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合集下载

【医学PPT课件】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对照研究PPT

【医学PPT课件】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对照研究PPT
MRI检查
膝关节线圈 头表面线圈 颞下颌关节线圈
技 术 路 线- 尸检标本
尸尸检检 标标本本
CCTT及及 MMRRII检检查查
病病理理 对对照照
判判断断斑斑块块 分分类类的的准准
确确性性
猪体外冠状动脉管壁高分 辨MRI成像的实验研究
10个新鲜猪心,插管至LM近端 GE SIGNA 1.5 T HD 磁共振扫描仪 八通道头线圈、膝关节线圈、颞下
黑血T1WI像高信号的斑块
Kawasaki T, et al. JACC 2009, 6,720-728
EP R
分子影像MRI-纤维素特异性对比剂
21 04
Spuentrup E, et al. EUR 2006, 16,1-14
分子影像MRI-巨噬细胞特异性对比剂
USPIO
Tang TY, et al. ATVB 2009, 29,1001-1008
材料与方法
冠状动脉MRA检查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脉冲序列:快速稳态成像(FIESTA: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 二维 FIESTA电影成像:用于定位成像并确定TD时间 TR:3.2ms, TE:1.2ms, 翻转角45°, FOV 32cmx36cm, 层 厚8mm, 矩阵224X192
中,2个位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p<0.01)
Patients category with and without early enhancement plaque
Category patients
UAP SAP
Plaque Enhancement
No plaque enhancement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无删减范文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无删减范文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引言冠状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影像学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冠状动脉斑块的定义、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的解读。

冠状动脉斑块的定义冠状动脉斑块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的病变,主要包括脂质斑块和钙化斑块。

脂质斑块是由脂质积聚形成的软斑块,易发生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钙化斑块是指斑块内钙化物质的沉积。

冠状动脉斑块的存在和程度是衡量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影像学检查方法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T冠脉造影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通过X射线影像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程度、位置和类型。

CT冠脉造影CT冠脉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通过使用CT扫描仪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

该方法相对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无创性、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情况。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对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有很高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软组织成分和钙化情况都能够进行评估,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分析结果的解读影像学分析结果通常包括冠状动脉斑块的程度、位置、类型以及斑块的稳定性等信息。

斑块程度斑块程度是指冠状动脉内腔被斑块所占据的百分比,通常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Gensini评分系统将斑块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斑块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计算总分来评估斑块的程度。

评分越高,代表冠状动脉斑块越严重。

斑块位置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和类型对于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斑块的位置可以指示具体的冠状动脉分支受累情况,而斑块的类型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斑块稳定性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是指斑块的易破裂程度,与冠心病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2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

2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

炎 预测 症 事件 + + /+ /+ /? + /?
血管 内 超 声 ( 弹 斑块体积、 血 力图、 激应图成像 管 大 小( 斑 和虚拟组织学) 血管镜 块可变性) 斑块颜色
[ 11 ] 的 。血管内 OCT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
及管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识别 “ 发炎的”
光学相干断层成 斑 块 结 构 和 像 温度测量法 纤维帽厚度 斑块温度
+ +
+ +
能发生自发破裂的易损斑块鉴别出来。局限性是其分
4. 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 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OCT) 检查是一种
块、 坏死核及血栓。因其对各类组织回声鉴别不易, 利 用回声辉度信号区别纤维性斑块或脂质性斑块的灵敏
辨率仅 100 μm, 很难区分纤维帽厚度 < 70 μm 的易损 斑块 ( 敏感性仅 50% ~ 80% ) , 也难于精确区别脂质斑
Abstract: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 ACS)have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rupture of vulnerable plaque in the
includes intravascular thermography and elastography. The third technique relies on measuring plaqu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detailed

Imaging Detection of Vulnerable Coronary Plaque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引言冠状动脉斑块是指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一种异常沉积物,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通过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常用的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1.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包括斑块的位置、数量、大小和形态等。

2. 血流峰值速度: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冠状动脉内血流的速度变化,以评估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3. 冠状动脉CTA: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斑块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

4. 核素显像: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斑块所在的位置和范围,用于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影像学分析参数在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中,常用的评估参数包括:1. 斑块负荷:反映斑块的数量和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斑块总面积、最大截面面积等指标来表征。

2. 斑块类型:根据斑块内部的成分和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软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等。

