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试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作者:梁晓兰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希望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希望理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一、引言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发展。
而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自身的积极潜能,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注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契合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其中,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充分展现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发展性”,且提高个体希望水平,对改善人际与学业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也凸显了其理论的实用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应用。
二、积极心理学与希望理论“积极心理”“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等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积极教育”等早已经被学者们关注并进行实践研究,然而直到赛里格曼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在职的最重要使命之一,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顺势在国外掀起了一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制度或者积极组织为三个支撑点。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消极心理学关注问题为主,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不同,它的研究重点指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
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
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
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Snyder, Irving , &Anderson, 1991)。
此外,关于希望的定义还有,埃里克森(Erikson,1968)把希望定义为“对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持久的信念”,提出希望和其他动机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强烈和最重要的一对是信任/希望对不信任,这是婴儿的第一个任务。
家庭理论和希望理论
家庭理论和希望理论家庭理论(1)家长要帮助孩子多用主观幸福感来度量世俗定义的成功,告诉他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和变化对他们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积极生活,积极学习,善待自己。
(2)家长要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对提高自己产生积极的情绪,这会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活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帮助他们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让他们有所作为。
(3)家长要帮助孩子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主义,教会他们坦然面对失败挫折。
家长不要指望孩子尽善尽美,做成每一件事情。
竞争社会拼的不仅仅是能力,更多的拼的是心态,是乐观豁达的精神。
希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自身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发去行动以达到这个目标。
激发力量就是目标效价×期望值。
那有的家长会问了:我怎样定目标呢?我给孩子定目标他不去实现怎么办呢?(1)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怎样定目标?这个其实不难,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做十道题或看十页书,这些小目标要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太大目标定了也白定。
也可以是考试进步一名两名,或者是能完成一两样家务劳动……这些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总之就是能够实现的,小孩子做起来也不会有畏难情绪,做成功了也能有成就感自豪感也就有动力完成下一个小目标。
(2)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怎么促使小孩完成小目标?这个也不难,看小孩迫切需要什么,答应他完成目标你就满足他的这个愿望。
当然这个需要必须是恰当的,合法合理的。
比如有的小孩想要个玩具,有的想要去哪旅游,有的想要看场电影,有的很简单就想玩……这些都可以满足他。
在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也别闲着:爷爷奶奶可以扮演好监督的角色,爸爸妈妈可以扮演好贡献知识技能的作用,大家一起帮助孩子完成第一个小目标,不要让孩子做“孤勇者”,要帮助他展开梦想的翅膀,奋力地翱翔。
期望理论以及案例分析
期望理论以及案例分析目录一、期望理论概述 (3)1. 期望理论的定义与起源 (3)2. 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4)3. 期望理论的应用范围 (5)二、期望理论的核心要素 (6)1. 期望值 (7)1.1 期望值的定义 (8)1.2 期望值的形成与变化 (8)2. 绩效因素 (9)2.1 绩效的评估标准 (9)2.2 绩效与期望值的关联 (10)3. 激励力量 (12)3.1 激励力量的来源 (12)3.2 激励力量与期望值的相互作用 (13)三、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 (14)1. 企业员工激励案例分析 (16)1.1 案例背景介绍 (17)1.2 期望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17)1.3 案例分析总结 (18)2. 教育领域期望案例分析 (19)2.1 案例背景介绍 (21)2.2 期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1)2.3 案例分析总结 (23)3. 营销领域期望案例分析 (24)3.1 案例背景介绍 (25)3.2 期望理论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27)3.3 案例分析总结 (28)四、期望理论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29)1. 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30)1.1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期望值 (31)1.2 确保期望值的可行性与挑战性 (33)2. 优化激励机制 (34)2.1 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36)2.2 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37)3. 提升绩效表现与评估质量 (38)3.1 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评估方法 (39)3.2 加强绩效反馈与辅导,提升员工能力 (41)五、结论与展望 (42)1. 期望理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43)2. 期望理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4)一、期望理论概述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或努力程度取决于其对工作成果的期望程度以及其对这种成果的效价。
