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 20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
A.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 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B.积极影响: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 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 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 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 展。
C.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D.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 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进一步完善。
E.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 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 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F.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 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 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G.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 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 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 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 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 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
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百度文库
2.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 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 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 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 向极端。
c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 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 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 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 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 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 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 认识和反思。
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 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 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 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C.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 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 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 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 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 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
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 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 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A.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 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B.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 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 郡县制。
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 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 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 要内容。
1、王朝更替
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 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4.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
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
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 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隋朝 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 并州县。 3.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 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 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 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 球(今台湾) 4.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 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 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b.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 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 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