3. 斑块内部特征:包括斑块内部密度、斑块边界的清晰度以及斑块内钙化的程度等。

4. 斑块进展:通过对多次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可以评估斑块的生长速度和进展情况。

影像学分析的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1. 诊断冠心病:通过观察斑块的位置、数量和程度,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并对病情做出评估。

2. 评估斑块稳定性:根据斑块内部特征和斑块进展情况,可以预测斑块的稳定性和破裂风险,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指导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斑块的位置、形态和程度,为介入治疗(如冠脉支架植入)提供指导。

4. 随访和预后评估: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斑块的变化和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对斑块的定量和定性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斑块的性质和进展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的分析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的分析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分析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死因。

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都是死于冠心病和卒中,死亡人数将从2008年的1730万激增到2030年的2330万。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患者死亡率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患者在冠脉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突发心脏性猝死)急性发作之前都没有任何征状或者警示征兆。

目前看来,想有效地减轻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负担以及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只有做好急性冠脉事件的预防工作。

但是,如何使用心血管影像学来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急性冠脉事件的边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下的诊断策略显然侧重于检测有无心肌缺血和血流动力学管腔狭窄,而不是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

这种策略适合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却忽略了以急性冠脉事件为始发症状的CAD患者。

尸检报告显示,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导致突发管腔内血栓形成所诱发的。

易于破裂的冠脉病变斑块在形态上与稳定型斑块截然不同(见图1),利用这点,可以在早期采用非有创的影像学检查来鉴别易损斑块。

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检测管腔狭窄,检测冠脉斑块的组成和尺寸更有利于早期诊断急性冠脉事件。

图 1 稳定型斑块和易损斑块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可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无创性评估,而不仅限于检测冠脉管腔。

CCTA可以明确冠脉的分支走向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整体情况,但一般的检测方法只能辨别管腔狭窄与否或者根据钙离子水平判断斑块类型。

有了新的应用设备,影像指导下的预防、药物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根据斑块特性进行分层,可制定相应的个性治疗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解析CCTA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判断管腔狭窄情况。

本文既描述了CCTA如何检测并描述易损斑块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也展示了最新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技术如何评估冠脉斑块与狭窄。

最后,文章还探讨未来的成像技术如何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早期诊断ACS患者方面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一、背景介绍冠状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斑块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通过影像学分析,可以非侵入性地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和严重程度,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影像学分析方法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管超声等技术。

1.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方法。

通过在体内注入造影剂,结合X线透视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血管解剖和斑块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定量评估狭窄程度、斑块的数量和位置等。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高分辨率地显示心脏和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

CT可以通过多层次和体层次扫描来获取冠状动脉的三维图像,可以评估斑块的特征(如斑块的密度、钙化情况)、斑块与血管壁的接触情况等。

3. 血管超声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

血管超声可以显示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形态和位置等,可以评估斑块与血管内腔的关系、斑块的稳定性等。

三、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指标1. 狭窄程度狭窄程度是评估冠状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直径狭窄百分比(DS)和面积狭窄百分比(AS)来表示。

直径狭窄百分比是指冠状动脉狭窄的最窄部分与正常部分的最大直径比值;面积狭窄百分比是指冠状动脉狭窄部分的面积与正常部分的面积比值。

2. 斑块特征斑块的特征是评估斑块稳定性和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斑块特征包括密度、钙化程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平滑度等。

高密度斑块、钙化斑块和斑块内出血等特征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

3. 斑块负荷斑块负荷是评估斑块数量和分布的指标。

通常通过计算斑块的总体积、总面积或每单位长度的斑块数来表示。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文读懂,速来收藏!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脉体系,影像学手段非常之多,包括超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即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磁共振衍生出的易损斑块诊断(VPD)技术等,都能很好地让我们对斑块进行探究。

2022年5月26日的OCC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俊峰教授就冠脉CT斑块的判断和评估进行了探讨。

为什么选CTA?非侵入性冠脉成像检查中的CTA具有扫描时间短、应用广泛等优点。

CTA是目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临床价值包括:通过定性定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对各类冠状动脉解剖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做出准确诊断;通过计算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进行冠心病危险分层;通过对高危斑块特征定性分析进行预后判断。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将其细分为6型。