个体对工作的期望和对成果的偏好决定了其投入的努力程度。
效价:个体对工作成果的价值评价,即对于完成任务后所能获得的奖励的满意程度。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希望_心理学的研究述评_刘孟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3, 548–56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0548548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刘孟超 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摘 要 在对Snyder 希望理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 将之与其他几个相关的概念如乐观、个人成长主动性、自信和未来取向等进行比较, 并介绍了测量希望的工具。
希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企业的领导力和员工表现是有密切联系的, 且可能在物质滥用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希望概念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 目前在基本概念、文化适应、神经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关键词 希望; 学业成就; 健康; 人力资源管理; 物质滥用治疗 分类号B849希望, 一个多么美丽而又有生气的字眼。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46/1988)说, “希望是人的一部分, ” “就确定一个目标加以实现这一点而言”, 人类的行动一方面“总是在现在中孕育, 从现在朝向一个未来的目标”, “在现在中设法实现”; 另一方面, 又“在未来找到它的结局, 找到它的完成; 在行动的方式中始终有希望在。
”诗人但丁说,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心理学也对希望进行科学的探索。
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 希望心理研究可以说是搭上了顺风船, 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其中Snyder 的希望理论是近几年来的主流理论, 本文首先对该理论进行了概括, 包括理论概述、概念比较、测量工具等方面; 接下来介绍了希望在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物质滥用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其中大多都是使用Snyder 的希望测量工具; 最后, 由于Snyder 对希望的看法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因此介绍了关于希望的一些新证据和新观点, 并进行了总结。
希望理论视阈下高三学生厌学心理干预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厌学问题,在现今的校园里,并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普遍的存在于广大学生群体中,这已成为当今教育学界的共识。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厌学问题的高发时期。厌学现象在高中生中更是长期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9年就做过的调查研究,《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显示:84.6%的中国高中生有过“不想上学的想法”,而经常有这种想法的高中生占10.1%。
实施基于希望理论的厌学心理干预策略,使得由于学业中的挫折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学生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增加实现目标的路径并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坚持下去。
2.操作思路
我们前期的调查近70%的高中生或多或少存在厌学心理,但其中绝大部分程度较轻。因此我们的干预为分三个层面(干预策略参见以下示意图)
总结调整阶段(2021.6——2021.8)。主要工作是:效果检测,进行论证,撰写主报告。
4.预期成果
厌学问题普遍存在于高三学生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本课题的实践探索,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将希望理论运用到厌学的心理干预中去,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适宜的学习行为,而且是培养希望这一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同时填补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
在传统的教育认知中高三是学生为高考为前途努力拼搏的一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一直以来不乏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但在多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厌学问题在高三年级学生中并不罕见,可以说有过“放弃学习”的想法可能发在大多数学生高三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每天从早到晚的努力,成绩却提不上去,我觉得我高考完了,没希望了……”“考不上XX大学(理想大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上课一点都听不进去,也不想做作业……”“老师和父母都说高三这一年很关键,但我却提不起劲来学习……”“第一次选考考完我知道要归零,重新出发,但是却静不下心来学习,不想碰书本……”。“没有希望”“缺乏动力”“不知道怎么办”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
弗鲁姆期望理论研究报告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研究报告小组成员:内容摘要:期望价值理论是动机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
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
这个理论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一般都是在继承前者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和创新。
期望理论为人类的行为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利工具,它认为不必味地以直接报偿对特定行为反复诱导以期求得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它认为在刺激与行为之间,期望与结果之间,间接经验、推断和联想之间同样可以建立起相互连接的桥梁。
通过期望理论可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和原因,以此协助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期望理论中的显著代表,因此,我们为了提高绩效,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弗鲁姆、期望理论、激励、管理、绩效;从科斯提出企业的原理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对有效实现企业管理增加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探讨。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1世纪的来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管理由以往的偏重于物的管理转向以人的管理为主。
这样,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管理者采用了多种激励手段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如晋升激励、福利激励、薪酬激励、情感激励、公平激励、期望激励、民主激励等。
