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7aa8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0.png)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爱之深,恨之切。
B. 之乎者也,古之学者。
C.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 之江之滨,有女如云。
答案:C(C项中的“之”字用作代词,其余选项中的“之”字用作助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苏轼《赤壁赋》)3. 以下哪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D(王维《相思》)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吸引了人们。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朵吸引了人们。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美丽吸引了人们。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和花朵吸引了人们。
答案:A(比喻有德行的人,即使不自夸,也能受到人们的敬仰)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部古代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答案:A(《诗经·周南·关雎》)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答案:生当作人杰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海内存知己3. “________,对影成三人。
”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答案:举杯邀明月4.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5. “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答案:此情无计可消除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2ad64eff00bed5b8f31d40.png)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63c984783e0912a3162a2f.png)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从而形成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6383f8a98271fe910ef9ff.png)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8dd00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6.png)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
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
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
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
御史兼二人劾罢之。
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瑞无子。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
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高考文言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文言常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f02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e.png)
高考文言常识试题及答案1.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句式是:A. 之乎者也B. 之乎者也,焉哉乎C. 之乎者也,焉哉乎,矣D. 之乎者也,焉哉乎,矣哉答案:C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岳阳楼记》B. 《醉翁亭记》C. 《滕王阁序》D. 《出师表》答案:A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什么意思?A. 夭折B. 茂盛C. 夭折的花D. 夭折的树答案:B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喜悦D. 说教答案:B5.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儒家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的“子”指的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B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是什么意思?A. 愤怒C. 愤懑D. 愤悱答案:D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是什么意思?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A. 谦虚B. 诚实C. 勤奋D. 智慧答案:B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坦荡荡”是什么意思?A. 心胸开阔B. 心情舒畅C. 行为端正D. 性格开朗答案:A1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荀子》B. 《庄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1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的“子衿”是什么意思?A. 儿子的衣领B. 女子的衣领C. 学生的衣领D. 君子的衣领答案:D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
![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https://img.taocdn.com/s3/m/dda60c5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0.png)
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试题一: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行”字的含义。
1. 行者,孔子之弟子也。
2. 夫子何为者?黍稷之事,则吾得行乎其中矣。
试题二: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坐”字的含义。
1.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 宾客满堂,坐不安席。
试题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走”字的含义。
1. 走马观花,不觉日之将夕。
2. 闻鸡起舞,走赴战场。
试题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来”字的含义。
1. 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去自如。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试题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去”字的含义。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去而不返。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去恶如探汤。
试题六: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使”字的含义。
1. 使者驰传,以告诸侯。
2. 使民以时,不害其生。
试题七:请解释下列句子中“闻”字的含义。
1. 闻鸡起舞,志在四方。
2.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试题八: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见”字的含义。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试题九: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知”字的含义。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试题十: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致”字的含义。
1. 致治之道,必先治其身。
2. 非无泪,为国士,不得而致之。
试题十一: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举”字的含义。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试题十二: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发”字的含义。
1.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试题十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收”字的含义。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试题十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言”字的含义。
1. 言必信,行必果。
2. 君子不器,言寡尤,行寡悔。
试题十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尽”字的含义。
1.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试题十六: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当”字的含义。
高考语文实词总复习100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实词总复习100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cdba1b14e852459fb5721.png)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22、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100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100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adbbf1551810a6f52486ba.png)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100题及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100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c1e2ce7f1922791688e8f7.png)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文化常识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化常识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b40cf7c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8.png)
文化常识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高中古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中古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d7882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3.png)
高中古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 蟹六跪而二螯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 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C解析:A项“而”表并列,“六跪”和“二螯”是并列关系;B项“而”表递进,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C项“而”表转折,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D项“而”表修饰,“终日”修饰“思”,表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2. 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 吾其还也D.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A解析:A项“其”是代词,代指“他”;B项“其”是指示代词,那;C项“吾其还也”中“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D项“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3.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辍耕之垄上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D解析:例句“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项“之”是动词,“到”的意思;D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意思是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学者必有师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吾从而师之D.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案:D解析:A项“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很多人;C项“从而”,古义是“从”是跟从,“而”是并且,今义是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D项“先后”古今都是先和后的意思,“专攻”古今都是专门研究的意思。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或师焉,或不焉C. 君子生非异也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案:D解析:A项“受”通“授”,传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资质、禀赋;D项没有通假字。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大全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0f6ec8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6.png)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庄子》D.《韩非子》答案:D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了。