•Ⅰ型脂质点。

动脉内膜出现小黄点,为小范围的巨噬细胞含脂滴形成泡沫细胞积聚。

••Ⅱ型脂质条纹。

动脉内膜见黄色条纹,为巨噬细胞成层并含脂滴,内膜有平滑肌细胞也含脂滴,有T淋巴细胞浸润。

••Ⅲ型斑块前期。

细胞外出现较多脂滴,在内膜和中膜平滑肌层之间形成脂核,但尚未形成脂质池。

••Ⅳ型粥样斑块。

脂质积聚多,形成脂质池,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变形。

••Ⅴ型纤维粥样斑块。

为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呈白色斑块突入动脉腔内引起管腔狭窄。

斑块表面内膜被破坏而由增生的纤维膜(纤维帽)覆盖于脂质池之上,病变并可向中膜扩展,破坏管壁,并同时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坏死等继发病变。

••Ⅵ型复合病变。

为严重病变,由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形成附壁血栓。

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溃破而形成所谓粥样溃疡。

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

对于冠脉病变来说,狭窄程度并不代表不稳定,而检出易损斑块才是探寻高危患者的重点。

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分析

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分析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月 第3卷第7期1.4 检查结果判断应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记录肺结节的不同特征变化并检查支气管情况,应用胸片判定病灶的具体位置、病灶数量以及大小或者边界改变等,对于疑似肺癌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进行确诊。

1.5 统计学处理输入各项数据至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以及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其中等级资料予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DR胸片与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肺结节检出结果比较肺部结节大小分类:(1)≤5m m;(2)5~10mm;(3)>10mm,从5000例患者群体的检测结果得出,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式共检出1100例肺结节,明显高于D R胸片共检出的410例肺结节,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DR胸片检测方式与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式分别检出肺结节情况(例,%)方法肺部结节大小总检出率≤5mm5~10mm>10mm螺旋CT610(12.20)305(6.10)185(3.70)22.00(1100/5000)DR胸片65(1.30)200(4.00)145(2.90)8.20(410/5000)χ2---43.042P---0.0012.2 DR胸片与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癌检出结果比较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DR胸片检查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40%、0.40%,由此可见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明显优于DR胸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4,P=0.000)。

3 讨论近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递增趋势,目前临床上主要以CT及X线胸片诊断为主,X线胸片在早期诊断中的漏诊率和假阳性率比CT要高,但CT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比X线胸片产生的辐射剂量要高,相对对人体造成一的伤害也更严重些。

冠脉易损斑块腔内影像与病理

冠脉易损斑块腔内影像与病理

maxLCBI4mm = 813
30
Initial angiogram
Angiogram after PTCA
Plaque burden = 67%
The curprit lesion contained a large lipid core.
31
Patient Information
Baseline
钙化后面是什么?
Lipid-core plaque detected with NIRS 28
Simple To Read
29
Combined NIRS/IVUS provide better Diagnosis
NIRS Vs. IVUS
Lipid core plaque
Limitation: No structure information
Plaque Rupture
Limitation: lipid rich plaque before rupture
30
为什么large lipid burden 如此重要?
35 year old male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 while mowing his lawn.
但灰阶IVUS局限性:出现了整合背向散射-IVUS、虚拟组织学IVUS及iMaIVUS
iMap-IVUS
Garcìa-Garcìa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11, 27(2): 215-224.
PROSPECT研究: 薄纤维帽斑块、最小管腔面积、 斑块负荷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20
出现 未出现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1]本月修正版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1]本月修正版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1. 引言冠状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在心脏血供不足、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影像学分析是诊断和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关键手段之一,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A)、核医学检查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2. 影像学分析技术2.1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利用X线透视技术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影像学医师可以根据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评估冠状动脉的通畅程度,检测斑块的位置和程度。

冠状动脉造影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优势,但是侵入性较大,有一定的风险。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A)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伤的影像学分析技术,可以产生具有高分辨率的三维冠状动脉图像。

CTA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重建技术,可以观察冠状动脉内部的斑块情况。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A无创伤、安全性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冠状动脉解剖信息,是常用的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分析技术之一。

2.3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这些技术利用放射性示踪剂,通过检测心肌的血流情况和代谢情况,评估冠状动脉供血的情况。

核医学检查在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同时,还可以评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综合诊断价值。

3. 影像学分析的应用3.1 诊断冠心病影像学分析可以提供准确的冠状动脉图像,帮助医生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和CTA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核医学检查可以评估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和心肌的代谢情况。