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谈一下期望理论中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一、代表人物微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期望理论的奠基人, 国际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早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后于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在宾州大学和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执教,并长期担任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约翰塞尔”讲座教授兼心理学教授。
曾任美国管理学会(AOM)主席,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STOP)会长。
希望理论在护理心理中的应用进展
㊃综述㊃希望理论在护理心理中的应用进展石钰㊀何静㊀邓俊娜㊀陈艳ʌ关键词ɔ㊀希望理论;㊀护理心理;㊀综述文献㊀㊀辞海中把 希望 解释为:心中真切的盼望㊁期望㊁愿望[1]㊂弗洛伊德于1905年在医学领域最初提到 希望 概念,指出 在所有治疗中,希望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㊂希望是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美好期望,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㊁意义感的体验[2]㊂心理学开始关注 希望 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发现,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希望护理可促进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希望[3-5]㊂希望与患者有着密切关系,它引导其积极面对生活,坚强对待生命[6]㊂本文对患者希望水平的测量㊁影响因素和干预等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㊂一㊁Snyder希望理论Snyder[7]认为,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和路径㊂对于希望的解释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希望是一种积极的㊁美好的生活状态,拥有希望,即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实现目标的肯定㊂Snyder希望模型包括3个要素:(1)目标:希望和目标密不可分,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㊂(2)路径思维:对于有希望的人来说,一旦目标产生,本能反应就是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㊂大脑有着预测结果可能的倾向,即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计划,这构成了希望的认知成分㊂(3)动力思维: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为了目标的实现,所涉及的动力系统,属于希望的动机成分㊂这个系统不仅出现在目标产生㊁计划设计及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个体在这一系统中坚持不懈的意志力的体现㊂二㊁希望水平的测量工具在希望研究的初期,没有合适的测量希望水平的工具,临床医务人员通过观察法㊁交谈法等来评估患者的希望㊂随着希望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希望水平测量工具的研究,主要是希望水平测量量表的研制,为测量个体希望水平高低提供了基础㊂现临床应用较多的量表如下㊂ler希望量表(Miller Hope Scale,MHS):主要测量㊀㊀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5.20.040㊀㊀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科委软科学研究指令性计划项目(PJ20140013)㊀㊀作者单位:40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慢性肾病管理中心㊀㊀通信作者:何静,Email:hejing55571@ 健康成人希望状况㊂Jakobsson等[8]运用该量表对护理学生进行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82㊂2.Snyder希望量表:以Snyder希望概念和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量表有:儿童希望量表㊁幼儿希望量表㊁成人一般希望量表㊁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9]㊂3.Nowotny希望量表(Nowotny Hope Scale,MHS):由Nowotny研制,主要用于健康成人及癌症患者的希望水平测定㊂量表共29个条目,总分越高则表示受试者的希望水平越高㊂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3周后重测信度为0.81[10]㊂4.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是目前在国内外护理领域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量表,由Herth和Cutcliffe[11]编制,主要测量临床患者的希望水平,共12个条目,包括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㊁采取积极的行动㊁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3个方面的内容㊂该量表中文版由中国医科大学赵海平教授翻译,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 2周后重测信度为0.91,与HHS及Nowotny希望水平量表相关性分别为0.92和0.81,拥有良好的信㊁效度[12]㊂三㊁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希望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和多种变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希望与患者的应对㊁社会支持㊁疾病的不确定感㊁身心健康等都密切相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㊂1.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Roborts[13]的研究表明,对于患者希望的影响因素有2个方面,一是应对方式,它影响患者的内源性因素,比如对疾病㊁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及应对能力等;二是社会支持,它是希望的源泉,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希望水平越高㊂患者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应对效应以及应对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14],患者希望水平越高,在面对困难和疾病的时候,就越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反,有限的社会支持和负性事件对患者的希望有消极的影响[15]㊂家庭成员是社会支持的源泉,社会支持与希望呈正相关,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社会支持来提高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16]㊂2.住院次数与疾病的复发次数:随着患者住院次数和复发疾病的次数增多,患者的希望水平会随之降低㊂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希望水平会随住院次数的增多而降低[17]㊂3.疾病发展阶段及病程的长短:随着疾病的发展,疾病的进行性恶化,病程越来越长,患者的希望水平会降低㊂4.