文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总之,学习文言文翻译语法,需细心揣摩,不断实践。
通过掌握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语序与省略、虚词运用等语法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领略古人之智慧。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精】文言文语法规则总结
【精】文言文语法规则总结一、基本语法规则1.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的倒装结构,例如:“天空中,飘着白云。
”2. 文言文中没有人称代词,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语。
3.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已/尚/将/略/微/殆”等。
4. 文言文中的词语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较少使用单音节词。
二、名词1.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通常不变,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判断单复数。
2. 名词可以通过加上量词来表示具体数量,例如:“一辆车,三片纸”等。
3. 名词也可以通过加上数量词和描述词来表示具体数量和质量,例如:“七只大白兔,一群勇敢的战士”。
三、动词1. 动词的时态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已/尚/将/略/微/殆”等。
2. 动词的语气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宜/必/当/且/可/允”等。
四、形容词1. 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例如:“美丽的风景,高大的建筑”等。
2. 形容词可以通过加上副词来加强或减弱描述的程度,例如:“非常美丽,稍微晚一点”等。
五、副词1.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例如:“徐徐地吹,非常美丽,稍微晚一点”等。
2. 副词也可以通过重叠和重复的方式来加强描述的程度,例如:“徐徐然吹,美丽美丽”等。
六、连词1.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表示递进、转折、因果、比较等关系,例如:“而且,然则,所以,犹如”等。
七、助词1. 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时态、否定、疑问等意义,例如:“乎,者,焉,也,未”等。
以上是文言文的主要语法规则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文言文词类常识一、文言文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文言文常用词法(一)古今异义古代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江河睡2.词义缩小:臭亲戚宫3.词义转移:涕走汤去4.感情色彩不同:爪牙鹰犬5.单音节词代表双音节词的误会①今齐地方千里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③云髻半偏新睡觉④叶叶相交通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⑥诚宜开张圣听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⑧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老大嫁作商人妇(二)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
①兵②闻③信④间(三)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在某个具体语言环境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
①意义相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⑤又数刀,毙之。
(《狼》)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ɡ)之。
(《史记·项羽本纪》)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②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3.名词用作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②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⑦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词类活用的条件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有七项最主要的,介绍如下: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⑵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⑶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⑷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⑸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⑹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⑺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
例如:儿涕而去。
(《促织》)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羽本纪》)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
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4.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名词①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5.名词用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五)通假字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③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斯是陋室《陋室铭》③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②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①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便要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①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②为乡里所患《周处》③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表示被动。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②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1.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③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④沛公安在?(同上)⑤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⑦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⑨唯利是图3.谓语前置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①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帅哉土鳖!④大哉,其之为君也!⑤灼灼其华。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
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短语作补语。
“以/于+宾”式短语作状语。
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
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
例如: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④兵数破于齐秦。
⑤名垂乎后世。
文言文翻译技法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之本:信达雅。
1.式: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直译,另一种是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