这些信息对冠心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2 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影像学分析可以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

斑块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观察狭窄程度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观察斑块的特征(如钙化程度、斑块组织的脆性等)来评估。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1. 研究背景1.1 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1.2 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发展的关系1.3 影像学在冠状动脉斑块分析中的作用2. 影像学方法2.1 冠状动脉造影2.1.1 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原理和技术2.1.2 安全性和风险评估2.1.3 影像采集参数和成像质量评估标准2.2 放射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2.2.1 C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2.2 不同类型CT扫描在冠状动脉斑块分析中的应用 2.3 核磁共振成像(MRI)2.3.1 MRI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3.2 MRI在冠状动脉斑块分析中的应用3. 冠状动脉斑块的识别与评估3.1 斑块的定义和分类3.2 影像学识别斑块的特征3.3 斑块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3.4 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4. 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和预后评估4.1 斑块的进展和破裂风险4.2 影像学评估斑块进展的方法4.3 斑块进展与患者预后的关系5. 影像学在冠状动脉斑块治疗中的应用5.1 血管成形术前影像学评估5.2 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影像学监测5.3 斑块治疗后影像学评估6.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示例图片、CT扫描示例图片、MRI示例图片等。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的一种心脏疾病。

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

- 动脉斑块:冠状动脉内的脂质堆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所形成的病变。

- 影像学:利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利用X射线观察冠状动脉腔内情况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 放射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体内断层图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核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技术具有高对比度的人体内部图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MSCTA影像特征分析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MSCTA影像特征分析

t i o n,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t h e pl a q u e i ma g e s whi c h l e d t o a c u t e my o c a r di l a i n f a r c t i o n we r e a n ly a z e d .Re s ul t s I n t h e 3 8 c a s e s o f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t o t a l o f 3 8 v u l n e r a b l e p l a qu e we r e c o n i f r me d, a nd t h e p l a qu e
例 患 者术 前 M S C T A影 像 资料 , 并 对 其 导致 急 性 心肌 梗 死 的责 任 斑块 的影像 学 特 征进 行 回顾性 分 析 。结果 3 8例 急性 心 肌 梗 死 患者 共 确 定 3 8 个易损斑块 , 其 斑块 中心 C T值 为 ( 2 9 . O ± 8 . 5 ) H U, 出现 浅 表斑 点 状 钙 化 1 3 例, 斑 块 所 致 局 部 管 腔 中度 狭 窄 1 8 例、 重度狭窄 2 O例 , 但 斑 块 周 围均 没 有 发 现纤 维 帽样 结 构 , 对斑 块 内脂
_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c o r o n a r y a  ̄ e y r p l a q u e b y M S C T A C P R i m a g e s .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正文:
一、引言
冠状动脉斑块是冠心病患者中常见的病变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析对于诊断和治疗策略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二、冠状动脉影像学分析技术
⒈血管成像技术
⑴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⑵ CT冠状动脉成像
⑶磁共振成像
⒉斑块特征分析技术
⑴冠状动脉血管壁厚度测量
⑵冠状动脉斑块负荷计算
⑶斑块组织分析
⑷斑块动力学特征分析
三、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结果解读
⒈影像学指标解读
⑴斑块长度
⑵斑块面积
⑶斑块负荷指数
⒉斑块组织特征解读
⑴钙化程度
⑵脂性斑块
⑶纤维斑块
⑷黄色斑块
四、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分析的临床应用
⒈早期冠状动脉诊断
⒉斑块评估与治疗策略制定
⒊冠状动脉疾病预后评估
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⒈冠状动脉斑块影像资料示例
⒉影像分析软件使用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疾病。

⒉影像学分析:通过医学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⒊冠状动脉造影:一种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并注入造影剂进行观察的诊断方法。

⒋ CT冠状动脉成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的方法。

⒌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分子层面最新研究成果分析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分子层面最新研究成果分析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分子层面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腔外检查方法,如MSCT、MRI 等,以及腔内检查方法如 IVUS、OCT 等,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在分子层面研究易损斑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下面仅对其中的多层螺旋 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内超声(IVUS)等做一简单介绍。

1.多层螺旋 CT(MSCT)" 后 64 排 CT" 因其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和明显增大了的 Z 轴覆盖范围,极大地拓展了CT 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冠脉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强大的后处理软件技术,使得不但可以多角度立体式观察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管腔是否狭窄外,还可以对冠脉斑块进行分析。