疾病的不确定感和疾病信息的知晓情况: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了解得少,患者焦虑㊁紧张的情绪越严重[18]㊂所以,在临床中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当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时,能更好地应对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希望水平㊂5.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患者对医务人员越信任,有安全感,希望水平越高㊂因此,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用适当的方法向患者传授其需掌握的知识,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有把握,对穿刺等操作的失败及时致歉意,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㊂四㊁提高希望水平的干预措施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反应性和对治疗的耐受性,同时,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19]㊂国外对患者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表明,希望能淡化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痛苦[20],给患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并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㊂目前,国内外对希望的干预措施大多集中在精神病患者和癌症患者上面㊂主要的措施包括如下内容㊂1.对抑郁患者的干预:帮助患者设置目标,定期组织活动,帮助患者设定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提高动机水平,患者抑郁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改善了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21]㊂2.对癫痫患者的干预:周玉珍等[22]运用希望理论于癫痫患者的住院期间的干预研究㊂首先对患者进行希望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后对患者进行希望干预,从快乐因子入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㊁阳性强化法干预㊁设置和实施递减式目标阶梯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目标实现情况和制定下一个目标㊂结果表明,运用希望理论对癫痫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自卑心理,增加自我评价,提高希望指数等㊂3.对癌症患者的干预:情感希望支持照护[23],让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㊁恐惧㊁希望等进行讲述,这种护理实践形式具有重要治愈潜能;让患者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其希望;患者间的相互支持,给患者带来希望,积极面对生活㊂4.对护理人员的干预:希望的干预不仅仅用于患者身上,有学者把希望用于护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上面,朱慧云等[24]把希望理论用于儿科新护士焦虑干预研究,为激发新护士的希望,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制定相应的预期目标,运用阳性强化干预法㊁榜样干预法,并及时反馈干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㊂研究表明,运用希望理论制定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儿科新护士的焦虑状态,使新入职的护士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工作,并很好的得到患者㊁家属和带教老师的认可,使自信心提高㊂作为一种积极的影响因素,希望对患者心理发展的影响巨大㊂关于希望的研究不断继续,医务人员从希望这一新视角出发,探索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最佳途径㊂随着希望的发展,医务工作者掌握希望相关知识,在帮助患者的同时,也对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940.[2]㊀Sympson S.Validation of the Domain Specific Hope Scale:Exploring hope in life domains[D].Lawrence:University ofKansas,1999.[3]㊀Carretta CM,Ridner SH,Dietrich MS.Hope,hopelessness,andanxiety:a pilot instrument comparison study[J].Arch PsychiatrNurs,2014,28(4):230-234.[4]㊀Van Gestel-Timmermans H,Van Den Bogaard J,Brouwers E,etal.Hope as a determinant of mental health recovery:a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Herth Hope Index-Dutch version[J].Scand J Caring Sci,2010,24(Suppl1):67-74. [5]㊀Seyedfatemi N,Rafii F,Rezaei M,et fort and hope inthe preanesthesia stag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J].JPerianesth Nurs,2014,29(3):213-220.[6]㊀陈灿锐,申荷永,高岚.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感的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72-175.[7]㊀Snyder CR.The psychology of hope[M].New York:FreePress,1994:20-25.[8]㊀Jakobsson A,Segesten K,Nordholm L,et al.Establishing aSwedish instrument measuring hope[J].Scand J Caring Sci,1993,7(3):135-139.[9]㊀刘孟超,黄希庭.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548-560.[10]㊀Ruston T,Moum T.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Norwegianversion of the Nowotny Hope Scale.A nursing tool for measuringhope in cancer patients[J].Scand J Caring Sci,1997,11(1):33-41.[11]㊀Herth K,Cutcliffe JR.The concept of hope in nursing6:research/education/policy/practice[J].Br J Nurs,2002,11(21):1404-1411.[12]㊀魏曾曾,王维利.希望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46-48.[13]㊀Roberts SL.Behavioral concept and he critical ill patient[M].Norwalk:Appleton-contorty-croft,1986:45-86. [14]㊀Berendes D,Keefe FJ,Somers TJ,et al.Hope in the context oflung cancer:relationships of hope to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distres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0,40(2):174-182.