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了,比喻人有美德,自然能吸引他人。
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了,比喻人有才能,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了,比喻人有才华,自然能得到他人的赞赏。
答案:B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答案:C二、填空题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孟子·梁惠王下》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__》。
答案:《离骚》3.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________》中提出的学习方法。
答案:《论语·为政》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
其内容涉及了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特点是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论述题1. 请论述《史记》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开山之作,由司马迁所著。
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以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并用,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100题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100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fdd4f381c758f5f61f6747.png)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Ⅰ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406d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c.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1. “吾日三省吾身”中“省”的意思是()A. 节省B. 反省C. 探望D. 省略答案:B解析:“吾日三省吾身”中“省”指反省。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故”的意思是()A. 缘故B. 旧的知识C. 故意D. 所以答案:B解析:“温故而知新”的“故”指旧的知识。
3.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 曲肱而枕之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解析:A、C、D 项“之”均为代词,B 项“之”为“知识”。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舍”的意思是()A. 舍弃B. 宿舍C. 停止D. 施舍答案:C解析:“不舍昼夜”中“舍”指停止。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的意思是()A. 相信B. 书信C. 诚信D. 消息答案:C解析:此句中“信”为诚信之意。
6.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转折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温故而知新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解析:“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可译为“却”。
7. “思而不学则殆”中“殆”的意思是()A. 危险B. 大概C. 疑惑D. 几乎答案:A解析:“殆”在此处指危险。
8.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B. 三十而立立:站立C.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D.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上天的意志答案:B解析:“三十而立”中“立”指有所成就。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意思是()A. 语气词B. 于此,在其中C. 怎么D. 哪里答案:B解析:“焉”在此指在其中。
10. 下列“其”字指代自己的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B. 其不善者而改之C. 回也不改其乐D.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解析:D 项“吾日三省吾身”中“吾”指自己。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乐”的意思是()A. 快乐B. 以……为乐C. 音乐D. 乐意答案:B解析:“乐”在此处是“以……为乐”。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e276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c.png)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史记》中的列传?A.《项羽本纪》B.《陈涉世家》C.《孔子世家》D.《庄子列传》答案:D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哪部经典?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A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关雎》B.《桃夭》C.《蒹葭》D.《采薇》答案:B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哪位先贤?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子衿》B.《鹿鸣》C.《无衣》D.《黍离》答案:A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
”是《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的描述。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_________,_________。
”是《诗经》中描述男女相爱的诗句。
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 “_________,_________。
”是《孟子》中孟子对仁政的论述。
答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以赞天地之化育。
4. “_________,_________。
”是《庄子》中庄子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5. “_________,_________。
”是《大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
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简答题1. 简述《史记》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其编纂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对后世史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 请解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指没有规矩和标准,就无法完成事物的制作。
比喻做事要有规矩和原则,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请简述《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境。
高考文言文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814b8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4.png)
高考文言文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无丝竹之乱耳C. 何陋之有D. 水陆草木之花答案:D解析:A、B 选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选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 选项“之”为助词“的”。
2.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B.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C. 晓雾将歇(歇:消散)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案:D解析:“与”应解释为“参与,这里有‘领悟’‘欣赏’的意思”。
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互相轩邈B. 任意东西C. 渔人甚异之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D解析:A 选项“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B 选项“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C 选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D 选项“闲人”就是“清闲的人”,不是词类活用。
4.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C.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D. 但少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答案:D解析:正确翻译应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三峡》一文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D. 《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寓情于景。
答案:D解析:《与朱元思书》既写景,也有直接抒情,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常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七)礼仪与风俗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八)人名与称谓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九)文集与典籍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十)另类与其它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11.对12.对13.错(中岳是嵩山)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16-21.对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23.对24.对25.错(排最后的是猪)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28.对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30---32.对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34.对35.错(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是“户部”)36.错(是工部)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38.对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41—43.对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48.对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51.错(体全为“牲”)52.对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