由于 MSCT 具有高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可以很好地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软斑块。

相关 MSCT 研究显示,易损斑块多为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1],尤其是点状钙化斑块,Gudrun M.等[2]解释为斑块内钙盐与脂质高、低密度组织间的界面连接的不稳定导致斑块的不稳定,而当钙盐继续沉积增多成为钙化斑块时,不稳定界面点减少,斑块趋向稳定。

软斑块包括脂质斑块及纤维斑块。

通过观察 MSCT 上冠脉斑块强化形式可以间接评价斑块组织内的细微结构如纤维帽厚度等,结果显示环状强化与薄纤维帽的相关性好[3]。

2.磁共振成像(MRI)MRI 技术进行冠脉成像以及斑块分析成为研究热点。

MRI区别组织成分基于生物化学参数及物理参数,包括化学成分及浓度,物理状态包括分子水平运动及物质弥散等。

最近有利用 3T MRI 腔内探针技术,该探针自身包含磁场源以及激发和接收线圈。

利用这种最新技术显示能够区分纤维成分和脂质成分,纤维成分由于自我扩散不受限制在 ADC 图上呈高信号,脂质成分由于自我扩散受到限制在ADC 图上低信号,该技术检测斑块内成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5%、100%,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斑块纤维帽成分[4]。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1.3 方法2.研究对象2.1 受试者招募与筛选2.2 人口统计学特征2.3 疾病分类及临床特征3.影像学方法3.1 冠状动脉影像学技术简介3.1.1 X射线血管造影3.1.2 CT血管成像3.1.3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3.2 冠状动脉斑块的定量评估3.2.1 斑块负荷计算3.2.2 斑块特征分析3.2.3 斑块溶解程度评定3.3 影像学评分系统3.3.1 Gensini评分3.3.2 Duke评分3.3.3 SYNTAX评分4.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4.1 斑块形态学特征4.1.1 斑块定位4.1.2 斑块分布4.1.3 斑块的高密度影像学特征 4.2 斑块的组织学特征4.2.1 斑块的成分组成4.2.2 斑块的纤维帽特征4.2.3 斑块的内出血特征4.3 斑块的稳定性评估4.3.1 斑块溶解程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4.3.2 斑块厚度与稳定性的关系4.3.3 斑块的炎症反应与稳定性5.研究结果5.1 受试者的基线特征5.2 斑块的影像学分析结果5.3 影像学评分结果6.讨论6.1 斑块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6.2 影像学评分的意义6.3 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的比较6.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7.结论附件:1.数据表格2.影像学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受试者:在医学研究中,接受研究者的测试、观察或试验项目的个体。

2.临床特征:指医学临床实践中患者身体状况、疾病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和特征。

3.斑块负荷:指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数量和分布情况。

4.斑块特征分析:分析斑块的形态学、组织学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特征。

5.斑块溶解程度评定:评估斑块内血栓的程度和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

6.斑块形态学特征:指斑块的形状、大小、定位等方面的特征。

7.斑块的成分组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比例、种类等特征。

8.斑块的纤维帽特征:指斑块内纤维帽的厚度、表面特征等方面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影像学检查
• • • • • 血管内超声 侵入性导管 固定于导管前端可旋转微小超声探头 获取冠状动脉壁横断面影像 高频超声技术
四、影像学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 血管内超声-稳定斑块