[15]㊀Ferrari JR,Stevens EB,Legler R,et al.Hope,self-esteem,andself-regulation: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among men and women inrecovery[J].J Community Psychol,2012,40(3):292-300. [16]㊀Billington E,Simpmon J,Unwin J,et al.Does hope predictadjustment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 and consequent dialysis[J].Br J Health Psychol,2008,13(Pt4):683-699. [17]㊀Wonghongkul T,Moore SM,Musil C,et al.The influence ofuncertainty in illness,stress appraisal,and the hope on coping insurvivors of breast cancer[J].Cancer Nurs,2000,23(6):422-429.[18]㊀康子伟,张素芳,许广辉,等.癫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现状[J].河北医学,2012,34(11):1709-1710.[19]㊀Matsushita T,Matsushima E,Maruyama M.Psychological statequality of life,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cancer[J].Gen Hosp Psychiatry,2005,27(2):125-132. [20]㊀Saleh US,Brockopp DY.Hope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hospitalized f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 phenomenologicstudy[J].Cancer Nurs,2001,24(4):308-314. [21]㊀Arnau RC,RosenD,Finch JF,et al.Longitudinal effects of hope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J].J Pers,2007,75(1):43-64.[22]㊀周玉珍,姜雪梅,张静,等.希望理论用于癫痫患者住院期间干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9):73-76. [23]㊀Aanaert A,Filteau N,Sourial R.Stroke patients in the acute carephase:role of hope in self-healing[J].Holist Nurs Pract,2006,20(3):137-146.[24]㊀朱慧云,刘丹,熊婷婷,等.希望理论用于儿科新护士焦虑干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70-71.(收稿日期:2014-12-02)(本文编辑:高丛菊)。
希望理论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管理的价值研究
希望理论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管理的价值研究曹廷【摘要】目的探究希望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2),两组均予常规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加之以希望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于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l)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时SDS、SA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HHI评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评分在出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DS、SAS及H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H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希望理论的心理干预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6(022)006【总页数】4页(P669-672)【关键词】希望理论;溃疡性结肠炎;SDS;SAS【作者】曹廷【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和粘液血便为主,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1-2]。
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机制未明,在现阶段临床治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3]。
有报道称[4],心理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其重要作用。
希望理论是主要应用于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患者自我战胜疾病的内在动力[5]。
Snyder希望理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希望指数与负性情绪的影响
Snyder希望理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希望指数与负性情绪的影响余丹【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9(016)018【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Snyder希望理论; 视网膜脱离; 希望指数; 负性情绪【作者】余丹【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市武汉市第一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7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老年群体,轻者视力下降,重者有致盲的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主要治疗方法为玻璃体切割、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惰性气体等,通过外科手术使裂孔位于高位并促进裂孔愈合[1]。
由于患者自身疼痛症状、视力降低以及治疗过程体位变化、病情不确定感等,会引起心理及生理的一系列变化,如希望指数降低、不良情绪等[2]。
希望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心理特质,能够反映对未来事物的积极预期,被认为是人类应对困难的重要人格力量。
Snyder希望理论认为希望属于交互作用产生的积极动力状态,其用于护理工作中能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促进病情康复[3]。
本研究探讨Snyder希望理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希望指数及不良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视网膜脱离;住院手术治疗;无沟通及理解障碍;未合并其他眼科疾病及严重内科疾病;对护理方案知情,积极配合。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手术失败或术后眼部再次受伤;病历资料缺失。
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5岁,平均(47.56±5.12)岁。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46.86±5.3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术后给予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疾病、手术及预后相关知识讲座,配合专科特色的出入院指导单、多媒体宣传栏等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自护能力。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
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
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
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1/ 12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