IVUS显示血管内稳定斑块,以钙化成分 为主,呈强回声,后方有阴影
四、影像学检查
• 血管超声-易损斑块
• IVUS现实血管内易损斑块,以脂质成分为主, 呈均匀低回声 • (径线1代表正常管径,径线2代表狭窄后的管径)
+表示其诊断能力大小
六、总结
• 冠状动脉斑块按预后不同分为 稳定斑块 (纤维帽厚,脂核小,巨噬细胞少) 易损斑块 (纤维帽薄,脂核大,大量巨噬细胞侵润) • 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分析的关键 • ------发现易损斑块
六、总结
• 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检查方法 侵入性检查(IVUS,OCT) 非侵入性检查(MRI,MDCT) • 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 非钙化斑块,点状钙化斑块 正性重构,环状强化 溃疡样斑块,大体积斑块 • 结合OCT和MDCT检查 提高易损斑块的检出率
• • • • • • •
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整体轮廓,斑块成分 无创性检查 便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不足之处 有X线辐射 脂质、纤维帽的密度有重叠
四、影像学检查 多排螺旋CT
五、各种影像学检查比较
IVUS 斑块整体轮廓 钙化成分 脂质成分 纤维帽 巨噬细胞侵润 斑块破裂 + ++ ++ ++ + OCT + ++ ++++ ++++ +++ +++ MRI ++ + ++ ++ + MDCT +++ ++++ +++ +++ ++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一、冠心病概念
• • •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改变 冠状动脉流血和心肌需求间不平衡 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
二、冠心病危害
•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 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 每年全世界有1700多万人 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二、冠心病危害
四、影像学检查 多排螺旋CT
• 根据不同组织X线衰减率不同 • 评估斑块成分 • 应用碘对比剂
四、影像学检查 多排螺旋CT-稳定斑块

MDCT显示LAD近段钙化斑块
四、影像学检查 多排螺旋CT-稳定斑块
• MDCT显示LAD近段多发钙化斑块
四、影像学检查 多排螺旋CT-易损斑块
• • • • • • • 易损斑块CT特征 非钙化斑块 点状钙化斑块 正性重构 环状强化 溃疡样斑块 大体积斑块
OCT显示(A)易损斑块破裂(箭头示破裂纤维帽, *假腔) (B)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
• • • • • • • 显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管腔形态 显示斑块成分 发现巨噬细胞侵润及纤维帽破裂 不足之处 有创性检查 不能评价斑块整体轮廓 临床应用及推广受限
四、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
• MDCT显示RCA远段易损斑块呈环状强化
四、影像学检查 易损斑块CT特征-溃疡样斑块
• MDCT显示LAD近段易损斑块(H,箭头)
• 轴位相斑块破裂,对比剂进入破口,斑块呈溃疡 样(F,箭头)
四、影像学检查 易损斑块CT特征-大体积斑块
• MDCT显示RCA近段大体积非钙化斑块,呈正性重 构
三、冠状动脉斑块
• 病理—易损斑块 脂核大,纤维帽薄 无钙化或仅含点状钙化 大量炎性巨噬细胞侵润 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易损斑块是当前冠心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四、影像学检查
• 侵入性检查 血管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 (opticnal conherence tomography,OCT) • 非侵入性检查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多排螺旋CT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特征-非钙化斑块

LAD近段非钙化易损斑块
四、影像学检查 易损斑块CT特征-非点状钙化斑块
• LAD近段易损斑块,斑块以脂质成分为主内 见点状钙化
四、影像学检查 易损斑块CT特征-正性重构

LAD近段非钙化斑块,呈正性重构
四、影像学检查 易损斑块CT特征-环状强化
• 多对比序列 • 亮血和黑血技术 • 在颈动脉斑块成像中显示出优势
四、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稳定斑块
四、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易损斑块
• 钝缘支近段易损斑块MDCT显示斑块为脂质 成分 MR T1加权黑血翻转恢复序列之前增强 前后斑块均呈高信号,未见强化
四、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
• • • • 采用多对比序列可评估斑块成分 在颈动脉斑块成像中已显示出优势 不足之处 受呼吸运动、心跳、冠脉管腔较小等限制 冠状动脉斑块检查效果尚不理想 • 成像时间较长 • 临床应用受限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
三、冠状动脉斑块
• 分类 斑块成分 • (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 斑块预后 (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三、冠状动脉斑块
• 病理—稳定斑块 主要由钙化及纤维组织构成 纤维帽较厚,脂核小 炎性巨噬细胞少 不易破裂

OCT显示正常冠状动脉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稳定斑块
• OCT显示(A)稳定斑块厚纤维帽(450um,箭 头),(B)稳定斑块内钙化(箭头)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易损斑块
OCT显示(A)易损斑块表面巨噬细胞侵润(箭头) (B)易损斑块薄纤维帽(50um,箭头)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易损斑块
四、影像学检查
• 血管内超声 • 判断官腔狭窄程度 • 评价斑块易损性 不足之处 • 有创性检查 • 分辨率相对较低 • 不能显示斑块整体轮廓 • 诊断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熟练程度 • 临床应用及推广受限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
• 原理与IVUS类似 • 远红外光波代替声波 • 分辨率高
四、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体层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