4
3.希望的测量
5
Herth希望量表 :由美国学者Herth编制,1999年由中国医科大学的 赵海平等学者翻译引入我国。该量表从非常反对、反对、同意到非 常同意采用1-4四级计分,共12项,分为3个方面,即对现实和未来的积 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劢;不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等。Herth希望量表 总分为12-48分,其中12-23分者定义为低水平;24-35分者定义为中等 水平;36-48分者定义为高水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Snyder(1991)的希望特质量表:美国Kansas大学心理系以Snyder 教授为首的希望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迚行了一系列研 究,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特质评定量表的制定。到目前为止,他们 已绊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一般希望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Scale ) ( ADHS )、“希望状态量表”( State Hope Scale ) ( SHS )、“成人丌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 Adult Domain specific HopeScale ) ( ADSHS )、“儿童希望量 表”( Children's Hope Scale ) ( CHS )、“幼儿希望量表”( Young Childre'sHope Scale ) ( YCHS )、“幼儿希望量表一故事本’, ( Young Children's Hope Scale一Story Form)(YCHS-SF)。
Staats等人(1985)认为,希望在情绪上体现了“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 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具 有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劢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不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迚的必要劢机的认知及信念(劢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劢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劢力思维的融 合体。
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研究
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研究刘雪英;何凤英;农彩云;杨霄晗;陆莉莉【摘要】目的:探讨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将100例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按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和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以希望理论为指导,进行个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希望水平、社会支持、生活应对能力及生活质量等变化。
结果干预结束时及干预后1个月、3个月半年,干预组的QOL-100量表、PSSS 量表、简易应对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半年,干预组患者希望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患者的应对态度,优化患者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改善生活质量,利于疾病的康复。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ope theor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cases each.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ntipsychotic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hope theory as the instruction. The levels of hope,social support and life quality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Herth scale of QOL-100 scale,PSSS scale and CSQ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1 month to 6 months,the QOL-100 scale ,PSSS scale and CSQ table scores of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half a year , the Herth scale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Hope theory is applied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sychiatric during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eri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hope,improve the attitude ,and optimiz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and other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conducive to disease rehabilitation.【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希望理论;护理【作者】刘雪英;何凤英;农彩云;杨霄晗;陆莉莉【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南宁 530219;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南宁 530219;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南宁 530219;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南宁 530219;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南宁 5302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R749.3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人们生活的力量源泉,在个体遭遇失败或不幸时,可起到缓冲压力、激发斗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及促进心身调节修复的作用。
希望理论对提高癫痫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
希望理论对提高癫痫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
周玉珍;张晓艳;潘沙沙
【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目的探讨希望理论对提高癫痫病人自我效能的作用。
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癫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4 w的希望干预措施。
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干预前癫痫病人GSES评分低于国内常模( P<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将希望理论应用于癫痫病人中,能帮助病人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页数】3页(P1966-1968)
【作者】周玉珍;张晓艳;潘沙沙
【作者单位】272051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希望理论用于癫痫患者住院期间干预研究
2.希望理论联合专项健康教育对癫痫患者的影响
3.希望理论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自我效能及ADL评分
的影响4.希望理论用于癫痫患者住院期间干预研究5.Snyder希望理论在改善肝癌手术患者希望水平、自我效能中的临床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希望的测量
1 无望量表:Beck(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HopelessScale),主要 以住院病人为样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们现有的忧虑情 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Kazdin等人 (1983)发展了“儿童无望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 的消极预期。 Gottschalk(1974)的希望量表 :Gottschalk1974年的“希望量表” 是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的方法,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发生的重要 的生活事件。4个评估者分别阅读每一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 个是富有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少希望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这 一测验的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0.61;在富于希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 一致性上也达到了0.88。
2
3.希望的测量
3
Miller(1988)的希望特质量表:“米勒希望特质量表”是基于对希 望的辞源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 护理学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察,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 40个题目,采用6点量表,量表总分范围在40到240之间。此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82,经因素分析检 验,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期望平衡量表和希望指数:Staats及其同事根据测量目的,将希望分 为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期望平衡量表(EBS;Staats,1989)评估希望 的情感方面,采用自我报告法,量表共18个项目(积极和消极项目各9 个)。希望指数用来衡量希望的认知方面,关注具体的事件和结果,包 括4个分量表:希望—自我、希望-他人、愿望和预期,各分量表均有 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5
1. 希望的定义
6
Brezniz1986年把希望定义为一种认知倾向,他认为希望就是人 头脑中的思想,或者说是对认知状态的一种描述。因为希望对个 体有影响,他假设希望应该是一种持续的力量,能够持续产生的 一种心理反应。 Averill,Catlin&Chon等人1990年认为希望是一种与个体目标 紧密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可控 制的,对个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道德所接受 时,希望这种情绪体验就会油然而生。
7
1. 希望的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一种在个体处于逆境或困境时 能支撑个体坚持美好信念的特定 。与此同时,另一些研究者 强调希望的认知特性,认为希望既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目标 途径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自己有能力、有本认同第三种观点,即认为希望是情 绪与认知的结合体。
Staats等人(1985)认为,希望在情绪上体现了“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 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具 有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动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动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动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融 合体。 2
希 望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动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动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动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融 合体。 2
2
3
1. 希望的定义
4
Gottschalk1974年认为希望是积极期待,他把希望定义为特殊喜 爱的结果和很有可能发生的乐观主义的总和。Gottschalk假设希 望能在更大范围、更普遍的领域发生,包括“宇宙现象……精神、 想象等事件”。因此,希望被确认为是一种刺激力量,激励个体 克服心理障碍。 80年代 ,众多学者对希望进行研究: 1983年,Milier从希望的本质和 辞源学的角度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美好 预期 ,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付某事的能力感 ,一种心理和精神 上的满意度 ,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 意义感的体验 ,以及对生活中 充满无限的“ 可能性的感觉 “。
希望理论 研究综述
Content • • • • • 1. 希望的定义 2. 希望理论 3. 希望的测量 4. 希望的应用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1. 希望的定义
1 上世纪 50年代 ,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这个概 念 ,希望被认为是为了目标达成而具有的积极预期。 Mower1960年其行为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希望是一种情感,起 着次级强化物的作用。他发现在刺激-反应模式下,当某种施加 于实验对象的刺激伴随有某种愉快事物(如食物、水等)出现时,动 物常会通过增加自己的反应次数来获得这种愉快感。似乎动物能 预料到最终会有愉快的事发生,也就是说动物出现了希望的情绪 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可以推动动物朝向它们的目标。 Erikson假设希望是健康认知发展的一个因素,把希望定义为在达 到强烈的愿望时一种持续的信念,希望允许个体保持朝向目标的 行为。同时,他把希望置于一种发展的情境中,他认为希望与生 俱来,而且因为希望导致个体内部冲突。他假设“我们的强烈愿 望”可能来自于各式各样的冲突,特别是婴儿期的冲突。
3
希望的结构
定义:我们心中想要的任何事物、经验或结果, 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 目标 ①接近性目标:朝向希望达到的结果 ②避免消极结果的目标 :阻止或推迟不想要的事件 ③维持性目标 :维持现状 ④提高性目标 :提高一个已经存在的积极结果 路径思维:一系列有效地达到个人所渴望的目标的方法、策略和 计划、组织的认知操作。 “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动力思维 :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即使在面临 困难时也能持续沿着既定的路径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类似 于动机。 “我能做到”、“我不会退缩”